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院士”李濟生,走了'

"

據光明日報消息,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7月28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76歲。

"

據光明日報消息,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7月28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76歲。

“牧星院士”李濟生,走了

據公開簡歷,李濟生出生於1943年5月,196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曾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進修,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長期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工作,1997年入選中科院院士。

李濟生小時候生活貧苦。他的父母分別在他4歲和12歲時因病去世。是李濟生的姑姑一直撫養他長大並供他上大學。

李濟生被稱為“牧星院士”。對衛星而言,地面測控系統猶如牧羊人手中的軟鞭。所以,從事衛星測控的專家們,總是被親切地稱之為“牧星人”。

據報道,李濟生在國外進修時,有人在得知他準備選修精密定軌專業時曾勸他,說這個專業三五年都學不出名堂來,還是選一個實用點的專業好。

當時,李濟生說:“再難我也要學,這是我十幾年的心願。”

回國後,李濟生主動辭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技術部軟件室副主任職務,帶領攻關小組潛心開發精密定軌系統。五年後,建立了我國衛星精密定軌系統,把定軌精度由原來的100米級提高到米級,大步趕上世界發達國家先進水平。

“站在大戈壁灘上,一望無際,如同站在大海上一樣,遼闊無限。儘管這裡現在很荒涼,我想通過我們努力,我們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李濟生說。

"

據光明日報消息,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7月28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76歲。

“牧星院士”李濟生,走了

據公開簡歷,李濟生出生於1943年5月,196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曾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進修,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長期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工作,1997年入選中科院院士。

李濟生小時候生活貧苦。他的父母分別在他4歲和12歲時因病去世。是李濟生的姑姑一直撫養他長大並供他上大學。

李濟生被稱為“牧星院士”。對衛星而言,地面測控系統猶如牧羊人手中的軟鞭。所以,從事衛星測控的專家們,總是被親切地稱之為“牧星人”。

據報道,李濟生在國外進修時,有人在得知他準備選修精密定軌專業時曾勸他,說這個專業三五年都學不出名堂來,還是選一個實用點的專業好。

當時,李濟生說:“再難我也要學,這是我十幾年的心願。”

回國後,李濟生主動辭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技術部軟件室副主任職務,帶領攻關小組潛心開發精密定軌系統。五年後,建立了我國衛星精密定軌系統,把定軌精度由原來的100米級提高到米級,大步趕上世界發達國家先進水平。

“站在大戈壁灘上,一望無際,如同站在大海上一樣,遼闊無限。儘管這裡現在很荒涼,我想通過我們努力,我們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李濟生說。

“牧星院士”李濟生,走了

在衛星軌道動力學方面,李濟生解決了大量難題。他開發的“以交點週期為步長進行積分的軌道計算方法”解決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軌道計算中的“臨界傾角”問題;他根據我國低軌衛星姿態控制機制,建立的“三軸穩定衛星姿控動力對其軌道的攝動”填補了我國該項動力學模型的空白;他主持開發的人造衛星精密定軌系統,滿足了我國新型衛星對定軌精度的要求,使我國衛星定軌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我國各類航天器測控任務中基本的定軌手段。

李濟生參加了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實驗任務,任務中主要負責衛星軌道計算工作。他還是我國太空軌道創建人。1978年他提出了“模塊化自動調度”的設計思想,使我國衛星測控應用軟件的設計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革。1984年他開發了“東方紅二號”衛星自動調度軟件和測控計劃生成軟件,彌補了當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計算機設備性能的不足,保障了“東方紅二號”衛星測控工程的順利完成。

李濟生曾榮立一等功2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委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編著出版了《人造衛星精密軌道確定》專著和《航天器軌道確定》等教材。

李濟生曾說:“我是踩著眾人的肩膀一步一步上來的,我國航空測控事業要贏得新世紀,就要培養一大批年輕人,我願用自己的肩膀為年輕人搭建起攀登的雲梯。”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近期有多名院士逝世。

6月29日,微波毫米波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忠良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6月17日,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孔祥復因病醫治無效在重慶逝世,享年76歲。

6月14日,控制系統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寧濱因交通事故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60歲。

6月3日,物理學家、中國半導體學科和紅外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湯定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