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通威股份的發展趨勢和潛力

來看看通威股份的發展趨勢和潛力


​一家企業的加速進擊和崛起,常常引人側目。比如,近年在光伏產業加速崛起的通威股份便是其一。其戰略佈局上的大手筆,其發展速度的各種“第一”,其執行力上的果敢與堅決,皆受到產業及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

通威強勢佈局光伏的戰略邏輯是什麼?其是否僅僅追逐規模優勢?其對產業風險的嗅覺是否足夠敏銳?其對未來趨勢的判斷是否準確?其強大的經營與資源配比能力又從何而來?

類似的猜測不足為奇。只是,已成立37年的通威,其實早已見證多次經濟與金融危機,穿越多次產業博弈與風雨跌宕,也感受過光伏產業最黑暗的艱難時刻。而作為通威的創始人和掌舵者,入列“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的劉漢元,對於戰略機遇與阻礙,產業趨勢與挑戰,企業經營與風險,應該是早已“洞若觀火”了。

回溯通威股份的發展,其切入光伏產業顯然有其清晰的戰略邏輯。而此後的發展也證明,在戰略清晰的前提下,其團隊、技術、管理、資本等多個維度,都充分支撐並驅動了自身快速發展,進而推動了其近年來在光伏產業迅速做大做強。

如果梳理分析通威股份歷年的經營數據,結合光伏產業(企業)相關數據進行對比,便可從另一個角度,一眼看清通威股份戰略進擊的邏輯與底氣,其今日的格局與成就,也絕非頭腦發熱、盲目擴張,而一定是深思熟慮,精心謀略和佈局的結果。

崛起的戰略邏輯

中國光伏產業歷經十餘年跌宕,近年出現兩大趨勢,其一,整合與洗牌始終在繼續,行業集中度在不斷提升。其二,高效產能對落後產能的淘汰持續加速。

據統計,在75家主流光伏上市企業中,前十名企業:淨利潤合計佔所有企業整體比重高達104.24%;淨融資現金流合計佔整體比重達179.50%。對外淨投資規模合計佔整體比重為64.04%;經營現金流合計佔整體比重為66.15%;預收款(對應訂單)規模合計為124.95億元,佔整體比重達66.15%;前十名企業現金儲備規模佔整體比重為57.55%。

面對上述幾乎不可逆的產業趨勢,記者認為,對於通威股份而言,必須在看準的產業鏈環節迅速“做大”,即在規模上快速進入前十,甚至做到前列或者第一。有了規模效應,未來才會有足夠的戰略想象空間和發展空間。你不做大,最終的結局可能只有被淘汰,被洗牌。這樣的產業邏輯其實並不難理解,甚至已經是諸多光伏企業家的共識。

做大的同時,還必須“做強”!這要求光伏企業有最強執行力的團隊,最好的管理,要擁有最頂尖的核心技術,要有最優的成本控制能力,最強大的資金支持,同時要在技術的持續優化與產品降本方面有更多的提升空間。

通威近年在光伏領域做相應戰略佈局時,顯然看到了行業發展的上述大趨勢。劉漢元掌舵下的通威也深知,一個企業要長遠發展和壯大,最忌諱的一點,便是戰略上的搖擺和反覆;階段性戰略一旦確定,必須要保持戰略定力,執行上更要一以貫之。

有媒體曾分析,如今的光伏行業已經告別了“激情燃燒”的時代;告別了“不按常理出牌”,僅靠規模狂擴張便可贏取暴利的時代。科學管理,理性發展成為行業共識。而綜合分析,有37年發展歷史的通威,在光伏行業的進擊,顯然有清晰、理性的戰略邏輯和多種強大的要素支撐,並且有其後發優勢。

光伏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技術更新速度快,而通威具備了雄厚的技術、資本實力,其挾帶大量資本進入光伏產業,能夠從全方位著眼,向多個環節同步投資,在較短的時間內,打造相對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塑造企業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

如今,在上游高純晶硅領域,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已形成8萬噸高純晶硅產能,位列全球前三;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環節已連續三年佔據全球第一;未來2——3年內,其高效電池片產能將超過30GW。而在產業鏈終端,通威全球首創的“漁光一體”發展模式,各大項目遍佈全國。

實現穩健經營

2018年,通威股份實現營收275.35億,同比增長5.53%;其中,農牧業務板塊營收168.16億,光伏板塊102億的營收,分別佔企業總體營收比例的61.07%、37.04%。在光伏行業中,這種業務結構難有直接可比的對象。哪怕是如中環股份、保利協鑫和隆基股份、特變電工等上游幾家巨頭,也與其商業模式略有不同。

作為擁有多個產業鏈的企業,通威股份致力於農牧業務和光伏業務等兩大板塊,有效平抑了光伏嚴苛新政(如暫停地面電站、收縮分佈式指標等)帶來的巨大變動,以及對企業收入的衝擊。

來看看通威股份的發展趨勢和潛力


從經營業績上,有對比,往往能看到差異。眾所周知,過去的2018年,整個光伏行業無論在業績層面還是資本層面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從光伏板塊的業務配比來看,通威股份主要依靠的是中游電池、上游高純晶硅等兩部分來拉動業務的成長、業績的提升。於這上述兩大細分市場發力的同類企業也很少。有觀察人士認為,這正是通威股份的優勢與價值所在:它既抓住了行業的龍頭產品線,又能在中游的電池領域不斷髮力,且順著單多晶並舉之勢快速做強,一舉超越市場對手。

據公開數據統計,2018年75家主要光伏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543億元,同比僅增長5.11%;歸母淨利潤則整體同比下降了27.69%至205億元;對外投資規模同比減少了155.73億元至865.08億元;整體淨籌資現金流同比2017巨降了700.64億元;截止去年末擁有的貨幣資金(現金)規模同比下降了13.47%。此外,其中62家光伏上市企業預收款規模(在手訂單)同比約下降了3.95%;超過62%的光伏企業預收款規模出現了負增長。

這是一組堪稱“慘烈”的數據,它清晰地反映出了整個光伏產業(企業)曾面臨的巨大壓力。但即便在這樣險峻的形勢下,通威股份2018財年的營收、淨利潤、總資產、對外投資、貨幣資金、手訂單規模、毛利率等六項核心經營數據均刷新上市以來最高紀錄。

此外,通威股份營業收入長期以來一直保持正增長。2019年一季度其營收增幅再度回到了兩位數,同比增長18.14%。

請輸入圖片描述

而通威股份盈利能力也非常穩健。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通威股份歸母淨利潤一直保持正增長,另據統計,截至2019年一季度通威股份歸母淨利潤已經連續28個季度正增長。

來看看通威股份的發展趨勢和潛力

此外,通威股份整體盈利能力(毛利率及淨利潤率)基本仍保持穩中有進的趨勢。2019年一季度通威股份毛利率、淨利潤率分別為22.25%、7.85%,雙雙創上市以來新高。注:上述表中所有數據均為通威股份法定披露數據。通威股份於2016年完成重組,注入光伏新能源產業,故2016年前與2016年後收入、利潤等數據變化較大。

來看看通威股份的發展趨勢和潛力


在激烈變化跌宕的光伏產業,一家企業要取得上述成績極為不易,特別是對於一家快速擴張的企業而言尤難得。從以上數據可以明顯判斷,通威股份經營業績的取得,不僅僅在於公司雙向產業鏈的合理佈局,不僅僅在於對產能規模的追求,也依賴於公司建立與執行的嚴謹,依賴於技術與團隊執行的不斷提升,以及高效的財務把控體系。

嚴控財務風險

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良好的財務支持。那麼,2018年,通威股份的財務狀況究竟如何?

據行業新媒體“能源一號”分析,綜合通威股份財報各項數據可以確定:通威股份在貨幣資金、財務資金領域的表現清晰、透明且處於正常態勢下。

長期觀察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一家在市場增長期對外融資的公司,肯定是需要預留部分資金給銀行作為融資抵押或項目保證金的,這在所有制造企業裡屬通行做法。同為光伏上游的中環股份,2018年就有部分“貨幣資金”受限,主要原因在於這部分資金用來做了保證金和定期存單等。”

通威股份年報也顯示,2018年,該公司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為22.16億元,其中應收票據為10.51億,應收賬款11.65億,分別有較大幅度增長。由於該公司在2018年取得了業績的雙向增長,應收賬款和票據的同比上揚屬於正常範圍內。

據瞭解,通威股份對應收賬款進行“分級”,管理非常嚴謹。通威股份通過對已有客戶進行信用監控及應收賬款的賬齡管理,財務部門每週會提交重點客戶應收款的變動情況,確保公司整體信用風險在可控範圍內。而且在監控客戶的信用風險時,按照客戶的信用特徵對其進行分組。被評為“高風險”級別的客戶會放在受限客戶名單中,必須要求其提前支付相應款項。

分析人士認為,這種較為合理、有分級制度的財務管控方式,為每年達數百億收入的通威股份提供了財務安全保證,同時也有助於企業及時掌握合作單位的財務應收賬款風險等問題。

底氣和定力

事實上,通威股份的進擊並非個案。最近兩年,包括中環、協鑫、隆基、阿特斯、晶科等幾乎所有龍頭企業都在加速擴張高效產能、加速落地各種大型項目。換言之,通威股份的加速進取其實並不突兀,更不是“特立獨行”和盲目擴張。

整體而言,在產業轉折的新時期,光伏產業鏈核心環節幾乎每一家龍頭企業都在加速進擊。比如,中環股份2018年的對外投資規模也達到57.59億元;同樣以穩健和嚴謹著稱的國企北控清潔能源達到55.13億元,晶科能源接近40億元,特變電工、新特能源、隆基股份、東方提升的對外投資也都超過了30億元。

由此角度來分析,對光伏行業的“後來者”通威股份而言,已經具有足夠的底氣和定力,目前的進擊和提速也是為了在當前以及未來的產業競爭中佔得更多先機。

如今,通威股份的佈局與擴張仍在繼續;與之相伴隨的,是業界上下對其的持續關注。但對於劉漢元及通威而言,其顯然不會改變固有的戰略佈局和擴張計劃。而對於企業的發展,劉漢元也曾表示,要“不懼短期挫折,不為誘惑所動,一以貫之、持之以恆、有的放矢,終將達成我們的目標。”(作者:一言 文章代表作者觀點,不作為投資建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