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體制在多省份試點 成效與目標仍存較大差距

林業 法律 環境保護 婺源 河南經濟報 2017-04-13

【中原經濟網訊】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國家公園體制正在12個省份9個試點展開。儘管目前各試點省份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總體成效還與目標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多個試點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仍處於“不明就裡、懵懵懂懂”的狀態,缺乏脈絡清晰的改革規劃、放手一搏的改革魄力,在部門統籌協調、體制機制創新上暴露的問題尤為緊迫。

體制試點取得階段性進展

目前,各試點省份都已編制了“試點實施方案”並按部就班地在完成各項任務。記者瞭解到,先前牌子多、破碎化現象得到改善,機構、人員、編制整合基本完成,與國家公園總體理念和要求相沖突的部分潛在矛盾有了解決方案。

一是保護地破碎化、管理多頭化現象得到明顯改善。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整合了園區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編制、職能及執法力量,建立覆蓋省、州、縣、鄉4級統籌式“大部制”生態保護機構。湖南城步縣南山國家公園整合了其中4個保護地和文化價值較高的18個行政村落。整合之後,原先互不相連的保護地已經被連成一片,目前正按照“編制不增、內部分工、各司其職”的原則在開展工作。

二是形成對部分矛盾的摸底掌握和解決方案。就湖南城步縣南山國家公園而言,先前城步縣擬投資建設的兩個水電站目前已進入關停階段,當地政府正在進行補償測算。南山牧場因其草場承載所限,已進行摸底統計,初步拿出了逐年減少奶牛養殖數量的方案。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唐華介紹,管理局職權得到進一步明確。“比如已多次叫停旅遊公司在園內開展熱氣球觀光和使用柴油遊船等做法”。

三是社區管理主打“生態反哺”贏得民心。在雲南省普達措國家公園內,洛茸村老村長絨比介紹,儘管村民的旅遊馬匹和燒烤攤被取締,牧場也被嚴格控制,但每個村民每年可以得到5000元反哺資金,還能輪換上崗公園內的環衛工作。由於收入不降反增,村裡主動訂立了“生態村規”:不準打獵,只撿乾柴;每家房子30年才能修一次,如果房子的木結構壞了,必須經過村裡同意才能換。“我們現在連口痰都不捨得吐。”他說。

四是多元手段解決權屬問題破解“國有”困境。浙江省錢江源試點區將部分林地以高於目前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的價格將園內部分林地租賃過來。湖南南山試點擬選擇2.1萬畝林地開展地役權協議試點,即,不必改變林地權屬,而是政府通過跟所有者簽訂協議,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強度進行限制,再進行合理補償。

五是“借船出海”尋求“外圍”突破。“開化縣將國家公園試點區與自然資源產權確定、多規合一、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等結合起來。”浙江省開化縣林業局規劃設計室科長餘擁軍介紹,開化還將縣域劃為生態保護區、生態農林區、產城集聚區,三區採取不同發展思路、不同資金機制、不同考核辦法。同時,培育創意農業、林下經濟,努力提高綜合效益,爭取生態金融產品創新、森林碳匯交易等試點政策。

困惑重重凸顯改革緊迫性

相比上述成效探索,試點省份也遭遇諸多瓶頸。這些瓶頸既有觀念上的裹足,也有做法上的顧忌;既有體制上的藩籬,也有行政上的障礙。

首先,部分試點區域難以放開手腳。如何“寓保於用”成為困擾部分試點的難題。比如某地將部分文化旅遊的精品線路納入試點範圍,但具體怎麼設計,今後如何規劃,都缺乏更為細緻的想法。同時,現階段國家層面尚未制定相關法律規範和技術標準,導致部分方案目標定位不清、功能分區不合理、保障制度不完善。

湖南城步縣白雲湖溼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肖大政說,白雲湖作為溼地公園原本今年要接受國家林業局驗收,但又被納入了南山國家公園的範圍,以哪個為準,目前沒有明確說法。“難不成到時候界碑界樁寫兩個?”

其次,跨區域聯合管理難言進展。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區涉及川甘陝三省,但目前跨區域聯合管理機制還有待建立。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熊貓管理辦公室主任何禮文說,目前三省保護區仍然沒有統一編制管理,進而影響到試點區內社區建設、群眾生產生活等問題。同樣,為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原真性,浙江省錢江源國家公園與毗鄰的安徽休寧縣嶺南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江西省婺源國家級森林鳥類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也面臨跨行政區域管理難題。

再次,改革不順,標準不明,保障機制難以維繫。“試點方案”中初步確定的自然資源流轉對相關產權人的補償標準與現實可行標準有較大差距,國家公園試點區在開展企業退出、生態移民搬遷等工作時需要大量資金,遠超地方政府承受能力。“試點方案”中提出“建立政府、社會多元化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但目前尚未明確資金來源和渠道,地方政府不敢貿然探索,相關工作處於停滯狀態。

還有受訪者反映,省級層面受客觀因素影響步伐不夠緊湊,“部門間‘暗流湧動’,還在為事權扯皮”,一些省連自己制定的方案中的既定任務都未按時完成。

三大誤區亟待糾正

“誰來管理”誤區。國家公園體制的關鍵點在於“體制”二字,但不少人要麼將溼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冠以“國家”二字的公園與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相混淆,認為國家公園最終是“部門公園”;要麼認為是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的“升級版”,國家層面應給予更多優惠政策,或多或少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功能定位誤區。絕對禁區和“吸金”招牌是目前對國家公園功能定位的兩個極端,前者片面強調“最嚴格保護”,後者打著大肆開發的算盤。還有觀點認為,國家公園強調“公益性”就是要免費開放,這也影響地方政府申請國家公園的積極性。

範圍劃定誤區。福建武夷山試點的範圍劃定在業內存在一定爭議。其範圍包括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九曲溪上游地帶。有學者指出,後兩個區域存在大量人工林和次生林,同時旅遊業發達、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權屬複雜,事實上並不屬於武夷山自然生態系統主體範疇,不宜劃入試點區。

專家認為,在糾正上述誤區的同時,國家公園試點還需理順以下幾重關係:一是“上下、左右”關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指出,當前體制“條塊”格局明顯,各部門間關於規劃、保護事權劃分尚有不清晰的地方,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也需釐清。國家公園體制既涉及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歸屬和規劃權,也涉及日常管理權和監督權;既涉及不同行政區域間統一協調,還涉及幹部政績考核和離任審計等。

二是“保護與利用”關係。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院長唐芳林認為,國家公園大多位於欠發達地區,發展需求較高,這就需要在發揮好保護主體功能的同時,適度開展資源非消耗性利用,非損傷性獲取利益,以發揮國家公園的多功能複合效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楊銳認為,一方面,應為公益機構、科研團隊創造條件,鼓勵大眾走進國家公園;另一方面,目前一些保護地實際處於“整體轉讓、壟斷經營”的狀況,“特許經營”制度被濫用,必須在國家公園的制度層面徹底解決。

三是“新舊、內外關係”。楊銳認為,現有保護地類別各成系統、各有作用,不能刻意將所有自然保護區都塞進國家公園這個大框架裡。反而應在未來構建立體全面的生態版圖過程中,與國家公園相輔相成。同時,試點還需考慮公園內外社區之間發展機會的不平衡問題,可能由此衍生的各種保護管理問題,以及地域文化、社會活動與保護管理之間的潛在矛盾。

完善自然保護管理體制

受訪幹部和專家認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不單是建立國家公園實體,而是以整合建立國家公園為改革抓手,完善自然保護管理體制。

一是以自然資源資產為核心,把握改革大方向、總目標。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巡視員孟沙認為,要按照《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處理好自然資源資產利益相關方的管理權限劃分及相互關係等重大問題,包括土地、主體、模式、機制、投入等方面。同時,在尊重和繼承現有保護地形成的相對成熟模式基礎上,按照“所有權、監管權分離,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管”要求,建立自然生態保護的新體制。

二是加快修訂調整相關法規制度,提供法治保障。我國目前實施了《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法律,但始終缺乏一個統管所有自然資源保護的大法。唐芳林認為,應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整合覆蓋,而不是推倒重來。建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區法》,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國家公園管理條例》和《國家公園管理辦法》,使之成為全國國家公園建設的綱領。

三是做好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研究、宣傳和督察。楊銳認為,要進一步明確國家公園功能定位、核心任務、評價標準,同時加強宣傳,使地方真正瞭解國家公園的特殊作用。建議在試點改革督察中,嚴格按照整體保護、嚴格保護、系統保護的目標定位,科學合理界定區域,疏解非國家公園功能。

四是積極支持試點地區先行先試。專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牽頭梳理,及時總結試點過程中的有益經驗,並對出現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及時研究,推動相關部門共同解決,出臺規範性指導文件,真正將改革試點工作落到實處。

(本稿件由記者周勉、姚兵、李亞光、張玉潔、黃筱採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