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現在看起來,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的臨淮關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鎮子,比起其他地方的鄉鎮來說,它倒是多了個火車站,是京滬線上的車站之一,淮河在鎮子邊上靜靜地流淌而過,鎮子的街道十分古樸。特別是鎮子的東邊一些村莊的名字像大關、小城頭、小東關、大東關、城裡、南關等等,在述說著這個鎮子的不凡。在中國歷史上,有“關城”的城池至少是縣城才有的。

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臨淮關城牆在水位較低時還可以看到

是的,這裡的確歷史十分悠久,在剛才所說的那幾個村名的東北不遠處,有個小城的遺址,這個小城名叫鍾離城,周代在此設方國鍾離子國,並築鍾離城。春秋時期的公元前538年楚國再築鍾離城,這是有明確記載的鐘離城的築城記錄。由於鍾離城地處交通要衝和戰略要地,所以建設的並不算大,南北長約380米,東西寬約360米,是以軍事要塞存在的。千百年來,這個小小的城池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兵燹之災,不知道被多少個勢力反覆爭奪。秦朝時採取郡縣制,設鍾離縣,不過鍾離城作為縣治有些太小了,縣治設在了鍾離城西的不遠處今天的臨淮關。後來在各朝代時縣名雖時有變化,但還是以鍾離縣名為多。

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臨濠城遺址及部分村名,紅圈處即為古鐘離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地處淮河岸邊,曾長時期作為南朝、北朝之間的邊界線,歸屬國家時有變化。東晉始設鍾離郡,後因僑州郡縣屬徐州。宋時期屬南兗州、北徐州。東魏時期改北徐州為楚州。北齊時改楚州為西楚州。陳朝時改西楚州為北徐州。北周時改北徐州為西楚州,後又改西楚州為豪州。在這變化頻繁的時期,無論是鍾離郡的郡治還是這些名目多樣的州治都在今天的臨淮關。

在北朝北魏時期,將城池進行了建設,稱魏城或者是臨濠城,此城隋唐時改稱濠州城。城為濠州城,但縣一直名為鍾離縣。

元代末年從鍾離縣走出去的朱元璋打回了老家,奪取濠州後改為臨濠府。他建國後的明洪武二年(1369年),將鍾離縣改名為中立縣,第二年將中立縣改名為臨淮縣,此即為有“臨淮”地名之始。同時在濠州西南鳳凰山南側建立了跟北京、南京平級的中都。因城在鳳凰山之南,故名“鳳陽”,建成後將府治遷往新城,改濠州府為鳳陽府,臨淮縣屬之。

由於朱元璋出身於鳳陽,因此給予了鳳陽極高的政治地位,稱為“中都”,鳳陽府所轄州縣也是極多的,明初時,鳳陽府轄州縣最多,有和州、滁州、壽州、六安州、泗州、虹州、宿州、潁州、亳州、邳州、徐州十一個州及若干縣。到了穩定時期,鳳陽府所轄州縣人稱“五州十三縣”,即:亳州、宿州、潁州、泗州、壽州五州和直屬鳳陽府管轄的鳳陽、臨淮、懷遠、定遠四縣,另外還有州轄的縣。

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明鳳陽府範圍

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清代鳳陽府

而作為鳳陽府起點的臨淮城在明代的時候也被皇帝給予了厚愛,在洪武元年對城進行了重修,城周圍有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但在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的地震中,城被震塌了,康熙九年、十一年淮河連續發大水更是雪上加霜,到雍正年間已殘破不可修,乾隆十九乾脆把臨淮縣撤銷併入鳳陽縣。臨淮縣的原址在此時始稱臨淮關。

鳳陽府在清代的時候基本上延續了明末的格局,一直到中華民國時期,廢府設道,被取消了府的建置,僅餘鳳陽縣,在經過革命時代的腥風血雨之後到了新中國又迎來了新的鉅變。這個變化又跟臨淮關有關係。

臨淮關除了作為府城、縣城所在地之外,還是淮河上的重要港口,是河南省東部、安徽省北部土產貨物外運和江南紡織品、綢緞北上的中轉站,通過淮河可上連到開封,下連到南京,是交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十分的繁華。時間到了1909年要修津浦鐵路時,開始設計的線路是考慮到臨淮關的交通物流因素要通過這裡的,不過在修建跨越淮河的大橋的時候,遇到了跟修建平漢鐵路時過黃河大橋一樣的難題。

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紅線所示,如果能夠架橋,走臨淮關路線要節約很長一段距離

平漢鐵路開始設計的時候選擇在河南省開封市過黃河,但是開封市的黃河河段河面過寬、淤泥深厚,不易下樁,所以線路也就改走了基岩較淺、容易架橋的鄭州,從此拉動了鄭州經濟的騰飛,迅速成長為一個大城市,後來還把省會從開封遷到了鄭州。

臨淮關這裡地勢較低,盛夏時節如果發大水,就會漫過鐵軌影響營運。於是就把路線改到了離臨淮關30多公里的上游蚌埠處架橋通過。蚌埠原是鳳陽縣下屬的一個村鎮,本來十分偏遠,僅是個大點的集市。津浦鐵路在這裡經過並設站後,由於地處浦口和徐州的中心位置,火車無論從兩頭哪裡開車都要一天的時間,到了這裡就要加煤加水,旅客也要在這裡住宿休息,所以這裡具有高速服務區一樣的職能,再加上在這裡設置了蚌埠港,實現了鐵路與水運聯運,大大方便了貨物運輸。以前以臨淮關為商品貨物的集散中心迅速轉移到了蚌埠,商業、物流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人口的大增長,到1930年左右,蚌埠的人口已達10萬人左右。到了抗戰結束時,已有20多萬人口,工商業均已頗具規模。

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繁華的蚌埠港

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安徽省的這個縣,曾管過五州十三縣,它曾經的一個村卻成了地級市

蚌埠火車站

在1946年11月,蚌埠成立了市政籌備處,於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脫離鳳陽縣管轄,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1983年7月,又把宿縣地區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劃歸蚌埠市管轄,蚌埠從此也有了下轄縣。實現了由小村莊到大城市的轉變。而它的原來的所在的府縣,鳳陽府成了鳳陽縣,歸另外的地級市滁州市管轄。臨淮縣城則徹底成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鄉鎮。

這一切都來自於一條鐵路,以及這條鐵路不得不進行的線路修改。

再多說一點,話說鳳陽縣城離蚌埠市直線距離只有不到20公里,而離它的上級市滁州市卻有100公里,有沒有可能下一步歸蚌埠市管理呢?

你認為是這樣嗎?歡迎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