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女主播跨洋辯論”何以有論無辯?

羅納德·里根 知識產權 新京報 2019-06-01
“中美女主播跨洋辯論”何以有論無辯?

視頻截圖。

在“美東(美國東部)”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一個簡單的時差換算公式:北美東部時間晚8點正是北京時間早8點。

2019年5月29日美東時間晚8點、5月30日北京時間早8點,有個吸引太平洋兩岸目光的事件。

相信有萬千觀眾像我一樣,今天會盯著電視、電腦或手機屏幕,關注此事。此前數日,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商業頻道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和中國CGTN女主播劉欣因隔空口角和相互指責,最終“約辯”,約期正是此日此時,且會在電視和網絡上實時直播。

兩位都是以辯才見著的公共名人,所辯的又是近期熱點、輿論關切議題,如知識產權保護、中美貿易摩擦、全球化等,人們高度關注自在情理中。

出於不同的情感傾向,不同觀眾當然各盼各的偶像能夠大獲全勝。而更“超脫”的朋友則希望“真理越辯越明”,期待著兩位名流間的口舌交鋒,能解開縈繞自己內心的疑問,或是關於那些熱點是非曲直的疑惑。

但從這場對話現場情形看,雖然辯論提前數日預告,大張旗鼓預熱,吊足胃口後轟轟烈烈開場,但旋踵即草草收兵。

“甲乙二人”雍容相對,折衝揖讓,“酒不過三巡、菜不過五味”便雙雙鞠躬謝幕--這有些不太像是一場辯論。

這並不奇怪。

不論劉欣還是翠西·里根,都是在媒體圈浸淫多年的資深從業者,她們當然知道“小平臺”和“大平臺”間的區別,懂得拿捏分寸。

美式辯論雖不像英式辯論那樣有太多“規矩套子”,甚至只能假作和“第三方”對話而不能直接反擊對方,但同樣有相當多的程式。最重要的程式就是“不說政治不正確的話”,否則即便脣槍舌劍,咄咄逼人,看似大佔便宜,也會被圍觀者認定為“實際上的輸家”。

正因如此,辯論雙方儘管在“預熱期”詞鋒犀利,到了“正日子”卻只能“點到為止”,且還要照“程式”來個“先立論後駁論”。比如甲要指責乙所在國家“踐踏貿易自由”,就得先正面談談“支持貿易自由”。

但諸如貿易自由、知識產權、互利共贏等話題,本就是國際通行的貿易遊戲規則和“語言”,甲支持的乙也必然會說支持,同樣,甲反對的乙也只能說反對——雙方都要正確,即便心裡有“腹誹”,在這樣的“大平臺”上也不得不這麼說。

如此一來,在有限的時間內,雙方“觀點碰撞”的餘地就變得相當有限,辯論自然也就橫豎不像一場辯論了。

平心而論,兩人所論者大,本就不是兩個自然人間口舌之爭所能分出個高下、論出個曲直的。

如果只把這次“辯論”視作兩個國家兩個知名女媒體人共同演繹的一場特別節目,那這臺節目還是“對得起觀眾”的,這或許也是對此次活動恰如其分的定位。

觀眾也好,兩位“辯手”也罷,似乎更應認真思考一個有趣的問題:何以“先講大道理”後,辯論就“辯不起來”?

道理很簡單,因為自由貿易、全球化、保護知識產權、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這些不但是當代全球範圍內國與國間相處和求同存異的不二法門,也是中美兩個大國間共同利益所在。如果雙方都能像這次“大平臺二人辯”一樣“先講大道理”,就會發現彼此間有很多共同利益訴求。

這才是此次辯論的最大啟示所在。

□ 陶短房(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世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