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原民航浙江省管理局局長羅強:“砸鍋賣鐵”也要建機場

羅強,原民航浙江省管理局局長,親歷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民航發展的滄桑鉅變,見證了浙江民航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遷。他1956年到空軍預備軍校參軍,從成都十四航校畢業後,任民航吉林省局局長,1983年底來浙江擔任民航浙江省局局長後,改建杭州筧橋機場,創下“筧橋精神”,實現寧波莊橋機場通航,“砸鍋賣鐵”建起溫州機場,完善省內7座干支線機場選址佈局,組建省內第一家航空公司——浙江航空。羅強被稱作“民航世家”,在老中青一家三代民航人身上,折射出新中國70年發展的壯麗畫卷和時代變遷。

浙江民航事業發起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成立杭州筧橋機場中國民航杭州站。1984年,羅強到任後的第一年,“當時只要有2架以上飛機同時進出港,排隊等候辦理值機手續就人滿為患”。人手少、場地有限、服務硬件設施落後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面對諸多不利因素,憑藉著“嚴”字為先、苦幹實幹,以“螺螄殼裡做道場”的精神,羅強帶領筧橋機場獲得全國十大文明航空港競賽一等獎。

之後發生的兩件事讓羅強印象深刻。此後20多年間,浙江民航發展的運籌帷幄、謀篇佈局都與這兩件事息息相關:第一件是1984年3月,羅強參加了浙江省政府召開的“改革開放先進人物報告會”。魯冠球、步鑫生這兩位重量級改革開放“排頭兵”在會上的發言,對羅強觸動極大,從中感受到浙江省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大刀闊斧決心;第二件是與時任浙江省副省長張兆萬的一次會面,當時以溫州為代表,發展受制於地面交通運輸狀況,已經成為浙東南對外經濟發展的“瓶頸”,地方政府下決心改善浙東南投資環境,對當地民航運輸的發展迫切期待。之後,以幹線機場為中心,支線機場為支撐,組建連接形成一個密集的機場網絡群,將浙東南沿海、山區等地的人流物流搞活起來的機場網絡佈局,便在羅強腦海中形成。

1984年~1997年,浙江省由只有1座軍民合用的杭州筧橋機場,一躍成為擁有7座民用機場的航空大省。7座機場自北向南、自東向西分佈均勻,成為浙江省立體化大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浙江邁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及省內7座機場的建設始末,羅強如數家珍。寧波莊橋航站是浙江省第2個民航航站,緊接著是溫州,曾有“溫州不通航,等於不開放”的說法。溫州商品經濟發達,民企眾多,但落後的交通已嚴重製約經濟發展,杭州到溫州“空中一小時,地面跑一天”。

有一次羅強帶隊去溫州選址建機場,考慮到路況差、多山路,他們提前到餐廳拿了饅頭、水和鹹菜,以免在路上堵車餓肚子。結果7時出發,到了14時還沒有到溫州。車子在國道上走走停停,在甌江邊上還遇到卡車和汽車相撞,一堵就是2個小時。杭州到溫州開車花了近15個小時,等到了溫州已是22時。

溫州機場開航迫在眉睫。抱著“砸鍋賣鐵”也要建機場的決心,溫州永強機場於1990年7月實現通航。首航當天開通溫州至上海、武漢、成都、寧波4座城市的航班,班班爆滿。說到這裡還有一段插曲。羅強說,當時有大型客機的航空公司對新啟用的機場持觀望態度,擔心客源不多,不太願意投放運力。溫州市領導找到羅強,希望當時兼任浙江航空公司總經理的他,能夠用衝8-300型飛機開通溫州至北京、廣州的航線。而當時公司的3架衝8-300運力已經排滿。為此,羅強專門組織人員進行協調,最終開通了這兩條黃金航線,並作為機長完成這兩條航線的首航。“雖然衝8-300運營不到兩年就被大型客機擠出了北京、廣州市場,但在當時還是一票難求”。隨後,溫州機場的快速發展成為這座沿海開放城市的一張“金名片”。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內興起一股組建航空公司的熱潮,上海、四川、廈門等地都紛紛組建起當地本土航空公司。在羅強的奔走推動下,民航總局與浙江省政府聯手組建的浙江省內第一家航空公司很快落地花開。羅強親歷出國考察到加拿大選擇機型、與飛機廠商進行異常艱難的購機談判、苦心經營引進專門人才,終於迎來浙江航空於1989年12月13日在杭州筧橋機場舉行的杭州—廣州首航儀式。作為創始人之一,羅強被正式任命為浙江航空公司總經理。此後多年,他風雨兼程,見證支持浙航的發展壯大。1996年3月,浙江航空劃歸中國航空公司,更名為“中航浙江航空公司”,成為國航浙江分公司的前身。

羅強的二女兒羅華是浙江航空成立後招收的第一批空乘。20世紀90年代,浙江衛視曾專訪過羅強,並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民航世家》,講述羅強一家人為民航事業辛勤耕耘的故事。羅強的愛人和三個子女在民航系統工作。到了第三代,1994年出生的外孫女陸靜宜“從小受到家庭薰陶,羨慕長輩們能夠身穿民航制服,飛行在藍天上”。三年前,她從中國民航大學畢業,立志投身祖國民航事業,現在是國航浙江分公司的一名空乘。(《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趙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