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劉備夷陵戰敗西逃,陸遜不追反退,真是受阻於諸葛亮的八陣圖嗎?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關羽攻魏,被東吳趁機偷襲,失了荊州、丟了性命。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諫,執意伐吳。黃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劉備不許,孫權只得應戰。為此,孫權一邊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馬開赴前線,抵禦蜀軍;一邊為解除後顧之憂,同時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時年39歲的陸遜與年已63歲的蜀漢之主劉備正面交鋒。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陸遜雖然是文職出身,但是,多謀善斷,面對氣勢洶洶的劉備大軍,他採取了避其鋒芒、一退再退。陸遜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駐紮防禦。其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陸遜的退卻是有目的的,自己退到了便於施展的平原地帶,卻將幾百裡縱深的山地留給了蜀軍。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雙方僵持到六七月份,酷暑來臨,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只好讓水軍舍舟登岸,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屯兵休整,給陸遜提供了戰略反擊的可乘之機。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其後,就有了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的傳奇,此役就是聞名於世的夷陵之戰。夷陵一戰,劉備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令人奇怪的是,劉備敗逃之時非常狼狽,而作為東吳主帥的陸遜卻未能揮師西進、乘勝追擊,而是撤兵折返,這又是為什麼呢?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據《三國演義》講,劉備敗逃永安城(永安城又稱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後,陸遜也想乘勝追擊的,但是,卻受阻於諸葛亮的八陣圖,才無功而返的——

卻說陸遜大獲全功,引得勝之兵往西追襲。前離夔關不遠,遜在馬上看見前面臨山傍江,一陣殺氣沖天而起。遂勒馬,回顧眾將曰:“前面必有埋伏,三軍不可輕進。”即倒退十餘里,於地勢空闊處,排成陣勢,以禦敵軍。即差哨馬前去探視。回報並無軍屯在此。遜不信,下馬登高望之,殺氣復起。遜再令人仔細探視,哨馬回報,前面並無一人一騎。遜見日將西沉,殺氣越加,心中猶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報江邊止有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人馬。遜大疑,令尋土人問之。須臾有數人到。遜問曰:“何人將亂石作堆?如何亂石堆中有殺氣衝起?”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陸遜不信邪,強行闖關,結果狂風大作、巨石亂舞,身險絕境。結果,被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所救。事後,陸遜才從黃承彥口中得知,眼前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巨石,其實是諸葛亮入川之時佈下石陣,名為“八陣圖”,是專待陸遜前來“送死”的。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想當年,諸葛亮布好石陣後,曾分付黃承彥,其後會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千萬不要引他出來。但是,黃承彥本性善良,看見陸遜從死門進入,不忍陸遜就此殞命,故特自生門引出。陸遜逃出石陣後,仰天長嘆曰:“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於是下令班師。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正因為諸葛亮有此一功,唐代著名詩人杜甫還專門賦詩讚之曰: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其實,陸遜被諸葛亮的八陣圖嚇退,只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的覺悟演繹,真實的歷史卻是另一副模樣——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另外,陸遜還考慮到曹魏的威脅,雖然東吳表面上已經臣伏曹魏了,但是,這種加盟關係是非常不牢靠的,如果他們直入蜀境,曹魏方面難保不乘機渾水摸魚、襲擊東吳後方。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正是有了這幾重考慮,陸遜才主動停止追擊,回師撤兵的。陸遜果然有先見之明,是年九月,曹魏果然南下攻吳,但是,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才無功而返的。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病逝於白帝城。


劉備敗走白帝城,東吳大督都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劉備病逝後,蜀漢的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夷陵之戰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