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本期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發生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和劉備。原文如下: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曹)操次日又請玄德。正飲間,人報滿寵去探聽袁紹而回。操召入問之。寵曰:“公孫瓚已被袁紹破了。”玄德急問曰:“願聞其詳。”寵曰:“瓚與紹戰不利,築城圍圈,圈上建樓,高十丈,名曰易京樓,積粟三十萬以自守。戰士出入不息,或有被紹圍者,眾請救之。瓚曰:‘若救一人,後之戰者只望人救,不肯死戰矣。’遂不肯救。因此袁紹兵來,多有降者。瓚勢孤,使人持書赴許都求救,不意中途為紹軍所獲。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瓚又遺書張燕,暗約舉火為號,裡應外合。下書人又被袁紹擒住,卻來城外放火誘敵。瓚自出戰,伏兵四起,軍馬折其大半。退守城中,被袁紹穿地直入瓚所居之樓下,放起火來。瓚無走路,先殺妻子,然後自縊,全家都被火焚了。今袁紹得了瓚軍,聲勢甚盛。紹弟袁術在淮南驕奢過度,不恤軍民,眾皆背反。術使人歸帝號於袁紹。紹欲取玉璽,術約親自送至,見今棄淮南欲歸河北。若二人協力,急難收復。乞丞相作急圖之。”玄德聞公孫瓚已死,追念昔日薦己之恩,不勝傷感;又不知趙子龍如何下落,放心不下。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邀請劉備一塊喝酒。子啊酒席宴間,滿寵向曹操通報了公孫瓚被殺的經過。劉備得知公孫瓚已死,非常感傷。同時,劉備又因不知道趙雲的下落如何而放心不下。不久之後,劉備借征討袁術的名義終於擺脫曹操的控制回到了想徐州,殺死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再度與曹操為敵。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滿寵口中的“裡應外合”, 意為外面的人動手,潛伏在內的人接應。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戲劇家楊梓所著雜劇《忠義士豫讓吞炭》中的“反被韓,魏同謀,裡應外合,決水淹我軍,甲士潰亂,死者山積。”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小說中提到的公孫瓚覆滅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公孫瓚傳》載:“(公孫瓚)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紹侯者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兵至,遂出欲戰。紹設伏擊,大破之,復還守。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經過數年鏖戰,公孫瓚集團終於敗給了袁紹集團,曾經威風一時的幽州白馬義從也從歷史舞臺上徹底消失。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劉備得知公孫瓚被殺後不放心趙雲這一說法,卻並非是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據《三國志·趙雲傳》載:“(趙雲)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至此,趙雲便投身與劉備門下。因此,當公孫瓚覆滅之時,趙雲並不在幽州,而是與劉備一起來到了許昌。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說到劉備與公孫瓚之間的關係,大家都非常清楚,這兩人是師兄弟,曾經都在漢末大儒盧植門下讀書。劉備闖蕩中原之時,曾經得到公孫瓚的巨大幫助,由一名小小的縣令變成了平原國的國相。可以這麼說,公孫瓚對劉備是有恩的。既然如此,公孫瓚被袁紹圍困與易京之時,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總結起來就六個字:救不了,不想救。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首先來說說為何劉備救不了公孫瓚。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公孫瓚覆滅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四月,此時的劉備正身處許昌,受到曹操的嚴密監視。即便劉備能否離開許昌,也無法通過袁紹佔據的青州及幽州部分地區去援救公孫瓚,更不用說此時的劉備身邊兵微將寡,就算避開袁紹的防線進入易京,也無疑于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危難之際劉備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有兩個


至於說到劉備為何不想救公孫瓚,這與劉備在徐州的意見往事有關。據《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當年在公孫瓚手下擔任平原國國相前進,曾經奉公孫瓚之命支援陶謙,與曹操交戰。但在戰爭結束後,陶謙便舉薦劉備擔任豫州刺史,劉備立刻走馬上任。從當時的大背景來看,當時公孫瓚、陶謙與袁術是同一陣線,他們的對手便是袁紹、曹操集團。但在陶謙病逝後,劉備繼任徐州牧,立即改變了立場,與袁紹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後來劉備又投靠了曹操,並跟隨曹操一起消滅了呂布集團。這也就意味著劉備早已背叛了自己的師兄公孫瓚。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又怎麼可能會援救公孫瓚呢?儘管劉備在中原深得民心,但其朝三暮四也飽受詬病。從這一點來看,他與呂布非常相似。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