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帕瓦羅蒂送笙記

1986年7月10日《北京音樂報》頭版報道帕瓦羅蒂訪華。

文 |姜澄

1986年,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首次訪問中國。他那美妙雄壯洪亮的歌聲震驚了中國樂壇,讓剛剛走向改革開放的中國文藝界,欣賞到世界級的聲樂藝術。

當時《音樂週報》名為《北京音樂報》,我們想以地主之名,採訪一次帕大師。但由於日程安排太緊,採訪無法成行。於是,我們想用敬送給大師一份禮物的方式,一方面表示《北京音樂報》及廣大音樂愛好者對大師的尊崇,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對大師的宣傳,擴大《北京音樂報》的影響。

這個創意,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首肯。但是贈送什麼禮物,又怎樣把禮物奉上去,成了難題。先說送什麼禮物,編輯部的意見就莫衷一是,有說送字畫的,有說送刺繡的,有說送茶葉的,最後大家決定送一件中國的民族樂器,挑來挑去,選擇了吹奏樂器一一笙。

笙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發音洪亮,與大師的高亢之聲相配。又傳說,西洋樂器手風琴構思的起源就來自於中國的笙。另外,報社剛剛起步不久,也買不起價格高昂的古琴等樂器。

當我們到樂器店去挑選笙時,師傅們聽說這笙要送給帕瓦羅蒂大師,趕緊又把每根笙苗的音準點校了一遍。

禮物是準備好了,但怎麼送去,又是一大難題。大師的行程非常緊張,找個什麼時間、什麼場合,如何送給大師,還真是讓我們頗費心思。後來多虧了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的葉瑞福先生給我們出了個主意:大師明天上午去參觀長城,中午時分回到香山飯店的住處,你們就在住處門口等候,見機行事吧。

第二天一早我和報社的田祝厚奉命前往香山飯店,這禮物能不能送出去,誰也沒有譜。

大師一行去長城參觀的消息不脛而走,沿途站滿了要瞻仰大師風采的群眾,根本無法近身。我們被悄悄安排在大師休息的房間門口,靜候了三個小時。“來了!”在眾人的簇擁下,身材碩大的帕大師好不容易在人群中擠到了自己的住房門口。此時,機會來了!在翻譯的介紹下,我們向帕大師介紹了《北京音樂報》,同時獻上了精心準備的禮物。“Sheng?”大師聽著翻譯的介紹,好奇地打量著他從未見過的樂器。

按照我們的設想,希望能拍攝一張帕大師拿起笙來吹上一口的照片。“不可能!” 隨行人員斷然否決,他們介紹說,帕大師不僅是歌唱家,也是美食家,他對入口食品極為講究。這次來華,他不僅帶來了各種蔬菜,連所喝的水,都是來自法國的礦泉水,對於自己不熟悉的入口物品,大師是極為注意的。

況且,吹管樂器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一般人不會用別人的哨嘴去吹奏樂器,因此期望老帕吹響這捧笙,看來希望不大。不料,帕大師聽完翻譯的介紹,興趣盎然,仔細地詢問了吹奏的方法,並將笙拿起來仔細地端詳……

此刻,最著急的是擔任攝影任務的我。報社草創,經費緊張,所用的相機,是一般專業攝影師根本看不上眼的普通相機。更為要命的是,因為資金緊張,所用的閃光燈也是三流產品。這種閃光燈無連閃功能,一次充電後只能閃亮一次,再次閃光,需要再等五秒鐘。當帕瓦羅蒂毫不介意地拿起笙就要吹時,我只有寄希望於這廉價的相機和蹩腳的閃光燈了。

光圈f:5.6,快門1/125秒,距離2米,就在大師吹起笙的一剎那,我果斷地按下快門,閃光燈隨之一亮……人們說,攝影是爭分奪秒的藝術,因為不可預測下一秒,你的被攝對方是何種動作、何種神態。果不其然,等閃光燈充電後我再想拍第二張,帕大師己揚長而去。但那支笙,老帕帶走了。

為帕瓦羅蒂送笙記

回來後顧不上休息,馬上進暗房沖洗膠捲,馬上放大,一塊石頭方才落地。儘管構圖用光都不夠理想,但總算是不虛此行,可以交差了!

此後,這張照片被多次轉載,我們又專門放大了一張照片,拜託去意大利的朋友,轉送給了帕瓦羅蒂大師。據朋友介紹,我們報社送給大師的那捧笙,端正地放在大師的家裡,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北京合唱節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童聲合唱是個慢活兒,急不得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為中國音樂帶來了什麼?

韓雪假唱背後,飲鴆止渴的音樂劇“粉絲經濟”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為帕瓦羅蒂送笙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