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耶魯發展經濟學國際研討會上,戴相龍、林毅夫縱論中國經濟和金融改革

7月7日至7月9日,作為慶賀南開大學百年校慶系列重要活動之一,南開大學經濟學院與耶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共同在南開大學舉辦“南開耶魯發展經濟學國際論壇”,探討經濟增長、減低貧困和環境治理重大主題。

南開-耶魯發展經濟學國際研討會上,戴相龍、林毅夫縱論中國經濟和金融改革

論壇現場

在7月7日的首場論壇中,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前理事長戴相龍,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兩位的發言尤為引人關注。

林毅夫教授的發言主題為《結構轉型和減貧: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主要內容就是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探討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如何從一個落後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併成功幫助數億人實現脫貧。

“過去40年,世界上不僅是中國在改革開放,有些國家基礎比我們好,也對外進行了改革開放,但並沒有實現高速發展,原因何在?”在林毅夫教授看來,落後國家在經濟領域追趕發達國家時,都會存在市場扭曲,但這種扭曲有時候是被迫的,比如落後國家想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如果沒有補貼,這類產業很難生存。因此中國採取“漸進式改革”思路,比如大家熟知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方式,讓有些行業得到轉型補貼,而有些行業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實現了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時代到市場經濟的平穩過度。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中國逐漸將轉型時遺留下來的保護補貼取消掉,逐漸過渡到市場單軌。

在林毅夫看來,新結構經濟學是對中國自身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如果其他發展中國家能夠學習中國的轉型經驗,用好現有優勢,到2030年實現一個沒有貧困世界目標是可期的。”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前理事長戴相龍的發言則著重於中美關係和中國金融改革。

在戴相龍看來,中美關係近兩年雖然出現了不少波折,但協調、合作和穩定,依然應該是中美關係的主基調。

首先、中美經濟具有廣泛的聯繫,而且雙方的經濟合作對世界經濟貢獻度佔比50%,很明顯兩國並不是一種敵對關係;

其次、科技合作是雙方的。即便美國限制中國,也無法阻止中國從他國獲得先進科技,何況美國技術失去了中國市場,那麼無疑也會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

最後、中美兩國的確政治制度不同,但不同制度之間,並不意味著就要對抗;

而在談到中國金融改革時,戴相龍認為國內金融改革開放發展應該與美國進行合作。比如,在應對金融風險的處置領域,在防範金融風險系統傳播方面,中美雙方具有廣泛交流的空間,中國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向美國學習。

再比如,我國希望將上海打造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上海金融市場的股票、債券外資持有比例大約為3%,佔比過低就不能稱為國際金融中心。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經驗。

本次研討會將持續到7月9日,來自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的學者進行主題演講,展示經濟增長、減低貧困與環境治理等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金融記者:張兆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