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主劉禪,絕對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蜀漢後主劉禪,絕對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文:蘇揚(讀史專欄作者)

既然要說劉禪,就不得不先提一提諸葛亮這個人。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劉備臨終之際對諸葛亮的託孤遺言。

這句話說的有些莫名其妙,因此被後人多次提及,但是從後來的執行情況來看,諸葛亮卻走了第三條道路:他既沒有“自取”,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輔之”,而是選擇了“代政”,並且長期讓自己帶著軍隊在外面。

說實話,這是歷代君臣之大忌。但從結果來說,劉禪和諸葛亮這對君臣,對這種不尋常的關係,處理的都還是不錯的,尤其是作為帝王的劉禪,其所作所為,更是可圈可點。

劉備有三個親生兒子,除劉禪外,還有魯王劉永、樑王劉理。劉備向來有知人之明,對於選擇劉禪為繼任者,他心中應該還是有點底的。

而諸葛亮,對劉禪的為人及能力,也是認可的。建興二年,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寫到:“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連一向秉直剛正的孔明,也認為劉禪可以當好一個皇帝。

儘管如此,按照常規,諸葛亮應該在劉禪成人後就還政於天子。但是,他沒有這麼做,依舊把已經二十多歲的劉禪當作小孩,告誡他親賢臣、遠小人,之後還將董允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基本是給劉禪安排了一個全方位監控的大保姆。

劉禪既當君主又當子侄,老老實實聽這位老相父的話,對於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者來說,能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畢竟從個人角度來說,是比較窩囊的。但劉禪知道,他還是一國之君,為了整個蜀漢,有些委屈,是必須要承受的。

事實上,劉備的臨終託孤,不僅將劉禪置於火堆之上,也將諸葛亮置於火堆之上,畢竟,在皇帝是權力最高象徵的封建時代,“相父”這個稱謂,本身就是達摩克利斯之劍,註定諸葛亮和劉禪相處之時的尷尬——到底該皇帝拜相父,還是相父拜皇帝呢?

真不知道劉備是怎麼想的,或許,他認為劉禪縱然做了皇帝,依舊可以皇帝拜相父的。事實上也是這樣。但是,這卻讓諸葛亮芒刺在背,非常不舒服。

那怎麼辦?諸葛亮選擇的辦法就是兩人分開,不見面。怎樣可以不見面?北伐啊!但誰都知道,以蜀國當時之力,北伐基本徒勞無用。

所以,當諸葛亮以劉備的遺願作為擋箭牌,提出北伐之時,劉禪一開始是反對的,曾經規勸諸葛亮:“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但瞭解諸葛亮的北伐決心後,劉禪似乎也明白了諸葛亮的用心,改而全力支持。

讓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君臣之間並沒有因此產生間隙,舉國一心,不得不說,劉禪對一己慾望的剋制和謙讓是十分關鍵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並且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費禕主管軍事,將相權一分為二,且相互牽制,再慢慢地熬到老臣權臣一個個死掉,後期逐漸收權,進一步加強皇權,致力發展生產,“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沒出一點亂子。

劉禪選擇剋制,既是大局,應該也和他從小顛沛流離、吃盡苦頭有關。劉備在小沛大敗後,落荒而逃,劉禪也被人賣去當了幾年書童,好不容易才重新回到益州。

年少時期就嘗過各種辛酸,讓他學會察言觀色和忍讓,這在處理與諸葛亮的關係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可以說,知子莫若父。在諸葛亮成為蜀漢集團最重要功臣的前提下,選擇劉禪接班,是劉備早就算好了的,他知道,劉禪會選擇退讓,能夠使“君臣相處融洽”。

一邊是不動聲色地收權,一邊卻是繼續給諸葛亮極其家族極大的榮耀。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消息傳來,劉禪竟然哭倒在了龍床上,等到靈柩運回來的時候,他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外二十里之地迎接,賜予諸葛亮隆重的死後哀榮。

而對諸葛亮的後人,比如兒子諸葛瞻,也充分給予信任,歷任要職,直到最後在綿竹與鄧艾交戰時陣亡。

劉禪此舉雖然不一定出於真心,但卻是既得到了民心,也順從了民意。

蜀漢後主劉禪,絕對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當然,也有人說劉禪與諸葛亮的感情,是虛與委蛇,是臣強主弱下的韜光養晦,最常拿來說事兒的,就是劉禪在諸葛亮死後拒絕民間為他建廟祭祀。

但這完全不是劉禪對諸葛亮心存芥蒂的問題,而是立廟一事壓根兒就與禮制不符啊。而且,後來在向充與習隆的說服下,劉禪還是打破規矩,批准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歷史上君弱臣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霍光、張居正等,幾乎無一例外都在死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清算,還有被滅門的。畢竟,君主被壓抑多年,好不容易自由一把往往就會發洩過頭,在這一方面,不誇張地說,劉禪的所作所為,堪稱歷代帝王的楷模。

說完了劉禪和諸葛亮的相處之道,再來說說他與夏侯霸的故事。

嘉平元年(249年),夏侯霸因司馬氏篡位而逃往蜀漢。這一次投誠的微妙之處,在於夏侯霸的父親,正是在定軍山被黃忠斬殺的名將夏侯淵。不過,劉禪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將這一世仇前嫌盡釋。

劉禪在接見夏侯霸時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非我祖先手刃也。”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

夏侯淵堂妹是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輕描淡寫,寥寥數語,就將世仇化為親人。夏侯霸因為這一句話,從此出生入死,是蜀漢後期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

當然,這也不能說明劉禪就是什麼賢君,一句話而已。那麼,就再來點數據。

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40年,是三國時期諸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要知道,在這40年中,諸葛亮僅僅輔佐了11年,劉禪親自執政可是長達29年的,因此很難說全是諸葛亮的功勞。

當然,這也不能肯定其英明神武。那就繼續說說他的用人。一個事實是,劉禪安穩坐皇帝的這些年,蜀國最重要的朝政大權,一直都交給當時蜀漢最傑出的人才擔任。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先後以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為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後又以姜維、諸葛瞻為錄尚書事。

唯一的敗筆是執政後期的黃皓之禍。不過,劉禪雖寵信黃皓,但亦有所警惕。在董允在世之時,他死死壓制黃皓不得升遷,董允死後,依舊給予極大榮褒;姜維揚言要殺黃皓,劉禪亦讓黃皓給姜維道歉,使之和睦。

不因小人而害正臣,對大多數君主而言,已算難能可貴了。

另一個頗有爭議的事件是“樂不思蜀”,究竟是愚不可及,還是一時急智,總會有兩個極端,不作評說,僅陳述一個事實。

劉禪降魏時,提出的條件是准許他每年回蜀地祭祖,可見“此間樂,不思蜀”並不一定出自真心,一出“樂不思蜀”其實就是乃父劉備“煮酒論英雄”的翻版。

那時,還沒有殺下臺皇帝的傳統,曹丕沒有殺劉協,司馬炎也沒有殺孫皓、曹奐。已經喪失一切政治能量的亡國之君,無害猶如孩童,殺他們既無益處,徒背罵名,司馬昭一代梟雄,不會不明白這一點,被劉禪逗得大笑之餘,是否真心相信他就是個蠢蛋也很難說,只能說兩個人都是戲精,人生如戲。

在度過了樂不思蜀的七年美好時光後,64歲的劉公嗣安然去世。此時,鍾會、鄧艾、司馬昭早已化成了黃土。

總之,劉禪這個人,做不到屏黜奸讒,但也不是什麼弱智,他能明白事兒;缺乏大的理想與熱情,但能剋制自己的權力慾,不會不懂裝懂,顯示存在感。

簡而言之,劉禪既不是神君聖主,也絕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就是個一般人。所有正常人、凡人、普通人、中人之姿的庸人,都是這樣的,畢竟像劉備那種拼搏幾十年,直到暮年依然野心勃勃壯心不已的人,永遠是少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