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對目前教育的啟示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宗教現象,千百年來以其悠久而獨特的方式傳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學思辯能力、學識淵博的大德高僧,在歷史上直接影響了藏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藏傳佛教“辯經”的方法引入當前高校教學,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對目前教育的啟示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宗教現象,千百年來以其悠久而獨特的方式傳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學思辯能力、學識淵博的大德高僧,在歷史上直接影響了藏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藏傳佛教“辯經”的方法引入當前高校教學,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研習理論:陰景雲的《卜楞寺夏季辯經大會》中說:“要想達到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境界,自身要多看參考書和加工背誦,因為義是由詞而顯,如不解詞則不能達義。詞若不存於胸,義也就無從聯想”。因此,在辯論前,教師要要求學生花費精力和時間記住答辯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隨時背誦,並對背誦內容進行清晰、準確地闡述,辯論中學生才能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對目前教育的啟示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宗教現象,千百年來以其悠久而獨特的方式傳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學思辯能力、學識淵博的大德高僧,在歷史上直接影響了藏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藏傳佛教“辯經”的方法引入當前高校教學,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研習理論:陰景雲的《卜楞寺夏季辯經大會》中說:“要想達到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境界,自身要多看參考書和加工背誦,因為義是由詞而顯,如不解詞則不能達義。詞若不存於胸,義也就無從聯想”。因此,在辯論前,教師要要求學生花費精力和時間記住答辯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隨時背誦,並對背誦內容進行清晰、準確地闡述,辯論中學生才能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增進思辨:藏傳佛教的大德曾把佛教的義理比作“長者”,而把語言表達比做“杖“,所謂“長者無杖,則行履維艱,而杖無長者,則效用不宏”。學僧在學習過程中,對每一個法相概念和理論命題以及結論和論證過程,都要一一思辨推論,這樣才能記憶深刻,理解深入。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對目前教育的啟示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宗教現象,千百年來以其悠久而獨特的方式傳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學思辯能力、學識淵博的大德高僧,在歷史上直接影響了藏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藏傳佛教“辯經”的方法引入當前高校教學,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研習理論:陰景雲的《卜楞寺夏季辯經大會》中說:“要想達到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境界,自身要多看參考書和加工背誦,因為義是由詞而顯,如不解詞則不能達義。詞若不存於胸,義也就無從聯想”。因此,在辯論前,教師要要求學生花費精力和時間記住答辯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隨時背誦,並對背誦內容進行清晰、準確地闡述,辯論中學生才能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增進思辨:藏傳佛教的大德曾把佛教的義理比作“長者”,而把語言表達比做“杖“,所謂“長者無杖,則行履維艱,而杖無長者,則效用不宏”。學僧在學習過程中,對每一個法相概念和理論命題以及結論和論證過程,都要一一思辨推論,這樣才能記憶深刻,理解深入。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因材施教:經師講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採取設題分析辯論的方法,讓學僧自己動腦筋進行推理分析,在師生的相互辯論中獲得合理的答案。因此,通過師生辯論,教師不僅能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能瞭解每一個學生對相關理論認知的不足,存在的錯誤及產生錯誤的原因,又能通過辯論孜孜不倦、循循誘導,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拋棄謬見,產生正確的認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對目前教育的啟示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宗教現象,千百年來以其悠久而獨特的方式傳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學思辯能力、學識淵博的大德高僧,在歷史上直接影響了藏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藏傳佛教“辯經”的方法引入當前高校教學,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研習理論:陰景雲的《卜楞寺夏季辯經大會》中說:“要想達到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境界,自身要多看參考書和加工背誦,因為義是由詞而顯,如不解詞則不能達義。詞若不存於胸,義也就無從聯想”。因此,在辯論前,教師要要求學生花費精力和時間記住答辯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隨時背誦,並對背誦內容進行清晰、準確地闡述,辯論中學生才能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增進思辨:藏傳佛教的大德曾把佛教的義理比作“長者”,而把語言表達比做“杖“,所謂“長者無杖,則行履維艱,而杖無長者,則效用不宏”。學僧在學習過程中,對每一個法相概念和理論命題以及結論和論證過程,都要一一思辨推論,這樣才能記憶深刻,理解深入。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因材施教:經師講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採取設題分析辯論的方法,讓學僧自己動腦筋進行推理分析,在師生的相互辯論中獲得合理的答案。因此,通過師生辯論,教師不僅能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能瞭解每一個學生對相關理論認知的不足,存在的錯誤及產生錯誤的原因,又能通過辯論孜孜不倦、循循誘導,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拋棄謬見,產生正確的認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人格培養:“辯經”有所謂的“七種美德”,即氣度軒昂、語氣溫雅、話不傷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驕、不捨正理以行狡詐、成就自他兩利等。在進行“立宗辯”時,問難者即使動作做得過火,近乎人身攻擊(這通常是故意為之的),答辯者也必須忍耐,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而發生糾葛。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對目前教育的啟示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宗教現象,千百年來以其悠久而獨特的方式傳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學思辯能力、學識淵博的大德高僧,在歷史上直接影響了藏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藏傳佛教“辯經”的方法引入當前高校教學,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研習理論:陰景雲的《卜楞寺夏季辯經大會》中說:“要想達到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境界,自身要多看參考書和加工背誦,因為義是由詞而顯,如不解詞則不能達義。詞若不存於胸,義也就無從聯想”。因此,在辯論前,教師要要求學生花費精力和時間記住答辯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隨時背誦,並對背誦內容進行清晰、準確地闡述,辯論中學生才能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增進思辨:藏傳佛教的大德曾把佛教的義理比作“長者”,而把語言表達比做“杖“,所謂“長者無杖,則行履維艱,而杖無長者,則效用不宏”。學僧在學習過程中,對每一個法相概念和理論命題以及結論和論證過程,都要一一思辨推論,這樣才能記憶深刻,理解深入。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因材施教:經師講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採取設題分析辯論的方法,讓學僧自己動腦筋進行推理分析,在師生的相互辯論中獲得合理的答案。因此,通過師生辯論,教師不僅能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能瞭解每一個學生對相關理論認知的不足,存在的錯誤及產生錯誤的原因,又能通過辯論孜孜不倦、循循誘導,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拋棄謬見,產生正確的認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人格培養:“辯經”有所謂的“七種美德”,即氣度軒昂、語氣溫雅、話不傷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驕、不捨正理以行狡詐、成就自他兩利等。在進行“立宗辯”時,問難者即使動作做得過火,近乎人身攻擊(這通常是故意為之的),答辯者也必須忍耐,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而發生糾葛。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實際上也是一種“人格培養”的方式和過程。因此,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激烈的辯論,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的認知風格、獨立的意志品質和獨立的思考的習慣等人格特質,培養學生不迷信、不畏懼、不盲從、不崇拜傳統和權威,培養和弘揚勇於探索、堅韌不拔、思維敏捷、積極進取、沉著玲靜、富於自信、果敢勤奮、尊重科學的良好精神和風尚。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對目前教育的啟示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宗教現象,千百年來以其悠久而獨特的方式傳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學思辯能力、學識淵博的大德高僧,在歷史上直接影響了藏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藏傳佛教“辯經”的方法引入當前高校教學,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研習理論:陰景雲的《卜楞寺夏季辯經大會》中說:“要想達到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境界,自身要多看參考書和加工背誦,因為義是由詞而顯,如不解詞則不能達義。詞若不存於胸,義也就無從聯想”。因此,在辯論前,教師要要求學生花費精力和時間記住答辯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隨時背誦,並對背誦內容進行清晰、準確地闡述,辯論中學生才能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增進思辨:藏傳佛教的大德曾把佛教的義理比作“長者”,而把語言表達比做“杖“,所謂“長者無杖,則行履維艱,而杖無長者,則效用不宏”。學僧在學習過程中,對每一個法相概念和理論命題以及結論和論證過程,都要一一思辨推論,這樣才能記憶深刻,理解深入。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因材施教:經師講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採取設題分析辯論的方法,讓學僧自己動腦筋進行推理分析,在師生的相互辯論中獲得合理的答案。因此,通過師生辯論,教師不僅能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能瞭解每一個學生對相關理論認知的不足,存在的錯誤及產生錯誤的原因,又能通過辯論孜孜不倦、循循誘導,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拋棄謬見,產生正確的認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人格培養:“辯經”有所謂的“七種美德”,即氣度軒昂、語氣溫雅、話不傷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驕、不捨正理以行狡詐、成就自他兩利等。在進行“立宗辯”時,問難者即使動作做得過火,近乎人身攻擊(這通常是故意為之的),答辯者也必須忍耐,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而發生糾葛。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實際上也是一種“人格培養”的方式和過程。因此,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激烈的辯論,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的認知風格、獨立的意志品質和獨立的思考的習慣等人格特質,培養學生不迷信、不畏懼、不盲從、不崇拜傳統和權威,培養和弘揚勇於探索、堅韌不拔、思維敏捷、積極進取、沉著玲靜、富於自信、果敢勤奮、尊重科學的良好精神和風尚。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培育了80多位佛學大師,著撰了178套經典,成了安多地區真正的“蓮花聖苑”。以知識為根本,更重要的是熟記在心,身體力行,轉知識成智慧。這可能是拉卜楞寺這顆“生命之樹”,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保持生機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

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歷史上都出現過規模宏大的論辯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學體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論辯傳統也蔚然成風,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由於藏地原始本教與佛教的衝突異常激烈,以至於產生流血衝突,為了和平解決外來佛教與傳統本教之間的矛盾衝突,應寂戶這位那爛陀寺首座的請求,赤松德贊就採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辯論方式,以解決佛教與本教的矛盾衝突。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時規定敗方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勝方的信仰。辯論是在敦喀地方舉行的,辯論結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無力”而告失敗,佛教以“理由深廣有力,辯論出色,智慧敏銳”而取得勝利。這是藏族史籍上記載的第一次大辯論,可以說開了藏傳佛教“辯經”之先河。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拉卜楞寺作為名剎,歷史並不算長,但經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三百年年間的開發與完善,其規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的其他寺廟所不及。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現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8大教區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箇中心。以西北地區最高佛教學府的地位而著稱,並贏得第二西藏之稱。拉卜楞寺在鼎盛時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聖者終年不斷。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遠離拉薩,地處偏僻卻是眾多活佛的首選住息地,其連綿不絕的僧舍,遍佈求學弘法的足跡。那麼三百年來拉卜楞寺為什麼會延綿不斷,且在偏遠的地帶後來居上,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學聖殿呢?拉卜楞寺“辯經”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辯經”:拉卜楞寺僧人的養成教育

“辯經”顧名思義,就是辯論佛經教義,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獨特的教學與考核形式。藏傳佛教的“辯經”大約形成於12世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藏傳佛教“辯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分出辯論的輸贏,不是為了擊敗對手,也不是使持有錯誤觀點的對手陷於窘迫,而是通過“辯經”來理清自己或對手在佛教義理上認識模糊的地方,摒棄錯誤的認識,從而破除邪見,形成佛教正見。學僧們從小都是在反覆辯論中成長,在經過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擊掌問難中立宗答辯,通過考試獲得學位。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教育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依據,分為十三級進行學習,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謂“五部大論”是指:因明論,般若論,中論論,俱舍論,律學論。雖然“五部大論”內容不多,總共加起來只有三百多頁,大概一個布袋子就能裝下,但對之闡釋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可以堆滿一個房間。作為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非常不容易背誦理解並貫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的規則與策略

“辯經”具有複雜性、靈活性、邏輯性、啟發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對辯”還是“立宗辯”,“辯經”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論證符合邏輯,引述準確,表達流暢,即可通過。辯論時提問者站立對面,先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言辭激烈,答辯者則盤腿而坐,沉著應戰。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有時,旁聽僧眾的情緒十分激動,幾人甚至十幾人同時向答辯者問難,而且辯題各不相同,發問聲此起彼伏,不斷出現爭論高峰,將“辯經”推向高潮,造就對答辯者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對經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儲備,不能深入地理解辯題,答辯者很容易會敗下陣來。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論時參辯者可以參照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可以打破教條框架,自由思考,發揮辯才機智,暢所欲言;辯論時參辯者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不管是高僧還是學僧都一律平等,通過學問和智力的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勝。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過程雖然複雜,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生動,表情豐富,言語自然,能激發學僧學習的興趣,給學僧帶來刺激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辯經”還可以使學僧牢固地靈活地學習大量知識和教義,他們在善巧的啟發引導中,在勝利的榮譽感和失敗的沮喪中,更加堅定對佛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對佛學理論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辯經”既是促進學僧學業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績、晉升學位、選拔人才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辯經”對目前教育的啟示

“辯經”是藏傳佛教相當獨特的宗教現象,千百年來以其悠久而獨特的方式傳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學思辯能力、學識淵博的大德高僧,在歷史上直接影響了藏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藏傳佛教“辯經”的方法引入當前高校教學,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研習理論:陰景雲的《卜楞寺夏季辯經大會》中說:“要想達到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境界,自身要多看參考書和加工背誦,因為義是由詞而顯,如不解詞則不能達義。詞若不存於胸,義也就無從聯想”。因此,在辯論前,教師要要求學生花費精力和時間記住答辯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隨時背誦,並對背誦內容進行清晰、準確地闡述,辯論中學生才能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增進思辨:藏傳佛教的大德曾把佛教的義理比作“長者”,而把語言表達比做“杖“,所謂“長者無杖,則行履維艱,而杖無長者,則效用不宏”。學僧在學習過程中,對每一個法相概念和理論命題以及結論和論證過程,都要一一思辨推論,這樣才能記憶深刻,理解深入。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因材施教:經師講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採取設題分析辯論的方法,讓學僧自己動腦筋進行推理分析,在師生的相互辯論中獲得合理的答案。因此,通過師生辯論,教師不僅能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能瞭解每一個學生對相關理論認知的不足,存在的錯誤及產生錯誤的原因,又能通過辯論孜孜不倦、循循誘導,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拋棄謬見,產生正確的認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人格培養:“辯經”有所謂的“七種美德”,即氣度軒昂、語氣溫雅、話不傷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驕、不捨正理以行狡詐、成就自他兩利等。在進行“立宗辯”時,問難者即使動作做得過火,近乎人身攻擊(這通常是故意為之的),答辯者也必須忍耐,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而發生糾葛。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辯經”實際上也是一種“人格培養”的方式和過程。因此,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激烈的辯論,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的認知風格、獨立的意志品質和獨立的思考的習慣等人格特質,培養學生不迷信、不畏懼、不盲從、不崇拜傳統和權威,培養和弘揚勇於探索、堅韌不拔、思維敏捷、積極進取、沉著玲靜、富於自信、果敢勤奮、尊重科學的良好精神和風尚。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培育了80多位佛學大師,著撰了178套經典,成了安多地區真正的“蓮花聖苑”。以知識為根本,更重要的是熟記在心,身體力行,轉知識成智慧。這可能是拉卜楞寺這顆“生命之樹”,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保持生機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揭開拉卜楞寺“辯經”的神祕面紗,智慧的激盪

拉卜楞寺“辯經” 攝影:盧清國

拉卜楞寺的“辯經”教育與當前學校教育形式形成宣明對照,像一面鏡子給人以啟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