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爐孤品橫空出世

陶瓷 文玩 文物 明朝 無需太多 無需太多 2017-09-20

大明宣德爐孤品橫空出世,揭開了近六百年古今收藏家對它懸而未解的神祕面紗,而今現身於春拍的現場,可謂是當今收藏界的一大幸事,此爐何為精中之極,極中之孤呢?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1,從器型大小而言,現存世宣德爐尺寸8到12釐米的居多,15釐米的少有,大於20釐米的實屬罕見。2,從宣德爐的色澤而論史籍中有明確記載,佛經紙色為最佳。如有通體滿鎏金並鑲嵌金片者更是鳳毛麟角。此爐將三個經典集於一身。3,宣德爐的底款“大明宣德”四字篆體和六字方款“大明宣德爐”為皇家御用款識。流傳至今標準的鑑別方法如下:大字撇硬直到腰,明字日月橫同高,德字心上沒有橫,宣字日圓年肥腰,製衣橫不越刀。此爐底款如上所示,無一差遲,實屬難得。孤品驚現,增值無限。

大明宣德爐孤品橫空出世

據說,明代宣德皇帝嗜好香爐,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風磨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汝窯、哥窯、鈞窯、定窯等所產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鑄造香爐。

為保證香爐質量,宣德皇帝要求銅的精煉次數不能少於十二次,鑄造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精心冶煉,在宣德三年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後再無出品,這些香爐,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少數被賞賜給皇親國戚近臣和一些廟宇。 對於這些宣德爐,普通人只知其名而未見其形。

據載,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脣或圓脣,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像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 叫仿宋燒斑色;比硃砂還鮮紅的斑,叫硃紅斑;以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明朝萬曆年間大收藏家、畫家項元汴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為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據說,宣德爐停止鑄造後,一些“司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真偽難辨。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鑑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鑑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關於宣德爐之說,學術界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宣德三年和宣德四年皇家確實鑄造過銅香爐,但數量很少,絕大部分帶“宣德”款的銅爐為後來仿造,從明中葉到近現代,仿製一直沒停過。有學者認為明朝正史從未記載宣德年間造過香爐,所謂“宣德爐”只能被稱為具有“宣德”款識的銅爐。有人考證,就連有關典籍《宣德鼎彝譜》和《宣德彝器圖譜》都是偽書,“宣德爐”只是一個傳說。

身世的懸疑,使刻有宣德款識的銅香爐在歐美古董市場上賣不出價,遠遠低於其它造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

大明宣德爐孤品橫空出世

從收藏角度說,只要是民國以前的仿製品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只是價格上和真品相差甚遠。但新近幾年或者幾十年內生產的宣德爐只能算是工藝品而不是收藏品,工藝品再加工就以收藏品的面目出現模仿一隻宣德爐,一般需要找圖'制模'鍊銅'澆築'打磨'作舊六個工序,前後一個月時間.

 "仿製品一般都是"依葫蘆畫瓢"先找一個樣本."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位專家說,製假者往往會選擇幾份出現機率相對較低的宣德爐資料,這些資料包括爐身數據'顏色'質地和款識."模具多為瓷質,成本低且修改方便,高溫鍊銅倒入模具.該專家說,最後打磨'做舊的環節決定一件仿品仿真高低的關鍵.'打磨的目的不僅僅是為剔除毛刺.隱藏瓷質模具的痕跡,更重要的是為後一道工序製造包漿打下基礎."至於作舊的手法是用某種酸性溶液浸泡.但微弱酸性溶液還是很難控制濃度,腐蝕效果往往較規則.今年還出現了一種採用楊梅熱開水泡的舊手法.

  從找圖到制模到作舊,如果過程順利,大概只要1個月.製假費用亦十分低廉,以50公斤銅可產80只香爐計,其成本包括制模;人工等都不會超過100元/只.而藏友一旦對這樣的香爐"打眼",往往需要數萬元才能買回一次教訓.

鑑別"德"字"心"上無一橫

  宣德爐主要有鼎彝爐,乳爐,鬲爐,敦爐,床爐,缽爐,洗爐,筒爐等.依照古代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照的一小部分精紡品香爐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很難辨別.專家認為,除了包漿,行制,花紋外,藏友應當更重視對款識和質地的鑑別,這是分辨真假宣德爐的關鍵.

大明宣德爐孤品橫空出世

  省收藏協會有關人士說,真品宣德爐底足款識的書寫是經過官方嚴格審核的,具有當時官窯風格,款識有一.二.四.六字款四種格式.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字體規整;而假宣德爐一般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真宣德爐的款中,但凡德字,心上均無一橫.而制字皆為"制手"字."宣"和"宣德的字樣均為隸體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樣均正楷方體字.兩者中間,前者為刻款,而後者為鑄款.在質地上,真品宣德爐除使用風磨銅原料之外,還摻合金,銀,錫等數十種貴金屬礦料鑄造,一般銅器經過六到十二次提,質地優良,製作精細.

  一些不同時期模仿宣德爐的特徵:當朝仿.由於風磨銅已經用完,原料不足鑄工以黃雜銅代煉之,故銅質較差;明末和清初仿造.沿用明代的失蠟鑄造法,在造型上惟顯靈巧,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之外,還有署"袖雲居","水雲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清晚期制民國時清仿.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現代仿.多采用失臘法澆鑄技術,現代仿品用的是電解銅.色紫紅,手撫之生澀淺薄,而無細糯之感.

漢代以前就出現了以陶/瓷/鐵/銅/瓦為材料製成的香爐。元未明初隨著銅器鑄造的迅速發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質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銅香爐的製作達到了巔峰階段。宣德皇帝在位時,嗜好玩賞香爐,特令從暹羅國(泰國)進口一批銅材,責成宮廷御匠了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宮內府收藏的宋代柴/汝/官/哥/均/定等名窯瓷器的器形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共117種.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工藝師挑選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風磨銅一起經過十餘次的精心鑄煉,把提純的銅選取出來製成香爐,顏色多呈粟殼色,佛經紙色或茄皮色.手摸感覺似嬰兒肌膚,晶瑩而滑潤,惹人撫弄,鎏金或嵌金,灑金的宣德爐金光閃閃,給人一種富貴端莊的感覺.

  宣德爐鑄造的成功,開創了後世鑄爐的先河.傳說當時共鑄各式香爐30000座,以後再也沒有出品.宣德爐因其罕見,所以從明代到民國時期,仿製'偽制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