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價值連城的宣德爐,但這四大劫難註定它難存於世!

歷史 明朝 文物 日本 咸豐 收藏 錢幣 崇禎 北京卞氏拍賣 2019-04-06

宣德爐在我國工業歷史上佔據著里程碑式的地位,以至於西方將宣德爐文化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宣德爐的製造,是我國第一次用黃銅鑄爐,也是第一次採用外邦風磨銅,更有明朝宣德皇帝親自督促,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曾經價值連城的宣德爐,但這四大劫難註定它難存於世!

宣德爐的造型均取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和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精品,因此造型大氣端莊、沉穩典雅,基本形制為敞口,方脣或圓脣,頸矮而細,扁鼓腹,底部為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一般鑄橋形耳、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為紀年款,多鑄刻於爐外底。

除了在材質上選用精細的風磨黃銅以外,宣德皇帝還命人在其中加入金、銀等貴重金屬。普通銅香爐製造,鍊銅工序一般有6道,且鍊銅是一個恆向損失過程,一整個鍊銅工序完結以後,銅料基本只能剩下原本的一半。然而宣德皇帝為追求銅質的精純,要求宣德爐的銅料要翻煉12道工序。因此其爐質地純細,猶如嬰孩肌膚,摩挲有溫潤凝滑之感。

曾經價值連城的宣德爐,但這四大劫難註定它難存於世!

宣德爐之妙,亦更在其色澤。根據史料記載,宣德爐共計有四十多種不同的顏色,典型的有茄皮色、藏經色、棠梨色、茶葉末、蟹殼青等。宣德爐的色妙,在於其色內融,看似暗淡的表皮之下實則寶光內斂,色彩燦爛多變,就算是放在火上燒製很久,或者是放置於汙泥當中,也不會改變它色彩的耀眼特性。宣德爐在製作的過程當中,就很是考究它的設計和韻味,所以,即使是爐身會給人一種沉重感,但是它的線條依舊清晰柔美。

宣德爐銅質精良,是難得的珍品,雖然光澤沒有寶石那樣耀眼,但是整體素雅,色彩和諧內斂。敞口,頸低矮而細,腹部微微鼓起,中間額空間很大,銘文一般藏於爐底部。宣德爐並不是只有銅,還有金、銀等的加入,爐子的質感是很細膩的,宣德爐額鍛造和練就時間大大長於一般的爐子。


曾經價值連城的宣德爐,但這四大劫難註定它難存於世!


一般來說,爐徑是8到12釐米最為常見,爐壁上下厚,中間較薄,爐口壁是較直,向內腔過度的時候,會有稜角,做工精細,不僅是外表,就連裡面也是花了很多功夫的,現在的仿品就不會有這樣的效果,不能做得像明代那樣精緻。

如今,宣德爐真品已經成為銅香爐中價值連城的典範,自明末清初開始就廣受藏家追捧。但是,真正的宣德爐存世非常稀少,一方面是它生產數量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與它遭受的四大劫難不無關係。


曾經價值連城的宣德爐,但這四大劫難註定它難存於世!


宣德爐的首劫是明朝末年的崇禎鑄錢,此時國力空虛,為了保證軍餉用度,崇禎皇帝下令將內府庫藏的各種銅器發送寶源局熔鑄錢幣,大批宮藏宣德爐亦在其中。到了清朝,咸豐年間也因內憂外患而府庫虧空,咸豐帝同樣下令將皇宮內廷所存的銅器熔鑄。兩次熔銅鑄錢,幾乎使宮廷舊藏宣德爐消失殆盡。

而接下來的兩大大劫難則主要由民間藏品所蒙受。其中之一的劫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搶奪,原本流散在民間得以保存的部分宣德爐也慘遭損毀或外流,損毀者多為日軍搜刮並熔化後改做槍炮。建國後,抗美援朝又爆發了,人們為支持我國軍隊反擊美帝主義,自發地將銅器捐出來冶煉槍炮;大躍進時期則是提倡全民鍊鋼鐵,又有不少宣德爐毀於一旦;文革時,僅剩的小部分宣德爐也被視作封建餘孽代表,大多付之一炬。

曾經價值連城的宣德爐,但這四大劫難註定它難存於世!

至此,宣德爐終於基本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有著其他各種歷史原因在內,但是這種人為因素佔主導造成的文物損失仍令人痛心萬分。直到今天,國內無論大小博物館內都收藏著許許多多宣德爐,但是沒有一件能被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鑑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