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文 | 鹽阿白 編輯 | 許琪

8月26日,綠城中國交出了一份不太好看的“成績單”。

據綠城中國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集團收入人民幣186.58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335.34億元下降44.4%。毛利59.69億元,同比減少1.81%。公司股東應占期內利潤20.58億元,同比減少11.88%。

同樣不好看的還有銷售數據,截至2019年6月30日,綠城中國實現銷售743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754億元下跌1.4%,相比首席財務官兼公司祕書馮徵依舊堅持的2000億年目標,綠城中國還差得很遠。

在這半年裡,綠城依舊面臨著2018年存在的問題。而這,也是“宋衛平時代”遺留下的陣痛。

遲緩的增長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文 | 鹽阿白 編輯 | 許琪

8月26日,綠城中國交出了一份不太好看的“成績單”。

據綠城中國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集團收入人民幣186.58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335.34億元下降44.4%。毛利59.69億元,同比減少1.81%。公司股東應占期內利潤20.58億元,同比減少11.88%。

同樣不好看的還有銷售數據,截至2019年6月30日,綠城中國實現銷售743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754億元下跌1.4%,相比首席財務官兼公司祕書馮徵依舊堅持的2000億年目標,綠城中國還差得很遠。

在這半年裡,綠城依舊面臨著2018年存在的問題。而這,也是“宋衛平時代”遺留下的陣痛。

遲緩的增長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在3年前的綠城業績會上,彼時綠城中國剛破千億,時任行政總裁曹舟南信誓旦旦的表示:“綠城這幾年主要是調結構、打基礎,到2020年將衝擊2000億。”

兩年後,曹舟南的主動請辭成為綠城中國“去宋衛平華”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如今,綠城中國高層已完成了大換血。而不變的,依舊是綠城對業績激進的態度。

在2018年的業績發佈會上,繼任總裁張亞東比曹舟南更為激進,為綠城定下了2021年實現3000億的銷售目標。

但最近一年半的成績單卻給綠城中國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據2018年年報,綠城僅實現合同銷售1564億元,同比增長6.9%。不僅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1600億銷售目標,還遠落後於其他房企的平均增速。

而在8月26日發佈的半年報裡,僅743億元的合同銷售金額,相比2000億的年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

同時不好看的還有多項數據:

據半年報數據,綠城上半年收入達到186.58億元

較2018年同期下降44.4%

其中物業銷售收入為158.89億元

佔比約85%,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半。

綠城解釋稱,這是因為上下半年結轉面積分布不均所致,上半年結轉面積為94.96萬平方米,較去年同期減少43%,結算收入的物業銷售均價,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原因是淄博、嘉興等三四線城市項目拉低銷售均價,且在銷售佔比較高。

在利潤方面:

今年上半年綠城股東應占利潤為20.58億元

較2018年下降11.9%

股東應占核心利潤為24.30億元

較2018年下降22.9%。

綠城對此解釋稱,出售附屬公司帶來的股東應占利潤較2018年同期減少3.58億元,業務合併時合聯營公司至收購日期公平值收益較2018年同期減少5.47億元。

這樣的解釋,讓不少業內人士覺得有些眼熟。事實上,在今年3月綠城公佈2018年業績報告時,面對不佳的業績,綠城也有過類似的說辭。

綠城中國2018年股東淨利10億元,同比大幅下降超54%,淨利率和淨資產收益率也都創下了歷年最低記錄。對於淨利腰斬,綠城中國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因2018年出售附屬公司而產生的淨收益減少7.7億,年內計提的物業減值虧損撥備增加,以及人民幣貶值下外幣借款計提匯兌虧損4.88億。”對於物業減值虧損的部分,馮徵在業績會上表示,西安、瀋陽、溫州和青島項目計提虧損共17.35億。

而半年過後,綠城面臨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

遺留陣痛

綠城提到的“結轉面積分布不均”,很大程度上歸根於“歷史原因”。

在今年3月份的一場小型媒體溝通會上,張亞東對於綠城2019年一季度業績下滑的原因表示:“根本的原因是手上沒有項目,這是投資拿地問題,投資管理是綠城中國的短板。2019年一季度我們最痛苦,因為沒有貨賣。沒有貨就沒有營銷、沒有回款,也就沒有投資。”

2015年和2016年綠城拿地分別為5宗和6宗,因為過往的投資不均好,導致綠城在2019年上半年沒有貨賣。而這也是歷史遺留問題。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文 | 鹽阿白 編輯 | 許琪

8月26日,綠城中國交出了一份不太好看的“成績單”。

據綠城中國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集團收入人民幣186.58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335.34億元下降44.4%。毛利59.69億元,同比減少1.81%。公司股東應占期內利潤20.58億元,同比減少11.88%。

同樣不好看的還有銷售數據,截至2019年6月30日,綠城中國實現銷售743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754億元下跌1.4%,相比首席財務官兼公司祕書馮徵依舊堅持的2000億年目標,綠城中國還差得很遠。

在這半年裡,綠城依舊面臨著2018年存在的問題。而這,也是“宋衛平時代”遺留下的陣痛。

遲緩的增長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在3年前的綠城業績會上,彼時綠城中國剛破千億,時任行政總裁曹舟南信誓旦旦的表示:“綠城這幾年主要是調結構、打基礎,到2020年將衝擊2000億。”

兩年後,曹舟南的主動請辭成為綠城中國“去宋衛平華”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如今,綠城中國高層已完成了大換血。而不變的,依舊是綠城對業績激進的態度。

在2018年的業績發佈會上,繼任總裁張亞東比曹舟南更為激進,為綠城定下了2021年實現3000億的銷售目標。

但最近一年半的成績單卻給綠城中國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據2018年年報,綠城僅實現合同銷售1564億元,同比增長6.9%。不僅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1600億銷售目標,還遠落後於其他房企的平均增速。

而在8月26日發佈的半年報裡,僅743億元的合同銷售金額,相比2000億的年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

同時不好看的還有多項數據:

據半年報數據,綠城上半年收入達到186.58億元

較2018年同期下降44.4%

其中物業銷售收入為158.89億元

佔比約85%,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半。

綠城解釋稱,這是因為上下半年結轉面積分布不均所致,上半年結轉面積為94.96萬平方米,較去年同期減少43%,結算收入的物業銷售均價,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原因是淄博、嘉興等三四線城市項目拉低銷售均價,且在銷售佔比較高。

在利潤方面:

今年上半年綠城股東應占利潤為20.58億元

較2018年下降11.9%

股東應占核心利潤為24.30億元

較2018年下降22.9%。

綠城對此解釋稱,出售附屬公司帶來的股東應占利潤較2018年同期減少3.58億元,業務合併時合聯營公司至收購日期公平值收益較2018年同期減少5.47億元。

這樣的解釋,讓不少業內人士覺得有些眼熟。事實上,在今年3月綠城公佈2018年業績報告時,面對不佳的業績,綠城也有過類似的說辭。

綠城中國2018年股東淨利10億元,同比大幅下降超54%,淨利率和淨資產收益率也都創下了歷年最低記錄。對於淨利腰斬,綠城中國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因2018年出售附屬公司而產生的淨收益減少7.7億,年內計提的物業減值虧損撥備增加,以及人民幣貶值下外幣借款計提匯兌虧損4.88億。”對於物業減值虧損的部分,馮徵在業績會上表示,西安、瀋陽、溫州和青島項目計提虧損共17.35億。

而半年過後,綠城面臨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

遺留陣痛

綠城提到的“結轉面積分布不均”,很大程度上歸根於“歷史原因”。

在今年3月份的一場小型媒體溝通會上,張亞東對於綠城2019年一季度業績下滑的原因表示:“根本的原因是手上沒有項目,這是投資拿地問題,投資管理是綠城中國的短板。2019年一季度我們最痛苦,因為沒有貨賣。沒有貨就沒有營銷、沒有回款,也就沒有投資。”

2015年和2016年綠城拿地分別為5宗和6宗,因為過往的投資不均好,導致綠城在2019年上半年沒有貨賣。而這也是歷史遺留問題。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在宋衛平時期,綠城最令人褒獎的是“產品情懷”。可以說宋衛平對品質的過於嚴苛成就了綠城,但這也使得綠城陷入低週轉的困境。甚至於在一段時間裡,綠城平均存貨週轉週期長達2200多天,這意味著從拿地到賣房回款,要等足足6年。

“無標準化流程、無週轉效率”的非市場化運營節奏,最終讓綠城陷入了資本的困局。

2014年,中交集團宣佈出資收購綠城的股份,入駐以後,中交顯然無法接受綠城的“消極”。中交集團旗下的中交地產,曾於2017年立下成為規模前二央企、銷售百強前八的“軍令狀”,如今兩年過去,成績與誓言相差甚遠。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交地產總資產402.30億元,實現銷售額為148.77億元。而同期保利地產銷售金額4048億元,中海為3012億港幣,差距以數十倍計。

中交地產的不盡如意,也使得綠城中國成為中交集團佈局地產業務的重中之重。隨著中交系的加入,綠城在拿地上顯然積極了不少,2017新增37宗,2018再次拿地37宗。

據2019年半年報

今年上半年綠城中國新獲19個地塊

總建築面積約為322萬平方米

總成交金額約為252億元

其中,該集團權益金額約為181億元

預計新增可售金額約626億元

其中該集團權益可售金額約367億元

新增土地平均樓面價約每平方米12837元

從地域分佈看,綠城中國新增土地儲備主要集中在杭州、寧波、合肥、鄭州、西安等一二線核心城市,可售金額佔比約88%。

截至6月底,綠城集團共有土地儲備項目125個(包括在建及待建),總建築面積約3412萬平方米,其中按照權益計算約為2041萬平方米;總可售面積約為2349萬平方米,權益可售面積約為1395萬平方米;一二線城市的土地儲備總可售貨值佔比達72%。

馮徵表示:“公司下半年整體可售貨源約為1,060萬平方米,整體可售貨值約為2,263億元,將力爭達成全年2,000億元銷售目標。”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還有綠城負債的優化。截至報告期末,綠城淨資產負債率為58.6%,銀行存款及現金為482.32億元,為一年內到期餘額的2.69倍。

融資成本方面,綠城總借貸加權平均利息成本為5.4%,“屬於同類房企優秀水平”。綠城取得金融機構授信超過2384億元,截止6月底,尚有使用額度為1507億元。

良好的債務情況和近幾年迅速增加的土儲,也保證了綠城未來的營收。

宋衛平時代後,終將迎來改革

如今的綠城,已經不再是宋衛平的綠城。

上個月,綠城中國控股創始人宋衛平在綠城杭州玫瑰園酒店發表了告別演說,卸任綠城中國董事會聯席主席,同時卸任的還有董事會聯席主席劉文生。而這個位置終究落到了“中交系”的張亞東手中。

宋衛平退出以後,綠城已形成“董事會治理結構”,可以預測,綠城中國將引來深度的變革。業內人士推測,大改之後強管控的綠城,面貌或許將是:管理更加精細化、情懷更加模糊化,從而成為一個更接市場地氣的高效率的綠城。

對於綠城的未來,張亞東依舊信心滿滿,他說:“目前,綠城一二線城市佈局佔比達到約90%。綠城中國是偏科生,經營是其短板,綠城想要做到的是該強壯的強壯,優化債務結構,持續深耕小鎮、代建等業務。”

或許,綠城中國距離“宋衛平時代”陣痛的結束,已經不遠了。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文 | 鹽阿白 編輯 | 許琪

8月26日,綠城中國交出了一份不太好看的“成績單”。

據綠城中國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集團收入人民幣186.58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335.34億元下降44.4%。毛利59.69億元,同比減少1.81%。公司股東應占期內利潤20.58億元,同比減少11.88%。

同樣不好看的還有銷售數據,截至2019年6月30日,綠城中國實現銷售743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754億元下跌1.4%,相比首席財務官兼公司祕書馮徵依舊堅持的2000億年目標,綠城中國還差得很遠。

在這半年裡,綠城依舊面臨著2018年存在的問題。而這,也是“宋衛平時代”遺留下的陣痛。

遲緩的增長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在3年前的綠城業績會上,彼時綠城中國剛破千億,時任行政總裁曹舟南信誓旦旦的表示:“綠城這幾年主要是調結構、打基礎,到2020年將衝擊2000億。”

兩年後,曹舟南的主動請辭成為綠城中國“去宋衛平華”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如今,綠城中國高層已完成了大換血。而不變的,依舊是綠城對業績激進的態度。

在2018年的業績發佈會上,繼任總裁張亞東比曹舟南更為激進,為綠城定下了2021年實現3000億的銷售目標。

但最近一年半的成績單卻給綠城中國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據2018年年報,綠城僅實現合同銷售1564億元,同比增長6.9%。不僅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1600億銷售目標,還遠落後於其他房企的平均增速。

而在8月26日發佈的半年報裡,僅743億元的合同銷售金額,相比2000億的年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

同時不好看的還有多項數據:

據半年報數據,綠城上半年收入達到186.58億元

較2018年同期下降44.4%

其中物業銷售收入為158.89億元

佔比約85%,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半。

綠城解釋稱,這是因為上下半年結轉面積分布不均所致,上半年結轉面積為94.96萬平方米,較去年同期減少43%,結算收入的物業銷售均價,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原因是淄博、嘉興等三四線城市項目拉低銷售均價,且在銷售佔比較高。

在利潤方面:

今年上半年綠城股東應占利潤為20.58億元

較2018年下降11.9%

股東應占核心利潤為24.30億元

較2018年下降22.9%。

綠城對此解釋稱,出售附屬公司帶來的股東應占利潤較2018年同期減少3.58億元,業務合併時合聯營公司至收購日期公平值收益較2018年同期減少5.47億元。

這樣的解釋,讓不少業內人士覺得有些眼熟。事實上,在今年3月綠城公佈2018年業績報告時,面對不佳的業績,綠城也有過類似的說辭。

綠城中國2018年股東淨利10億元,同比大幅下降超54%,淨利率和淨資產收益率也都創下了歷年最低記錄。對於淨利腰斬,綠城中國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因2018年出售附屬公司而產生的淨收益減少7.7億,年內計提的物業減值虧損撥備增加,以及人民幣貶值下外幣借款計提匯兌虧損4.88億。”對於物業減值虧損的部分,馮徵在業績會上表示,西安、瀋陽、溫州和青島項目計提虧損共17.35億。

而半年過後,綠城面臨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

遺留陣痛

綠城提到的“結轉面積分布不均”,很大程度上歸根於“歷史原因”。

在今年3月份的一場小型媒體溝通會上,張亞東對於綠城2019年一季度業績下滑的原因表示:“根本的原因是手上沒有項目,這是投資拿地問題,投資管理是綠城中國的短板。2019年一季度我們最痛苦,因為沒有貨賣。沒有貨就沒有營銷、沒有回款,也就沒有投資。”

2015年和2016年綠城拿地分別為5宗和6宗,因為過往的投資不均好,導致綠城在2019年上半年沒有貨賣。而這也是歷史遺留問題。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在宋衛平時期,綠城最令人褒獎的是“產品情懷”。可以說宋衛平對品質的過於嚴苛成就了綠城,但這也使得綠城陷入低週轉的困境。甚至於在一段時間裡,綠城平均存貨週轉週期長達2200多天,這意味著從拿地到賣房回款,要等足足6年。

“無標準化流程、無週轉效率”的非市場化運營節奏,最終讓綠城陷入了資本的困局。

2014年,中交集團宣佈出資收購綠城的股份,入駐以後,中交顯然無法接受綠城的“消極”。中交集團旗下的中交地產,曾於2017年立下成為規模前二央企、銷售百強前八的“軍令狀”,如今兩年過去,成績與誓言相差甚遠。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交地產總資產402.30億元,實現銷售額為148.77億元。而同期保利地產銷售金額4048億元,中海為3012億港幣,差距以數十倍計。

中交地產的不盡如意,也使得綠城中國成為中交集團佈局地產業務的重中之重。隨著中交系的加入,綠城在拿地上顯然積極了不少,2017新增37宗,2018再次拿地37宗。

據2019年半年報

今年上半年綠城中國新獲19個地塊

總建築面積約為322萬平方米

總成交金額約為252億元

其中,該集團權益金額約為181億元

預計新增可售金額約626億元

其中該集團權益可售金額約367億元

新增土地平均樓面價約每平方米12837元

從地域分佈看,綠城中國新增土地儲備主要集中在杭州、寧波、合肥、鄭州、西安等一二線核心城市,可售金額佔比約88%。

截至6月底,綠城集團共有土地儲備項目125個(包括在建及待建),總建築面積約3412萬平方米,其中按照權益計算約為2041萬平方米;總可售面積約為2349萬平方米,權益可售面積約為1395萬平方米;一二線城市的土地儲備總可售貨值佔比達72%。

馮徵表示:“公司下半年整體可售貨源約為1,060萬平方米,整體可售貨值約為2,263億元,將力爭達成全年2,000億元銷售目標。”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還有綠城負債的優化。截至報告期末,綠城淨資產負債率為58.6%,銀行存款及現金為482.32億元,為一年內到期餘額的2.69倍。

融資成本方面,綠城總借貸加權平均利息成本為5.4%,“屬於同類房企優秀水平”。綠城取得金融機構授信超過2384億元,截止6月底,尚有使用額度為1507億元。

良好的債務情況和近幾年迅速增加的土儲,也保證了綠城未來的營收。

宋衛平時代後,終將迎來改革

如今的綠城,已經不再是宋衛平的綠城。

上個月,綠城中國控股創始人宋衛平在綠城杭州玫瑰園酒店發表了告別演說,卸任綠城中國董事會聯席主席,同時卸任的還有董事會聯席主席劉文生。而這個位置終究落到了“中交系”的張亞東手中。

宋衛平退出以後,綠城已形成“董事會治理結構”,可以預測,綠城中國將引來深度的變革。業內人士推測,大改之後強管控的綠城,面貌或許將是:管理更加精細化、情懷更加模糊化,從而成為一個更接市場地氣的高效率的綠城。

對於綠城的未來,張亞東依舊信心滿滿,他說:“目前,綠城一二線城市佈局佔比達到約90%。綠城中國是偏科生,經營是其短板,綠城想要做到的是該強壯的強壯,優化債務結構,持續深耕小鎮、代建等業務。”

或許,綠城中國距離“宋衛平時代”陣痛的結束,已經不遠了。

綠城半年報:宋衛平遺留陣痛還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