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劉邦 張耳 韓信 匈奴 淮南 顧道驚城 2019-04-08

趙王張敖是張耳的兒子,也是劉邦的女婿。劉邦征討匈奴之後路過趙國,張敖出城迎接劉邦,恭敬到了極點,而劉邦卻對張敖罵罵咧咧,呼來喝去。

這事發展到最後,趙國的臣子們都認為劉邦太過分了,勸張敖趁機除掉劉邦。

夫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這種提議是完全合乎邏輯的。此時的劉邦已經收拾了燕王臧荼和楚王韓信,各諸侯勢力對於劉邦已經沒有多少信任感了。而趙王張敖作為劉邦的女婿,又被當成奴僕一樣看待,趙國估計也躲不過削藩的命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一搏,畢竟劉邦現在身處趙國,力量薄弱。

此時要殺劉邦或許不難,但如何處理劉邦死後的危機才是難點。趙國的臣子們勸說張敖殺劉邦的時候,也準備了後續的計劃。那就是聯合韓王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大家一起出手,重新瓜分天下。

但張敖不是利慾薰心的人,他很清楚:天下已經基本安定,即使殺死劉邦,面對劉邦一系的追殺,自己也很難有勝算。更重要的是:張敖是劉邦的女婿,一直以劉邦的“半子”自居。他認為只要自己乖乖聽話,劉邦未必會動自己。就算真的被削藩,以自己的身份,也能當個侯爺,樂享榮華富貴。算來算去都不虧,又何必提著腦袋去玩命呢?

所以,當張敖聽到手下這種大逆不道的言論之後,立刻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沒有陛下的幫助,我父親根本無法復國;沒有陛下的大度,我們趙國也沒有今天。他是我的老丈人,我是他的女婿,我小心翼翼地伺侯他,這是天經地意的事啊。你們以後千萬別說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我絕不會答應的。

趙國的臣子們一聽張敖這番話,自然明白張敖心裡的盤算。於是大家背地裡一合計,先幫張敖交一份投名狀,他想反悔都沒用了。

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汙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我們是趙王的臣子,趙王受到了侮辱,我們作為臣子就該為他雪恥。如果行動成功,趙王獨享天下;如果行動失敗,錯在我們,與趙王無關。

這話說得多輕巧?其實這只是趙國的臣子們在自我標榜罷了。不管張敖的態度如何,只要趙國的臣子們做了這件事,張敖就絕對脫不了干係。

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劉邦為什麼要如此對待張敖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尋釁滋事”,故意來找茬的。只要能夠激怒趙國君臣,迫使他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自己就能夠名正言順地為趙國羅織罪名,進而削藩。

劉邦削藩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動聲色,孤立行動。其實對於藩王而言,他們的命運就是“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早反禍小,晚反禍大”。但劉邦一直都盡力模糊這一點,如果藩王們早就察覺了自己的命運,他們真的有可能實現大聯合。

既然是劉邦故意激怒趙國君臣,所以他當然會防一手。於是,趙國以貫高為代表的趙國官員,密謀行刺劉邦的計劃逐漸洩露了出來。

當時的劉邦是否真的知曉這一切呢?其實未必。因為趙國官員的計劃還處於密謀階段,劉邦的手未必有那麼長。但劉邦的做法就是先射箭後畫靶子,就算趙國官員真的沒有這種打算,劉邦也會安排人編造相關謠言的。

劉邦削奪趙國的藩,表面上看不動聲色,暗地裡卻是翻雲覆雨。

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劉邦削藩趙國的做法,是一種高明的招數。

趙國君臣行刺皇帝的事發之後,劉邦一副凶神惡煞,不把趙國君臣斬盡殺絕就誓不罷休的樣子。以至於呂后都出面向劉邦求情:張敖是我們的女婿,不可能幹出這種事的。劉邦對著呂后破口大罵:他早就不愛我女兒了,就想著當皇帝,玩遍天下女人!

當時的趙國君臣可謂是人人自危,被抓進監獄的估計連遺書都寫好了。可劉邦把手高高舉起,又輕輕落下。

張敖被削了王位,封為宣平侯。可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後來又成為呂后的親家;因為惠帝的皇后是張敖的女兒,又是趙系的代表人物,所以張敖在漢帝國的地位依然不可低估。

張敖的主要臣屬,更是得到了劉邦的高度讚揚和重用。劉邦說他們都是忠義之士,朝廷的臣子中,沒有能在他們之上的。於是,張敖的主要臣屬,全成了各地的郡守或諸侯相。從某種意義上講,趙國的主要臣屬都是因禍得福。因為,他們大多數人的權力和地位都上升了。

劉邦這一招估計大家沒看懂,我貼一位大神的名人名言,大家看過之後,一定會恍然大悟。

中國人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魯迅·《無聲的中國》

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劉邦最初就是一副殺光所有人的態度,以至於後來的削藩,都會被認為是不幸中的大幸。可如果劉邦一開始就是一副削藩的架勢,後來即使削藩成功,也沒人會認為劉邦手下留情。

看來還是魯迅先生眼光獨到,一句話從公元前的漢高祖,說到了二十世紀的中國,古今貫通。

劉邦的這種做法相當高明,其他諸侯王一看,被削藩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不抵抗,基本都不會出事。韓信被削藩,當了淮陰侯;張敖被削藩,當了宣平侯。

其他諸侯王的臣屬一看,被削藩似乎也挺好的,楚國和趙國被削藩後,各地的官員都受到了重用。

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劉邦在趙國削藩時,預備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進,就是構建出無可抗拒的軍事、政治和心理壓力,輕鬆征服趙國。如果不出意外,劉邦就可以恩威並重,用最小的代價做出最漂亮的事。

中策中庸,就是篤定趙國不敢公開叛亂,但是依然敢作出有理、有利、有節的對抗,這就需要劉邦玩一些技巧。如果不出意外,劉邦花一些本錢,也能把趙國徹底馴服。

下策保守,就是趙國公然叛亂。如果不出意外,劉邦就需要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來征服趙國。

基於趙國的角度,也預備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進,就是起兵對抗劉邦。當然了,結果就是可能讓劉邦打得灰飛煙滅。

中策中庸,就是有理、有利、有節與的劉邦對抗。趙國可以屈服,但劉邦必須尊重趙國君臣的利益。

下策保守,就是徹底向劉邦妥協。總而言之一句話,只要能留條活路,當乞丐我們也認了。

經過雙方的博弈,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中策。

劉邦在拘捕張敖時曾下令:趙國的臣子和賓客都不準跟隨張敖到帝國都城,否則一律滅族。但張敖的主要臣屬,卻無視了這條禁令,紛紛跟隨張敖前往帝國都城。只不過他們給劉邦留了一個臺階,都裝扮成了奴僕的樣子。而且他們統一口徑:這事是我們乾的,趙王不知情,你不能這樣冤枉他!

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以王易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趙國臣子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對劉邦表示了無聲的對抗:我趙國臣民絕對忠於趙王,有種你就殺了我們。就算你能殺了我們,自然還會有後來人;就算你能殺了我們,你也無法穩妥地接管趙國。

劉邦一看趙國臣子的這種架勢,當時就心領神會:如果自己過分打擊趙國勢力,有可能會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於是,趙國謀反案稀裡糊塗地結束,並且有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這就是團結一致的力量。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趙國臣子不敢追隨張敖到帝國都城,如果趙國臣子不敢把一切罪責攬在身上,他們就一定會被劉邦逐步分化。屆時,一盤散沙的趙國君臣只能被劉邦逐一擊破。

而趙國君臣之所以能夠如此團結一致地對抗中央,離不開已故趙王張耳在趙地的崇高威望。劉邦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劉邦不打算對趙國動大手術,畢竟還有更難纏的對手在等著他。

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從這層意義上講,趙國君臣的選擇是最佳的選擇。因為趙國雖然被削藩,趙國君臣的利益卻在最大限度上被保存了下來。

從這層意義上講,劉邦的選擇也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劉邦成功削了趙國的藩,還得到了趙國君臣的一致擁護。這位劉邦樹立了較為良好的形象,也讓劉邦徹底掌控了趙國。

削藩趙國之後,劉邦封自己的兒子劉如意(戚夫人的兒子)當了趙王。

劉如意當時只有十歲,根本不可能親政。趙國的實際工作,都是由以劉邦為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主持。這樣一來,以後就算有一個強勢的趙王成長起來,也難以利用趙國與中央政府進行對抗了,因為此時,劉邦已經把趙國故地徹底滲透了。

趙國被削藩的過程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劉邦也只能妥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