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宿夜花

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故事片《廬山戀》是幾代人心中的經典。電影中祖國的大好河山令人神往,男女主角簡單真摯又純粹美好的愛情令人動容,演員青春靚麗的面孔富有朝氣

在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上,《廬山戀》以95.7萬票高居最佳故事片第一名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而30多年過去了,這部由黃祖模導演,張瑜、郭凱敏主演的《廬山戀》依舊令人感到賞心悅目北京電影學院教材鍾大豐、舒曉鳴版《中國電影史》中也用了這簡單的4個字形容)。

愛情——永恆的主題

無論處在什麼時代,愛情總是會被不斷認知與解構。80年代的中國影壇,經歷了70年代末新時期的第一次創新浪潮,無論是在取材廣泛、多樣程度上,還是影片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80年代初,講述愛情的電影很多,單是片名中出現“愛”、“戀”字樣的就有很多,例如同廠(上影廠)的《海之戀》、北影廠的《他們在相愛》、峨眉電影製片廠的《不是為了愛情》、西安電影製片廠的《愛情與遺產》。這些影片的整體調性卻大相徑庭,它們有些緊隨現實,使觀眾覺得壓抑,例如趙煥章《海之戀》中趙靜與馬曉偉便使觀眾感到痛心。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而《廬山戀》中的愛情仍舊是波折的、男女主角的相知相戀的每一步也與現實世界的發展緊緊相連。但電影卻淡化這些悲情元素,用男女主角的活潑朝氣、性格中的閃光點、相愛時的神采飛揚結合美麗宜人的自然風光給了觀眾的全新體驗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這對於當時看慣了傳統模式影片的觀眾來講,無疑是耳目一新的。不僅是電影清新活潑的調性令觀眾著迷,電影中的愛情也代表著那個年代的簡單與純粹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而電影又將男女主角的愛由簡單的互相吸引與對事業理想的憧憬、對祖國的愛融為一體。他們的愛也建立在彼此的志同道合(反映在電影中則是努力致力於現代化建設)

簡潔又典型的主角形象

或許影片的浪漫主義色彩會使觀眾忽略了對兩位主要角色本身性格特徵和所象徵人群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女主角周筠(張瑜飾)作為僑居美國的周振武之女,她的成長環境、氣質與性格與同年齡段的女性角色有很大的不同。電影則用語言著重體現了這一點,例如她會用“孔夫子”稱呼愛人耿樺(郭凱敏飾)、她會用流利的英語(我愛祖國的早晨!)來教耿樺英語發音。同時愛人之間諸如“你真是第一流的光學專家!”、“尼古丁管得著你!你的喉嚨裡馬上要長出個大腫瘤!”、“一夜之間我會變成老太婆的”之類的對白顯得合乎人物身份又極為生動鮮明。可以看得出,周筠不僅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一方面是西式教育,一方面是在父親耳濡目染下的中國傳統教育,這在周筠廬山“尋根”之旅中亦有凸顯),她的性格也是熱情奔放、開朗又富有朝氣如春風般沁人心脾。這便使得角色富於個性,更使得男女主角的愛情顯得順理成章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耿樺這個角色正如郭凱敏自己所言,是個“大男孩”,既不同於奶油小生、亦不同於冷峻硬漢。他有鄰家大男孩式的幽默感,很富親和力。他的執著與認真、單純得近乎傻氣,學習時的投入、對民族未來的一腔熱血無時無刻不在吸引周筠。雖然它們的相識富有戲劇性,但愛情卻水到渠成。

影片的浪漫處理並不代表著男女主角的愛情來得空洞,他們的互相認識都給了彼此現實上的關懷,一方面回到原鄉的周筠看到了原鄉的有志青年這對於在父親耳濡目染下的她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而在耿樺那種特殊處境下,周筠給了她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信任與關懷,這無疑給了他精神上的力量對祖國富強的渴望這種內心深處的精神共識更是他們愛情最深刻的基礎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而他們東方式的愛情交流互動無疑更為直擊人心。

“耿樺,孔夫子,你就不能主動一點嗎?”

“你說什麼?”

耿樺的質樸與帶著“傻氣”的單純無疑使得他們的愛情有著典型的東方式愛情烙印,而周筠的時裝與主動則帶有現代女性的獨立自主的意識。他們之間的愛情互動模式既符合傳統的民族心理也符合新時代的潮流

家國情懷與故鄉之思

對於生活在華夏大地的每一位炎黃子孫來說,電影寄託的是一種家國情懷;而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電影中祖國的大好河山、名勝古蹟無不呼喚著他們對故鄉的思念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電影也抓住“廬山”這一風光元素極力描繪祖國風光之美。電影也將自然美景與中國歷史人文相結合。例如,電影裡曾出現明太祖朱元璋戰勝了陳友諒後為了表彰周顛的功德設立的御碑亭、唐代詩人白居易詠桃花之處——花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等。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正如電影片頭朱逢博演唱的插曲《飛向遠方的故鄉》那樣,片中周筠的父親也用“大雁春天飛回故鄉”來表達對祖國的思念。這也體現了當時人們迫切希望海外遊子迴歸建設祖國的願望,關於這一主題,同期電影《人到中年》裡亦有類似表達(潘虹飾演的陸文婷與趙奎娥飾演的亞芬的去留對比),即便是90年代的《蔣築英》(長春電影製片廠)裡也用了“候鳥”這一意象,這在象徵意義上是一致的。

而同期一系列電影中類似主題的電影也不少,諸如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情天恨海》之類,但它們通常是過分追求離奇效果、極盡戲劇化渲染而沒有足夠精巧的構思和新穎的藝術手段,在娛樂性和觀賞性上與《廬山戀》相去甚遠,這大概也是經典為何稱之為經典的原因。而對比同期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巴山夜雨》和《天雲山傳奇》可以看出,無論是題材嚴肅劇本嚴謹的具有強烈導演風格的藝術性影片還是符合觀眾口味、富有高度娛樂性的商業性影片,上影廠都做到了最好

30多年後,《廬山戀》依舊令人賞心悅目

而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材《中國電影史》上,作者僅用“賞心悅目”4個字便是對《廬山戀》最好的概括。

© 本文版權歸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