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

由於荊州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是吳、蜀雙方爭奪的地盤。不僅在諸葛亮的戰略發展中,高度肯定了荊州的作用,而且魯肅也對荊州頗為看重,其言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劉備、孫權二人都想得到荊州的原因了。

"

由於荊州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是吳、蜀雙方爭奪的地盤。不僅在諸葛亮的戰略發展中,高度肯定了荊州的作用,而且魯肅也對荊州頗為看重,其言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劉備、孫權二人都想得到荊州的原因了。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而孫權和劉備對於荊州的爭奪主要有三次,即劉備借荊州,呂蒙襲取荊州三郡,以及最後的關羽失去荊州。最開始劉備說是先暫時“借”荊州落腳,但是當他進取益州之後,卻根本不想還給孫權。多次討要面對劉備不還怎麼辦?於是孫權決定用武力解決此事,直接派呂蒙出兵奪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個郡。而當時的劉備主要精力用於對付漢中的曹操,為了不分心,最後只好與東吳平分荊州,各佔一半地盤。

"

由於荊州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是吳、蜀雙方爭奪的地盤。不僅在諸葛亮的戰略發展中,高度肯定了荊州的作用,而且魯肅也對荊州頗為看重,其言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劉備、孫權二人都想得到荊州的原因了。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而孫權和劉備對於荊州的爭奪主要有三次,即劉備借荊州,呂蒙襲取荊州三郡,以及最後的關羽失去荊州。最開始劉備說是先暫時“借”荊州落腳,但是當他進取益州之後,卻根本不想還給孫權。多次討要面對劉備不還怎麼辦?於是孫權決定用武力解決此事,直接派呂蒙出兵奪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個郡。而當時的劉備主要精力用於對付漢中的曹操,為了不分心,最後只好與東吳平分荊州,各佔一半地盤。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可是最後一次情況就沒這麼好了,呂蒙出兵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終呂蒙殺死了關羽,荊州徹底落入東吳的手中。而對於此很多人都會問,呂蒙為何非要將關羽殺死,而不選擇囚禁他或者放他一條生路呢?這樣也不至於引火燒身,導致劉備起兵報復東吳啊?

"

由於荊州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是吳、蜀雙方爭奪的地盤。不僅在諸葛亮的戰略發展中,高度肯定了荊州的作用,而且魯肅也對荊州頗為看重,其言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劉備、孫權二人都想得到荊州的原因了。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而孫權和劉備對於荊州的爭奪主要有三次,即劉備借荊州,呂蒙襲取荊州三郡,以及最後的關羽失去荊州。最開始劉備說是先暫時“借”荊州落腳,但是當他進取益州之後,卻根本不想還給孫權。多次討要面對劉備不還怎麼辦?於是孫權決定用武力解決此事,直接派呂蒙出兵奪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個郡。而當時的劉備主要精力用於對付漢中的曹操,為了不分心,最後只好與東吳平分荊州,各佔一半地盤。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可是最後一次情況就沒這麼好了,呂蒙出兵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終呂蒙殺死了關羽,荊州徹底落入東吳的手中。而對於此很多人都會問,呂蒙為何非要將關羽殺死,而不選擇囚禁他或者放他一條生路呢?這樣也不至於引火燒身,導致劉備起兵報復東吳啊?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其實不然,對於呂蒙來說留關羽一條命並非良策,至於為何殺關羽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荊州之戰一旦拉開,吳、蜀兩國再無修好的可能性。不管這場戰役最終誰勝誰敗,他們都會成為真正的死對頭,絕無所謂聯盟的可能性。就算這場戰役是劉備取勝,那麼東吳也會同樣找機會報復,絕不會善罷甘休的,因此留關羽一條生路,完全起不到減輕劉備敵意的作用。而且此時的孫權已經向曹操稱臣,殺關羽足以顯示東吳稱臣的誠意。

"

由於荊州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是吳、蜀雙方爭奪的地盤。不僅在諸葛亮的戰略發展中,高度肯定了荊州的作用,而且魯肅也對荊州頗為看重,其言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劉備、孫權二人都想得到荊州的原因了。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而孫權和劉備對於荊州的爭奪主要有三次,即劉備借荊州,呂蒙襲取荊州三郡,以及最後的關羽失去荊州。最開始劉備說是先暫時“借”荊州落腳,但是當他進取益州之後,卻根本不想還給孫權。多次討要面對劉備不還怎麼辦?於是孫權決定用武力解決此事,直接派呂蒙出兵奪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個郡。而當時的劉備主要精力用於對付漢中的曹操,為了不分心,最後只好與東吳平分荊州,各佔一半地盤。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可是最後一次情況就沒這麼好了,呂蒙出兵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終呂蒙殺死了關羽,荊州徹底落入東吳的手中。而對於此很多人都會問,呂蒙為何非要將關羽殺死,而不選擇囚禁他或者放他一條生路呢?這樣也不至於引火燒身,導致劉備起兵報復東吳啊?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其實不然,對於呂蒙來說留關羽一條命並非良策,至於為何殺關羽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荊州之戰一旦拉開,吳、蜀兩國再無修好的可能性。不管這場戰役最終誰勝誰敗,他們都會成為真正的死對頭,絕無所謂聯盟的可能性。就算這場戰役是劉備取勝,那麼東吳也會同樣找機會報復,絕不會善罷甘休的,因此留關羽一條生路,完全起不到減輕劉備敵意的作用。而且此時的孫權已經向曹操稱臣,殺關羽足以顯示東吳稱臣的誠意。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其二,放虎歸山後患無窮。關羽作為劉備的頭號大將,其征戰沙場的能力自然是超一流的。如果出於仁慈,將關羽放走,那麼將會後患無窮。若是出於個人情感來講,這是一種仁慈。但是站在一個國家的立場上來看,放走如此強悍的一個將領,那麼將來對峙的時候必定會使東吳蒙受巨大的損失。因為不管怎樣,東吳和蜀國最終都會引發戰爭。而此時除掉關羽,就是為東吳除掉一個強敵,從長遠來看,好處絕對大於壞處。

"

由於荊州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是吳、蜀雙方爭奪的地盤。不僅在諸葛亮的戰略發展中,高度肯定了荊州的作用,而且魯肅也對荊州頗為看重,其言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劉備、孫權二人都想得到荊州的原因了。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而孫權和劉備對於荊州的爭奪主要有三次,即劉備借荊州,呂蒙襲取荊州三郡,以及最後的關羽失去荊州。最開始劉備說是先暫時“借”荊州落腳,但是當他進取益州之後,卻根本不想還給孫權。多次討要面對劉備不還怎麼辦?於是孫權決定用武力解決此事,直接派呂蒙出兵奪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個郡。而當時的劉備主要精力用於對付漢中的曹操,為了不分心,最後只好與東吳平分荊州,各佔一半地盤。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可是最後一次情況就沒這麼好了,呂蒙出兵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終呂蒙殺死了關羽,荊州徹底落入東吳的手中。而對於此很多人都會問,呂蒙為何非要將關羽殺死,而不選擇囚禁他或者放他一條生路呢?這樣也不至於引火燒身,導致劉備起兵報復東吳啊?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其實不然,對於呂蒙來說留關羽一條命並非良策,至於為何殺關羽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荊州之戰一旦拉開,吳、蜀兩國再無修好的可能性。不管這場戰役最終誰勝誰敗,他們都會成為真正的死對頭,絕無所謂聯盟的可能性。就算這場戰役是劉備取勝,那麼東吳也會同樣找機會報復,絕不會善罷甘休的,因此留關羽一條生路,完全起不到減輕劉備敵意的作用。而且此時的孫權已經向曹操稱臣,殺關羽足以顯示東吳稱臣的誠意。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其二,放虎歸山後患無窮。關羽作為劉備的頭號大將,其征戰沙場的能力自然是超一流的。如果出於仁慈,將關羽放走,那麼將會後患無窮。若是出於個人情感來講,這是一種仁慈。但是站在一個國家的立場上來看,放走如此強悍的一個將領,那麼將來對峙的時候必定會使東吳蒙受巨大的損失。因為不管怎樣,東吳和蜀國最終都會引發戰爭。而此時除掉關羽,就是為東吳除掉一個強敵,從長遠來看,好處絕對大於壞處。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放關羽一條生路,而非要將他置於死地?

其三,起到震懾蜀國以及振奮東吳的作用。作為蜀國,如此一員大將被東吳斬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份極大的打擊,以關羽多年來的威名,居然最終也會被人殺了。這對蜀國上下的將士而言,這是一份極大的震懾與挫敗。而對於東吳來說,斬殺一位震天下的大將,這無疑給了很多將士們信心與鼓舞,同時也是像各諸侯宣示東吳實力的一種表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