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
"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邦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邦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張良

劉邦清了清嗓子,這才解開剛才的謎底:諸位愛卿,你們都說錯了,今天之所以能奪得大漢江山,主要靠三個人。

哪三人?眾人一聽,伸著脖子仔細聆聽,盼望著自己能是那三個之一。

劉邦看看大家的表情,緩緩的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此話一出,雖然在座的諸大臣均榜上無名,但他們都承認劉邦的總結,看樣子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都很佩服這三人。

這三人中,劉邦第一個評價的,就是謀士張良。他對漢朝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以至於得到漢高祖如此的評價?

"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邦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張良

劉邦清了清嗓子,這才解開剛才的謎底:諸位愛卿,你們都說錯了,今天之所以能奪得大漢江山,主要靠三個人。

哪三人?眾人一聽,伸著脖子仔細聆聽,盼望著自己能是那三個之一。

劉邦看看大家的表情,緩緩的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此話一出,雖然在座的諸大臣均榜上無名,但他們都承認劉邦的總結,看樣子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都很佩服這三人。

這三人中,劉邦第一個評價的,就是謀士張良。他對漢朝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以至於得到漢高祖如此的評價?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鴻門宴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早年劉邦起兵時,他一直扮演著謀士的角色。在劉邦整個創業過程中,出了不少的絕妙好計。比較經典的有鬥智鴻門、 暗度陳倉、 下邑奇謀、 虛撫韓彭、 勸都關中等等。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鴻門宴”了。為何在這些計謀中鴻門宴知名度最高?

有三個原因。其一、這是一次劉邦死裡逃生的大事件。如果不是張良的“金蟬脫殼”之計,那麼當時的劉邦,早就被項羽給“咔嚓”了,以後哪來的大漢帝國?

其二、敵對雙方知名度高。劉邦當時沒多大的名氣。但是他的對手厲害呀!“西楚霸王”項羽,那是萬人敵。所以,有了項羽的明星效應,影響力絕對大。

其三、司馬遷的妙筆生花。通過精彩的文學描述,曲折的戲劇衝突,增加了戲份。於是便千古流傳下來。

張良也靠這些奇謀,一下子得到“謀聖”的尊貴稱號。

"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邦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張良

劉邦清了清嗓子,這才解開剛才的謎底:諸位愛卿,你們都說錯了,今天之所以能奪得大漢江山,主要靠三個人。

哪三人?眾人一聽,伸著脖子仔細聆聽,盼望著自己能是那三個之一。

劉邦看看大家的表情,緩緩的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此話一出,雖然在座的諸大臣均榜上無名,但他們都承認劉邦的總結,看樣子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都很佩服這三人。

這三人中,劉邦第一個評價的,就是謀士張良。他對漢朝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以至於得到漢高祖如此的評價?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鴻門宴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早年劉邦起兵時,他一直扮演著謀士的角色。在劉邦整個創業過程中,出了不少的絕妙好計。比較經典的有鬥智鴻門、 暗度陳倉、 下邑奇謀、 虛撫韓彭、 勸都關中等等。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鴻門宴”了。為何在這些計謀中鴻門宴知名度最高?

有三個原因。其一、這是一次劉邦死裡逃生的大事件。如果不是張良的“金蟬脫殼”之計,那麼當時的劉邦,早就被項羽給“咔嚓”了,以後哪來的大漢帝國?

其二、敵對雙方知名度高。劉邦當時沒多大的名氣。但是他的對手厲害呀!“西楚霸王”項羽,那是萬人敵。所以,有了項羽的明星效應,影響力絕對大。

其三、司馬遷的妙筆生花。通過精彩的文學描述,曲折的戲劇衝突,增加了戲份。於是便千古流傳下來。

張良也靠這些奇謀,一下子得到“謀聖”的尊貴稱號。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韓信

但是張良是為人很低調,不像韓信那麼張揚。所以韓信後來結局悲慘,但張良卻得到善終,這和他為人低調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漢朝建立後,張良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了。隨著劉邦皇位的逐漸穩固,張良很快完成角色轉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

所以,劉邦後來剪除異姓王,或者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從不去趟這個渾水。

但是在最後一次皇家爭鬥中,張良卻深陷其中,而且這最後一次使用謀略,竟然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公劉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邦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張良

劉邦清了清嗓子,這才解開剛才的謎底:諸位愛卿,你們都說錯了,今天之所以能奪得大漢江山,主要靠三個人。

哪三人?眾人一聽,伸著脖子仔細聆聽,盼望著自己能是那三個之一。

劉邦看看大家的表情,緩緩的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此話一出,雖然在座的諸大臣均榜上無名,但他們都承認劉邦的總結,看樣子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都很佩服這三人。

這三人中,劉邦第一個評價的,就是謀士張良。他對漢朝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以至於得到漢高祖如此的評價?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鴻門宴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早年劉邦起兵時,他一直扮演著謀士的角色。在劉邦整個創業過程中,出了不少的絕妙好計。比較經典的有鬥智鴻門、 暗度陳倉、 下邑奇謀、 虛撫韓彭、 勸都關中等等。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鴻門宴”了。為何在這些計謀中鴻門宴知名度最高?

有三個原因。其一、這是一次劉邦死裡逃生的大事件。如果不是張良的“金蟬脫殼”之計,那麼當時的劉邦,早就被項羽給“咔嚓”了,以後哪來的大漢帝國?

其二、敵對雙方知名度高。劉邦當時沒多大的名氣。但是他的對手厲害呀!“西楚霸王”項羽,那是萬人敵。所以,有了項羽的明星效應,影響力絕對大。

其三、司馬遷的妙筆生花。通過精彩的文學描述,曲折的戲劇衝突,增加了戲份。於是便千古流傳下來。

張良也靠這些奇謀,一下子得到“謀聖”的尊貴稱號。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韓信

但是張良是為人很低調,不像韓信那麼張揚。所以韓信後來結局悲慘,但張良卻得到善終,這和他為人低調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漢朝建立後,張良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了。隨著劉邦皇位的逐漸穩固,張良很快完成角色轉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

所以,劉邦後來剪除異姓王,或者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從不去趟這個渾水。

但是在最後一次皇家爭鬥中,張良卻深陷其中,而且這最後一次使用謀略,竟然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公劉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戚夫人

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

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后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所以他準備更換太子,廢掉呂后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兒子如意為儲君。

雖然這是劉家的事情,但牽扯到將來國家的命運。所以劉邦的想法一出臺,遭到眾大臣的強烈反對。

中國古代繼位遵循的是“嫡長子”制。太子沒有十惡不赦的罪惡,一般是不能隨意廢立的。

況且眾人認為戚夫人只是一個上不了檯面的小妾,你劉邦覺得她讓你很舒服,那你就好好的享受得了。但他的兒子在政治方面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這麼說廢立就廢立,於理不合。

大家知道,劉邦出生於什麼?他年輕時候就是一地痞之類的人物,所以在他眼裡什麼儒家的這一套,根本吃不開。所以,大臣們如何強烈反對,他卻不改“初心”。

"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邦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張良

劉邦清了清嗓子,這才解開剛才的謎底:諸位愛卿,你們都說錯了,今天之所以能奪得大漢江山,主要靠三個人。

哪三人?眾人一聽,伸著脖子仔細聆聽,盼望著自己能是那三個之一。

劉邦看看大家的表情,緩緩的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此話一出,雖然在座的諸大臣均榜上無名,但他們都承認劉邦的總結,看樣子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都很佩服這三人。

這三人中,劉邦第一個評價的,就是謀士張良。他對漢朝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以至於得到漢高祖如此的評價?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鴻門宴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早年劉邦起兵時,他一直扮演著謀士的角色。在劉邦整個創業過程中,出了不少的絕妙好計。比較經典的有鬥智鴻門、 暗度陳倉、 下邑奇謀、 虛撫韓彭、 勸都關中等等。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鴻門宴”了。為何在這些計謀中鴻門宴知名度最高?

有三個原因。其一、這是一次劉邦死裡逃生的大事件。如果不是張良的“金蟬脫殼”之計,那麼當時的劉邦,早就被項羽給“咔嚓”了,以後哪來的大漢帝國?

其二、敵對雙方知名度高。劉邦當時沒多大的名氣。但是他的對手厲害呀!“西楚霸王”項羽,那是萬人敵。所以,有了項羽的明星效應,影響力絕對大。

其三、司馬遷的妙筆生花。通過精彩的文學描述,曲折的戲劇衝突,增加了戲份。於是便千古流傳下來。

張良也靠這些奇謀,一下子得到“謀聖”的尊貴稱號。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韓信

但是張良是為人很低調,不像韓信那麼張揚。所以韓信後來結局悲慘,但張良卻得到善終,這和他為人低調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漢朝建立後,張良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了。隨著劉邦皇位的逐漸穩固,張良很快完成角色轉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

所以,劉邦後來剪除異姓王,或者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從不去趟這個渾水。

但是在最後一次皇家爭鬥中,張良卻深陷其中,而且這最後一次使用謀略,竟然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公劉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戚夫人

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

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后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所以他準備更換太子,廢掉呂后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兒子如意為儲君。

雖然這是劉家的事情,但牽扯到將來國家的命運。所以劉邦的想法一出臺,遭到眾大臣的強烈反對。

中國古代繼位遵循的是“嫡長子”制。太子沒有十惡不赦的罪惡,一般是不能隨意廢立的。

況且眾人認為戚夫人只是一個上不了檯面的小妾,你劉邦覺得她讓你很舒服,那你就好好的享受得了。但他的兒子在政治方面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這麼說廢立就廢立,於理不合。

大家知道,劉邦出生於什麼?他年輕時候就是一地痞之類的人物,所以在他眼裡什麼儒家的這一套,根本吃不開。所以,大臣們如何強烈反對,他卻不改“初心”。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呂后

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實在沒辦法了,遂向張良求救。張良經不住呂后的再三懇求,大儒叔孫通也來說更換太子的危害性:“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

張良也知道此事的確事關重大,弄不好會動搖漢家社稷的根本。

於是他給呂后出了一個妙計。到底是不是妙計,只有呂后能知道其中玄妙,在一般人看起來很稀鬆平常。

因為張良的妙計,總共只有四個字:商山四皓。

這商山四皓是什麼人,竟這麼厲害?是神仙嗎?

“商山四皓”是秦末漢初四位著名黃老學者,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

劉邦最敬佩這四個人。張良的意思如果能請動他們,讓他們幫助太子,那聖上肯定會改變主意的。

張良說的話,雖然不是聖旨,但此時在呂后眼裡,那比聖旨要好使一萬倍。

於是呂氏兄妹和太子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把這四個老人請來了,把他們安頓在建成侯的府邸裡。

"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邦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張良

劉邦清了清嗓子,這才解開剛才的謎底:諸位愛卿,你們都說錯了,今天之所以能奪得大漢江山,主要靠三個人。

哪三人?眾人一聽,伸著脖子仔細聆聽,盼望著自己能是那三個之一。

劉邦看看大家的表情,緩緩的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此話一出,雖然在座的諸大臣均榜上無名,但他們都承認劉邦的總結,看樣子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都很佩服這三人。

這三人中,劉邦第一個評價的,就是謀士張良。他對漢朝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以至於得到漢高祖如此的評價?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鴻門宴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早年劉邦起兵時,他一直扮演著謀士的角色。在劉邦整個創業過程中,出了不少的絕妙好計。比較經典的有鬥智鴻門、 暗度陳倉、 下邑奇謀、 虛撫韓彭、 勸都關中等等。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鴻門宴”了。為何在這些計謀中鴻門宴知名度最高?

有三個原因。其一、這是一次劉邦死裡逃生的大事件。如果不是張良的“金蟬脫殼”之計,那麼當時的劉邦,早就被項羽給“咔嚓”了,以後哪來的大漢帝國?

其二、敵對雙方知名度高。劉邦當時沒多大的名氣。但是他的對手厲害呀!“西楚霸王”項羽,那是萬人敵。所以,有了項羽的明星效應,影響力絕對大。

其三、司馬遷的妙筆生花。通過精彩的文學描述,曲折的戲劇衝突,增加了戲份。於是便千古流傳下來。

張良也靠這些奇謀,一下子得到“謀聖”的尊貴稱號。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韓信

但是張良是為人很低調,不像韓信那麼張揚。所以韓信後來結局悲慘,但張良卻得到善終,這和他為人低調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漢朝建立後,張良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了。隨著劉邦皇位的逐漸穩固,張良很快完成角色轉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

所以,劉邦後來剪除異姓王,或者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從不去趟這個渾水。

但是在最後一次皇家爭鬥中,張良卻深陷其中,而且這最後一次使用謀略,竟然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公劉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戚夫人

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

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后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所以他準備更換太子,廢掉呂后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兒子如意為儲君。

雖然這是劉家的事情,但牽扯到將來國家的命運。所以劉邦的想法一出臺,遭到眾大臣的強烈反對。

中國古代繼位遵循的是“嫡長子”制。太子沒有十惡不赦的罪惡,一般是不能隨意廢立的。

況且眾人認為戚夫人只是一個上不了檯面的小妾,你劉邦覺得她讓你很舒服,那你就好好的享受得了。但他的兒子在政治方面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這麼說廢立就廢立,於理不合。

大家知道,劉邦出生於什麼?他年輕時候就是一地痞之類的人物,所以在他眼裡什麼儒家的這一套,根本吃不開。所以,大臣們如何強烈反對,他卻不改“初心”。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呂后

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實在沒辦法了,遂向張良求救。張良經不住呂后的再三懇求,大儒叔孫通也來說更換太子的危害性:“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

張良也知道此事的確事關重大,弄不好會動搖漢家社稷的根本。

於是他給呂后出了一個妙計。到底是不是妙計,只有呂后能知道其中玄妙,在一般人看起來很稀鬆平常。

因為張良的妙計,總共只有四個字:商山四皓。

這商山四皓是什麼人,竟這麼厲害?是神仙嗎?

“商山四皓”是秦末漢初四位著名黃老學者,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

劉邦最敬佩這四個人。張良的意思如果能請動他們,讓他們幫助太子,那聖上肯定會改變主意的。

張良說的話,雖然不是聖旨,但此時在呂后眼裡,那比聖旨要好使一萬倍。

於是呂氏兄妹和太子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把這四個老人請來了,把他們安頓在建成侯的府邸裡。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商山四皓

在一次宴會中,太子侍奉在側,四個老人跟隨在後。

宴會開始的時候,劉邦環視一下,看有無缺席的。

他突然發現四個陌生的老人站在太子身後,他們都已八十開外,鬍鬚雪白,衣冠奇特。

劉邦非常驚訝,問起他們的來歷,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

劉邦聽後,大吃一驚問道:“多年來我一再尋訪諸位高人,你們都避而不見,現在為何自己來追隨我的兒子呢?”

四個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輕慢高士,動輒辱罵,臣等不願自取其辱。如今聽說太子仁厚孝順,恭敬愛士,天下之人無不伸長脖子仰望著,期待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願前來。”

劉邦說:“那就有勞諸位今後輔佐太子了。”

四人向劉邦敬酒祝壽之後就彬彬有禮地告辭而去。

"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邦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張良

劉邦清了清嗓子,這才解開剛才的謎底:諸位愛卿,你們都說錯了,今天之所以能奪得大漢江山,主要靠三個人。

哪三人?眾人一聽,伸著脖子仔細聆聽,盼望著自己能是那三個之一。

劉邦看看大家的表情,緩緩的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此話一出,雖然在座的諸大臣均榜上無名,但他們都承認劉邦的總結,看樣子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都很佩服這三人。

這三人中,劉邦第一個評價的,就是謀士張良。他對漢朝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以至於得到漢高祖如此的評價?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鴻門宴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早年劉邦起兵時,他一直扮演著謀士的角色。在劉邦整個創業過程中,出了不少的絕妙好計。比較經典的有鬥智鴻門、 暗度陳倉、 下邑奇謀、 虛撫韓彭、 勸都關中等等。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鴻門宴”了。為何在這些計謀中鴻門宴知名度最高?

有三個原因。其一、這是一次劉邦死裡逃生的大事件。如果不是張良的“金蟬脫殼”之計,那麼當時的劉邦,早就被項羽給“咔嚓”了,以後哪來的大漢帝國?

其二、敵對雙方知名度高。劉邦當時沒多大的名氣。但是他的對手厲害呀!“西楚霸王”項羽,那是萬人敵。所以,有了項羽的明星效應,影響力絕對大。

其三、司馬遷的妙筆生花。通過精彩的文學描述,曲折的戲劇衝突,增加了戲份。於是便千古流傳下來。

張良也靠這些奇謀,一下子得到“謀聖”的尊貴稱號。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韓信

但是張良是為人很低調,不像韓信那麼張揚。所以韓信後來結局悲慘,但張良卻得到善終,這和他為人低調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漢朝建立後,張良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了。隨著劉邦皇位的逐漸穩固,張良很快完成角色轉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

所以,劉邦後來剪除異姓王,或者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從不去趟這個渾水。

但是在最後一次皇家爭鬥中,張良卻深陷其中,而且這最後一次使用謀略,竟然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公劉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戚夫人

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

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后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所以他準備更換太子,廢掉呂后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兒子如意為儲君。

雖然這是劉家的事情,但牽扯到將來國家的命運。所以劉邦的想法一出臺,遭到眾大臣的強烈反對。

中國古代繼位遵循的是“嫡長子”制。太子沒有十惡不赦的罪惡,一般是不能隨意廢立的。

況且眾人認為戚夫人只是一個上不了檯面的小妾,你劉邦覺得她讓你很舒服,那你就好好的享受得了。但他的兒子在政治方面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這麼說廢立就廢立,於理不合。

大家知道,劉邦出生於什麼?他年輕時候就是一地痞之類的人物,所以在他眼裡什麼儒家的這一套,根本吃不開。所以,大臣們如何強烈反對,他卻不改“初心”。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呂后

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實在沒辦法了,遂向張良求救。張良經不住呂后的再三懇求,大儒叔孫通也來說更換太子的危害性:“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

張良也知道此事的確事關重大,弄不好會動搖漢家社稷的根本。

於是他給呂后出了一個妙計。到底是不是妙計,只有呂后能知道其中玄妙,在一般人看起來很稀鬆平常。

因為張良的妙計,總共只有四個字:商山四皓。

這商山四皓是什麼人,竟這麼厲害?是神仙嗎?

“商山四皓”是秦末漢初四位著名黃老學者,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

劉邦最敬佩這四個人。張良的意思如果能請動他們,讓他們幫助太子,那聖上肯定會改變主意的。

張良說的話,雖然不是聖旨,但此時在呂后眼裡,那比聖旨要好使一萬倍。

於是呂氏兄妹和太子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把這四個老人請來了,把他們安頓在建成侯的府邸裡。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商山四皓

在一次宴會中,太子侍奉在側,四個老人跟隨在後。

宴會開始的時候,劉邦環視一下,看有無缺席的。

他突然發現四個陌生的老人站在太子身後,他們都已八十開外,鬍鬚雪白,衣冠奇特。

劉邦非常驚訝,問起他們的來歷,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

劉邦聽後,大吃一驚問道:“多年來我一再尋訪諸位高人,你們都避而不見,現在為何自己來追隨我的兒子呢?”

四個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輕慢高士,動輒辱罵,臣等不願自取其辱。如今聽說太子仁厚孝順,恭敬愛士,天下之人無不伸長脖子仰望著,期待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願前來。”

劉邦說:“那就有勞諸位今後輔佐太子了。”

四人向劉邦敬酒祝壽之後就彬彬有禮地告辭而去。

張良一生給劉邦出獻計無數,最後一出謀劃策,卻恰恰是針對劉邦

劉盈

等他們飄然而逝以後,劉邦叫過戚夫人,指著他們的背影說:“我本想更換太子,但是有他們四人輔佐,看來太子羽翼已成,難以動他了。呂雉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

就這樣,劉盈的太子之位算是有驚無險的保住了。

張良跟隨漢高祖,輔佐了他一輩子,給他出了很多奇謀。但張良此生這最後一計,居然是對著他來的,劉邦日後知道了,不知要做何感想呢?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