殘奧會金牌我們不缺,但中國殘疾人體育真被社會尊重了嗎

馬拉松 自由泳 張海迪 游泳 澎湃新聞 2017-06-24
殘奧會金牌我們不缺,但中國殘疾人體育真被社會尊重了嗎

張海迪已經獲得了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參選提名。在外界一片掌聲中,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真的很強大嗎?

如果從殘奧會金牌數量來看,好像是這樣的。

2016年裡約殘奧會,中國軍團共獲得107枚金牌、81枚銀牌以及51枚銅牌,共計239塊獎牌,名列金牌榜和獎牌榜雙第一,併成為單屆殘奧會上獲得金牌數最多的國家。

但在殘疾人體育關懷、參賽和軟硬件設施上,我們什麼時候能給自己發塊金牌。

殘奧會金牌我們不缺,但中國殘疾人體育真被社會尊重了嗎

2008年9月13日,2008殘奧S11級男子100米仰泳,22歲的盲人選手楊博尊勇奪金牌。視覺中國 圖

說到張海迪,她和奧運還是很有緣分的,2015年7月31日,張海迪以中國殘奧委會主席身份,成為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陳述人之一。

無論她在今年9月的競選結果如何,都應該引起全社會對殘疾人體育的重視。

早些年的統計,我國殘疾人占人口比例約6%,目前我國殘疾人士約有8500萬人,從數量來看是個龐大的數字。

而從生理上說,體育運動是殘疾人士進行康復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殘疾人士因為肢體等方面的某種障礙,參與日常活動減少,這對身體器官和身體機能非常不利,而體育鍛煉可以特殊的作用。從心理上說,體育運動也是殘疾人士融入社會的主要方式之一。

因為行動不便,一些人往往回避一些社會交往,與社會接觸少,甚至與社會脫節,乃至產生隔閡。而參與體育運動,不僅能讓殘疾人士體會體育運動的快樂,還能讓他們一定程度上回歸社會生活。

那麼,現在的殘疾人體育服務做得好嗎?

殘奧會金牌我們不缺,但中國殘疾人體育真被社會尊重了嗎

2008年9月8日,殘奧會田徑男子4x100米T53/54決賽,中國隊輕鬆奪金。東方IC 資料圖

首先,應該瞭解殘疾人體育社會融合的重要性。

為此,需要摸清家底,瞭解情況。通過訪談、研究,切實瞭解殘疾人對體育活動的真實需求,真正做到社會融合。

例如,殘疾人士出行,是否有無障礙設施不足的困擾?公共場所有否殘疾人士停車位?就具體殘疾人體育而言,小區的全民健身器材,是不是有能讓殘疾人士用的器械?我們有沒有結合具體殘疾人士的運動處方?我們推出的一些專門針對殘疾人士的比賽,是否讓他們感到滿意?

有的比賽,把他們請來,卻成為擺設或點綴,但殘疾人體育不是扶貧,不是救濟,而是建立在殘疾人士需要基礎上的體育,是殘疾人生命質量和生活方式重要體現。

殘奧會金牌我們不缺,但中國殘疾人體育真被社會尊重了嗎

2016年9月9日,2016里約殘奧會男女4*50米混合泳接力,中國隊彭秋萍、姜勝男、黃文攀、許慶奪金。視覺中國 資料圖

其次,應該打造殘健融合的體育賽事。

一般認為,影響體育活動開展的因素有組織、場地、經費、賽事、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等。就賽事而言,需要著重提出殘健融合體育賽事的觀點。

此前許多殘疾人士參加的比賽,都是圍繞殘疾人士的賽事。如果換一種思路,讓他們和健全人一樣參加比賽,是否有可能呢?

以世界6大馬拉松大滿貫賽事之一的波士頓馬拉松賽來說,特別設有輪椅運動員組別,和正常的馬拉松運動員同場競技,只是為了安全考慮以及分時分槍需要,輪椅組率先出發,成為波士頓馬拉松賽場一景。

殘奧會金牌我們不缺,但中國殘疾人體育真被社會尊重了嗎

在里約殘奧會S6級100米仰泳比賽中,中國無臂游泳選手鄭濤比賽出發一瞬間。

國內的大連馬拉松賽1995年開始增設輪椅組別,而寧波山地馬拉松賽從2014年首屆比賽開始,就從每名選手報名費中提留出10元,和寧波市紅十字會合作,用於殘疾人公益項目。

2016年,賽事就邀請了3名視障人士在陪跑員的帶領下體驗賽事。而寧波市在今年5月21日全國助殘日當天,推出全國助殘日馬拉松接力賽。比賽距離為10公里,選手4人一隊,其中一名為殘疾人輪椅選手。

輪椅選手先進行0.8公里的比賽,之後一位健全人跑6公里,最後另2位健全人推著輪椅選手共同完成3.2公里,共10組選手參加了比賽。

殘奧會金牌我們不缺,但中國殘疾人體育真被社會尊重了嗎

張麗在里約殘奧會上已經拿下女子200米自由泳、50米自由泳和男女4x50米自由泳3枚金牌。

實際上,體育不僅僅是4年一屆的全國殘運會或殘奧會。殘疾人體育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和健全人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增加殘疾人士的參賽機會,是殘疾人士參加體育權利的真實體現,還可以真正促進殘疾人士的社會融合。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如果我們能多設計一些符合殘疾人士需要的接地氣的項目,多提供這樣的殘健結合的體育公共服務,那就更能體現“平等、參與、共享、融合”的殘疾人現代文明理念。

(作者繫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