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劉慶邦 不完美媽媽 小說 散文 讀書 中華文學選刊 2019-07-31
"

"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實力 ·劉慶邦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7期選載劉慶邦短篇小說《大力士》(原載《長城》2019年3期),這篇作品是他近期發表的“叔輩故事”系列小說之一。劉慶邦先生曾在演講“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中談到:一個作家有什麼樣生命的質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力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寫出相應的有質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實力 ·劉慶邦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7期選載劉慶邦短篇小說《大力士》(原載《長城》2019年3期),這篇作品是他近期發表的“叔輩故事”系列小說之一。劉慶邦先生曾在演講“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中談到:一個作家有什麼樣生命的質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力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寫出相應的有質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文| 劉慶邦


“母親說,我是一個心重的孩子”

我的任何寫作,包括小說、散文、隨筆等等,都是從個人出發,也都是從內心出發。寫作是這樣,我的講座也是這樣,也是從個人出發,從內心出發,然後才走向社會、走向聽眾。

從個人出發和內心出發,就會舉到自己的一些作品的例子。2016年第3期《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我一篇短篇小說,題目叫《小心》。這篇小說是以我的一個小弟弟為原型寫成的,我寫了一萬多字。

我的小弟弟1959年出生,剛出生就趕上了三年大饑荒,因為嚴重營養不良,導致他得了軟骨病,也叫佝僂病,都四五歲了還不會走;又因為他駝背,腰上鼓了一個大包,只能坐在地上用手支撐著自己,用屁股往前挪。

我母親一直為我這個小弟弟發愁,連路都不會走,長大後怎麼生活?我曾多次聽到我母親對我的小弟弟說“你死了吧”!

我印象很深,有一天下大雨,我和弟弟在家裡看書,這時候我母親就對小弟弟說,“你站起來,走兩步,讓你姐姐、哥哥看看,看你到底能不能走。”

這時候,我的小弟弟就兩手扶著膝蓋,他站起來的時候腿哆嗦得像風中的樹葉,就趕緊撲到我母親的懷裡。我母親抱著他就開始勸他,說你還是死了吧,你這樣長大也是哥哥的累贅,我死了以後誰管你呢?

這時候,小弟弟滿眼含著淚水,無話可說。

我小弟弟最後還是死了,大約六七歲的時候。

我印象很深,端午節那天,我放學回來,走到屋子後頭就聽見家裡的哭聲,我就意識到完了,我的小弟弟肯定死了。進家一看,果然是。母親和姐姐都在那裡哭,而且我沒看到小弟弟。

他死後,母親給他釘了一個簡單的木頭匣子,已經在地裡埋掉了。

母親姐姐都在哭,我想我就不哭了,因為我父親已經去世了,我作為家裡的長子應該堅強一些,就不哭了。但是我沒有忍住,最後還是哭了。

這一哭就不得了。想起過去的往事,想起我不帶他玩兒,想起我和他爭吃的,越哭越傷心,最後哭得渾身抽搐,手腳冰涼,昏厥過去了。

我母親一看這情況很害怕,本來她的小兒子死了,大兒子不能再出問題了。就趕快喊來我們村裡的一個略通醫道的老先生,過來給我紮了一針,我才緩解過來。

我一哭就哭得昏死過去,讓我母親得出一個結論,她說我是一個心重的孩子。所以在我母親病重的時候,臨死之前她給我們村裡的嬸子、大娘交待說,“我死了以後,你們要看著我這個兒子。”意思就是別讓他哭得太厲害,不要再讓他哭得昏死過去。這是後來我的嬸子、大娘給我說的,讓我不要哭得太厲害,說你的心太重了。

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

心重是什麼東西呢?


有人認為心重可能是心眼小,可能是愛鑽牛角尖,可能是遇到什麼事情想不開、放不下造成的一種心重,甚至說心重可能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心理狀態。

記得我在煤礦上班時,有一次,我妻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車子撞了。從那以後,她只要回家晚,我總是擔心,情緒就容易起伏,很久緩不過來,直到她平安到家。

我覺得一個人的心重,還是關乎一個人的敏感,關乎一個人的善良,關乎一個人對責任的一種承擔。從這些意義上來說,我覺得這個人心重,不但不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反而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以此推之,我認為很可能每一個作家都是一個心重的人,而不是一個心輕的人。如果一個人他什麼事都不往心裡去,我覺得這樣的人很可能就成不了作家。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也可以說心重是成為作家的必要素質。

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就是心重,有的人就是心輕。心重的人在一些具體的細節上都能夠表現出來,比如說心重的人關門都比較輕,就是心重的人手輕;在桌上放一個茶杯,他都會輕輕地,不讓它發出聲音來,由此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個心重的人。如果他關門“咣”的一聲,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是一個心輕的人,不是一個心重的人。就是說,心重的人動作都是輕的,心輕的人動作都是重的。

那麼,一個人的寫作和生命又有什麼關係呢?

可以說,每個人的作品都是一個作者的生命之歌,生命之舞,生命之詩。也就是說,作品是精神的形式,是心靈的外化,或者說是靈魂的形式。有什麼樣生命的質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力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寫出相應的有質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有人可能會說,生命的質量、力量、分量,是不是把生命量化的辦法?不是的。我們通常說的量化是一種數字化的、物質化的東西,我所說的生命的質量、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分量,指的是精神上的東西,指的是靈魂上的東西。


生命的質量就是一個作家的人格,

實現了五個標準生命才有質量


什麼是生命的質量呢?我認為,一個作家生命的質量,指的是一個作家的人格。如果作家有很高的生命質量,至少應該包含五種因素或者五種標準:善良的天性、高貴的心靈、高尚的道德、悲憫的情懷和堅強的意志。

善良的天性:

一個善良的人可以不是作家,但一個惡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從本質上來說,作家的寫作是勸善的,是用於改善人性和改善人心的,因為我們的寫作就是為了使人和社會變得更美好,從本質上是作用於人的精神,人的心靈和靈魂。我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使人性變得更善良,我覺得這是一個本質的東西。

文學作品既然有一個勸善的功能,就要求每個作家首先自己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善良而敏感,因為善良才能發現善良,並且會發現惡。

對有些善良,一般的人可能不會發現、不敏感,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哪怕是一個小善,他都會發現。對於惡的東西,作家的心靈會顫抖,他會對惡也特別敏感。所以說,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作家才能變得善良,同時自然會揭露惡,鞭撻惡。

作家有時候會寫一些惡的東西,揭露一些惡的東西,這正是出於一種善良的願望,正是希望人心變得更善良,希望社會變得更美好。

我還認為,作家是通過自己的作品行善的,當然這個行善不像一些慈善家、企業家,或者是擁有很多財富的人的行善方式,他們的行善是通過物質的手段,通過幫助一些弱勢群體來行他們的善行和善舉。這些慈善家也好,有財富的人也好,他們的行善我覺得總還是有限的,或者說總是不能持久的,因為物質財富總有用盡的時候。但是一個作家的行善,通過他的作品來行善,我覺得會更長久一些。

如果有一個好作品,像我們的唐詩宋詞、《紅樓夢》,都有讓人心變得善和美好的作用,它會長久地影響我們。

因此,善良是根本的天性,這是對一個作家最低的要求,也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要求。一個善良的人,可以不是作家,但一個惡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很多人曾經問我:在社會上,你是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的?我就說了一個“善”字。與天為善,與地為善,與人為善,有了這個“善”,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高貴的心靈:

一個作家的心靈高貴了,他寫的東西就不會低下、不會流俗

我說的高貴,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和貴族是不一樣的,主要講的是心靈。

一個人哪怕身在底層,但是他的心靈有可能是高貴的;一個人擁有很多財富,或者說他身居高位,但是他的心靈不一定是高貴的。心靈的高貴和人的財富與地位不是成正比的。

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做到心靈高貴的,或者說怎麼樣才能保持一個高貴的心靈呢?我的理解,如果一個人具有人文情懷,始終把生命看得高於一切,理解生命的寶貴、生命的短暫、生命的不可重複,一直非常尊重生命,就會保持心靈的高貴。

也就是說,一直是把生命本身作為一個目的,而不是把生命作為一個手段,這樣的心靈就是高貴的心靈。

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和親政策,這就是把生命當手段,而不是當目的。但也有例外,如昭君出塞,王昭君是自願的,而且換來了50餘年的和平。因此說,她的心靈是高貴的。

讓自己的心靈高貴,說起來簡單,但做到並不容易。

在當代社會,很多人一不小心、一堅持不住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一種手段來使。有些人拿生命去交換,出賣自己,有的出賣自己的肉體,有的出賣自己的靈魂等等。

這就是把生命當手段,就是沒有做到始終把生命當成一個目的,一旦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了手段,就失去了這種心靈的高貴。

作為一個作家,要保持心靈的高貴,始終把生命的寶貴看得高於一切,始終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始終把生命本身當成一個目的,這樣才能夠始終如一地保持自己心靈的高貴。因為我們的作品都是從我們的心裡出來的,如果你的心靈高貴了,你寫的東西就不會低下,不會流俗。

高尚的道德:

真正做到了“仁者愛人”,就不失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生命要有質量、人格要高,就要求我們要有高尚的道德。

高尚的道德,要求是很多的,現在我們強調重德。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從道家到儒家,還有佛家等等,我覺得從本質上講,都是崇尚道德的,或者說都是講究德育的。

比如儒家講究“仁者愛人”,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教誨。

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些教誨,真正做到了“仁者愛人”,真正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不失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這些說起來簡單,但是內涵非常豐富,做起來是不容易的。如果做到了,這個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悲憫的情懷:

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始終保持悲憫的情懷來關注受苦的人

從人性上講,每個人都有悲憫的情懷,這個悲憫的情懷對作家的要求更多。

你始終要有同情心,要有惻隱之心,要提前看到生命的盡頭,有慈念甚至有悲念。大慈大悲也是一種悲憫,按照我的理解,我希望把它理解為人往往是先有悲,是大悲大慈。有時候,一個人經歷了大悲後他才會產生大慈,才會產生慈念,使人變得慈祥起來。

很多大詩人、大作家,他們都有著悲憫的情懷,或者都有著慈悲的情懷。因為他們往往是提前看到了生命的盡頭,有著強烈的生命的意識,知道生命的短暫,知道我們終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會回頭看,回頭看之後就會產生慈念,就會回想起過去很多事情,看得開了,會覺得好多事情都是不必計較的。

比如蘇東坡寫過一首描寫月亮的詩,“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東坡通過看月亮就想到,如果今生今夜不能長好,明年明夜何處看呢?明年的月亮很可能就看不到了。他通過這首詩,寫到了人生的短暫和人生的無常。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產生一種悲的想法,然後就會心生慈念。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曹雪芹寫林黛玉的《葬花詞》,寫的就是青春的遺失,“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通過這首詩抒發自己對人生短暫的一種看法,“一朝春盡紅顏老”,然後是花落也不知道,人亡也不知道,就是兩不知。

生命失去後,什麼都不知道了,就是從有知的世界到未知的世界,世界就跟你沒關係了。天上打雷我們也聽不到,下雨我們也聽不到,霧霾、噪音想聽也聽不到了,都沒有了。

蘇軾和曹雪芹,都有著很深的悲憫情懷。我們作家也是,只有自己具有悲憫情懷,才會對一花一鳥產生悲憫情懷,對人世間的一切就心生愛意,就特別寬容。我寫作的時候,總有想哭的感覺,我覺得,這是好的狀態。哭泣有幾分,靈氣就有幾分。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類都離不開困境。人到世界上是吃苦的,是受苦的,所以說到什麼時候都有受苦的人,都有可憐的人,都有值得同情的人,都有值得關注的人。

因此,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始終保持悲憫的情懷來關注這些人。

堅強的意志:

如果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你們打倒不了我

我覺得,要成為一個作家,意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有三種基本力量:體力、智力、意志力。體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承重力、耐久力、爆發力;智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意志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抗壓力、持久力、勝己力。

我們通常比較重視體力和智力,對意志力往往不大重視,因為意志力是一個虛的東西,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我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從事文學創作也好,科研也好,還是其他的工作也好,這三種力量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意志力的支持,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

意志力是什麼呢?意志力就是我們精神的力量。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心勁兒,再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我們戰勝自己的力量。

我們通常說,船的勁在帆上,人的勁在心上。一個作家走多遠,能不能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體力和智力的比拼,而是意志力的比拼,就是看你的意志力堅強不堅強。

唐僧和幾個徒弟比,甚至沒有徒弟的能耐大,但唐僧卻領導著他們。為什麼?因為唐僧的意志力很強大,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當下這個時代,對於作家的意志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因為,人們都被社交媒體所綁架。吃飯看手機,刷牙看手機,上廁所也看手機。據說,北京的地鐵站臺裡,每天都能撿到手機。因為上下車的旅客,一擁擠,就把手機擠落到站臺裡了。

現在特別喧囂,人人都得了數字焦慮症。短信幾分鐘不會,電話幾分鐘不回,人就坐立不安。靜下來,是寫作的先決條件,只有靜,才能發現自我。因此,這是考驗我們意志力的時代。作家要不被嘈雜的世界所擾亂,要不被名利、是非、男女之事所幹擾。只有排除這些干擾,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有時候,我對我自己的才華也產生過懷疑,自己的才華怎麼樣?能不能寫出好作品?能不能成為一流的作家?好多作家也對自己產生過懷疑。但我對自己的意志力從來沒有產生過懷疑。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永遠是堅強的,或者說我的情感可以是脆弱的,看一個感動的東西,禁不住就熱淚盈眶,我看我寫的小說,看著看著眼睛就溼了;但是我對我的意志力始終充滿了自信,就是相信能夠自己戰勝自己。

比如,我已經連續很多年,堅持在每年的大年初一起來寫東西。大年初一是什麼概念,年三十和家人一塊過年團圓,放炮、包餃子,會弄到很晚。但我每年大年初一的四點半準時起來,很快就會進入到寫作的狀態,這時候外面整個城市是一片沉寂。

我以前講這段經歷的時候有的記者就會問,你是不是要當勞動模範,我說我不是想當勞動模範,我就是想考驗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意志力是不是保持著。

起來以後,我會在筆記本上記上一筆,今天是大年初一,我按時起來,還是戰勝了自己。人們常說“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延伸來講,一生之計在於什麼呢?一生之計應該是在於早。再延伸一下,一生之計在於勤。這就是我新的感悟。

我特別強調意志力,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意志力的參與,不要忽視我們的意志力,這個意志力就是我們精神上的一種力量,或者說就是戰勝自己的力量。如果我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不被自己戰勝,別人是戰勝不了我們的。

記得在一次會議上,主持人對學員說,你們要想寫出好的煤礦題材的作品,就要打倒劉慶邦。我挺不愛聽的,後來我就說,如果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你們是打倒不了我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打倒了,意志力不起作用了,才會被別人打倒。

生命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

只有做到了獨立思考生命才有力量


什麼是生命的力量?我理解,一個人生命的力量,主要指的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

一個人勤學,善思,獨立思考又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生命有力量。我們通常說一個人,說他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就主要是說他不是人云亦云,對社會、對世界、對歷史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生命有力量。

中國作家裡,誰的生命最有力量呢?如果讓我推一個人的話,那我願意推魯迅先生。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是小體格,身高還不到一米六,身體也不好,煙癮很大,魯迅先生體力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和魯迅先生掰手腕,一個女士就能掰過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魯迅先生的生命是非常有力量的。

他的生命有力量體現在思想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思想的寬度、思想的廣度,魯迅先生對人性的認識,對國民劣根性持久的批判,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我們之所以推崇魯迅先生,就在於魯迅先生偉大的思想的力量。

在當代作家中,如果讓我推薦一個生命最有力量的人,我會推薦史鐵生先生。

史鐵生是北京作協的副主席,我和他交往比較多,我們同年生,在作協還是同事,我都叫他“鐵生兄”。

以前鐵生的身體很好,到陝西插隊回來就截癱了,只能在輪椅上生活。我們參加活動,要先把他抬上輪椅,推著他,一起聚會也是把他從輪椅上抬下來,才能和我們一塊行動。

鐵生身體的力量完全不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得靠別人幫助他,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史鐵生的生命非常有力量。他生命的力量就體現在他的思想精神上。

他作品中的思想的力量與魯迅先生不一樣。魯迅先生主要是批判,史鐵生主要是從生命哲學的高度,來追問生命的意義,追問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追問肉體和精神的關係、和靈魂的關係,從哲學的高度來探討生命的意義,寫得非常深刻。

鐵生去世一週年的時候,中國作協舉辦了追思會,中國很多的作家、學者、評論家都去了,好多人都是自己要求去的。作協主席鐵凝也去了,殘聯主席張海迪坐著輪椅也去了,她們都爭相發言,對史鐵生的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我記得鐵凝說,“史鐵生成天坐在輪椅上,我們站在地上,如果從生理高度看,好像我們比史鐵生高,但是從精神和靈魂高度,我們又跟史鐵生差遠了,我們比不上他。”鐵凝還說,“因為鐵生得了病,行動不方便,不能到各地走,也不能出國,而我們這些健全的人,我們可以到處跑,把全國跑遍,甚至還可以跑到世界上很多國家。但是我們的視野和鐵生比較起來,有時候我們的視野開闊還比不上鐵生,我們的胸襟和胸懷也比不上鐵生。”從這方面,鐵凝肯定了鐵生兄生命的力量。

鐵生的力量主要體現在他的思想上,他對生命的追問追得特別深,因為他特別純淨。鐵生身體這麼不好,但他的意志力是無與倫比的堅強。後來他病重了,尿毒症之後腎都不起作用了,每個星期要做三次透析,躺在病床上,非常艱難。

我們健全人,不願意動腦子,不願意思索,但鐵生即便在透析的時候,從身體裡抽出來的血在體外循環,他腦中的血液不足,供氧也不足,這時候他仍然沒有放棄思索。記得又一次,在手術檯上的鐵生眼看血栓將血管堵住了,他趕緊喊護士,說你看這血都變黑了,然後把血栓取出來再繼續循環,然後他腦子才能思索。

後來他跟我說,思索非常費勁,剛想到一個念頭,如果不抓住它,它很快就散掉了。因為他身體有毛病,不像我們健全人,思索以後可以固定下來,他手裡抓著一個手機,有了一個念頭之後,趕快在手機上做一個記號,不至於使這個思索念頭閃掉,然後再對著電腦整理下來,這體現了他的意志力。

他不光是生命力量強大、思想力量強大,意志力也很強大。雖然他的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的精神力量非常強大。所以我說,中國當代作家的生命最有力量的是史鐵生,中國現代作家的生命最有力量的是魯迅先生。

有一些作家朋友,拿著最新的作品來找我,讓我寫推薦語。我看了之後,沒辦法進行推薦。為什麼?因為別人說啥他也說啥,他的思想和別人的思想是雷同的,沒有生命的力量。

因此我說,生命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就是人要不斷地思索,不能人云亦云,對世界應該有獨特的看法。思考必須是獨立思考,獨立是思考的前提,人沒有獨立是談不上思考的。

對一個作家來說,甚至對每一個人來說,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獨立思考,這個人的生命才有力量,這是我講的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分量不是先天就有的,

作家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分量才能寫出好作品


一個人生命的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經過後天的一些事情,有一些經歷,有一些坎坷,有一些磨難,被人誤解過,被人輕視過,甚至被人批鬥過,是經過鍛鍊再鍛鍊、加碼再加碼,是通過積累才使這個人的生命逐漸變得有分量起來。

一個作家只有生命有分量了,才有可能寫出有分量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從學校門到機關門,他沒有什麼經歷、閱歷,沒經歷過什麼事,他的生命的分量是輕的,就不可能寫出有分量的東西。

這個感悟,是我看了沈從文的一封簡短的信後悟到的。

沈從文在這封信中說,司馬遷之所以寫出不朽的偉大的《史記》,在於司馬遷的憂患意識和司馬遷的生命分量。這不是靠積學所能成就的,它是經過所受的教育的總量相加,然後才有生命分量,才能寫出這麼有分量的東西。

我覺得他這封簡短的信中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他提到的叫“所受的教育的總量”,這個很有意思。通常我們說受到的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但是教育的總量就開闊了,包括社會的教育、人生磨難的教育等等。加到一起才叫所受教育的總量。

“不是靠積學所能成就”,指一個人有學問可以當學者,但是不一定能成為作家。司馬遷之所以能寫出《史記》來,就是因為他的生命有分量。

提到司馬遷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論是從史,還是從文,都推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史記》,他的生命的分量是從哪裡來的呢?

漢武帝曾給他兩條路,一個是砍頭,一個是受宮刑,砍頭當然容易了,但是受宮刑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士可殺不可辱,司馬遷有使命還沒有完成,他要完成他的《史記》,所以他選擇了接受宮刑。

我去陝西韓城的司馬遷祠看過,司馬遷受宮刑以後,族人們都不敢姓司馬了,改成姓“同”。司馬遷為了寫《史記》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或者說是喪失了人生的尊嚴,但因為有偉大的《史記》,司馬遷又贏回了尊嚴。

在這件事兒上,司馬遷有他的考量,他之所以選擇了受宮刑,是因為他有他的使命。《史記》之所以被後人一代一代傳下去,成為一部非常有分量的書,首先就取決於司馬遷生命的分量。

司馬遷是這樣,對司馬遷作出如此精闢評價的沈從文先生,應該說他的生命也是非常有分量的。

我得到的很多間接教育,大多來自於沈從文。迄今為止,我只買過一個人的文集,這個人就是沈從文。

一部好的作品,不是“抓人”而是“放人”。意思也就是說,讀的時候,讓你浮想翩翩,不能自己,只能放下來,而後接著讀。沈從文的《邊城》,就是這樣的作品,我讀著讀者就走神,會想很多事兒,只能放下,然後接著讀。很多讀者見了我的面說,劉老師,您的作品讓我愛不釋手。一聽這話,我只能“呵呵”一笑。

我甚至將沈從文和魯迅先生作比較。沈從文重感性,魯迅重理性;沈從文柔軟,魯迅堅;沈從文風格憂鬱,魯迅風格沉鬱。

綜合比較,沈從文的氣場更適合我。

我知道沈從文的經歷,知道沈從文生命的分量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是逐漸加重的,才使他成為一個生命非常有分量的人。

沈從文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然後就當了“北漂”,到北京謀生活,靠寫作混口飯吃。有時候作品無法發表連吃的都沒有,住的地方也沒有,冬天穿著薄衣服挨凍,徐志摩看了,送給他一條圍巾,他非常的感恩。

沈從文的稿費拿不出來,他就去報館看發表了沒有,去要稿費。當時一家報社副刊的主編對他的作品非常看不上,當著沈從文的面將他的作品用漿糊粘起來,還粘得很長,並指責沈從文說,你這東西還想發表,只能當廢紙,並當場把他的稿子攢成一團扔到廢紙簍裡去了。

這對沈從文是多麼大的傷害和打擊,但是他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刻苦,最終還是一步一步走上了文壇,一步一步被文壇認可。一個小學都沒上完的人,最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寫作課的教授。

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本來要頒給沈從文先生,但當年的夏天,沈從文先生就過世了。沈從文先生與諾貝爾獎交臂而過,一直過了好多年,我國的莫言先生才得了諾貝爾獎。

總而言之,一個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生命就要有分量。一個作家,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分量,才能寫出好作品。

——轉自猛獁新聞,記者樑新慧根據劉慶邦先生演講整理

"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實力 ·劉慶邦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7期選載劉慶邦短篇小說《大力士》(原載《長城》2019年3期),這篇作品是他近期發表的“叔輩故事”系列小說之一。劉慶邦先生曾在演講“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中談到:一個作家有什麼樣生命的質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力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寫出相應的有質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文| 劉慶邦


“母親說,我是一個心重的孩子”

我的任何寫作,包括小說、散文、隨筆等等,都是從個人出發,也都是從內心出發。寫作是這樣,我的講座也是這樣,也是從個人出發,從內心出發,然後才走向社會、走向聽眾。

從個人出發和內心出發,就會舉到自己的一些作品的例子。2016年第3期《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我一篇短篇小說,題目叫《小心》。這篇小說是以我的一個小弟弟為原型寫成的,我寫了一萬多字。

我的小弟弟1959年出生,剛出生就趕上了三年大饑荒,因為嚴重營養不良,導致他得了軟骨病,也叫佝僂病,都四五歲了還不會走;又因為他駝背,腰上鼓了一個大包,只能坐在地上用手支撐著自己,用屁股往前挪。

我母親一直為我這個小弟弟發愁,連路都不會走,長大後怎麼生活?我曾多次聽到我母親對我的小弟弟說“你死了吧”!

我印象很深,有一天下大雨,我和弟弟在家裡看書,這時候我母親就對小弟弟說,“你站起來,走兩步,讓你姐姐、哥哥看看,看你到底能不能走。”

這時候,我的小弟弟就兩手扶著膝蓋,他站起來的時候腿哆嗦得像風中的樹葉,就趕緊撲到我母親的懷裡。我母親抱著他就開始勸他,說你還是死了吧,你這樣長大也是哥哥的累贅,我死了以後誰管你呢?

這時候,小弟弟滿眼含著淚水,無話可說。

我小弟弟最後還是死了,大約六七歲的時候。

我印象很深,端午節那天,我放學回來,走到屋子後頭就聽見家裡的哭聲,我就意識到完了,我的小弟弟肯定死了。進家一看,果然是。母親和姐姐都在那裡哭,而且我沒看到小弟弟。

他死後,母親給他釘了一個簡單的木頭匣子,已經在地裡埋掉了。

母親姐姐都在哭,我想我就不哭了,因為我父親已經去世了,我作為家裡的長子應該堅強一些,就不哭了。但是我沒有忍住,最後還是哭了。

這一哭就不得了。想起過去的往事,想起我不帶他玩兒,想起我和他爭吃的,越哭越傷心,最後哭得渾身抽搐,手腳冰涼,昏厥過去了。

我母親一看這情況很害怕,本來她的小兒子死了,大兒子不能再出問題了。就趕快喊來我們村裡的一個略通醫道的老先生,過來給我紮了一針,我才緩解過來。

我一哭就哭得昏死過去,讓我母親得出一個結論,她說我是一個心重的孩子。所以在我母親病重的時候,臨死之前她給我們村裡的嬸子、大娘交待說,“我死了以後,你們要看著我這個兒子。”意思就是別讓他哭得太厲害,不要再讓他哭得昏死過去。這是後來我的嬸子、大娘給我說的,讓我不要哭得太厲害,說你的心太重了。

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

心重是什麼東西呢?


有人認為心重可能是心眼小,可能是愛鑽牛角尖,可能是遇到什麼事情想不開、放不下造成的一種心重,甚至說心重可能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心理狀態。

記得我在煤礦上班時,有一次,我妻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車子撞了。從那以後,她只要回家晚,我總是擔心,情緒就容易起伏,很久緩不過來,直到她平安到家。

我覺得一個人的心重,還是關乎一個人的敏感,關乎一個人的善良,關乎一個人對責任的一種承擔。從這些意義上來說,我覺得這個人心重,不但不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反而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以此推之,我認為很可能每一個作家都是一個心重的人,而不是一個心輕的人。如果一個人他什麼事都不往心裡去,我覺得這樣的人很可能就成不了作家。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也可以說心重是成為作家的必要素質。

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就是心重,有的人就是心輕。心重的人在一些具體的細節上都能夠表現出來,比如說心重的人關門都比較輕,就是心重的人手輕;在桌上放一個茶杯,他都會輕輕地,不讓它發出聲音來,由此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個心重的人。如果他關門“咣”的一聲,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是一個心輕的人,不是一個心重的人。就是說,心重的人動作都是輕的,心輕的人動作都是重的。

那麼,一個人的寫作和生命又有什麼關係呢?

可以說,每個人的作品都是一個作者的生命之歌,生命之舞,生命之詩。也就是說,作品是精神的形式,是心靈的外化,或者說是靈魂的形式。有什麼樣生命的質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力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寫出相應的有質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有人可能會說,生命的質量、力量、分量,是不是把生命量化的辦法?不是的。我們通常說的量化是一種數字化的、物質化的東西,我所說的生命的質量、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分量,指的是精神上的東西,指的是靈魂上的東西。


生命的質量就是一個作家的人格,

實現了五個標準生命才有質量


什麼是生命的質量呢?我認為,一個作家生命的質量,指的是一個作家的人格。如果作家有很高的生命質量,至少應該包含五種因素或者五種標準:善良的天性、高貴的心靈、高尚的道德、悲憫的情懷和堅強的意志。

善良的天性:

一個善良的人可以不是作家,但一個惡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從本質上來說,作家的寫作是勸善的,是用於改善人性和改善人心的,因為我們的寫作就是為了使人和社會變得更美好,從本質上是作用於人的精神,人的心靈和靈魂。我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使人性變得更善良,我覺得這是一個本質的東西。

文學作品既然有一個勸善的功能,就要求每個作家首先自己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善良而敏感,因為善良才能發現善良,並且會發現惡。

對有些善良,一般的人可能不會發現、不敏感,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哪怕是一個小善,他都會發現。對於惡的東西,作家的心靈會顫抖,他會對惡也特別敏感。所以說,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作家才能變得善良,同時自然會揭露惡,鞭撻惡。

作家有時候會寫一些惡的東西,揭露一些惡的東西,這正是出於一種善良的願望,正是希望人心變得更善良,希望社會變得更美好。

我還認為,作家是通過自己的作品行善的,當然這個行善不像一些慈善家、企業家,或者是擁有很多財富的人的行善方式,他們的行善是通過物質的手段,通過幫助一些弱勢群體來行他們的善行和善舉。這些慈善家也好,有財富的人也好,他們的行善我覺得總還是有限的,或者說總是不能持久的,因為物質財富總有用盡的時候。但是一個作家的行善,通過他的作品來行善,我覺得會更長久一些。

如果有一個好作品,像我們的唐詩宋詞、《紅樓夢》,都有讓人心變得善和美好的作用,它會長久地影響我們。

因此,善良是根本的天性,這是對一個作家最低的要求,也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要求。一個善良的人,可以不是作家,但一個惡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很多人曾經問我:在社會上,你是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的?我就說了一個“善”字。與天為善,與地為善,與人為善,有了這個“善”,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高貴的心靈:

一個作家的心靈高貴了,他寫的東西就不會低下、不會流俗

我說的高貴,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和貴族是不一樣的,主要講的是心靈。

一個人哪怕身在底層,但是他的心靈有可能是高貴的;一個人擁有很多財富,或者說他身居高位,但是他的心靈不一定是高貴的。心靈的高貴和人的財富與地位不是成正比的。

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做到心靈高貴的,或者說怎麼樣才能保持一個高貴的心靈呢?我的理解,如果一個人具有人文情懷,始終把生命看得高於一切,理解生命的寶貴、生命的短暫、生命的不可重複,一直非常尊重生命,就會保持心靈的高貴。

也就是說,一直是把生命本身作為一個目的,而不是把生命作為一個手段,這樣的心靈就是高貴的心靈。

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和親政策,這就是把生命當手段,而不是當目的。但也有例外,如昭君出塞,王昭君是自願的,而且換來了50餘年的和平。因此說,她的心靈是高貴的。

讓自己的心靈高貴,說起來簡單,但做到並不容易。

在當代社會,很多人一不小心、一堅持不住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一種手段來使。有些人拿生命去交換,出賣自己,有的出賣自己的肉體,有的出賣自己的靈魂等等。

這就是把生命當手段,就是沒有做到始終把生命當成一個目的,一旦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了手段,就失去了這種心靈的高貴。

作為一個作家,要保持心靈的高貴,始終把生命的寶貴看得高於一切,始終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始終把生命本身當成一個目的,這樣才能夠始終如一地保持自己心靈的高貴。因為我們的作品都是從我們的心裡出來的,如果你的心靈高貴了,你寫的東西就不會低下,不會流俗。

高尚的道德:

真正做到了“仁者愛人”,就不失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生命要有質量、人格要高,就要求我們要有高尚的道德。

高尚的道德,要求是很多的,現在我們強調重德。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從道家到儒家,還有佛家等等,我覺得從本質上講,都是崇尚道德的,或者說都是講究德育的。

比如儒家講究“仁者愛人”,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教誨。

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些教誨,真正做到了“仁者愛人”,真正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不失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這些說起來簡單,但是內涵非常豐富,做起來是不容易的。如果做到了,這個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悲憫的情懷:

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始終保持悲憫的情懷來關注受苦的人

從人性上講,每個人都有悲憫的情懷,這個悲憫的情懷對作家的要求更多。

你始終要有同情心,要有惻隱之心,要提前看到生命的盡頭,有慈念甚至有悲念。大慈大悲也是一種悲憫,按照我的理解,我希望把它理解為人往往是先有悲,是大悲大慈。有時候,一個人經歷了大悲後他才會產生大慈,才會產生慈念,使人變得慈祥起來。

很多大詩人、大作家,他們都有著悲憫的情懷,或者都有著慈悲的情懷。因為他們往往是提前看到了生命的盡頭,有著強烈的生命的意識,知道生命的短暫,知道我們終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會回頭看,回頭看之後就會產生慈念,就會回想起過去很多事情,看得開了,會覺得好多事情都是不必計較的。

比如蘇東坡寫過一首描寫月亮的詩,“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東坡通過看月亮就想到,如果今生今夜不能長好,明年明夜何處看呢?明年的月亮很可能就看不到了。他通過這首詩,寫到了人生的短暫和人生的無常。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產生一種悲的想法,然後就會心生慈念。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曹雪芹寫林黛玉的《葬花詞》,寫的就是青春的遺失,“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通過這首詩抒發自己對人生短暫的一種看法,“一朝春盡紅顏老”,然後是花落也不知道,人亡也不知道,就是兩不知。

生命失去後,什麼都不知道了,就是從有知的世界到未知的世界,世界就跟你沒關係了。天上打雷我們也聽不到,下雨我們也聽不到,霧霾、噪音想聽也聽不到了,都沒有了。

蘇軾和曹雪芹,都有著很深的悲憫情懷。我們作家也是,只有自己具有悲憫情懷,才會對一花一鳥產生悲憫情懷,對人世間的一切就心生愛意,就特別寬容。我寫作的時候,總有想哭的感覺,我覺得,這是好的狀態。哭泣有幾分,靈氣就有幾分。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類都離不開困境。人到世界上是吃苦的,是受苦的,所以說到什麼時候都有受苦的人,都有可憐的人,都有值得同情的人,都有值得關注的人。

因此,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始終保持悲憫的情懷來關注這些人。

堅強的意志:

如果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你們打倒不了我

我覺得,要成為一個作家,意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有三種基本力量:體力、智力、意志力。體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承重力、耐久力、爆發力;智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意志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抗壓力、持久力、勝己力。

我們通常比較重視體力和智力,對意志力往往不大重視,因為意志力是一個虛的東西,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我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從事文學創作也好,科研也好,還是其他的工作也好,這三種力量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意志力的支持,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

意志力是什麼呢?意志力就是我們精神的力量。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心勁兒,再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我們戰勝自己的力量。

我們通常說,船的勁在帆上,人的勁在心上。一個作家走多遠,能不能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體力和智力的比拼,而是意志力的比拼,就是看你的意志力堅強不堅強。

唐僧和幾個徒弟比,甚至沒有徒弟的能耐大,但唐僧卻領導著他們。為什麼?因為唐僧的意志力很強大,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當下這個時代,對於作家的意志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因為,人們都被社交媒體所綁架。吃飯看手機,刷牙看手機,上廁所也看手機。據說,北京的地鐵站臺裡,每天都能撿到手機。因為上下車的旅客,一擁擠,就把手機擠落到站臺裡了。

現在特別喧囂,人人都得了數字焦慮症。短信幾分鐘不會,電話幾分鐘不回,人就坐立不安。靜下來,是寫作的先決條件,只有靜,才能發現自我。因此,這是考驗我們意志力的時代。作家要不被嘈雜的世界所擾亂,要不被名利、是非、男女之事所幹擾。只有排除這些干擾,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有時候,我對我自己的才華也產生過懷疑,自己的才華怎麼樣?能不能寫出好作品?能不能成為一流的作家?好多作家也對自己產生過懷疑。但我對自己的意志力從來沒有產生過懷疑。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永遠是堅強的,或者說我的情感可以是脆弱的,看一個感動的東西,禁不住就熱淚盈眶,我看我寫的小說,看著看著眼睛就溼了;但是我對我的意志力始終充滿了自信,就是相信能夠自己戰勝自己。

比如,我已經連續很多年,堅持在每年的大年初一起來寫東西。大年初一是什麼概念,年三十和家人一塊過年團圓,放炮、包餃子,會弄到很晚。但我每年大年初一的四點半準時起來,很快就會進入到寫作的狀態,這時候外面整個城市是一片沉寂。

我以前講這段經歷的時候有的記者就會問,你是不是要當勞動模範,我說我不是想當勞動模範,我就是想考驗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意志力是不是保持著。

起來以後,我會在筆記本上記上一筆,今天是大年初一,我按時起來,還是戰勝了自己。人們常說“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延伸來講,一生之計在於什麼呢?一生之計應該是在於早。再延伸一下,一生之計在於勤。這就是我新的感悟。

我特別強調意志力,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意志力的參與,不要忽視我們的意志力,這個意志力就是我們精神上的一種力量,或者說就是戰勝自己的力量。如果我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不被自己戰勝,別人是戰勝不了我們的。

記得在一次會議上,主持人對學員說,你們要想寫出好的煤礦題材的作品,就要打倒劉慶邦。我挺不愛聽的,後來我就說,如果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你們是打倒不了我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打倒了,意志力不起作用了,才會被別人打倒。

生命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

只有做到了獨立思考生命才有力量


什麼是生命的力量?我理解,一個人生命的力量,主要指的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

一個人勤學,善思,獨立思考又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生命有力量。我們通常說一個人,說他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就主要是說他不是人云亦云,對社會、對世界、對歷史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生命有力量。

中國作家裡,誰的生命最有力量呢?如果讓我推一個人的話,那我願意推魯迅先生。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是小體格,身高還不到一米六,身體也不好,煙癮很大,魯迅先生體力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和魯迅先生掰手腕,一個女士就能掰過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魯迅先生的生命是非常有力量的。

他的生命有力量體現在思想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思想的寬度、思想的廣度,魯迅先生對人性的認識,對國民劣根性持久的批判,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我們之所以推崇魯迅先生,就在於魯迅先生偉大的思想的力量。

在當代作家中,如果讓我推薦一個生命最有力量的人,我會推薦史鐵生先生。

史鐵生是北京作協的副主席,我和他交往比較多,我們同年生,在作協還是同事,我都叫他“鐵生兄”。

以前鐵生的身體很好,到陝西插隊回來就截癱了,只能在輪椅上生活。我們參加活動,要先把他抬上輪椅,推著他,一起聚會也是把他從輪椅上抬下來,才能和我們一塊行動。

鐵生身體的力量完全不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得靠別人幫助他,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史鐵生的生命非常有力量。他生命的力量就體現在他的思想精神上。

他作品中的思想的力量與魯迅先生不一樣。魯迅先生主要是批判,史鐵生主要是從生命哲學的高度,來追問生命的意義,追問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追問肉體和精神的關係、和靈魂的關係,從哲學的高度來探討生命的意義,寫得非常深刻。

鐵生去世一週年的時候,中國作協舉辦了追思會,中國很多的作家、學者、評論家都去了,好多人都是自己要求去的。作協主席鐵凝也去了,殘聯主席張海迪坐著輪椅也去了,她們都爭相發言,對史鐵生的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我記得鐵凝說,“史鐵生成天坐在輪椅上,我們站在地上,如果從生理高度看,好像我們比史鐵生高,但是從精神和靈魂高度,我們又跟史鐵生差遠了,我們比不上他。”鐵凝還說,“因為鐵生得了病,行動不方便,不能到各地走,也不能出國,而我們這些健全的人,我們可以到處跑,把全國跑遍,甚至還可以跑到世界上很多國家。但是我們的視野和鐵生比較起來,有時候我們的視野開闊還比不上鐵生,我們的胸襟和胸懷也比不上鐵生。”從這方面,鐵凝肯定了鐵生兄生命的力量。

鐵生的力量主要體現在他的思想上,他對生命的追問追得特別深,因為他特別純淨。鐵生身體這麼不好,但他的意志力是無與倫比的堅強。後來他病重了,尿毒症之後腎都不起作用了,每個星期要做三次透析,躺在病床上,非常艱難。

我們健全人,不願意動腦子,不願意思索,但鐵生即便在透析的時候,從身體裡抽出來的血在體外循環,他腦中的血液不足,供氧也不足,這時候他仍然沒有放棄思索。記得又一次,在手術檯上的鐵生眼看血栓將血管堵住了,他趕緊喊護士,說你看這血都變黑了,然後把血栓取出來再繼續循環,然後他腦子才能思索。

後來他跟我說,思索非常費勁,剛想到一個念頭,如果不抓住它,它很快就散掉了。因為他身體有毛病,不像我們健全人,思索以後可以固定下來,他手裡抓著一個手機,有了一個念頭之後,趕快在手機上做一個記號,不至於使這個思索念頭閃掉,然後再對著電腦整理下來,這體現了他的意志力。

他不光是生命力量強大、思想力量強大,意志力也很強大。雖然他的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的精神力量非常強大。所以我說,中國當代作家的生命最有力量的是史鐵生,中國現代作家的生命最有力量的是魯迅先生。

有一些作家朋友,拿著最新的作品來找我,讓我寫推薦語。我看了之後,沒辦法進行推薦。為什麼?因為別人說啥他也說啥,他的思想和別人的思想是雷同的,沒有生命的力量。

因此我說,生命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就是人要不斷地思索,不能人云亦云,對世界應該有獨特的看法。思考必須是獨立思考,獨立是思考的前提,人沒有獨立是談不上思考的。

對一個作家來說,甚至對每一個人來說,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獨立思考,這個人的生命才有力量,這是我講的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分量不是先天就有的,

作家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分量才能寫出好作品


一個人生命的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經過後天的一些事情,有一些經歷,有一些坎坷,有一些磨難,被人誤解過,被人輕視過,甚至被人批鬥過,是經過鍛鍊再鍛鍊、加碼再加碼,是通過積累才使這個人的生命逐漸變得有分量起來。

一個作家只有生命有分量了,才有可能寫出有分量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從學校門到機關門,他沒有什麼經歷、閱歷,沒經歷過什麼事,他的生命的分量是輕的,就不可能寫出有分量的東西。

這個感悟,是我看了沈從文的一封簡短的信後悟到的。

沈從文在這封信中說,司馬遷之所以寫出不朽的偉大的《史記》,在於司馬遷的憂患意識和司馬遷的生命分量。這不是靠積學所能成就的,它是經過所受的教育的總量相加,然後才有生命分量,才能寫出這麼有分量的東西。

我覺得他這封簡短的信中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他提到的叫“所受的教育的總量”,這個很有意思。通常我們說受到的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但是教育的總量就開闊了,包括社會的教育、人生磨難的教育等等。加到一起才叫所受教育的總量。

“不是靠積學所能成就”,指一個人有學問可以當學者,但是不一定能成為作家。司馬遷之所以能寫出《史記》來,就是因為他的生命有分量。

提到司馬遷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論是從史,還是從文,都推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史記》,他的生命的分量是從哪裡來的呢?

漢武帝曾給他兩條路,一個是砍頭,一個是受宮刑,砍頭當然容易了,但是受宮刑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士可殺不可辱,司馬遷有使命還沒有完成,他要完成他的《史記》,所以他選擇了接受宮刑。

我去陝西韓城的司馬遷祠看過,司馬遷受宮刑以後,族人們都不敢姓司馬了,改成姓“同”。司馬遷為了寫《史記》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或者說是喪失了人生的尊嚴,但因為有偉大的《史記》,司馬遷又贏回了尊嚴。

在這件事兒上,司馬遷有他的考量,他之所以選擇了受宮刑,是因為他有他的使命。《史記》之所以被後人一代一代傳下去,成為一部非常有分量的書,首先就取決於司馬遷生命的分量。

司馬遷是這樣,對司馬遷作出如此精闢評價的沈從文先生,應該說他的生命也是非常有分量的。

我得到的很多間接教育,大多來自於沈從文。迄今為止,我只買過一個人的文集,這個人就是沈從文。

一部好的作品,不是“抓人”而是“放人”。意思也就是說,讀的時候,讓你浮想翩翩,不能自己,只能放下來,而後接著讀。沈從文的《邊城》,就是這樣的作品,我讀著讀者就走神,會想很多事兒,只能放下,然後接著讀。很多讀者見了我的面說,劉老師,您的作品讓我愛不釋手。一聽這話,我只能“呵呵”一笑。

我甚至將沈從文和魯迅先生作比較。沈從文重感性,魯迅重理性;沈從文柔軟,魯迅堅;沈從文風格憂鬱,魯迅風格沉鬱。

綜合比較,沈從文的氣場更適合我。

我知道沈從文的經歷,知道沈從文生命的分量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是逐漸加重的,才使他成為一個生命非常有分量的人。

沈從文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然後就當了“北漂”,到北京謀生活,靠寫作混口飯吃。有時候作品無法發表連吃的都沒有,住的地方也沒有,冬天穿著薄衣服挨凍,徐志摩看了,送給他一條圍巾,他非常的感恩。

沈從文的稿費拿不出來,他就去報館看發表了沒有,去要稿費。當時一家報社副刊的主編對他的作品非常看不上,當著沈從文的面將他的作品用漿糊粘起來,還粘得很長,並指責沈從文說,你這東西還想發表,只能當廢紙,並當場把他的稿子攢成一團扔到廢紙簍裡去了。

這對沈從文是多麼大的傷害和打擊,但是他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刻苦,最終還是一步一步走上了文壇,一步一步被文壇認可。一個小學都沒上完的人,最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寫作課的教授。

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本來要頒給沈從文先生,但當年的夏天,沈從文先生就過世了。沈從文先生與諾貝爾獎交臂而過,一直過了好多年,我國的莫言先生才得了諾貝爾獎。

總而言之,一個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生命就要有分量。一個作家,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分量,才能寫出好作品。

——轉自猛獁新聞,記者樑新慧根據劉慶邦先生演講整理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劉慶邦,1951年生,河南沈丘人。當過農民、礦工、記者。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黑白男女》,小說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曾獲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實力 ·劉慶邦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7期選載劉慶邦短篇小說《大力士》(原載《長城》2019年3期),這篇作品是他近期發表的“叔輩故事”系列小說之一。劉慶邦先生曾在演講“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中談到:一個作家有什麼樣生命的質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力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寫出相應的有質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文| 劉慶邦


“母親說,我是一個心重的孩子”

我的任何寫作,包括小說、散文、隨筆等等,都是從個人出發,也都是從內心出發。寫作是這樣,我的講座也是這樣,也是從個人出發,從內心出發,然後才走向社會、走向聽眾。

從個人出發和內心出發,就會舉到自己的一些作品的例子。2016年第3期《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我一篇短篇小說,題目叫《小心》。這篇小說是以我的一個小弟弟為原型寫成的,我寫了一萬多字。

我的小弟弟1959年出生,剛出生就趕上了三年大饑荒,因為嚴重營養不良,導致他得了軟骨病,也叫佝僂病,都四五歲了還不會走;又因為他駝背,腰上鼓了一個大包,只能坐在地上用手支撐著自己,用屁股往前挪。

我母親一直為我這個小弟弟發愁,連路都不會走,長大後怎麼生活?我曾多次聽到我母親對我的小弟弟說“你死了吧”!

我印象很深,有一天下大雨,我和弟弟在家裡看書,這時候我母親就對小弟弟說,“你站起來,走兩步,讓你姐姐、哥哥看看,看你到底能不能走。”

這時候,我的小弟弟就兩手扶著膝蓋,他站起來的時候腿哆嗦得像風中的樹葉,就趕緊撲到我母親的懷裡。我母親抱著他就開始勸他,說你還是死了吧,你這樣長大也是哥哥的累贅,我死了以後誰管你呢?

這時候,小弟弟滿眼含著淚水,無話可說。

我小弟弟最後還是死了,大約六七歲的時候。

我印象很深,端午節那天,我放學回來,走到屋子後頭就聽見家裡的哭聲,我就意識到完了,我的小弟弟肯定死了。進家一看,果然是。母親和姐姐都在那裡哭,而且我沒看到小弟弟。

他死後,母親給他釘了一個簡單的木頭匣子,已經在地裡埋掉了。

母親姐姐都在哭,我想我就不哭了,因為我父親已經去世了,我作為家裡的長子應該堅強一些,就不哭了。但是我沒有忍住,最後還是哭了。

這一哭就不得了。想起過去的往事,想起我不帶他玩兒,想起我和他爭吃的,越哭越傷心,最後哭得渾身抽搐,手腳冰涼,昏厥過去了。

我母親一看這情況很害怕,本來她的小兒子死了,大兒子不能再出問題了。就趕快喊來我們村裡的一個略通醫道的老先生,過來給我紮了一針,我才緩解過來。

我一哭就哭得昏死過去,讓我母親得出一個結論,她說我是一個心重的孩子。所以在我母親病重的時候,臨死之前她給我們村裡的嬸子、大娘交待說,“我死了以後,你們要看著我這個兒子。”意思就是別讓他哭得太厲害,不要再讓他哭得昏死過去。這是後來我的嬸子、大娘給我說的,讓我不要哭得太厲害,說你的心太重了。

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

心重是什麼東西呢?


有人認為心重可能是心眼小,可能是愛鑽牛角尖,可能是遇到什麼事情想不開、放不下造成的一種心重,甚至說心重可能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心理狀態。

記得我在煤礦上班時,有一次,我妻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車子撞了。從那以後,她只要回家晚,我總是擔心,情緒就容易起伏,很久緩不過來,直到她平安到家。

我覺得一個人的心重,還是關乎一個人的敏感,關乎一個人的善良,關乎一個人對責任的一種承擔。從這些意義上來說,我覺得這個人心重,不但不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反而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以此推之,我認為很可能每一個作家都是一個心重的人,而不是一個心輕的人。如果一個人他什麼事都不往心裡去,我覺得這樣的人很可能就成不了作家。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也可以說心重是成為作家的必要素質。

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就是心重,有的人就是心輕。心重的人在一些具體的細節上都能夠表現出來,比如說心重的人關門都比較輕,就是心重的人手輕;在桌上放一個茶杯,他都會輕輕地,不讓它發出聲音來,由此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個心重的人。如果他關門“咣”的一聲,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是一個心輕的人,不是一個心重的人。就是說,心重的人動作都是輕的,心輕的人動作都是重的。

那麼,一個人的寫作和生命又有什麼關係呢?

可以說,每個人的作品都是一個作者的生命之歌,生命之舞,生命之詩。也就是說,作品是精神的形式,是心靈的外化,或者說是靈魂的形式。有什麼樣生命的質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力量,有什麼樣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寫出相應的有質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有人可能會說,生命的質量、力量、分量,是不是把生命量化的辦法?不是的。我們通常說的量化是一種數字化的、物質化的東西,我所說的生命的質量、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分量,指的是精神上的東西,指的是靈魂上的東西。


生命的質量就是一個作家的人格,

實現了五個標準生命才有質量


什麼是生命的質量呢?我認為,一個作家生命的質量,指的是一個作家的人格。如果作家有很高的生命質量,至少應該包含五種因素或者五種標準:善良的天性、高貴的心靈、高尚的道德、悲憫的情懷和堅強的意志。

善良的天性:

一個善良的人可以不是作家,但一個惡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從本質上來說,作家的寫作是勸善的,是用於改善人性和改善人心的,因為我們的寫作就是為了使人和社會變得更美好,從本質上是作用於人的精神,人的心靈和靈魂。我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使人性變得更善良,我覺得這是一個本質的東西。

文學作品既然有一個勸善的功能,就要求每個作家首先自己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善良而敏感,因為善良才能發現善良,並且會發現惡。

對有些善良,一般的人可能不會發現、不敏感,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哪怕是一個小善,他都會發現。對於惡的東西,作家的心靈會顫抖,他會對惡也特別敏感。所以說,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作家才能變得善良,同時自然會揭露惡,鞭撻惡。

作家有時候會寫一些惡的東西,揭露一些惡的東西,這正是出於一種善良的願望,正是希望人心變得更善良,希望社會變得更美好。

我還認為,作家是通過自己的作品行善的,當然這個行善不像一些慈善家、企業家,或者是擁有很多財富的人的行善方式,他們的行善是通過物質的手段,通過幫助一些弱勢群體來行他們的善行和善舉。這些慈善家也好,有財富的人也好,他們的行善我覺得總還是有限的,或者說總是不能持久的,因為物質財富總有用盡的時候。但是一個作家的行善,通過他的作品來行善,我覺得會更長久一些。

如果有一個好作品,像我們的唐詩宋詞、《紅樓夢》,都有讓人心變得善和美好的作用,它會長久地影響我們。

因此,善良是根本的天性,這是對一個作家最低的要求,也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要求。一個善良的人,可以不是作家,但一個惡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很多人曾經問我:在社會上,你是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的?我就說了一個“善”字。與天為善,與地為善,與人為善,有了這個“善”,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高貴的心靈:

一個作家的心靈高貴了,他寫的東西就不會低下、不會流俗

我說的高貴,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和貴族是不一樣的,主要講的是心靈。

一個人哪怕身在底層,但是他的心靈有可能是高貴的;一個人擁有很多財富,或者說他身居高位,但是他的心靈不一定是高貴的。心靈的高貴和人的財富與地位不是成正比的。

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做到心靈高貴的,或者說怎麼樣才能保持一個高貴的心靈呢?我的理解,如果一個人具有人文情懷,始終把生命看得高於一切,理解生命的寶貴、生命的短暫、生命的不可重複,一直非常尊重生命,就會保持心靈的高貴。

也就是說,一直是把生命本身作為一個目的,而不是把生命作為一個手段,這樣的心靈就是高貴的心靈。

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和親政策,這就是把生命當手段,而不是當目的。但也有例外,如昭君出塞,王昭君是自願的,而且換來了50餘年的和平。因此說,她的心靈是高貴的。

讓自己的心靈高貴,說起來簡單,但做到並不容易。

在當代社會,很多人一不小心、一堅持不住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一種手段來使。有些人拿生命去交換,出賣自己,有的出賣自己的肉體,有的出賣自己的靈魂等等。

這就是把生命當手段,就是沒有做到始終把生命當成一個目的,一旦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了手段,就失去了這種心靈的高貴。

作為一個作家,要保持心靈的高貴,始終把生命的寶貴看得高於一切,始終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始終把生命本身當成一個目的,這樣才能夠始終如一地保持自己心靈的高貴。因為我們的作品都是從我們的心裡出來的,如果你的心靈高貴了,你寫的東西就不會低下,不會流俗。

高尚的道德:

真正做到了“仁者愛人”,就不失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生命要有質量、人格要高,就要求我們要有高尚的道德。

高尚的道德,要求是很多的,現在我們強調重德。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從道家到儒家,還有佛家等等,我覺得從本質上講,都是崇尚道德的,或者說都是講究德育的。

比如儒家講究“仁者愛人”,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教誨。

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些教誨,真正做到了“仁者愛人”,真正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不失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這些說起來簡單,但是內涵非常豐富,做起來是不容易的。如果做到了,這個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悲憫的情懷:

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始終保持悲憫的情懷來關注受苦的人

從人性上講,每個人都有悲憫的情懷,這個悲憫的情懷對作家的要求更多。

你始終要有同情心,要有惻隱之心,要提前看到生命的盡頭,有慈念甚至有悲念。大慈大悲也是一種悲憫,按照我的理解,我希望把它理解為人往往是先有悲,是大悲大慈。有時候,一個人經歷了大悲後他才會產生大慈,才會產生慈念,使人變得慈祥起來。

很多大詩人、大作家,他們都有著悲憫的情懷,或者都有著慈悲的情懷。因為他們往往是提前看到了生命的盡頭,有著強烈的生命的意識,知道生命的短暫,知道我們終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會回頭看,回頭看之後就會產生慈念,就會回想起過去很多事情,看得開了,會覺得好多事情都是不必計較的。

比如蘇東坡寫過一首描寫月亮的詩,“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東坡通過看月亮就想到,如果今生今夜不能長好,明年明夜何處看呢?明年的月亮很可能就看不到了。他通過這首詩,寫到了人生的短暫和人生的無常。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產生一種悲的想法,然後就會心生慈念。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曹雪芹寫林黛玉的《葬花詞》,寫的就是青春的遺失,“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通過這首詩抒發自己對人生短暫的一種看法,“一朝春盡紅顏老”,然後是花落也不知道,人亡也不知道,就是兩不知。

生命失去後,什麼都不知道了,就是從有知的世界到未知的世界,世界就跟你沒關係了。天上打雷我們也聽不到,下雨我們也聽不到,霧霾、噪音想聽也聽不到了,都沒有了。

蘇軾和曹雪芹,都有著很深的悲憫情懷。我們作家也是,只有自己具有悲憫情懷,才會對一花一鳥產生悲憫情懷,對人世間的一切就心生愛意,就特別寬容。我寫作的時候,總有想哭的感覺,我覺得,這是好的狀態。哭泣有幾分,靈氣就有幾分。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類都離不開困境。人到世界上是吃苦的,是受苦的,所以說到什麼時候都有受苦的人,都有可憐的人,都有值得同情的人,都有值得關注的人。

因此,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始終保持悲憫的情懷來關注這些人。

堅強的意志:

如果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你們打倒不了我

我覺得,要成為一個作家,意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有三種基本力量:體力、智力、意志力。體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承重力、耐久力、爆發力;智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意志力也可以分為三種力量:抗壓力、持久力、勝己力。

我們通常比較重視體力和智力,對意志力往往不大重視,因為意志力是一個虛的東西,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我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從事文學創作也好,科研也好,還是其他的工作也好,這三種力量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意志力的支持,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

意志力是什麼呢?意志力就是我們精神的力量。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心勁兒,再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我們戰勝自己的力量。

我們通常說,船的勁在帆上,人的勁在心上。一個作家走多遠,能不能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體力和智力的比拼,而是意志力的比拼,就是看你的意志力堅強不堅強。

唐僧和幾個徒弟比,甚至沒有徒弟的能耐大,但唐僧卻領導著他們。為什麼?因為唐僧的意志力很強大,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當下這個時代,對於作家的意志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因為,人們都被社交媒體所綁架。吃飯看手機,刷牙看手機,上廁所也看手機。據說,北京的地鐵站臺裡,每天都能撿到手機。因為上下車的旅客,一擁擠,就把手機擠落到站臺裡了。

現在特別喧囂,人人都得了數字焦慮症。短信幾分鐘不會,電話幾分鐘不回,人就坐立不安。靜下來,是寫作的先決條件,只有靜,才能發現自我。因此,這是考驗我們意志力的時代。作家要不被嘈雜的世界所擾亂,要不被名利、是非、男女之事所幹擾。只有排除這些干擾,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有時候,我對我自己的才華也產生過懷疑,自己的才華怎麼樣?能不能寫出好作品?能不能成為一流的作家?好多作家也對自己產生過懷疑。但我對自己的意志力從來沒有產生過懷疑。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永遠是堅強的,或者說我的情感可以是脆弱的,看一個感動的東西,禁不住就熱淚盈眶,我看我寫的小說,看著看著眼睛就溼了;但是我對我的意志力始終充滿了自信,就是相信能夠自己戰勝自己。

比如,我已經連續很多年,堅持在每年的大年初一起來寫東西。大年初一是什麼概念,年三十和家人一塊過年團圓,放炮、包餃子,會弄到很晚。但我每年大年初一的四點半準時起來,很快就會進入到寫作的狀態,這時候外面整個城市是一片沉寂。

我以前講這段經歷的時候有的記者就會問,你是不是要當勞動模範,我說我不是想當勞動模範,我就是想考驗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意志力是不是保持著。

起來以後,我會在筆記本上記上一筆,今天是大年初一,我按時起來,還是戰勝了自己。人們常說“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延伸來講,一生之計在於什麼呢?一生之計應該是在於早。再延伸一下,一生之計在於勤。這就是我新的感悟。

我特別強調意志力,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意志力的參與,不要忽視我們的意志力,這個意志力就是我們精神上的一種力量,或者說就是戰勝自己的力量。如果我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不被自己戰勝,別人是戰勝不了我們的。

記得在一次會議上,主持人對學員說,你們要想寫出好的煤礦題材的作品,就要打倒劉慶邦。我挺不愛聽的,後來我就說,如果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你們是打倒不了我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打倒了,意志力不起作用了,才會被別人打倒。

生命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

只有做到了獨立思考生命才有力量


什麼是生命的力量?我理解,一個人生命的力量,主要指的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

一個人勤學,善思,獨立思考又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生命有力量。我們通常說一個人,說他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就主要是說他不是人云亦云,對社會、對世界、對歷史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生命有力量。

中國作家裡,誰的生命最有力量呢?如果讓我推一個人的話,那我願意推魯迅先生。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是小體格,身高還不到一米六,身體也不好,煙癮很大,魯迅先生體力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和魯迅先生掰手腕,一個女士就能掰過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魯迅先生的生命是非常有力量的。

他的生命有力量體現在思想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思想的寬度、思想的廣度,魯迅先生對人性的認識,對國民劣根性持久的批判,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我們之所以推崇魯迅先生,就在於魯迅先生偉大的思想的力量。

在當代作家中,如果讓我推薦一個生命最有力量的人,我會推薦史鐵生先生。

史鐵生是北京作協的副主席,我和他交往比較多,我們同年生,在作協還是同事,我都叫他“鐵生兄”。

以前鐵生的身體很好,到陝西插隊回來就截癱了,只能在輪椅上生活。我們參加活動,要先把他抬上輪椅,推著他,一起聚會也是把他從輪椅上抬下來,才能和我們一塊行動。

鐵生身體的力量完全不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得靠別人幫助他,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史鐵生的生命非常有力量。他生命的力量就體現在他的思想精神上。

他作品中的思想的力量與魯迅先生不一樣。魯迅先生主要是批判,史鐵生主要是從生命哲學的高度,來追問生命的意義,追問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追問肉體和精神的關係、和靈魂的關係,從哲學的高度來探討生命的意義,寫得非常深刻。

鐵生去世一週年的時候,中國作協舉辦了追思會,中國很多的作家、學者、評論家都去了,好多人都是自己要求去的。作協主席鐵凝也去了,殘聯主席張海迪坐著輪椅也去了,她們都爭相發言,對史鐵生的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我記得鐵凝說,“史鐵生成天坐在輪椅上,我們站在地上,如果從生理高度看,好像我們比史鐵生高,但是從精神和靈魂高度,我們又跟史鐵生差遠了,我們比不上他。”鐵凝還說,“因為鐵生得了病,行動不方便,不能到各地走,也不能出國,而我們這些健全的人,我們可以到處跑,把全國跑遍,甚至還可以跑到世界上很多國家。但是我們的視野和鐵生比較起來,有時候我們的視野開闊還比不上鐵生,我們的胸襟和胸懷也比不上鐵生。”從這方面,鐵凝肯定了鐵生兄生命的力量。

鐵生的力量主要體現在他的思想上,他對生命的追問追得特別深,因為他特別純淨。鐵生身體這麼不好,但他的意志力是無與倫比的堅強。後來他病重了,尿毒症之後腎都不起作用了,每個星期要做三次透析,躺在病床上,非常艱難。

我們健全人,不願意動腦子,不願意思索,但鐵生即便在透析的時候,從身體裡抽出來的血在體外循環,他腦中的血液不足,供氧也不足,這時候他仍然沒有放棄思索。記得又一次,在手術檯上的鐵生眼看血栓將血管堵住了,他趕緊喊護士,說你看這血都變黑了,然後把血栓取出來再繼續循環,然後他腦子才能思索。

後來他跟我說,思索非常費勁,剛想到一個念頭,如果不抓住它,它很快就散掉了。因為他身體有毛病,不像我們健全人,思索以後可以固定下來,他手裡抓著一個手機,有了一個念頭之後,趕快在手機上做一個記號,不至於使這個思索念頭閃掉,然後再對著電腦整理下來,這體現了他的意志力。

他不光是生命力量強大、思想力量強大,意志力也很強大。雖然他的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的精神力量非常強大。所以我說,中國當代作家的生命最有力量的是史鐵生,中國現代作家的生命最有力量的是魯迅先生。

有一些作家朋友,拿著最新的作品來找我,讓我寫推薦語。我看了之後,沒辦法進行推薦。為什麼?因為別人說啥他也說啥,他的思想和別人的思想是雷同的,沒有生命的力量。

因此我說,生命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就是人要不斷地思索,不能人云亦云,對世界應該有獨特的看法。思考必須是獨立思考,獨立是思考的前提,人沒有獨立是談不上思考的。

對一個作家來說,甚至對每一個人來說,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獨立思考,這個人的生命才有力量,這是我講的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分量不是先天就有的,

作家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分量才能寫出好作品


一個人生命的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經過後天的一些事情,有一些經歷,有一些坎坷,有一些磨難,被人誤解過,被人輕視過,甚至被人批鬥過,是經過鍛鍊再鍛鍊、加碼再加碼,是通過積累才使這個人的生命逐漸變得有分量起來。

一個作家只有生命有分量了,才有可能寫出有分量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從學校門到機關門,他沒有什麼經歷、閱歷,沒經歷過什麼事,他的生命的分量是輕的,就不可能寫出有分量的東西。

這個感悟,是我看了沈從文的一封簡短的信後悟到的。

沈從文在這封信中說,司馬遷之所以寫出不朽的偉大的《史記》,在於司馬遷的憂患意識和司馬遷的生命分量。這不是靠積學所能成就的,它是經過所受的教育的總量相加,然後才有生命分量,才能寫出這麼有分量的東西。

我覺得他這封簡短的信中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他提到的叫“所受的教育的總量”,這個很有意思。通常我們說受到的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但是教育的總量就開闊了,包括社會的教育、人生磨難的教育等等。加到一起才叫所受教育的總量。

“不是靠積學所能成就”,指一個人有學問可以當學者,但是不一定能成為作家。司馬遷之所以能寫出《史記》來,就是因為他的生命有分量。

提到司馬遷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論是從史,還是從文,都推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史記》,他的生命的分量是從哪裡來的呢?

漢武帝曾給他兩條路,一個是砍頭,一個是受宮刑,砍頭當然容易了,但是受宮刑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士可殺不可辱,司馬遷有使命還沒有完成,他要完成他的《史記》,所以他選擇了接受宮刑。

我去陝西韓城的司馬遷祠看過,司馬遷受宮刑以後,族人們都不敢姓司馬了,改成姓“同”。司馬遷為了寫《史記》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或者說是喪失了人生的尊嚴,但因為有偉大的《史記》,司馬遷又贏回了尊嚴。

在這件事兒上,司馬遷有他的考量,他之所以選擇了受宮刑,是因為他有他的使命。《史記》之所以被後人一代一代傳下去,成為一部非常有分量的書,首先就取決於司馬遷生命的分量。

司馬遷是這樣,對司馬遷作出如此精闢評價的沈從文先生,應該說他的生命也是非常有分量的。

我得到的很多間接教育,大多來自於沈從文。迄今為止,我只買過一個人的文集,這個人就是沈從文。

一部好的作品,不是“抓人”而是“放人”。意思也就是說,讀的時候,讓你浮想翩翩,不能自己,只能放下來,而後接著讀。沈從文的《邊城》,就是這樣的作品,我讀著讀者就走神,會想很多事兒,只能放下,然後接著讀。很多讀者見了我的面說,劉老師,您的作品讓我愛不釋手。一聽這話,我只能“呵呵”一笑。

我甚至將沈從文和魯迅先生作比較。沈從文重感性,魯迅重理性;沈從文柔軟,魯迅堅;沈從文風格憂鬱,魯迅風格沉鬱。

綜合比較,沈從文的氣場更適合我。

我知道沈從文的經歷,知道沈從文生命的分量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是逐漸加重的,才使他成為一個生命非常有分量的人。

沈從文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然後就當了“北漂”,到北京謀生活,靠寫作混口飯吃。有時候作品無法發表連吃的都沒有,住的地方也沒有,冬天穿著薄衣服挨凍,徐志摩看了,送給他一條圍巾,他非常的感恩。

沈從文的稿費拿不出來,他就去報館看發表了沒有,去要稿費。當時一家報社副刊的主編對他的作品非常看不上,當著沈從文的面將他的作品用漿糊粘起來,還粘得很長,並指責沈從文說,你這東西還想發表,只能當廢紙,並當場把他的稿子攢成一團扔到廢紙簍裡去了。

這對沈從文是多麼大的傷害和打擊,但是他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刻苦,最終還是一步一步走上了文壇,一步一步被文壇認可。一個小學都沒上完的人,最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寫作課的教授。

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本來要頒給沈從文先生,但當年的夏天,沈從文先生就過世了。沈從文先生與諾貝爾獎交臂而過,一直過了好多年,我國的莫言先生才得了諾貝爾獎。

總而言之,一個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生命就要有分量。一個作家,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分量,才能寫出好作品。

——轉自猛獁新聞,記者樑新慧根據劉慶邦先生演講整理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劉慶邦,1951年生,河南沈丘人。當過農民、礦工、記者。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黑白男女》,小說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曾獲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劉慶邦: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第7期目錄

聚焦│Focus

邵燕君 網絡文學是否可以談經論典

選自《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典文集》

王輝城 寫作在別處——互聯網與當代青年寫作

選自《文學·2018春夏卷》

實力│Main Current

劉慶邦 大力士(短篇小說)

選自《長城》2019年第3期

老 藤 爆破師(短篇小說)

選自《芙蓉》2019年第3期

盧一萍 大震(中篇小說) 

選自《清明》2019年第3期

王好獵 天食,地食(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19年第5期

默 音 尾隨者(短篇小說)

選自《花城》2019年第3期

張惠雯 雙份兒(短篇小說)

選自《上海文學》2019年第5期

鋒銳│New Wave

陳楸帆 人生算法(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19年第5期

李 黎 請你證明你是浪子(短篇三題)

選自《水滸群星閃耀時》

張祖樂 極光落在裙襬上(中篇小說)

選自《西湖》2019年第5期

非虛構│Non-fiction

餘 雲、林方偉、石曙萍 急景凋年煙花冷——張愛玲母親黃逸梵晚景鉤沉

選自《上海文學》2019年第4期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張 煒 詩經:自由的野歌 

選自《青年作家》2019年第3、4期

書架│Book Shelf

騎桶人 歸墟·蛙之歌

選自《四時歌》

行走│On the Road

龔曙光 慾望花園

選自《滿世界》

藝見│On Arts

李 皖 “時代歌手”與“小宇宙”——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七年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上)

選自《讀書》2019年第2、3期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改版擴容

以更豐富的內容服務讀者

每月1日出版,定價20元

郵發代號82-49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