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要好文 李斯散文漫談:《諫逐客書》

人間要好文 李斯散文漫談:《諫逐客書》

人間要好文 李斯散文漫談:《諫逐客書》

文/鍾百超

李斯(約公元前284—208年),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人,秦朝丞相,集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於一身。但真正流芳百世,揚名千古的,還是其散文作品,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作為政治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作為書法家,將大篆字體改造為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作為文學家,而且是秦朝唯一的文學家,以散文見長,現傳的散文有四篇,即《諫逐客書》、《論督責書》、《言趙高書》、《獄中上書》。其中《諫逐客書》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一篇美文的誕生,固然是個人才華使然,更是特定環境的產物。《諫逐客書》的成文與秦國當時政治形勢有著密切關係,並對作者的切身利益產生直接影響。李斯師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成之後,投奔秦國呂不韋,成為其舍人,呂不韋賢之,任以為郎。繼而得以面見秦王嬴政,陳述吞併六國計策併為秦王所採納,先拜長史,後拜客卿。當時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灌渠,後被發覺。秦宗室大臣向秦王進言,請求把客卿一概驅逐。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如何能夠不被驅逐,把不利變為有利因素,並得到秦王的重用?聰明的李斯,不愧為縱橫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提筆寫下了《諫逐客書》。這篇散文,不僅有效地阻止了秦王驅逐客卿的行為,更為自己未來發展鋪平了道路。

《諫逐客書》到底有何感染力,居然把一個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覬覦六合、不可一世的秦王都給說服了。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文章起首開門見山,把自己的觀點和盤托出,直言不諱地指出驅逐客卿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為了避免影射秦王,作者沒有說是秦王的決定,而是聽聞大臣的議論而已,如今只是私下交流個人看法,未曾與他人言及。採取迂迴方式,顧及秦王臉面,就不會引起反感和誤會。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接著援引秦國四位聖君從各國成功招攬、挖掘人才的故事,以及這些來自各國的人才在秦國富國強兵,拓疆擴土,稱霸諸侯中所發揮的作用。秦穆公任用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人,雖然他們不是秦國人,卻協助穆公兼併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是衛國人,幫助孝公打敗了楚、魏,擴地千里,使秦國強大起來。張儀來自魏國,投奔秦國後,秦惠王用他的計謀,使用連橫之計,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范雎也是魏國人,卻被秦昭王重用,不僅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還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蠶食諸侯,使秦成就帝業。

作者列舉這些歷史人物以及他們對秦國所做出的偉大貢獻,旨在說明一點,客卿對秦國的發展至關重要。這無疑是給秦王上了一堂精彩的歷史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歷史作為突破口,為說服秦王做了一個巧妙的鋪墊。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然後總結說,這四代君王由於任用客卿,才有了秦國的今天,客卿功不可沒。接著以反詰的語氣說,如此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作者用平和的語氣,權衡得到和失去客卿的利弊得失,中肯真切。

但是,這還不足以說服秦王。於是,作者再從三個方面步步推演,深入淺出,反覆論述,達到讓逐客令謬論不攻自破之目的。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首先從秦王使用的寶物說起。像崑山之玉,隨侯之寶,明月之珠,太阿之劍,纖離之馬,翠鳳之旗,靈鼉之鼓等,原產地都不是秦國,而秦王卻非常喜歡。於是作者反問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問,無疑也是給秦王一個善意提醒,你自己都喜歡外來的寶貝,還有什麼話可說。這種“以子之矛,擊子之盾”的辦法最容易攻克對方的堡壘。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所以飾後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緊接著,反駁了“必生於或出於秦然後可”的狹隘心理和片面做法,並指出其危害性。如果按照這種觀點,秦國將會失去所有這些寶物,包括美女。而秦國一旦失去這一切,後果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作為秦國,豈能會坐失既得利益,這無形中等於給秦王出了一個難題,是包容還是排斥。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最後,以秦國放棄自己原有的秦聲而採用外國音樂作為例子,向秦王提出了質疑:“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麼?”

作者通過物質和心理需求的兩個層面予以分析,論點鮮明,論據充分,無懈可擊。在此基礎上,作者隨即提出了一個有關秦國生存的重大問題,即如何正確處理國內人才資源和外來人才資源的關係。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秦國的用人原則有什麼問題呢?一是用人不問能力,評判缺乏是非曲直標準,二是存在地域歧視,三是重珠玉聲色,而忽視人民士眾。用現代的詞語來表述,就是以物質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因而就有了“非秦者去,為客者逐”這樣的逐客令。最後,語重心長而萬分感慨地說:“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啊!”作者站在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高度向秦王提出了忠告,等於給秦王又上了一堂醍醐灌頂的政治課。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意猶未盡,作者進一步以地與粟、國與人、兵與勇的關係作深入論述,以泰山成其大、江河就其深、王者明其德作比喻,概括出五帝三王的治國之道和天下無敵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既然土地不分東南西北,人才也不應該分本地和異國它邦,只要願意效力,都為秦國所用,這才是正確的人才發展戰略。如此恰當的比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此高遠的論斷,縝密的推理,令人信服。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接著,把五帝三王的做法與秦國目前的草率決定進行對比分析,再次指出驅逐客卿的危害性。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天下哪有這樣愚蠢的決定。如果不終止這種行為,恐怕秦國曆代君王所做的一切,將付諸東流。所謂的天下一統,也不過是夢囈而已。這種帶有恐嚇成分的假設,多少有點讓人不寒而慄。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然後,再次回扣主題,指出物品中不出產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於秦,願意效忠的很多。換言之,只要秦國虛懷若谷,天下的物產和傑出的人才皆為秦國所有。誠如眾多客卿一樣,願意效忠秦國。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最後,發出了嚴重警告,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築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這裡,作者又採取假設和推導的論述方法。試想一下,如果今天的驅逐客卿政策繼續下去,導致的結果是,人才流失到敵國去,幫助敵國發展,而削弱自己的力量,到時候諸侯國強大了,秦國將淪為三等國家,後悔都來不及,更別說所謂的統一大業。聰明的秦王,聽到如此真率的呼籲,豈能無動於衷?

一個有智慧、有才華的人,往往就能在關鍵時刻展露風采,橫空出世,為自己搭建發展的平臺。

在眾多客卿即將被驅逐的危急情況下,許多人也許就在被動地等待命運的安排。可是,一心想成為帝王師的李斯,怎能甘心前功盡棄呢?於是,在萬分緊急的關頭,挺身而出,大膽進言,表現出非凡的勇氣與膽識,結果正如所料,一篇《諫逐客書》使秦王回心轉意,收回成命,徹底扭轉了局面,從而改寫了秦國的歷史,使秦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又一次把握住正確的方向。

《諫逐客書》靠什麼打動秦王?

首先,作者站在秦國利益的制高點,俯瞰人才與秦國戰略的關係。秦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那就是“跨海內、制諸侯”。作者緊緊圍繞著這個主題,從歷史和現狀進行全面分析,反覆論證。指出了其不足,提出了正確的人才發展戰略。

其次,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秦王是一個有成就帝業的君王,既與秦國曆代君王有共性,也有自己獨並天下的霸氣。雖然文章隻字未提,但每一句話其實都是針對他的。這種因情設事、旁敲側擊的手法,秦王豈能不理解。這樣設身處地為秦王考慮和擔憂,自然會產生所預期的效果。

作為一篇優秀散文,在行文上,敘議結合,巧設比喻,善用對比。為了加強語氣和情感色彩,運用了排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將有關的思想層層推進,並進行了嚴密的推理。在風格上,立意高深,氣勢恢宏,汪洋恣肆,情感真摯,直擊要害,一氣呵成。因而能夠打動秦王嬴政,取消逐客令。

另外,在體式上,具有駢體和賦體的特徵。文辭優美,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詞語凝練,運用自如,音節和諧流暢,洋洋灑灑。可謂駢體之祖,兼具辭賦之麗構,對於漢賦的生成具有原型價值。

《諫逐客書》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稱:“李斯之止逐客,並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

由於被《諫逐客書》感染,“秦王乃除逐客之令。”更因為李斯衷心可嘉,秦王“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餘年,竟並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史記·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一個人的事業成敗,說到底還是由人生價值觀來決定的。據《史記》記載,李斯年輕時在家鄉曾做過小吏,通過細心觀察和對照,他發現廁所裡的老鼠和倉庫裡的老鼠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於是感嘆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在他看來,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正是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導下,追求舒適環境就成了李斯的人生目標。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秦始皇死後,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自己最後也被腰斬於市。一個由自己輔助建立的秦帝國也隨之迅速土崩瓦解,煙消雲散。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然具有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出類拔萃的文學才華,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觀和人生觀,不能順應天道,一切到頭來都是徒勞的,李斯的悲劇正是對他的人生觀做了最好的詮釋。

儘管遭人詬病,但李斯所寫下的《諫逐客書》等優秀散文作品,成為了不朽的篇章,光照後人。

人間要好文 李斯散文漫談:《諫逐客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