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

流溪河發源於從化北部,從北至南穿過從化的中部流經流溪河林場、良口、溫泉、街口、神崗、太平場,最後與北江匯合流入珠江而歸大海。

流溪河雖是一條小小的溪流,但由於從化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過去它一直是從化境內及從化與外地的主要交通航道。從化產的農、林、手工業產品,靠它運往廣州或外地銷售。而從化人民需要外地運來的日常生活用品,靠它運輸供應。


"

流溪河發源於從化北部,從北至南穿過從化的中部流經流溪河林場、良口、溫泉、街口、神崗、太平場,最後與北江匯合流入珠江而歸大海。

流溪河雖是一條小小的溪流,但由於從化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過去它一直是從化境內及從化與外地的主要交通航道。從化產的農、林、手工業產品,靠它運往廣州或外地銷售。而從化人民需要外地運來的日常生活用品,靠它運輸供應。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當年在流溪河揚帆行駛的木船


據禤六、鄺權等老一輩水上居民說,三百年前流溪河就有船航行。他們聽祖輩說,幾百年前,流溪河只是一條几公尺寬的小溪,小溪兩岸長滿大樹、修竹。那時在小溪上行走的只是些小船,每條船載貨量不超過萬斤。後來河面日漸擴寬,行船也逐漸擴大。這說起來倒與張德桂有關。

張德桂是從化水東鄉人,他於一六九〇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上京考中進士,從北京回廣州,又從廣州乘小船回從化。他歸心似箭,小船經江村以後,河面狹窄,兩岸大樹、修竹覆蓋河面,小船逆水而上,常被樹枝阻攔,行船困難。張德桂頗為惱火,也深感行船不便。他於是出資把兩岸樹、竹砍光。從此,流溪河兩岸經受不住洪水的沖刷而日漸垮塌,河面越來越寬了。


"

流溪河發源於從化北部,從北至南穿過從化的中部流經流溪河林場、良口、溫泉、街口、神崗、太平場,最後與北江匯合流入珠江而歸大海。

流溪河雖是一條小小的溪流,但由於從化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過去它一直是從化境內及從化與外地的主要交通航道。從化產的農、林、手工業產品,靠它運往廣州或外地銷售。而從化人民需要外地運來的日常生活用品,靠它運輸供應。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當年在流溪河揚帆行駛的木船


據禤六、鄺權等老一輩水上居民說,三百年前流溪河就有船航行。他們聽祖輩說,幾百年前,流溪河只是一條几公尺寬的小溪,小溪兩岸長滿大樹、修竹。那時在小溪上行走的只是些小船,每條船載貨量不超過萬斤。後來河面日漸擴寬,行船也逐漸擴大。這說起來倒與張德桂有關。

張德桂是從化水東鄉人,他於一六九〇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上京考中進士,從北京回廣州,又從廣州乘小船回從化。他歸心似箭,小船經江村以後,河面狹窄,兩岸大樹、修竹覆蓋河面,小船逆水而上,常被樹枝阻攔,行船困難。張德桂頗為惱火,也深感行船不便。他於是出資把兩岸樹、竹砍光。從此,流溪河兩岸經受不住洪水的沖刷而日漸垮塌,河面越來越寬了。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昔日流溪河擺渡小船


省航運局一九五四年對珠江三角洲地帶河流進行了一次普查。那時,流溪河長度,由良口至江村為132.1公里(陸路為230公里)。河寬最寬為270公尺,中等寬為20至30公尺,最小寬度為10至12公尺。河深最深為12公尺,中等深為4公尺,淺水地方深度為20至30公分。這是當時流溪河的一些基本情況。

據上面幾位同志口述,流溪河河面是寬闊的,一般寬度超過200公尺,只是沿河多是沙灘或是沙洲。下雨時河水很快漲滿,天晴時河水又很快消退。沿河可供商客上落的埠頭有良口、米埗、麻村、街口、神崗、龜咀、羅崗、太平場、鎮和、西湖、鍾落潭、石角、李溪、大吉圩、竹料、高增、人和、湴湖、江村等20多個。


"

流溪河發源於從化北部,從北至南穿過從化的中部流經流溪河林場、良口、溫泉、街口、神崗、太平場,最後與北江匯合流入珠江而歸大海。

流溪河雖是一條小小的溪流,但由於從化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過去它一直是從化境內及從化與外地的主要交通航道。從化產的農、林、手工業產品,靠它運往廣州或外地銷售。而從化人民需要外地運來的日常生活用品,靠它運輸供應。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當年在流溪河揚帆行駛的木船


據禤六、鄺權等老一輩水上居民說,三百年前流溪河就有船航行。他們聽祖輩說,幾百年前,流溪河只是一條几公尺寬的小溪,小溪兩岸長滿大樹、修竹。那時在小溪上行走的只是些小船,每條船載貨量不超過萬斤。後來河面日漸擴寬,行船也逐漸擴大。這說起來倒與張德桂有關。

張德桂是從化水東鄉人,他於一六九〇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上京考中進士,從北京回廣州,又從廣州乘小船回從化。他歸心似箭,小船經江村以後,河面狹窄,兩岸大樹、修竹覆蓋河面,小船逆水而上,常被樹枝阻攔,行船困難。張德桂頗為惱火,也深感行船不便。他於是出資把兩岸樹、竹砍光。從此,流溪河兩岸經受不住洪水的沖刷而日漸垮塌,河面越來越寬了。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昔日流溪河擺渡小船


省航運局一九五四年對珠江三角洲地帶河流進行了一次普查。那時,流溪河長度,由良口至江村為132.1公里(陸路為230公里)。河寬最寬為270公尺,中等寬為20至30公尺,最小寬度為10至12公尺。河深最深為12公尺,中等深為4公尺,淺水地方深度為20至30公分。這是當時流溪河的一些基本情況。

據上面幾位同志口述,流溪河河面是寬闊的,一般寬度超過200公尺,只是沿河多是沙灘或是沙洲。下雨時河水很快漲滿,天晴時河水又很快消退。沿河可供商客上落的埠頭有良口、米埗、麻村、街口、神崗、龜咀、羅崗、太平場、鎮和、西湖、鍾落潭、石角、李溪、大吉圩、竹料、高增、人和、湴湖、江村等20多個。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龜咀碼頭遺址


從街口到江村河上有陂頭160座。這些陂頭是沿河兩岸農民築來攔截河水流向一邊,使水流急湍以推動水車汲水灌溉農田的。街口以上河段叫流溪河上游,街口以下河段叫流溪河下游。上游流沙逐年衝往下游,河床日淺。街口石角潭過去有10多米深,現被流沙衝塞,就要變成沙灘了。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流溪河約有木船300只。每隻船為一戶,每戶有四至五人,水上居民達1200人以上。每隻木船可載貨二萬斤,貨倉面上還可載商客。從良口至江村來回行程需要7天,每隻船每月可行船4次。300只船每月行船4次,這樣從化產品可以大量運往江村、廣州,又可從廣州、江村運回大量的生活用品,流溪河水上居民對從化的貢獻是不少的。


"

流溪河發源於從化北部,從北至南穿過從化的中部流經流溪河林場、良口、溫泉、街口、神崗、太平場,最後與北江匯合流入珠江而歸大海。

流溪河雖是一條小小的溪流,但由於從化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過去它一直是從化境內及從化與外地的主要交通航道。從化產的農、林、手工業產品,靠它運往廣州或外地銷售。而從化人民需要外地運來的日常生活用品,靠它運輸供應。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當年在流溪河揚帆行駛的木船


據禤六、鄺權等老一輩水上居民說,三百年前流溪河就有船航行。他們聽祖輩說,幾百年前,流溪河只是一條几公尺寬的小溪,小溪兩岸長滿大樹、修竹。那時在小溪上行走的只是些小船,每條船載貨量不超過萬斤。後來河面日漸擴寬,行船也逐漸擴大。這說起來倒與張德桂有關。

張德桂是從化水東鄉人,他於一六九〇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上京考中進士,從北京回廣州,又從廣州乘小船回從化。他歸心似箭,小船經江村以後,河面狹窄,兩岸大樹、修竹覆蓋河面,小船逆水而上,常被樹枝阻攔,行船困難。張德桂頗為惱火,也深感行船不便。他於是出資把兩岸樹、竹砍光。從此,流溪河兩岸經受不住洪水的沖刷而日漸垮塌,河面越來越寬了。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昔日流溪河擺渡小船


省航運局一九五四年對珠江三角洲地帶河流進行了一次普查。那時,流溪河長度,由良口至江村為132.1公里(陸路為230公里)。河寬最寬為270公尺,中等寬為20至30公尺,最小寬度為10至12公尺。河深最深為12公尺,中等深為4公尺,淺水地方深度為20至30公分。這是當時流溪河的一些基本情況。

據上面幾位同志口述,流溪河河面是寬闊的,一般寬度超過200公尺,只是沿河多是沙灘或是沙洲。下雨時河水很快漲滿,天晴時河水又很快消退。沿河可供商客上落的埠頭有良口、米埗、麻村、街口、神崗、龜咀、羅崗、太平場、鎮和、西湖、鍾落潭、石角、李溪、大吉圩、竹料、高增、人和、湴湖、江村等20多個。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龜咀碼頭遺址


從街口到江村河上有陂頭160座。這些陂頭是沿河兩岸農民築來攔截河水流向一邊,使水流急湍以推動水車汲水灌溉農田的。街口以上河段叫流溪河上游,街口以下河段叫流溪河下游。上游流沙逐年衝往下游,河床日淺。街口石角潭過去有10多米深,現被流沙衝塞,就要變成沙灘了。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流溪河約有木船300只。每隻船為一戶,每戶有四至五人,水上居民達1200人以上。每隻木船可載貨二萬斤,貨倉面上還可載商客。從良口至江村來回行程需要7天,每隻船每月可行船4次。300只船每月行船4次,這樣從化產品可以大量運往江村、廣州,又可從廣州、江村運回大量的生活用品,流溪河水上居民對從化的貢獻是不少的。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米埗渡口


然而在解放前,

流溪河水上居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食無時候,睡無竇口”

“政治上無地位,被人看不起”

這些話就是他們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終年“風吹雨打日頭晒”。在河上行船,常與狂風、暴雨、急流搏鬥。河上主航道淺水的地方水深只有20至30公分,但行船水深最小要有60公分才能通行。行船每至淺水的地方,船家便要下河用沙耙把沙撥開,開深河道才可通船,因此每開一次航道就要花費不少氣力。天雨時,河水漲,水流急,逆水行船,要用大氣力。從街口至江村的每座陂頭只有一個陂口可通船,陂口狹窄、水流湍急,逆水上陂口,費力非常,順流下陂口,稍一不慎,行船便有撞陂危險。不管行船是上陂口還是下陂口,都是一場緊張的戰鬥。

"

流溪河發源於從化北部,從北至南穿過從化的中部流經流溪河林場、良口、溫泉、街口、神崗、太平場,最後與北江匯合流入珠江而歸大海。

流溪河雖是一條小小的溪流,但由於從化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過去它一直是從化境內及從化與外地的主要交通航道。從化產的農、林、手工業產品,靠它運往廣州或外地銷售。而從化人民需要外地運來的日常生活用品,靠它運輸供應。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當年在流溪河揚帆行駛的木船


據禤六、鄺權等老一輩水上居民說,三百年前流溪河就有船航行。他們聽祖輩說,幾百年前,流溪河只是一條几公尺寬的小溪,小溪兩岸長滿大樹、修竹。那時在小溪上行走的只是些小船,每條船載貨量不超過萬斤。後來河面日漸擴寬,行船也逐漸擴大。這說起來倒與張德桂有關。

張德桂是從化水東鄉人,他於一六九〇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上京考中進士,從北京回廣州,又從廣州乘小船回從化。他歸心似箭,小船經江村以後,河面狹窄,兩岸大樹、修竹覆蓋河面,小船逆水而上,常被樹枝阻攔,行船困難。張德桂頗為惱火,也深感行船不便。他於是出資把兩岸樹、竹砍光。從此,流溪河兩岸經受不住洪水的沖刷而日漸垮塌,河面越來越寬了。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昔日流溪河擺渡小船


省航運局一九五四年對珠江三角洲地帶河流進行了一次普查。那時,流溪河長度,由良口至江村為132.1公里(陸路為230公里)。河寬最寬為270公尺,中等寬為20至30公尺,最小寬度為10至12公尺。河深最深為12公尺,中等深為4公尺,淺水地方深度為20至30公分。這是當時流溪河的一些基本情況。

據上面幾位同志口述,流溪河河面是寬闊的,一般寬度超過200公尺,只是沿河多是沙灘或是沙洲。下雨時河水很快漲滿,天晴時河水又很快消退。沿河可供商客上落的埠頭有良口、米埗、麻村、街口、神崗、龜咀、羅崗、太平場、鎮和、西湖、鍾落潭、石角、李溪、大吉圩、竹料、高增、人和、湴湖、江村等20多個。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龜咀碼頭遺址


從街口到江村河上有陂頭160座。這些陂頭是沿河兩岸農民築來攔截河水流向一邊,使水流急湍以推動水車汲水灌溉農田的。街口以上河段叫流溪河上游,街口以下河段叫流溪河下游。上游流沙逐年衝往下游,河床日淺。街口石角潭過去有10多米深,現被流沙衝塞,就要變成沙灘了。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流溪河約有木船300只。每隻船為一戶,每戶有四至五人,水上居民達1200人以上。每隻木船可載貨二萬斤,貨倉面上還可載商客。從良口至江村來回行程需要7天,每隻船每月可行船4次。300只船每月行船4次,這樣從化產品可以大量運往江村、廣州,又可從廣州、江村運回大量的生活用品,流溪河水上居民對從化的貢獻是不少的。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米埗渡口


然而在解放前,

流溪河水上居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食無時候,睡無竇口”

“政治上無地位,被人看不起”

這些話就是他們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終年“風吹雨打日頭晒”。在河上行船,常與狂風、暴雨、急流搏鬥。河上主航道淺水的地方水深只有20至30公分,但行船水深最小要有60公分才能通行。行船每至淺水的地方,船家便要下河用沙耙把沙撥開,開深河道才可通船,因此每開一次航道就要花費不少氣力。天雨時,河水漲,水流急,逆水行船,要用大氣力。從街口至江村的每座陂頭只有一個陂口可通船,陂口狹窄、水流湍急,逆水上陂口,費力非常,順流下陂口,稍一不慎,行船便有撞陂危險。不管行船是上陂口還是下陂口,都是一場緊張的戰鬥。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船家行船,要自備船隻。要自備一條船是不容易的,船家往往要向地主、資本家借高利貸造船。借高利貸要寫下借條,借條除限期還清債款、利息外,多還要訂明在未還清債款之前只能同債主運貨,要還清款債之後才能與其他商客運貸。這就要遭債主的多重剝削。

舊社會,土匪橫行,沿河不少埠頭有“撈家”“大天二”設卡收“行水”。行船經過這些埠頭必要繳納“行水”才得通行。途中時有土匪上船搶劫或勒索錢財。船隻還常被官府、軍閥、日偽徵用。船家賣兒賣女、家散人亡的慘事常有發生。在日偽統治時期,流溪河水上居民四處流散,有人去惠州、有人去龍川、有人去韶關另謀生活,但也找不到好日子過。


"

流溪河發源於從化北部,從北至南穿過從化的中部流經流溪河林場、良口、溫泉、街口、神崗、太平場,最後與北江匯合流入珠江而歸大海。

流溪河雖是一條小小的溪流,但由於從化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過去它一直是從化境內及從化與外地的主要交通航道。從化產的農、林、手工業產品,靠它運往廣州或外地銷售。而從化人民需要外地運來的日常生活用品,靠它運輸供應。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當年在流溪河揚帆行駛的木船


據禤六、鄺權等老一輩水上居民說,三百年前流溪河就有船航行。他們聽祖輩說,幾百年前,流溪河只是一條几公尺寬的小溪,小溪兩岸長滿大樹、修竹。那時在小溪上行走的只是些小船,每條船載貨量不超過萬斤。後來河面日漸擴寬,行船也逐漸擴大。這說起來倒與張德桂有關。

張德桂是從化水東鄉人,他於一六九〇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上京考中進士,從北京回廣州,又從廣州乘小船回從化。他歸心似箭,小船經江村以後,河面狹窄,兩岸大樹、修竹覆蓋河面,小船逆水而上,常被樹枝阻攔,行船困難。張德桂頗為惱火,也深感行船不便。他於是出資把兩岸樹、竹砍光。從此,流溪河兩岸經受不住洪水的沖刷而日漸垮塌,河面越來越寬了。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昔日流溪河擺渡小船


省航運局一九五四年對珠江三角洲地帶河流進行了一次普查。那時,流溪河長度,由良口至江村為132.1公里(陸路為230公里)。河寬最寬為270公尺,中等寬為20至30公尺,最小寬度為10至12公尺。河深最深為12公尺,中等深為4公尺,淺水地方深度為20至30公分。這是當時流溪河的一些基本情況。

據上面幾位同志口述,流溪河河面是寬闊的,一般寬度超過200公尺,只是沿河多是沙灘或是沙洲。下雨時河水很快漲滿,天晴時河水又很快消退。沿河可供商客上落的埠頭有良口、米埗、麻村、街口、神崗、龜咀、羅崗、太平場、鎮和、西湖、鍾落潭、石角、李溪、大吉圩、竹料、高增、人和、湴湖、江村等20多個。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龜咀碼頭遺址


從街口到江村河上有陂頭160座。這些陂頭是沿河兩岸農民築來攔截河水流向一邊,使水流急湍以推動水車汲水灌溉農田的。街口以上河段叫流溪河上游,街口以下河段叫流溪河下游。上游流沙逐年衝往下游,河床日淺。街口石角潭過去有10多米深,現被流沙衝塞,就要變成沙灘了。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流溪河約有木船300只。每隻船為一戶,每戶有四至五人,水上居民達1200人以上。每隻木船可載貨二萬斤,貨倉面上還可載商客。從良口至江村來回行程需要7天,每隻船每月可行船4次。300只船每月行船4次,這樣從化產品可以大量運往江村、廣州,又可從廣州、江村運回大量的生活用品,流溪河水上居民對從化的貢獻是不少的。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米埗渡口


然而在解放前,

流溪河水上居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食無時候,睡無竇口”

“政治上無地位,被人看不起”

這些話就是他們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終年“風吹雨打日頭晒”。在河上行船,常與狂風、暴雨、急流搏鬥。河上主航道淺水的地方水深只有20至30公分,但行船水深最小要有60公分才能通行。行船每至淺水的地方,船家便要下河用沙耙把沙撥開,開深河道才可通船,因此每開一次航道就要花費不少氣力。天雨時,河水漲,水流急,逆水行船,要用大氣力。從街口至江村的每座陂頭只有一個陂口可通船,陂口狹窄、水流湍急,逆水上陂口,費力非常,順流下陂口,稍一不慎,行船便有撞陂危險。不管行船是上陂口還是下陂口,都是一場緊張的戰鬥。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船家行船,要自備船隻。要自備一條船是不容易的,船家往往要向地主、資本家借高利貸造船。借高利貸要寫下借條,借條除限期還清債款、利息外,多還要訂明在未還清債款之前只能同債主運貨,要還清款債之後才能與其他商客運貸。這就要遭債主的多重剝削。

舊社會,土匪橫行,沿河不少埠頭有“撈家”“大天二”設卡收“行水”。行船經過這些埠頭必要繳納“行水”才得通行。途中時有土匪上船搶劫或勒索錢財。船隻還常被官府、軍閥、日偽徵用。船家賣兒賣女、家散人亡的慘事常有發生。在日偽統治時期,流溪河水上居民四處流散,有人去惠州、有人去龍川、有人去韶關另謀生活,但也找不到好日子過。


昔日流溪河“行船”的場景原來如此驚險!


▲街口大橋旁,這裡曾是魚梁尾渡口

解放後,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建立了“從化縣水上運輸社”,建立黨支部。流溪河水上居民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在陸上建築了新屋103間,在舊社會他們是不可能也不會被允許在陸上建新屋的。他們有單車200多輛,電視機50多臺,收錄機10多臺,收音機150多臺,手錶500多隻。1982年人口普查,從化有水上居民216戶,1102人(男540人,女562人)。他們深深地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天大地大,沒有共產黨的恩情大!”


文字來源:《流溪河故事》

圖:記者鄺健華、黃利誼、劉駿傑;從化光影小分隊、《流溪河故事》

網絡編輯:朱慶州 黃彥禎

審核:樑偉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