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到底是被低估還是高估,為何擒殺關羽後會很快死去

呂蒙其人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吳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是孫策起家時的老部下,以勇猛著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

呂蒙真正開始受重用是在孫權統治之後,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的職務

東吳先後有四個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但這是《三國演義》中扯淡的說法,歷史上,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被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但有正式記載的,只有陸遜一個人先後兩次被孫權任命為大都督,假節,這是因為陸遜之前也只是右護軍、右都護,想要統帥大軍,就必須加銜。

而且都督這個職位,只是個臨時性的軍職,並不是正式的官位,用時設,不用時撤,類似於明朝的督師。

呂蒙的官職先後是:別部司馬、偏將軍、領尋陽令、橫野中郎將、廬江太守、左護軍、虎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然後就病死了,從始至終,並沒有擔任過所謂的都督。

這是從職務上來說。當然,如果硬要說呂蒙擔任過都督的話,其實也可以算,因為畢竟他曾經統帥過東吳的軍隊,從軍權上來說,與都督並無太大分別。

呂蒙到底是被低估還是高估,為何擒殺關羽後會很快死去

呂蒙高明在哪裡?

小院看來,呂蒙的高明之處,或者說強項,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勇猛善戰

呂蒙是苦孩子出身,從小沒讀過什麼書,十五六歲就跟著姐夫鄧當在部隊裡混。最後能成為東吳的統帥,完全是憑藉戰功而不是家世、人脈等,一步步從基層晉升上來的,這樣的將領,如果不能戰,立功無從談起。

擔任山越縣長時,以武力平定以武力平定了起事的山越族人。

在進攻黃祖的戰役中,呂蒙統率前鋒部隊,身先戰陣,親自斬殺黃祖大將陳就,立下首功。

《三國志》:從徵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權曰:“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以蒙為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

其後在徵皖城、討伐廬陵盜賊、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濡須之戰等戰鬥中都表現出色。逍遙津率甘寧、淩統拼死保護敗退的孫權,否則孫權可能被張遼活捉。

呂蒙到底是被低估還是高估,為何擒殺關羽後會很快死去

二、善於學習

行伍出身的草根將領往往不重視文化,呂蒙是個異類,善於學習是他的特長。著名的孫權勸學的典故出自呂蒙,呂蒙是個大老粗,沒有文化,聽從孫權意見後發奮學習,得到儒將魯肅的肯定,吳下阿蒙從此被刮目相看。有兩個成語就直接出自於這個典故,分別是“刮目相看”和“吳下阿蒙”。

三、有勇有謀

在孫權掌權後,想調整部隊,呂蒙聽說自己的手下要被兼併,於是玩命操練,還去賒賬弄來了整齊的裝備,孫權來檢閱部隊時,看見呂蒙部下“陳列赫然,兵人練習”,不但沒有減他的病,反而給他增兵。

赤壁之戰後,益州將領襲肅率軍投誠,周瑜上表,請孫權把襲肅所部撥給呂蒙管轄。呂蒙卻有不同的見解。他從全局考慮,認為周瑜的意見欠妥。他極力稱揚襲肅有膽識,有才能,並說襲肅嚮慕教化遠道前來投誠,只該增加他的兵力,而不該褫奪他的兵權。孫權覺得呂蒙說得有理,便依照他的意思,歸還了襲肅的部隊。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攻吳,呂蒙多次獻計被採納,曹操見事不可為,主動撤軍,呂蒙出力甚多。

《吳錄》曰: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權曰:“善。”遂作之。

尤其在零陵智取郝普,表現得狡黠果斷,似乎就是白衣渡江的預演。

呂蒙的巔峰當然是白衣渡江,攻取荊州,擒殺關羽,這是一場完美的戰役,在三國史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呂蒙謀略的體現,在事前和事中呂蒙都以謀略麻痺了關羽。

呂蒙到底是被低估還是高估,為何擒殺關羽後會很快死去

四、治軍嚴謹

呂蒙素以軍紀嚴明著稱,絕不縱容手下。取得荊州之戰勝利後,關羽部下的家屬都被抓獲,呂蒙對他們厚加撫慰,並下令軍中,不得騷擾百姓,不得擅人民家有所索取。

呂蒙有個老部下,因為拿了百姓一個斗笠,被呂蒙下令斬首,軍紀嚴明至此,軍中無敢不從。

以上幾點,缺少哪一點,恐怕呂蒙都無法成為東吳實際上的都督,更無法取得荊州。

呂蒙被低估在哪裡?

現在許多人的普遍觀點是呂蒙沒有戰略眼光,身居高位,卻破壞孫劉聯盟,襲殺關羽,認為呂蒙只能成為一軍主將,難為一國謀主。

這似乎有點一廂情願的意思,呂蒙為何要成為一國謀主?他有必要必須成為一國謀主嗎?

結合呂蒙的履歷來看,能成為一軍主將,對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吳下阿蒙為何非得去爭那個一國謀主的地位呢?

呂蒙需要制定戰略嗎?需要,也不需要。

說需要,是因為他作為東吳都督級別的人物,確實需要在宏觀上來把握戰爭的態勢,考慮到行動的前、中、後所需要面對的局勢並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說不需要,是因為呂蒙無論提出哪種方案,他自己都不是最終的決策者,他提出的方案,只是供決策者參考,並不作為最後決定。

岳飛算得上帥才了,直搗黃龍喊得震天響,但不管原因如何,決策層並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

司馬懿算謀主嗎?曹丕、曹叡在的時候,他又能如何,連曹休都敢不鳥他。

明末的眾多督師,孫傳庭、洪承疇、地位與東吳都督類似,他們算謀主嗎?

他們當然可以制定戰略,揮舞方遒,但最後用不用,並不是他們決定,他們只要統帥手下兵馬,依照最後的決定來進行戰爭,打好每一場戰役就夠了。

呂蒙到底是被低估還是高估,為何擒殺關羽後會很快死去

為何要把本來就無成為謀主能力的呂蒙拔高到跟周瑜一樣的層次而進行比較?這似乎有點欲貶先褒的意思。諸葛亮算是謀主嗎,夷陵之戰他能勸阻的了嗎?謀主不謀主,小院認為實在是個大帽子,最後做決策的都是孫權而已。

所以,小院認為,揪著呂蒙不會制定戰略,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這些觀點,完全以呂蒙的荊州戰役為出發點,似乎呂蒙一生只參加過這一場戰役,沒有了荊州之戰,呂蒙這個人似乎就不存在一樣,白衣渡江前的呂蒙,被選擇性無視了。

而事實上,荊州之戰,從戰爭角度看,是一場非常漂亮的戰役,從策劃到執行到善後,都相當完美,沒有高超的指揮能力和優秀的指揮能力很難做到,這場戰役恰恰說明呂蒙的優秀。至於所謂所謂“背棄盟約”,“破壞孫劉聯盟”等罪名,只是吃瓜群眾的臆想,同戰爭本身沒有任何關係。

小院認為,有勇有謀、有情有義是真實的呂蒙,屌絲出身的呂蒙能稱為與周瑜、魯肅、陸遜等並稱的東吳名將,其本身的意義更值得探討。

呂蒙到底是被低估還是高估,為何擒殺關羽後會很快死去

呂蒙身後的評價

呂蒙到底被高估還是低估,看看別人對他身後的評價。

關於呂蒙,主席有一評價:呂蒙如不折節讀書,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當東吳統帥?我們軍許多將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讀《呂蒙傳》。

孫權的評價:“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陳壽的評價是:周瑜、魯肅建獨斷之名,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呂蒙用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

他認為: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曾國藩:呂蒙誅取鎧之人,魏絳戮亂行之僕。古人處此,豈以為名,非是無以警眾耳。(這是說的呂蒙平定荊州後為了嚴明軍紀,斬殺了違反紀律的手下。)

那麼再看呂蒙,是不是很牛呢,我感覺有點。

唐肅宗時期評定的古今六十四名將裡,三國時期有十位名將上榜,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呂蒙位列其中,吳國其他上榜的幾位是周瑜、陸遜、陸抗。

我看,蔡東藩的評論頗具代表性:關公之敗,失之過剛,呂蒙雖勝,不能無罪;親漢賊而仇漢裔,蒙亦何心?此後人之所以深嫉呂,而不能忘懷於魯子敬也。

不過似乎,大家更關心的是呂蒙為何要殺死關羽和他自己的死因,卻忽略了呂蒙此人本身。

如果是為了關羽的敗亡和蜀漢的衰落而因此對呂蒙心懷恨意,又如何做到公正地評價呂蒙呢,這樣的評價,才是有失偏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