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這個階段的農民軍也只敢圍攻縣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規模軍隊的圍剿,依然只能是望風而逃。如進士出身的洪承疇就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屢立功勳,升任延綏巡撫,他和他統率的秦軍(陝西邊軍)成為了日後農民軍最大的苦主。而農民軍的另一大苦主盧象升也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當地的壯丁為軍,對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李自成、張獻忠都敗在他的手裡,他的威名幾乎令農民軍聞風喪膽,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大名府唐代稱天雄鎮)從此威震中原,成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勁旅。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這個階段的農民軍也只敢圍攻縣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規模軍隊的圍剿,依然只能是望風而逃。如進士出身的洪承疇就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屢立功勳,升任延綏巡撫,他和他統率的秦軍(陝西邊軍)成為了日後農民軍最大的苦主。而農民軍的另一大苦主盧象升也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當地的壯丁為軍,對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李自成、張獻忠都敗在他的手裡,他的威名幾乎令農民軍聞風喪膽,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大名府唐代稱天雄鎮)從此威震中原,成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勁旅。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這一時期的農民軍,始終只能處於流動作戰中,根本不敢與明朝的野戰軍對壘。雖然他們在崇禎八年取得了奇襲鳳陽的勝利,在政治上給了明朝重大的打擊,然而,在軍事上他們卻始終上處於下風。崇禎七年後,關外的皇太極因為忙著征討察哈爾部林丹汗、征服朝鮮、消滅東江軍,暫時放鬆了對明朝的軍事壓力,這就給了明朝以比較寬裕的力量來對付農民軍,於是農民軍的災難就來臨了。崇禎九年(1636年),闖王高迎祥被洪承疇打敗,被俘後押送北京處死;張獻忠、羅汝才屢遭失敗,不得不分別在谷城和房縣嚮明朝投降,接受了招撫;高傑、劉國能、王氏兄弟等農民軍重要首領都相繼嚮明朝投降;李自成則在率部跑路到四川后被川軍在梓潼打得大敗,“斬首數千,幾殲之”,不得不繼續流竄,一路經川西、青海、甘肅、寧夏跑回了陝西,結果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秋天又在潼關南原遭到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圍殲,“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此時的李自成可謂是困難到了極點,“諸將困自成崤、函諸山中,斷其要害,合圍甚密,將坐斃之。”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這個階段的農民軍也只敢圍攻縣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規模軍隊的圍剿,依然只能是望風而逃。如進士出身的洪承疇就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屢立功勳,升任延綏巡撫,他和他統率的秦軍(陝西邊軍)成為了日後農民軍最大的苦主。而農民軍的另一大苦主盧象升也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當地的壯丁為軍,對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李自成、張獻忠都敗在他的手裡,他的威名幾乎令農民軍聞風喪膽,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大名府唐代稱天雄鎮)從此威震中原,成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勁旅。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這一時期的農民軍,始終只能處於流動作戰中,根本不敢與明朝的野戰軍對壘。雖然他們在崇禎八年取得了奇襲鳳陽的勝利,在政治上給了明朝重大的打擊,然而,在軍事上他們卻始終上處於下風。崇禎七年後,關外的皇太極因為忙著征討察哈爾部林丹汗、征服朝鮮、消滅東江軍,暫時放鬆了對明朝的軍事壓力,這就給了明朝以比較寬裕的力量來對付農民軍,於是農民軍的災難就來臨了。崇禎九年(1636年),闖王高迎祥被洪承疇打敗,被俘後押送北京處死;張獻忠、羅汝才屢遭失敗,不得不分別在谷城和房縣嚮明朝投降,接受了招撫;高傑、劉國能、王氏兄弟等農民軍重要首領都相繼嚮明朝投降;李自成則在率部跑路到四川后被川軍在梓潼打得大敗,“斬首數千,幾殲之”,不得不繼續流竄,一路經川西、青海、甘肅、寧夏跑回了陝西,結果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秋天又在潼關南原遭到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圍殲,“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此時的李自成可謂是困難到了極點,“諸將困自成崤、函諸山中,斷其要害,合圍甚密,將坐斃之。”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救星”來了——清軍於這年冬天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之戰,洪承疇被崇禎帝緊急從陝西前線調到抗清前線,改任薊遼總督,孫傳庭則改任保定總督(後來由於頂撞了朱由檢反而被關了起來),這兩個苦主的離去,對李自成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清兵的這次入關,不但調走了洪承疇,還幹掉了盧象升。盧象升當時身為宣大總督,在清兵入關之後,急趕往北京勤王,結果在鉅鹿遭到清軍優勢兵力圍攻,對農民軍曾屢戰屢勝、威震四方的天雄軍經苦戰之後,終被清軍完全殲滅,盧象升也戰死沙場。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這個階段的農民軍也只敢圍攻縣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規模軍隊的圍剿,依然只能是望風而逃。如進士出身的洪承疇就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屢立功勳,升任延綏巡撫,他和他統率的秦軍(陝西邊軍)成為了日後農民軍最大的苦主。而農民軍的另一大苦主盧象升也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當地的壯丁為軍,對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李自成、張獻忠都敗在他的手裡,他的威名幾乎令農民軍聞風喪膽,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大名府唐代稱天雄鎮)從此威震中原,成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勁旅。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這一時期的農民軍,始終只能處於流動作戰中,根本不敢與明朝的野戰軍對壘。雖然他們在崇禎八年取得了奇襲鳳陽的勝利,在政治上給了明朝重大的打擊,然而,在軍事上他們卻始終上處於下風。崇禎七年後,關外的皇太極因為忙著征討察哈爾部林丹汗、征服朝鮮、消滅東江軍,暫時放鬆了對明朝的軍事壓力,這就給了明朝以比較寬裕的力量來對付農民軍,於是農民軍的災難就來臨了。崇禎九年(1636年),闖王高迎祥被洪承疇打敗,被俘後押送北京處死;張獻忠、羅汝才屢遭失敗,不得不分別在谷城和房縣嚮明朝投降,接受了招撫;高傑、劉國能、王氏兄弟等農民軍重要首領都相繼嚮明朝投降;李自成則在率部跑路到四川后被川軍在梓潼打得大敗,“斬首數千,幾殲之”,不得不繼續流竄,一路經川西、青海、甘肅、寧夏跑回了陝西,結果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秋天又在潼關南原遭到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圍殲,“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此時的李自成可謂是困難到了極點,“諸將困自成崤、函諸山中,斷其要害,合圍甚密,將坐斃之。”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救星”來了——清軍於這年冬天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之戰,洪承疇被崇禎帝緊急從陝西前線調到抗清前線,改任薊遼總督,孫傳庭則改任保定總督(後來由於頂撞了朱由檢反而被關了起來),這兩個苦主的離去,對李自成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清兵的這次入關,不但調走了洪承疇,還幹掉了盧象升。盧象升當時身為宣大總督,在清兵入關之後,急趕往北京勤王,結果在鉅鹿遭到清軍優勢兵力圍攻,對農民軍曾屢戰屢勝、威震四方的天雄軍經苦戰之後,終被清軍完全殲滅,盧象升也戰死沙場。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李自成突然進入河南,由於河南遍地饑荒,大批饑民踴躍加入闖軍,使其隊伍迅速擴大。此後短短數月,李自成的隊伍就橫掃中原。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夏,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明軍,重創左良玉、擊潰丁啟睿,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過去筆者在讀這段歷史時,一直甚為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兩年前還被明軍打得到處流竄的闖軍,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就變得如此強大了呢?難道李自成真的有什麼“點金之術”,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把饑民訓練成精銳的戰士麼?為何如此?那就是鬆錦大戰!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這個階段的農民軍也只敢圍攻縣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規模軍隊的圍剿,依然只能是望風而逃。如進士出身的洪承疇就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屢立功勳,升任延綏巡撫,他和他統率的秦軍(陝西邊軍)成為了日後農民軍最大的苦主。而農民軍的另一大苦主盧象升也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當地的壯丁為軍,對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李自成、張獻忠都敗在他的手裡,他的威名幾乎令農民軍聞風喪膽,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大名府唐代稱天雄鎮)從此威震中原,成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勁旅。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這一時期的農民軍,始終只能處於流動作戰中,根本不敢與明朝的野戰軍對壘。雖然他們在崇禎八年取得了奇襲鳳陽的勝利,在政治上給了明朝重大的打擊,然而,在軍事上他們卻始終上處於下風。崇禎七年後,關外的皇太極因為忙著征討察哈爾部林丹汗、征服朝鮮、消滅東江軍,暫時放鬆了對明朝的軍事壓力,這就給了明朝以比較寬裕的力量來對付農民軍,於是農民軍的災難就來臨了。崇禎九年(1636年),闖王高迎祥被洪承疇打敗,被俘後押送北京處死;張獻忠、羅汝才屢遭失敗,不得不分別在谷城和房縣嚮明朝投降,接受了招撫;高傑、劉國能、王氏兄弟等農民軍重要首領都相繼嚮明朝投降;李自成則在率部跑路到四川后被川軍在梓潼打得大敗,“斬首數千,幾殲之”,不得不繼續流竄,一路經川西、青海、甘肅、寧夏跑回了陝西,結果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秋天又在潼關南原遭到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圍殲,“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此時的李自成可謂是困難到了極點,“諸將困自成崤、函諸山中,斷其要害,合圍甚密,將坐斃之。”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救星”來了——清軍於這年冬天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之戰,洪承疇被崇禎帝緊急從陝西前線調到抗清前線,改任薊遼總督,孫傳庭則改任保定總督(後來由於頂撞了朱由檢反而被關了起來),這兩個苦主的離去,對李自成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清兵的這次入關,不但調走了洪承疇,還幹掉了盧象升。盧象升當時身為宣大總督,在清兵入關之後,急趕往北京勤王,結果在鉅鹿遭到清軍優勢兵力圍攻,對農民軍曾屢戰屢勝、威震四方的天雄軍經苦戰之後,終被清軍完全殲滅,盧象升也戰死沙場。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李自成突然進入河南,由於河南遍地饑荒,大批饑民踴躍加入闖軍,使其隊伍迅速擴大。此後短短數月,李自成的隊伍就橫掃中原。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夏,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明軍,重創左良玉、擊潰丁啟睿,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過去筆者在讀這段歷史時,一直甚為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兩年前還被明軍打得到處流竄的闖軍,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就變得如此強大了呢?難道李自成真的有什麼“點金之術”,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把饑民訓練成精銳的戰士麼?為何如此?那就是鬆錦大戰!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崇禎十三年春開始,清軍開始構築對錦州的包圍圈,採取長期圍困的戰術,企圖困死錦州守軍。崇禎帝為救援錦州,遂以洪承疇為主帥,從九邊重鎮的邊防軍中抽調精銳的野戰軍,組成十三萬人的援錦兵團企圖打破清軍包圍,援救錦州。崇禎十四年(1641年)秋,皇太極抓住戰機將十三萬明軍一舉擊垮。明軍陣亡者高達五萬五千餘人,受傷和被俘者數以萬計。崇禎十五年春,清軍又攻克松山,洪承疇被俘降清,錦州守將祖大壽也被迫投降。至此,歷時兩年之久的鬆錦大戰落下帷幕,明朝最精銳的關寧軍基本報銷,只剩下三萬殘兵駐守孤城寧遠。而明朝費盡力氣集中來的精銳野戰軍,也在此一戰中基本被殲滅,從此明朝再無強大的野戰軍兵團。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這個階段的農民軍也只敢圍攻縣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規模軍隊的圍剿,依然只能是望風而逃。如進士出身的洪承疇就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屢立功勳,升任延綏巡撫,他和他統率的秦軍(陝西邊軍)成為了日後農民軍最大的苦主。而農民軍的另一大苦主盧象升也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當地的壯丁為軍,對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李自成、張獻忠都敗在他的手裡,他的威名幾乎令農民軍聞風喪膽,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大名府唐代稱天雄鎮)從此威震中原,成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勁旅。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這一時期的農民軍,始終只能處於流動作戰中,根本不敢與明朝的野戰軍對壘。雖然他們在崇禎八年取得了奇襲鳳陽的勝利,在政治上給了明朝重大的打擊,然而,在軍事上他們卻始終上處於下風。崇禎七年後,關外的皇太極因為忙著征討察哈爾部林丹汗、征服朝鮮、消滅東江軍,暫時放鬆了對明朝的軍事壓力,這就給了明朝以比較寬裕的力量來對付農民軍,於是農民軍的災難就來臨了。崇禎九年(1636年),闖王高迎祥被洪承疇打敗,被俘後押送北京處死;張獻忠、羅汝才屢遭失敗,不得不分別在谷城和房縣嚮明朝投降,接受了招撫;高傑、劉國能、王氏兄弟等農民軍重要首領都相繼嚮明朝投降;李自成則在率部跑路到四川后被川軍在梓潼打得大敗,“斬首數千,幾殲之”,不得不繼續流竄,一路經川西、青海、甘肅、寧夏跑回了陝西,結果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秋天又在潼關南原遭到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圍殲,“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此時的李自成可謂是困難到了極點,“諸將困自成崤、函諸山中,斷其要害,合圍甚密,將坐斃之。”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救星”來了——清軍於這年冬天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之戰,洪承疇被崇禎帝緊急從陝西前線調到抗清前線,改任薊遼總督,孫傳庭則改任保定總督(後來由於頂撞了朱由檢反而被關了起來),這兩個苦主的離去,對李自成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清兵的這次入關,不但調走了洪承疇,還幹掉了盧象升。盧象升當時身為宣大總督,在清兵入關之後,急趕往北京勤王,結果在鉅鹿遭到清軍優勢兵力圍攻,對農民軍曾屢戰屢勝、威震四方的天雄軍經苦戰之後,終被清軍完全殲滅,盧象升也戰死沙場。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李自成突然進入河南,由於河南遍地饑荒,大批饑民踴躍加入闖軍,使其隊伍迅速擴大。此後短短數月,李自成的隊伍就橫掃中原。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夏,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明軍,重創左良玉、擊潰丁啟睿,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過去筆者在讀這段歷史時,一直甚為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兩年前還被明軍打得到處流竄的闖軍,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就變得如此強大了呢?難道李自成真的有什麼“點金之術”,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把饑民訓練成精銳的戰士麼?為何如此?那就是鬆錦大戰!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崇禎十三年春開始,清軍開始構築對錦州的包圍圈,採取長期圍困的戰術,企圖困死錦州守軍。崇禎帝為救援錦州,遂以洪承疇為主帥,從九邊重鎮的邊防軍中抽調精銳的野戰軍,組成十三萬人的援錦兵團企圖打破清軍包圍,援救錦州。崇禎十四年(1641年)秋,皇太極抓住戰機將十三萬明軍一舉擊垮。明軍陣亡者高達五萬五千餘人,受傷和被俘者數以萬計。崇禎十五年春,清軍又攻克松山,洪承疇被俘降清,錦州守將祖大壽也被迫投降。至此,歷時兩年之久的鬆錦大戰落下帷幕,明朝最精銳的關寧軍基本報銷,只剩下三萬殘兵駐守孤城寧遠。而明朝費盡力氣集中來的精銳野戰軍,也在此一戰中基本被殲滅,從此明朝再無強大的野戰軍兵團。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我們可以看到,鬆錦大戰的時間,也正是李自成在河南攻城略地,迅速發展的時間。明朝的精銳野戰軍由於幾乎全部被抽調到關外援救錦州,致使內地只剩下二三流的明軍同農民軍作戰。這些明軍常年被拖欠軍餉、士氣低落、器械不全、甲冑破爛,訓練更是一塌糊塗,在這種情況下,明軍同農民軍作戰一觸即潰、一敗塗地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可以說,正是清軍在鬆錦大戰中的輝煌勝利,幫李自成掃清了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到可以和明朝爭奪天下的地步。以至於後期孫傳庭再度出山時,已經無兵可用,不得不重新招募部隊,結果在李自成的攻擊下兵敗身死。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這個階段的農民軍也只敢圍攻縣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規模軍隊的圍剿,依然只能是望風而逃。如進士出身的洪承疇就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屢立功勳,升任延綏巡撫,他和他統率的秦軍(陝西邊軍)成為了日後農民軍最大的苦主。而農民軍的另一大苦主盧象升也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當地的壯丁為軍,對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李自成、張獻忠都敗在他的手裡,他的威名幾乎令農民軍聞風喪膽,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大名府唐代稱天雄鎮)從此威震中原,成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勁旅。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這一時期的農民軍,始終只能處於流動作戰中,根本不敢與明朝的野戰軍對壘。雖然他們在崇禎八年取得了奇襲鳳陽的勝利,在政治上給了明朝重大的打擊,然而,在軍事上他們卻始終上處於下風。崇禎七年後,關外的皇太極因為忙著征討察哈爾部林丹汗、征服朝鮮、消滅東江軍,暫時放鬆了對明朝的軍事壓力,這就給了明朝以比較寬裕的力量來對付農民軍,於是農民軍的災難就來臨了。崇禎九年(1636年),闖王高迎祥被洪承疇打敗,被俘後押送北京處死;張獻忠、羅汝才屢遭失敗,不得不分別在谷城和房縣嚮明朝投降,接受了招撫;高傑、劉國能、王氏兄弟等農民軍重要首領都相繼嚮明朝投降;李自成則在率部跑路到四川后被川軍在梓潼打得大敗,“斬首數千,幾殲之”,不得不繼續流竄,一路經川西、青海、甘肅、寧夏跑回了陝西,結果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秋天又在潼關南原遭到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圍殲,“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此時的李自成可謂是困難到了極點,“諸將困自成崤、函諸山中,斷其要害,合圍甚密,將坐斃之。”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救星”來了——清軍於這年冬天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之戰,洪承疇被崇禎帝緊急從陝西前線調到抗清前線,改任薊遼總督,孫傳庭則改任保定總督(後來由於頂撞了朱由檢反而被關了起來),這兩個苦主的離去,對李自成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清兵的這次入關,不但調走了洪承疇,還幹掉了盧象升。盧象升當時身為宣大總督,在清兵入關之後,急趕往北京勤王,結果在鉅鹿遭到清軍優勢兵力圍攻,對農民軍曾屢戰屢勝、威震四方的天雄軍經苦戰之後,終被清軍完全殲滅,盧象升也戰死沙場。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李自成突然進入河南,由於河南遍地饑荒,大批饑民踴躍加入闖軍,使其隊伍迅速擴大。此後短短數月,李自成的隊伍就橫掃中原。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夏,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明軍,重創左良玉、擊潰丁啟睿,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過去筆者在讀這段歷史時,一直甚為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兩年前還被明軍打得到處流竄的闖軍,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就變得如此強大了呢?難道李自成真的有什麼“點金之術”,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把饑民訓練成精銳的戰士麼?為何如此?那就是鬆錦大戰!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崇禎十三年春開始,清軍開始構築對錦州的包圍圈,採取長期圍困的戰術,企圖困死錦州守軍。崇禎帝為救援錦州,遂以洪承疇為主帥,從九邊重鎮的邊防軍中抽調精銳的野戰軍,組成十三萬人的援錦兵團企圖打破清軍包圍,援救錦州。崇禎十四年(1641年)秋,皇太極抓住戰機將十三萬明軍一舉擊垮。明軍陣亡者高達五萬五千餘人,受傷和被俘者數以萬計。崇禎十五年春,清軍又攻克松山,洪承疇被俘降清,錦州守將祖大壽也被迫投降。至此,歷時兩年之久的鬆錦大戰落下帷幕,明朝最精銳的關寧軍基本報銷,只剩下三萬殘兵駐守孤城寧遠。而明朝費盡力氣集中來的精銳野戰軍,也在此一戰中基本被殲滅,從此明朝再無強大的野戰軍兵團。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我們可以看到,鬆錦大戰的時間,也正是李自成在河南攻城略地,迅速發展的時間。明朝的精銳野戰軍由於幾乎全部被抽調到關外援救錦州,致使內地只剩下二三流的明軍同農民軍作戰。這些明軍常年被拖欠軍餉、士氣低落、器械不全、甲冑破爛,訓練更是一塌糊塗,在這種情況下,明軍同農民軍作戰一觸即潰、一敗塗地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可以說,正是清軍在鬆錦大戰中的輝煌勝利,幫李自成掃清了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到可以和明朝爭奪天下的地步。以至於後期孫傳庭再度出山時,已經無兵可用,不得不重新招募部隊,結果在李自成的攻擊下兵敗身死。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就在李自成擊敗孫傳庭的過程中,崇禎十五年秋,皇太極派其弟阿巴泰率大軍第五次入關,攻掠明朝。清軍這次行動,一直持續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才收兵回遼。清軍在華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的事實表明,清軍奪取北京只是時間問題了。只是,歷史在此時開了個玩笑——已經通過十七年的努力,為清朝入關掃清了幾乎全部障礙的皇太極突然去世,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圍繞皇位繼承展開鬥爭,使得入關的步驟暫時停頓了下來。而剛在西安立國的李自成則不待後方穩固,就急不可耐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率大軍東渡黃河,開始了向北京的進軍。此時崇禎帝唯一還能寄予希望的,只有駐防關外寧遠孤城的吳三桂關寧殘軍了。但撤關寧軍入衛北京,就意味著關外的防守將全部放棄,崇禎帝迫於清朝的巨大軍事壓力又始終躊躇不定。直到李自成大軍突破了宣府、大同,崇禎才下決心放棄寧遠,調吳三桂入衛北京。但他已經沒有時間了。吳三桂軍剛進入山海關沒多久,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宣告滅亡。在這個歷史關頭,清朝無疑又一次在無意中為李自成送上了“神助攻”,最終成就了李自成曇花一現的皇帝夢。

"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皇位還沒坐穩的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入關的清軍擊敗,倉皇退出北京,北京城又變成了大清王朝的天下。對於這段歷史,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嘆,清朝正是利用了明朝和李自成的內戰才得以入主中原,在明清易代的歷史中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角色。著名歷史學家顧誠更是憤然指責滿洲 “竊取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果實”。口口相傳,於是乎,“清朝摘了李自成的桃子”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經得住史實的檢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把觀察的視野從1644年前移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考察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概念——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開始於何時?明末農民起義又開始於何時?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正式“黃衣稱朕”,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而此時的李自成,還只是陝北農家的一個十歲的兒童。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明與後金的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春,十萬明軍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攻,結果被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後戰略主動權被後金方面牢牢控制在了手上。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春,在明與後金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才在陝北澄城縣拉開。但在起義的最初兩年,基本上就是處於饑民結隊到處搶劫鄉間富戶的狀態,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別說威脅明朝統治,就連個縣城都很難攻得下來。明朝官兵一到,基本上這些饑民就只有跑路的份。促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隊伍戰鬥力發生重大提升的,恰是後金。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破邊牆而入,史稱“己巳之變”。明廷緊急下詔各地軍隊前來勤王。然而,由於被拖欠軍餉,剋扣軍糧,各地勤王的軍隊中出現了不少譁變的士卒。這些正規明軍的加入,讓農民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農民軍就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了山西,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呈現蔓延的趨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這個階段的農民軍也只敢圍攻縣城和一些小的州城,遇到明朝大規模軍隊的圍剿,依然只能是望風而逃。如進士出身的洪承疇就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屢立功勳,升任延綏巡撫,他和他統率的秦軍(陝西邊軍)成為了日後農民軍最大的苦主。而農民軍的另一大苦主盧象升也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他以大名府知府的身份,募集大名府當地的壯丁為軍,對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李自成、張獻忠都敗在他的手裡,他的威名幾乎令農民軍聞風喪膽,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大名府唐代稱天雄鎮)從此威震中原,成為了明王朝的又一支勁旅。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這一時期的農民軍,始終只能處於流動作戰中,根本不敢與明朝的野戰軍對壘。雖然他們在崇禎八年取得了奇襲鳳陽的勝利,在政治上給了明朝重大的打擊,然而,在軍事上他們卻始終上處於下風。崇禎七年後,關外的皇太極因為忙著征討察哈爾部林丹汗、征服朝鮮、消滅東江軍,暫時放鬆了對明朝的軍事壓力,這就給了明朝以比較寬裕的力量來對付農民軍,於是農民軍的災難就來臨了。崇禎九年(1636年),闖王高迎祥被洪承疇打敗,被俘後押送北京處死;張獻忠、羅汝才屢遭失敗,不得不分別在谷城和房縣嚮明朝投降,接受了招撫;高傑、劉國能、王氏兄弟等農民軍重要首領都相繼嚮明朝投降;李自成則在率部跑路到四川后被川軍在梓潼打得大敗,“斬首數千,幾殲之”,不得不繼續流竄,一路經川西、青海、甘肅、寧夏跑回了陝西,結果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秋天又在潼關南原遭到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圍殲,“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此時的李自成可謂是困難到了極點,“諸將困自成崤、函諸山中,斷其要害,合圍甚密,將坐斃之。”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救星”來了——清軍於這年冬天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之戰,洪承疇被崇禎帝緊急從陝西前線調到抗清前線,改任薊遼總督,孫傳庭則改任保定總督(後來由於頂撞了朱由檢反而被關了起來),這兩個苦主的離去,對李自成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清兵的這次入關,不但調走了洪承疇,還幹掉了盧象升。盧象升當時身為宣大總督,在清兵入關之後,急趕往北京勤王,結果在鉅鹿遭到清軍優勢兵力圍攻,對農民軍曾屢戰屢勝、威震四方的天雄軍經苦戰之後,終被清軍完全殲滅,盧象升也戰死沙場。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李自成突然進入河南,由於河南遍地饑荒,大批饑民踴躍加入闖軍,使其隊伍迅速擴大。此後短短數月,李自成的隊伍就橫掃中原。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夏,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明軍,重創左良玉、擊潰丁啟睿,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過去筆者在讀這段歷史時,一直甚為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兩年前還被明軍打得到處流竄的闖軍,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就變得如此強大了呢?難道李自成真的有什麼“點金之術”,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把饑民訓練成精銳的戰士麼?為何如此?那就是鬆錦大戰!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崇禎十三年春開始,清軍開始構築對錦州的包圍圈,採取長期圍困的戰術,企圖困死錦州守軍。崇禎帝為救援錦州,遂以洪承疇為主帥,從九邊重鎮的邊防軍中抽調精銳的野戰軍,組成十三萬人的援錦兵團企圖打破清軍包圍,援救錦州。崇禎十四年(1641年)秋,皇太極抓住戰機將十三萬明軍一舉擊垮。明軍陣亡者高達五萬五千餘人,受傷和被俘者數以萬計。崇禎十五年春,清軍又攻克松山,洪承疇被俘降清,錦州守將祖大壽也被迫投降。至此,歷時兩年之久的鬆錦大戰落下帷幕,明朝最精銳的關寧軍基本報銷,只剩下三萬殘兵駐守孤城寧遠。而明朝費盡力氣集中來的精銳野戰軍,也在此一戰中基本被殲滅,從此明朝再無強大的野戰軍兵團。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我們可以看到,鬆錦大戰的時間,也正是李自成在河南攻城略地,迅速發展的時間。明朝的精銳野戰軍由於幾乎全部被抽調到關外援救錦州,致使內地只剩下二三流的明軍同農民軍作戰。這些明軍常年被拖欠軍餉、士氣低落、器械不全、甲冑破爛,訓練更是一塌糊塗,在這種情況下,明軍同農民軍作戰一觸即潰、一敗塗地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可以說,正是清軍在鬆錦大戰中的輝煌勝利,幫李自成掃清了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到可以和明朝爭奪天下的地步。以至於後期孫傳庭再度出山時,已經無兵可用,不得不重新招募部隊,結果在李自成的攻擊下兵敗身死。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就在李自成擊敗孫傳庭的過程中,崇禎十五年秋,皇太極派其弟阿巴泰率大軍第五次入關,攻掠明朝。清軍這次行動,一直持續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才收兵回遼。清軍在華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的事實表明,清軍奪取北京只是時間問題了。只是,歷史在此時開了個玩笑——已經通過十七年的努力,為清朝入關掃清了幾乎全部障礙的皇太極突然去世,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圍繞皇位繼承展開鬥爭,使得入關的步驟暫時停頓了下來。而剛在西安立國的李自成則不待後方穩固,就急不可耐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率大軍東渡黃河,開始了向北京的進軍。此時崇禎帝唯一還能寄予希望的,只有駐防關外寧遠孤城的吳三桂關寧殘軍了。但撤關寧軍入衛北京,就意味著關外的防守將全部放棄,崇禎帝迫於清朝的巨大軍事壓力又始終躊躇不定。直到李自成大軍突破了宣府、大同,崇禎才下決心放棄寧遠,調吳三桂入衛北京。但他已經沒有時間了。吳三桂軍剛進入山海關沒多久,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宣告滅亡。在這個歷史關頭,清朝無疑又一次在無意中為李自成送上了“神助攻”,最終成就了李自成曇花一現的皇帝夢。

李自成和清朝,到底誰摘了誰的桃子?

不過,欠別人的始終是要還的。清朝“為李自成”消滅了明朝主要的精銳野戰軍;“為李自成”掃蕩了明朝在北方的人力、物力、財力;“為李自成”幹掉了盧象升、俘虜了洪承疇……可以說幾乎為李自成掃平了通往北京的道路。到了這個時候,當然“種下桃子”的清朝不會再任由李自成摘取自己的“桃子”了。當多爾袞統率的八旗大軍出現在山海關城下的時候,“桃子”就要順理成章地回到“種桃子”的人手中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