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初識林徽因,命運的道路交集又岔開

徐志摩初識林徽因,命運的道路交集又岔開

風流倜儻一詩人

徐志摩初識林徽因,命運的道路交集又岔開

劉宜慶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

1920年10月,在英國劍橋大學讀書的詩人徐志摩認識上了風華絕代的林徽因,徐當即熱烈地追求林。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耐人尋味。一位新詩人,熾熱地愛上一位情竇初開的文藝少女,然而,事情沒有這樣簡單,徐志摩推倒了多米諾骨牌,詩人之愛,彷彿燃燒的山火,引起了徐、張、林、樑幾個家族的關注。

在倫敦的林長民致信徐志摩,婉拒徐對林的追求:“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誤解了。”信末附言“徽音附候”。此時的徐志摩不僅寫給林徽因情書,還和林長民“談戀愛”。林長民和徐志摩正在玩互相寫情書的文字遊戲:林長民裝成一個已婚男人,徐志摩裝成一個已婚女人。1925年12月,林長民身中流彈,死於郭鬆齡反張作霖的戰役。徐志摩為紀念這位忘年交。在《晨報》副刊刊發林長民的《一封情書》,徐在編者按語中寫道:“我們設計一個情節……在這雙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虛設的通信講戀愛。”當時與徐志摩和林長民互通情書是遊戲,給林徽因寫情書動了真格。徐志摩收到的林家來信通過一個小雜貨鋪收轉。

徐志摩初識林徽因,命運的道路交集又岔開

林長民與女兒林徽因。

徐志摩要離婚。陳從周著《徐志摩年譜》說:“是年林徽因在英,與志摩有論婚嫁之意,林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後始可。”(陳學勇的《林徽因年譜》中認為林徽因並未迴應徐志摩的追求)

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愛上林徽因是個重大誘因,加速了徐志摩和張幼儀婚姻的破裂。徐明知他自己和林徽因未必走到一起,還是離婚,是因為不愛張幼儀。

浪漫派詩人徐志摩崇拜愛和美,但認為自由是同樣重要的。他在徽因身上找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東西。他幻想著,和她生活在一起,他就能達到他創造力的頂峰。和這樣一種前景相比,他對妻子和孩子的義務就輕如鴻毛了。

徐志摩初識林徽因,命運的道路交集又岔開

少女時代的林徽因

徐志摩把他的愛情獻給他心中的女神,但女神對詩人的愛不對稱。儘管林徽因和他一起漫步劍橋,和他一起談論詩藝,和他一起出入劇場。林徽因的好友費慰梅如此評說16歲的少女遇到詩人濃烈的愛:“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對她的熱烈情感所迷住了……對他打開她的眼界和喚起她新的嚮往充滿感激。”費慰梅談論到:“徐志摩對她的熱情並沒有引起同等的反應。她闖進他的生活是一項重大的冒險。但這並沒有引得她脫離她家裡為她選擇的未來的道路。”

顯然,徐志摩的愛給林徽因以歡愉,他們在冬夜的壁爐旁談詩。林徽因說起濟慈的詩句——I feel the flowers growing on me (我覺得鮮花一朵朵的開在我身上)。愛情的風吹來,鮮花盛開,是這樣的感覺吧。可是,一旦涉及到婚嫁問題,她猶豫了。

林徽因,庶出。經過反覆而痛苦的考慮,她想起不完善的家庭生活對母親的傷害以及對自己的影響,她說:“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傷,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點殘痕重現,就會讓我陷入過去的厄運之中。”

徐志摩初識林徽因,命運的道路交集又岔開

16歲,絕代芳華。

很多人都認為林徽因是命運的寵兒,萬千寵愛集一身。其實,終其一生,她都是處於夾縫中的人。“夾在中間”,彷彿命中註定。童年時,夾在封建大家庭的微妙而殘酷的關係中。戀愛時,夾在徐志摩和樑思成中間。當花成了樹,女人成為母親,林徽因又被夾在了金嶽霖和樑思成之間。好在林徽因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女人,她巧妙地卸下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她在愛的滋養中使得心靈豐饒。高貴美麗的林徽因,遇到三個男人的愛,詩人、建築學家、哲學家為之傾倒,三個男子的愛,成就了林徽因的人生傳奇。

在倫敦的徐志摩,迎來1921年孤獨、清冷的秋天。1921年10月,林徽因隨父親回國了,踏著西風中飄零的落葉,他忽然意識到林徽因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偶然,最不確定的愛情幻影。可是,他不能遏止心靈滿蓄的愛流向林徽因,儘管林徽因是一片飄逸的雲,只是偶爾投影在他的波心。

下一篇預告:徐志摩的努力與林徽因的放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