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過後,大部分中國家庭將會擁有三套房產!

記得在我爺爺那個年代,還不提倡計劃生育,家家戶戶子女眾多,甚至達到接近養不活了的程度還要生,有的養不活就只能送人或者白白扔掉。單就我爺爺當時的家庭來講,在巔峰時期,每頓飯的“參戰”人數可以多達13人,吃飯慢的經常都吃不飽。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我,這個數字當中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兒媳婦,僅在分家之前,我爺爺家裡就有五個兒媳婦。

一家人擠在一個屋子裡,最初是三間瓦房,而後隨著子女長大,便開始增蓋房屋,往兩邊延伸,或者在旁邊重新蓋一個小點房子。到了子女大多都婚嫁之後,一個鍋吃飯的日子肯定是過不下去了,於是便開始分家,已經娶媳婦的可以分得一間或者兩間房子,而還沒結婚的幾個依舊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直至結婚時,父母也差不多為他們籌好了新房錢——三兩間土質瓦房。

中國從古至今的社會,一直就是這麼過來的。但問題是,古代的房子成本很低,又不需要豪華的裝修和內設,只需要買瓦即可,房子基本是土坯。有錢一點的,用青磚蓋一個大院子,可以住上百年,四世同堂,其樂融融,基本不用考慮增換新房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古代除了戰亂時期,人口基本是一直增長的,人口增長自然伴隨著房產的擴張,反觀現在的社會,在嚴重少子化的現實情況下,房產增速還能遠超古代任何時期,照這個水平發展下去,兩代甚至三代人之後,每個中國家庭掌握的房產數量將會是可怕的。

兩代人過後,大部分中國家庭將會擁有三套房產!

根據近百年的中國歷史人口數據顯示,在解放以前,乃至古代的大部分時期裡,中國人口處於超多子化時期,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大約上世紀90年代,人口出生率才逐步正常。但到了2000年之後,又開始進入嚴重少子化時期,伴隨著這個趨勢而來的便是大家熟知的“人口老齡化”。老年人越來越多,而新生代越來越少,這就會給政府和社會的養老能力帶來巨大的挑戰。除此之外,青壯年勞動力的喪失也讓社會缺乏足夠的前進動力,畢竟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保持人口健康增長成為刻不容緩的戰略舉措。

雖然近些年,國家開始放開二胎政策,並提倡一個家庭生育兩個孩子,但許多年輕人表示,自己已經生不起二胎了。甚至年輕一代父母們還總結出一個“理想化生兒育女經”,表達自己對生兒育女的意願:生一個女兒>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一兒一女>兩個兒子>N個兒子。也就是說,大家已經從多子多福,過渡到養兒防老,再到現在不想生孩子,或者說不敢生兒子。究其根本,原因又是什麼?

“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年輕人如是說。

兩代人過後,大部分中國家庭將會擁有三套房產!

但罪魁禍首真的是房價嗎?我想不是的。房價的是漲是跌,是高是低,大的方向其實是不可控的,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取決於人們的選擇,也就是市場需求。人人都想佔據最好的社會資源,也就是城市、城市的中心區、商業區、學區等等,但是與此同時,卻又抱怨佔據所付出的代價太高,但是不要忘了,這完全是自己的選擇。

西方國家比我們要發達,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的,但他們依然會有大量的租房者,這究竟是為什麼?有人說,他們追尋的不是物質,而是是興趣、精神。可是筆者卻認為,從根本上來說,他們追求的才恰恰是最真實的物質,因為物質是一切精神的基礎。而我們所追求的又是什麼?是膨脹的物質,以及扭曲的價值觀罷了。口口聲聲喊著房價虛高,卻又千方百計的想要搞它一套,兒子一出生便又想著怎麼樣再給兒子搞一套……久而久之,你的壓力想不大都不好使。

兩代人過後,大部分中國家庭將會擁有三套房產!

圖為香港

我們來簡單地算一筆賬:一般來說,父母都有房子,而且很多還不小,頂多也只住了十幾二十年,算得上是半新房子,可是到了子女結婚時,又要張羅著給子女買房子,如此循環,每家至少會有三套房子,而且很多還是天各一方。這裡就拿一兒一女的家庭來舉個例子:

  • 女兒出嫁不跟公婆住,買新房,算一套。
  • 兒子結婚,兒媳婦不願意與父母住,又買房,算一套。
  • 父母的房子,算一套。

如果兒子或者女兒只願意生一個孩子,那麼兩代人之後,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老的房子空了,新房子的需求仍在,因為還要給孫媳婦買房子。也就是說,在不遠的未來,兩代人之後,大多數家庭將會擁有至少三套房產,三代人之後,這些家庭將會擁有至少四套房產,如此循環,到那時候,你還會覺得你掌握的房產是“經濟命脈”,亦或者是“硬通貨”嗎?

結婚成家之後添置新房,本沒有錯,但不要忘了,房子的本質只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或者增值的,我們的人口不再像古代那樣持續增長,房子如果住不完,又租不出去,就會成為鬼樓,就像古代戰亂時期的城鎮一樣。

歷史沒有飛機大炮,卻早已預言了一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