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30)——天機六兆揭示明朝三百年氣運,後世傳為燒餅歌

劉伯溫 明朝 朱元璋 風水 苜蓿 大業 少龍210012 2019-06-11

當下劉伯溫眼見天下已然大定,便萌決然退隱之意了,而且他尚有幾宗心願未了,勘察天下風水龍脈,以便把恩師賴布衣傳授的堪輿絕學發揚光大,這是驅除元撻子後的最大心願。而且他也還沒忘記,他曾親口答應,為南粵九潭鎮勘改風水大格的諾言,雖然那是一位低下的船老大所求,但劉伯溫卻絕不會輕違承諾,這是劉伯溫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明太祖洪武四年三月的一天早上,劉伯溫求見朱元璋。朱元璋這時正在內殿用早膳,他的御早膳僅是一盤燒餅,他聽說劉伯溫求見,便連忙把吃了一口的燒餅放入盤中,蓋了起來,傳旨道:“快請!”

皇帝用早膳時,朝臣絕少敢於在此時打擾,朱元章對劉伯溫算是唯一的例外了。

劉伯溫隨內侍太監走進內殿,向朱元璋行了常禮,並告打擾用膳之罪。

朱元璋不以為然地一笑,道:“先生不必客氣,朕欲與先生多聚,只是先生忙於勤政,老推沒空罷了,又豈會打擾朕了?”

劉伯溫感嘆道:“皇上對伯溫知遇之恩,萬死莫報!可惜臣父母高齡,不得不向皇

上告隱歸田,以便侍奉父母天年。”

劉伯溫(30)——天機六兆揭示明朝三百年氣運,後世傳為燒餅歌

朱元璋一聽,不由大吃一驚,忙道:“朕於先生,正欲每事倚仗,先生忽然告隱,豈不教朕大失所望!”

劉伯溫告罪道:“伯溫自少離家,高堂未享天倫侍奉之樂,望陛下體察,再者伯溫心性散漫,不慣政事繁冗,極欲趁有生之年,閒雲野鶴,遍遊江河名川,有負陛下所託,萬望恕罪!”

朱元璋見劉伯溫去意堅決,知不可強留,不由嘆道:“先生助朕已成大業,又助朕穩定國基,卻謝絕朕之所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皆忘,功成退隱,真當世活神仙也,但先生說去便去,教朕如何心安?"

劉伯溫微微一笑,道:“皇上大業已成,天下大定,如伯溫這等閒雲野鶴,留下已無大益,萬勿因伯溫而令聖心不安!”

朱元璋默然不語,他忽然對劉伯溫道:“先生既精於卜算之術,你可猜猜,這盤中早膳是什麼東西?說中了朕準你告退,說不準便要留在朕的身邊,先生以為如何?”

朱元璋說罷,伸手一指他早就蓋好的御膳盤子

劉伯溫微笑一下,他知道這是朱元璋設法挽留他,但又不便明言,才以這辦法來難一難他。

劉伯溫向早膳盤了仔細一瞧,再袖佔一卦,得的卦象為乾,乾乃圓形之物,但乾缺了坤,便非天地,猶如盤蓋裡面的東西缺了什麼,已知其詳,但又不便挫傷朱元章的自尊心,便微微一笑道:“半似日來半似月,恰被天龍咬一缺。”

劉伯溫所言,已隱示盤子裡面是圓形的燒餅,而且其中一決,還被咬了一口。

朱元璋亦天資聰敏,他一聽便知劉伯溫已算出盤子內的東西了,只是為顧全他的面子。

劉伯溫忙道:“陛下知遇之恩,伯溫當永誌不忘。”

朱元璋想了想,忽然又道:“先生告隱,朕頓失一大臂助,先生能否在離去之前,為

朕卜算明朝氣數?”

劉伯溫於“天機壁”前,已對“明朝天機六兆”瞭然如胸,但當著明朝開國皇帝面

前,有些卦兆,卻極難開口明言,無奈回道:“臣罪該萬死,因其中有等天兆,直道出來,

罪無可恕!”

劉伯溫(30)——天機六兆揭示明朝三百年氣運,後世傳為燒餅歌

朱元璋聞言微笑道:“好吧!朕就贈先生免死金牌一面,日後朝廷無分上下,一律不準治先生死罪,這便非罪該萬死了。”

朱元璋九五之尊,他開口說“免死”,那劉伯溫便無人可以治他於死了。

劉伯溫見朱元璋意態真誠,感他知遇之恩,便毅然道:“但凡陛下所問,伯溫當知

無不言,言無不盡,但天機隱渺,不可盡曉,臣亦僅依象而言!”

朱元璋大喜道“先生深得朕心,但未知明朝國運如何?尚請先生明示。

劉伯溫微微二笑道:“明朝國運全隱於天機六兆中,其中第一兆,皇上已身歷其不必伯溫多言矣!”

朱元璋悟道:“莫非是先線昔日所說,木上掛曲尺,枝枝葉葉現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江東岸上光明起,談空說偈有真王這一兆麼?朕朱家一脈,果然已得天下了!先生果然靈驗非常,未知第二兆又如何?”

劉伯溫微微一笑,略一沉吟,便道:“第二兆擻曰:草頭火腳,宮閾灰飛郊外有尼。象曰:羽滿高飛日,家中有鳥,爭妍有李花,真龍遊四海,方外是吾家!”

朱元璋不解道:“先生所示甚為隱晦,請明示一二。”

劉伯溫一聽,眼前忽然現出“天機壁”上曾現出的一幅圖像,那是一座巍峨官閥,卻被烘烘烈火所焚燒,更奇的是,烈火只在宮網的上面焚燒,宮問的下面卻安然無恙。他以此圖像,結合偈文,象文綜而觀之,心中便已對此兆瞭然於胸。按劉伯溫推斷圖像所示,分明是指明朝宮廷有變,但雖經劇變,根基尚穩,是以宮網僅上層焚燒,下面則無恙。而作亂之人,當從俄象之中去推演,“草頭火腳”,分明是一個“燕”字;“宮悶灰飛”,暗指“燕”作亂,令宮廷劇變,皇室中人,灰飛煙滅;“家中有鳥”,“郊外有尼”二句,則指由於朱家有這隻“燕”,宮的主人便得逃去郊外作“尼”

了。“尼”與“僧”相通,實際指宮闊主人出家當和尚去了。

劉伯溫略一尋思“明朝國運天機六兆”中的第二兆,其實已知作亂的人物、地點、結局,但礙於天機不可盡洩,此時確不能明白示現罷了

當下劉伯溫沉吟道:“此兆乃主陛下朱家內部有變,有人奪位為皇,有人離家出走當和尚,雖然如此,但作亂之人,到底亦是宋家嫡裔明朝換主而不換朝,依然是朱姓天下,陛下明乎於此,也就不必再去深究了。”

朱元璋聽劉伯溫這般說,心中忽明忽惑,但明知劉伯溫決不肯再往下細說,無奈只好不再追問下去。

劉伯溫當日推演的“明朝國運天機六兆”第二兆,在二十一年後,靖難之役時便全部應驗了。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是事態變化之始。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允炆當時只有十五歲。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鉅變陡起,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大孫朱允慶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當時只有二十一歲。

朱允炆根本就是一位無知小兒,他對當時的國家情勢茫然不知,卻偏信他的老師黃子澄,任他胡亂蠻幹。

黃子澄對劉伯溫傳下的“明朝天機六兆”,素有所聞,為防患未然,便決定大舉削

藩,在朱允蚊即位後的短短一年間,便把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朱允炆的叔父五人,廢去王位。

這五人心懷不滿,但暫時尚未至於謀反,但朱允炆不識氣候,過早動手,把真正的謀反之人燕王朱棣驚動,惟恐後下手遭殃,便趁朱允炊未立穩腳跟,提早動手,採取軍

事行動,進攻已易名南京的京城,經幾番交鋒,朱允炆一敗塗地,逃走去做了一名和

尚。這便是“明朝天機六兆”中第二兆的“草頭火腳、宮闕灰飛、家中有鳥、郊外有尼

的卦象。劉伯溫於二十一年前便已預知是“燕”字謀反,而宮闊的主人,卻出家當和尚去了,其靈驗之處,簡直匪夷所思。

當時朱元璋對劉伯溫推演的“明朝國運天機之兆”第二兆,畢竟不大明白,但又不

便再追問下去,便道:“那第三兆又如何?”

劉伯溫道:“北方胡虜殘生靈,御駕親征得太平。失算謀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

魂。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日月照邊疆,此乃第三兆也。”

劉伯溫推演的“明朝國運天機之兆”第三兆,即指明朝“土木之變”的前因後果,應

於三十九年後,漠北瓦刺族入侵。明成祖即位後曾五次御駕親征元軍的殘部,邊境

度保住太平,這是“北方胡虜殘生靈,御駕親征得太平”二句

但到明英宗即位後,北方瓦刺大軍犯境,英宗朱祁鎮親征,卻一戰而潰,被瓦刺所虜,這便是“失算謀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二句之兆,英宗朱祁鎮被瓦刺軍俘虜後七年,才被放回,這是“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二句之兆。後因忠臣于謙力爭,英宗朱祁鎮被瓦刺人放回,不久復位,這便是最後“相送金龍復故;已雲開日月照邊疆”二句之兆了。

朱元璋越聽越迷惑,不由道:“此時天下大勢如何?

劉伯溫道:“天下已亂!”

朱元璋道:“朕的天下,有誰敢亂?”

劉伯溫微微一笑,道:“忠臣賢士盡沉淪,天啟其衷亂更紛,縱有胸懷能但白,乾坤不屬舊明君。”

劉伯溫這是在推演“明朝國運天機六兆”的第四兆了。亦即暗示天啟年間,宦官

魏忠賢亂朝的驚變,距劉伯溫推演時已相距二百四十年了,自始其時起,明朝已然窮

途末路了。

這些朱元章自然更聽不明白了,他又好奇地問道:那第五兆呢?又如何了?

劉伯溫沉吟道:“萬子萬孫,祖宗山上貞衣行。”

劉伯溫說的第五兆,已很明白道出這已到“萬曆皇帝孫子”的年代,而“祖宗山上

貞衣行”,就更明白點出“崇幀”兩字了。這第五卦兆,實際亦暗示,明朝朱家的最後一位皇子“崇偵”登基。

朱元璋聽了茫然不解,笑道:“朕的江山永固,自然萬子萬孫,萬代相傳矣!朕之子孫既忠於朱家祖業,自然便是祖宗山上貞衣行啦!先生以為是麼?”

劉伯溫不由微微一笑,也不去細述,朗聲便把第六兆揭示出來:“十八孩兒十八秋,十八金陵王氣盡,十八梅山山九重。”

劉伯溫推演的:“明朝國運天機六兆”,到此已是最後一兆了。“十八孩兒十八

秋”,即晴指一個“李”字,因“李”字即“十八子”,即指“李自成”,李自成從造反,到攻陷

北京,而後兵敗身亡,前後恰好是十八個年頭。“十八金陵王氣盡”,朱元璋的帝氣起自金陵,至崇幀十八年時,明朝朱家天下便滅亡了。

“十八梅山山九重”,指崇幀做皇帝十八年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崇幀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於宮後的煤山,明朝至此滅亡。

劉伯溫(30)——天機六兆揭示明朝三百年氣運,後世傳為燒餅歌

朱元璋聽到劉伯溫說了這最後的一兆,他就算迷惑,亦已知到此時明朝氣數已盡,他沉吟半晌,道:“然則依先生所推,明朝國運年代多長?

劉伯溫微微一笑,道:“金陵燕京南北遷,傳至六百有半年頭。”

劉伯溫這一句即暗示明朝當有六百年之一半的年頭。

但朱元璋一聽,卻呵呵大笑道:“明朝朱家天下,能相傳六百年,朕心足矣!”

劉伯溫亦不去揭破,微笑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更何況

國之萬子萬孫?皇上不必因此深究了!”

朱元璋以手扶劉伯溫背,嘆道:“先生在朕身邊,猶如暗中見光,盲者獲杖,先生一

去,朕之朝堂便失其半了!但朕有言在先既已承諾放先生出去,不便更改,但望先

生善自珍重,若侍奉高堂事了:便即速返朝,莫負朕之所望。”

劉伯溫見朱元璋意態真誠,便答應待高堂歸天,便即反朝見駕。然後再向朱元璋

下跪拜別,這才欣然出宮城而去。

這便是劉伯溫功成身退決心退隱江湖前夕,在內宮向朱元章推演“明朝國運天

機六兆”的奇行錄。後人把他與朱元璋對答內容,輯錄成一部“燒餅哥訣”,遂成為

一部不朽的“大機奇書”。

劉伯溫自十八歲起,離家遊歷,目睹天下慘象,下決心“誓逐元蠻復漢疆”,他鼎力

匡扶朱元璋打敗元人,建立明朝南征北戰,歷盡艱辛,他為朱元璋立下的戰功卓著

朱元璋亦數度欲拜他為相,但劉伯溫卻波泊名利,功成身退,從此不問政事,遊歷江

劉伯溫退隱後,史書上說他“歸隱山中,惟飲酒奔棋而已”其實劉伯溫自退隱歸

家鄉青田後,因心性好動,又身負恩師賴布衣的尋龍堪輿絕世奇學,極欲將其發揚光

大,又豈會困處山隅一角?

劉伯溫返回家鄉青田縣後,不久他的義弟徐達、義妹馬雲英,雙雙前來青田拜

望。劉伯溫拒而不見,只留下二封錦囊,分贈徐達和馬雲英,其意深長。

贈給徐達的錦囊中寫道:“書贈二弟莫倉皇,一生神勇國棟樑,節氣忠貞動天地,

徐家血脈福悠長。”後來徐達一病去世後,徐達的子孫十數代,皆享富貴,世代承襲徐達的“魏國公”

封爵,直至二百五十年後,明朝滅亡,徐家的子孫才失去徐達的餘蔭,徐氏的血脈,不可謂不是“福悠長”了!

這些,劉伯溫在二百五十年前便已預示,因此徐達的後人,一直視劉伯溫為“伯祖”,世代景仰。

而贈給皇后馬雲英的錦囊,卻只有一個“賢“字,馬雲英一見,心中又好氣又好笑幾乎忍不住要跳出所坐的御轎,去找劉伯溫算帳,但她迴心一想,自己到底已貴為皇后娘娘,劉伯溫不便與她相見,這才快快回京去了。

後來,朱元璋的皇后馬雲英依劉伯溫之氣,一生果然守住一個“賢”字,成為歷史上有數的賢后。

徐達與馬雲英離開時,劉伯溫其實就隱身在他的祖墳白鶴山上,他目睹兩人離去的背影,但見車馬浩蕩,不由微微一笑,道:“相見時難別亦難,何必近看百花殘?”

劉伯溫說罷,正欲下山,忽然呼的一下,閃出一位光頭和尚,望著劉伯溫大笑道“你避得過富貴中人,又避得過我彭和尚麼?”

劉伯溫閃目一看,原來竟是義兄彭瑩玉,不知什麼時候,他已回覆了僧人身份的打扮。

劉伯溫奇道:“彭大哥不在朝廷享福,卻去當和尚?

彭瑩玉呵呵一笑,道:“那二弟為什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不坐,卻坐在這荒野白鶴山上?”

劉伯溫微笑道:“富貴榮華,於我輩不外是淡淡雲煙而已!”

彭瑩玉笑道:“彼此彼此,如是而已!”

劉伯溫大笑道:“既然彼此彼此,那就請上寒舍,先痛飲三百杯吧。

彭瑩玉與劉伯溫日夕相處了一段日子,不久劉伯溫的父母先後去世。劉伯溫遵其父之意,把父母的遺骸與祖父合葬於白鶴山上。

到此時,劉伯溫已再無牽掛了,不一日,他便打點行裝,準備出門。

彭瑩玉道:“二弟打算上哪去?”

劉伯溫大笑道:“虎鬥龍爭勢已平,江天風靜月華清,餘生欲覓尋龍訣,認取南粵潛龍聲!”

彭瑩玉一聽,驚喜道:“原來二弟欲入南粵尋龍堪奧!”

劉伯溫微笑道:“人各有志,彭大哥去與不去,任從尊便。”

彭瑩玉一聽,大笑道:“你我既在江湖相遇,若不在江湖相聚、江湖了斷!”

劉伯溫已知彭瑩玉心意,又知他並非富費中人,便微笑道:“既然如此,那便同入南粵,尋龍堪輿去吧!

兩人皆江湖閒雲野鶴,說走便走,而且兩人的內力武功均可稱絕世,因此不消數日,便已抵達南粵邊陲梅嶺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