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林芊芊)馬哈蒂爾常被人們稱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即使沒有一年前的"509 大選",他也值得被濃墨重彩地寫進馬來西亞歷史。

不同於馬來西亞其他幾位總理,馬哈蒂爾並沒有受英美國家教育的經歷,他的民族主義立場也是所有總理中最鮮明和最強硬的。

他的言行與他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儘管有一定的侷限,但這並不妨礙他對馬來西亞的未來懷有最大的雄心壯志。

馬哈蒂爾:不老傳奇的雄心壯志

華麗的政績單

"509 大 選"之後,馬來西亞迎來了92歲的總理馬哈蒂爾。這也是他第二次出任馬來西亞總理一職。在馬來西亞歷任的6位總理中,馬哈蒂爾是唯一的草根總理。

1925 年,馬哈蒂爾出生于吉打州一個平民教師家庭。成長於二戰時期的馬哈蒂爾,歷經英殖民統治、非馬來人湧入、日本佔領等,在青年時代,他投入政治運動,並加入了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以下簡稱巫統)。

1964 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969 年由於與馬來西亞第一任總理在政見上產生分歧,他被開除出巫統。1972 年,他撰寫的《馬來人的困境》一書引發轟動,並受到第二任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的賞識,得以重返巫統。

1981年他當選巫統主席,同年7月當選為由巫統等組成的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主席。從此平步青雲,最終於1981年首次出任總理,任期長達22年。

"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些什麼,要問你自己為國家做了些什麼。"馬哈蒂爾這句著名的座右銘,昭示著他一直奉行的民族主義政治學理念。《馬來人的困境》中,馬哈蒂爾最早指出馬來民族落後的根源,該書的問世為馬來西亞政府新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論基礎。

此後幾十年,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客觀上改變了馬來人經濟落後的局面,整體上為國家發展開創了較好的局面。此外,他大膽改革,不斷削弱王室權力,鞏固了巫統的政治地位,使國家發展有了一個穩定的核心。

儘管以政治激進得罪了不少人,但誰也無法否定馬哈蒂爾的能力。1981~2003年,馬哈蒂爾擔任馬來西亞總理的任期內,他完成了馬來西亞的現代化轉型,因此被稱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

其諸多政績都對這個國家的未來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馬來西亞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從農業國轉型為製造工業國、落成吉隆坡國油雙峰(雙子塔)、建設"多媒體超級走廊"、支持東盟壯大、挺過金融危機……

馬哈蒂爾:不老傳奇的雄心壯志

走上工業現代化之路的馬來西亞

"向東看"的務實與自主

1981 年執政伊始,馬哈蒂爾提出了著名的"向東看"政策,著重發展馬來西亞同東方國家,特別是同日本和韓國的關係,以平衡馬來西亞同西方的關係。在"向東看"政策下,馬來西亞向日本、韓國派出大量留學生,允許日本和韓國公司參與建設檳榔嶼橋和巫統大廈,引進日韓兩國大量的技術援助,日本銀行成為馬來西亞財政的重要來源。

"這一時期的馬哈蒂爾欣賞日韓,但他的立場並不是親日、親韓,只能說是親馬來西亞,並以此引導本國的內政外交。"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志永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如是評價,"馬哈蒂爾是一個非常務實、理性且自主的國家首腦。"

在日本、韓國經濟騰飛的 20 世紀 80 年代,馬來西亞著力模仿日韓的現代化產業政策。在馬哈蒂爾看來,支撐日韓產業發展的社會與文化基礎包括敬業、對產品的自豪感以及民族主義。而在打造吉隆坡的旅遊景點時,他則指示應當模仿西班牙等國。

同樣地,馬哈蒂爾對中國的發展模式也頗有好感,在其首次總理任期內,他曾 7 次來華訪問。"彼時中馬兩國都是獨立自主的國家,且能夠相互支持。"李志永認為,這是馬哈蒂爾與中國交好的一大原因。

馬哈蒂爾:不老傳奇的雄心壯志

1985年,馬哈蒂爾出訪中國,會見中國領導人鄧小平

而參照"向東看"政策,我們亦不難發現,馬哈蒂爾對中國的好感基於兩個前提:一是這種模式能夠支持中國經濟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下去,併成為馬來西亞的學習對象;二是這種模式在整個地區內對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不構成威脅。因此,只有當中國經濟不出現大波動時,中國模式才對他具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次競選總理期間,馬哈蒂爾曾用英文、馬來文發表過反對中資、嚴審中資的言論,但他在希望聯盟內部的政治盟友、民主行動黨元老林吉祥卻在投票前釋放出對華友好的信號。

在許多政客和學者看來,這些舉措是馬哈蒂爾為討好馬來人而為之的"競選策略",並非是真正的反華旗號。因為馬哈蒂爾尤其強調政權建設和政治穩定的重要性,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在處理民族關係上,他需要致力於消除種族矛盾,加強民族團結。

事實上,馬哈蒂爾再度當選總理的一年來,從希盟政府啟動對多箇中資項目的停工審查,到馬哈蒂爾的兩次訪華,再到多個重要項目全面重啟,我們看到中馬兩國關係有陰雲更有陽光。

可以說,在繼續堅持對華合作的同時,馬方也主動調整了部分合作方向與重點,並得到中方的認可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馬方對華合作態度與意願也變得越來越務實。

"馬哈蒂爾是一個精於謀帥的政治現實主義者,只要對馬來西亞有利的事,他都會積極爭取。"李志永說。

未竟的雄心壯志

在馬哈蒂爾的執政生涯中,他的經濟政策均表現出濃厚的新重商主義或經濟民族主義的色彩。馬哈蒂爾在1991 年當權時曾提出"2020 宏願",放眼馬來西亞在 2020 年成為先進國。

而近期,馬哈蒂爾在發表"新馬來西亞一週年"演講時提出"共享繁榮"的概念,以實現三大目標,即確保縮小人民的收入和財富差距,讓落後者可以受到保護和強化,讓馬來西亞成為團結、繁榮、有尊嚴的國家,並崛起成為亞洲的經濟核心。同時馬來西亞新政府也規劃了七大策略來實現共榮的願景。

然而 93 歲高齡的馬哈蒂爾未來終有退出歷史舞臺的一天,他的政治理念能夠走多遠?

無論是在處理國內族群問題,或面對西方價值觀衝擊,還是面對複雜的外交問題上,走進馬哈蒂爾思維深處,我們可以發現,他在堅持自我價值取向之外,還有更深一層反抗強者的情結。這種情結根植於他對馬來族的生存危機感,而這一深層的弱者危機感又為馬哈蒂爾版的"亞洲價值觀"提供了動力。

李志永認為,馬哈蒂爾"馬來西亞第一""獨立自主"的治國理念存在許多合 理性,有一天將會成為該國的政治遺產。而從經濟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無論其接班人是誰,都會在這一點上與之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

(編輯:覃穎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