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軍的活化石—五對負重輪

陸軍 坦克 武器 戰鬥機 縱深軍事 縱深軍事 2017-10-19

玩過坦克世界朋友一定了解一句經典的臺詞:“五九下山了!”這說的就是國產59式中型坦克。因為他特有的五對大負重輪,也被軍迷朋友們俗稱無對五對負重輪。

中國陸軍的活化石—五對負重輪

(資料圖:59式主戰坦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陸軍的常青樹——59式中型坦克。1955年11月,中國從蘇聯引進了少量T-54型坦克及其改進型T-54A中型坦克,經過試用以後,決定選擇性能較好的T-54A進行仿製。1958年底第一輛用蘇聯提供的配件生產的T-54A坦克在包頭第一機械製造廠 下線。至1959年中國已完全掌握獨立生產該型坦克能力,1959年10月1日,首批國產的32輛T-54A參加了建國十週年大閱兵。與同時代的戰後第一代坦克如美國M48、日本61式、英國百夫長等坦克比較,除了火控和炮控系統比較弱,59式坦克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方面都顯著領先。

中國陸軍的活化石—五對負重輪

(資料圖:59式主戰坦克)

60年初,由於中蘇關係破裂,進口裝甲材料來源中斷,包頭617廠被迫停產,後來中國自行研製了稀土601鑄造裝甲鋼和車體603軋製厚裝甲鋼,從1963年開始恢復生產59式坦克。就像沈飛仿製生產殲-6殲擊機一樣,由於工業基礎薄弱,在整個六十年代,包頭一機廠的59式坦克生產顯得坎坎坷坷,1965年之前的59式坦克質量和性能均不能令人滿意,常出現嶄新的坦克交付部隊後立即回廠修理的情況,到1971年,包頭一機廠僅生產了2300多輛59式坦克,年均產量僅為190輛。

中國陸軍的活化石—五對負重輪

(可以清晰看到它的五隊負重輪構造)

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由於工藝的成熟,坦克年產量開始上升,年產坦克在500輛左右,到70年代末期達到滿負荷,1979年產量高達1000輛,1980年500輛,1981年600輛,1982年1200輛,1983年1500輛。至1985年停產時,中國共生產了一萬輛以上的59式坦克。

中國陸軍的活化石—五對負重輪

(資料圖:59D型主戰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從1959年參加國慶閱兵並裝備部隊至今,“兵齡”已有四十多年,屬於國產裝備中的“老將”了。然而,由於59式中型坦克裝備數量多、規模大,因此,在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裝備體系中仍佔有重要比重。十餘年來,我國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對早已“超期”服役的這位“老將”進行了數次重大改進,使它仍煥發出青春的活力,真可謂寶刀不老。

中國陸軍的活化石—五對負重輪

(資料圖:11式輪式突擊車)

但隨著新一輪軍改的推進,陸軍老大哥也在進行著大換血。眾多裝備59坦克的部隊撤銷、轉隸、合併。並且陸軍作戰思路的轉換,輕型坦克、輪式突擊車等武器加入部隊。一代傳奇也將很快從解放軍的序列中退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