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涼山救火英雄|他們用生命鑄就新時代沂蒙精神

4名烈士是沂蒙精神孕育出的英雄 他們用生命鑄就新時代沂蒙精神

5日,在四川涼山森林火災撲救中犧牲的4位臨沂籍烈士,英魂歸故土。八百里沂蒙大地,曾養育了他們。他們並沒有豪言壯語,可他們的身上,卻深深刻著沂蒙精神的烙印。在英雄輩出的臨沂,沂蒙精神薪火相傳,從來未曾遠去。

關注涼山救火英雄|他們用生命鑄就新時代沂蒙精神

禮兵護送烈士棺槨和遺像至靈車前。

英雄徐鵬龍的同村還有10位革命烈士

19歲的徐鵬龍烈士出生在費縣薛莊鎮同莊村,這裡地處沂蒙革命老區,歷史上著名的大青山突圍戰,曾在此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翻閱《山東省費縣革命烈士英名錄》,塵封數十年,一位位英模的名字重現在世人面前。細細翻閱這份沉甸甸的文件,籍貫是“山東省費縣方城公社同莊大隊”的烈士足足有10位。根據名錄上提供的時間計算,10位烈士犧牲時的平均年齡是27.6歲,最小的僅有19歲,最大的36歲。

不止是同莊村,康榮臻烈士所在的平邑縣仲村鎮康家寨村,在抗戰之時僅有300口人,卻有5位烈士記於烈士名冊中。

“孩子從小就接受咱們沂蒙精神的教育,耳濡目染間樹立了為人民服務、報效國家的觀念。”烈士趙永一的家鄉——羅莊區高都街道車輞村黨支部書記李秀明告訴記者,沂蒙精神從沒過時,也未曾遠去,反而在薪火相傳之中歷久彌新。

烈士張帥的家鄉——臨沂高新區羅西街道澗溝崖村村主任佟永亮說,對於消防隊員來說,火情就是災情,災情就是命令。在命令面前,消防員面對熊熊烈火和滾滾濃煙,雖危險重重卻無任何退縮,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大無畏的沂蒙精神。

關注涼山救火英雄|他們用生命鑄就新時代沂蒙精神

消防禮兵將烈士棺槨和遺像護送至悼念臺。

緣何眾多沂蒙好兒郎危難面前能灑熱血獻青春

記者從臨沂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瞭解到,在臨沂市各處陵園,有名可查的烈士約7萬人,全市共有52處革命烈士紀念設施。“在整個山東省,臨沂市的各級烈士紀念設施數量均居前列。”臨沂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說。

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這裡是沂蒙革命老區,一片紅色的沃土。沂蒙山與井岡山、延安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3大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有20多萬人參軍入伍,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曾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為後人樹立了一座座不朽的歷史豐碑。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淵子崖保衛戰……他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後來被高度概括為沂蒙精神。

“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身為沂蒙兒女,從小聽祖輩、師長、鄉親們講愛黨愛軍、擁軍支前、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耳濡目染間,“沂蒙精神”漸漸融入他們的血液,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軌跡。

在撲救四川涼山森林火災中英勇犧牲的4名臨沂籍消防員,再一次闡釋了沂蒙大地英雄輩出的不爭事實。對於普普通通的沂蒙老百姓來說,沂蒙精神雖然沒有天天掛在嘴邊上,卻已經融進了血液裡。

沂蒙精神孕育出的英雄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

臨沂是一片紅色沃土,沂蒙人民素有愛黨愛軍的優良傳統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沂蒙革命紀念館展陳科科長劉瑩瑩說,革命老區山東,一直是我國的兵員大省。尤其是臨沂,不僅在戰爭年代為革命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中堅力量,現如今,依舊還在為國家的國防事業默默做著巨大貢獻。

沂蒙精神促進會會長於愛梅說,在戰爭年代,為了保衛國家,沂蒙老區人民群眾和無數革命烈士用實際行動,與黨一起鑄就了沂蒙精神。此後,沂蒙精神這股紅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潛移默化印刻在無數沂蒙兒郎的血脈中,也薰染了一代又一代立志參軍報效祖國的沂蒙好男兒。

“4名犧牲的臨沂籍撲火英雄自小便受沂蒙精神的感召,都有一個軍人夢。雖然時代不同,但他們為黨和國家、為人民群眾奉獻一切的初衷是一致的。”於愛梅說。

臨沂大學沂蒙精神研究團隊成員趙長芬說,4名犧牲的臨沂籍撲火英雄的行為,就是新時代沂蒙精神的生動體現。

趙長芬說,戰爭年代,沂蒙人民勇擔道義、不怕犧牲,用忠誠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撼人心魄的讚歌。軍民互助、血乳交融的大愛情懷賡續至今,人民子弟兵從小就深深烙上了紅色基因,並長久地流淌在血脈中。在危難時刻,他們自然會用生命鑄就“血與火”的人生。

“沂蒙精神是黨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共同鑄就。沂蒙人民又深受這一偉大精神鼓舞,對沂蒙精神進行了一代代傳承和弘揚。4名犧牲的臨沂籍撲火英雄是沂蒙精神孕育出的英雄,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紅色豐碑,他們的壯舉也閃耀著沂蒙精神的時代光芒!”趙長芬說。

文/魯南商報記者 王曉 孫飛霞 通訊員 王慶龍 王超 徐金雨 片/魯南商報記者 褚菲菲 廖傑

關注涼山救火英雄|他們用生命鑄就新時代沂蒙精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