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

李家老二李鴻章,上有一個哥哥李瀚章,下有四個弟弟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和李昭慶。李家發跡後,老大、老二位列封疆,榮華富貴不在話下;老三、老四、老五也都憑藉著李家的權勢,由軍到商,發了大財;只有最小的老六李昭慶,兩袖清風,人生不得意,既沒有攀上像樣的官位,也沒有積出萬貫家財,素有李家“窮老六”之稱。

"

李家老二李鴻章,上有一個哥哥李瀚章,下有四個弟弟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和李昭慶。李家發跡後,老大、老二位列封疆,榮華富貴不在話下;老三、老四、老五也都憑藉著李家的權勢,由軍到商,發了大財;只有最小的老六李昭慶,兩袖清風,人生不得意,既沒有攀上像樣的官位,也沒有積出萬貫家財,素有李家“窮老六”之稱。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人生的開端,往往是不真實的。

“窮老六”李昭慶,小時候不僅長的英俊挺拔,而且看上去極像李家最有才氣、最具錦繡前程的那一個。

《瀘州府志》就留有對他的褒獎之辭——“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氣。”其父李文安也曾寫詩誇獎他這個兒子:“小時誠了了,長大豈不佳?”

然而,世事無常,老天好似無意給這個可塑之才留出一條康莊大道。

十七八歲本是讀書博取功名的好時候,但因太平天國引發的天下大亂,李昭慶“學而優則仕”的可期前程被直接扼殺了,終其一生,他只是個隨父親到京城讀過幾年書的國學生。

這還只是他人生動盪的開始,二十歲時,其父李文安在安徽戰死,二哥李鴻章因浪戰丟盔棄甲、四處逃竄,不久老家廬州府也讓太平軍蕩平,李家徹底毀在了戰火中。

無奈之下,李昭慶只好跟隨李鴻章兄長几人護佑老母,逃亡江西,去投奔李家的大哥李瀚章。

此時的李瀚章為湘軍辦糧餉,已是曾國藩頗為器重的“錢袋子”,因為這一層關係,李家幾兄弟就此彙集到了曾國藩麾下。

但比起兄長李瀚章、李鴻章,李昭慶沒有科舉功名,而且年輕幼嫩,因此在湘軍陣營中,他充其量只是兄長身邊的小幫手。

但一向慧眼識珠的曾國藩卻頗為看好李家的幼子,他曾稱讚李昭慶有文武兼資之才,自是令器。

1862年夏天,李家迎來了鴻運轉機。

這一年,曾國藩派李家老二率領新建淮軍進抵上海灘,李鴻章由此拉開了“以滬平吳,東南封疆”的序幕;與此同時,曾國藩又派李家老大遠赴廣東,為湘軍辦理厘金,正是憑藉這一顯功美差,李瀚章迎來了“一年一升,四年封疆”的宏圖大運。

按原先的計劃,李家老六李昭慶本是要和大哥李瀚章一起去廣州的,但取道上海時,卻被二哥李鴻章截留了下來。

李鴻章的理由是,二哥正重任在肩,極缺人手,打仗親兄弟,六弟應該留下來助一臂之力,共患難。

由此,李昭慶的人生軌跡便從一條軌道變更到了另一條軌道上,只是他當時並不知道,這另一條軌道雖然看上去戎馬倥傯,異常壯美,實際則是殘酷而鬱悶難宣。

李家兄弟的骨子裡沒有讀書人的酸弱,拉上戰場個個都是一條好漢,老六李昭慶也不例外。為了幫二哥快速擴充淮軍兵馬,他先是奔赴安徽老家,幫淮軍招募兵勇;之後便協助李鴻章固守上海;湘軍曾國荃圍攻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時,他又奉命率軍專守無為州城,為曾九帥分擔壓力;再後來他又率淮軍一部守常熟,打嘉興,為二哥的平吳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

李家老二李鴻章,上有一個哥哥李瀚章,下有四個弟弟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和李昭慶。李家發跡後,老大、老二位列封疆,榮華富貴不在話下;老三、老四、老五也都憑藉著李家的權勢,由軍到商,發了大財;只有最小的老六李昭慶,兩袖清風,人生不得意,既沒有攀上像樣的官位,也沒有積出萬貫家財,素有李家“窮老六”之稱。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人生的開端,往往是不真實的。

“窮老六”李昭慶,小時候不僅長的英俊挺拔,而且看上去極像李家最有才氣、最具錦繡前程的那一個。

《瀘州府志》就留有對他的褒獎之辭——“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氣。”其父李文安也曾寫詩誇獎他這個兒子:“小時誠了了,長大豈不佳?”

然而,世事無常,老天好似無意給這個可塑之才留出一條康莊大道。

十七八歲本是讀書博取功名的好時候,但因太平天國引發的天下大亂,李昭慶“學而優則仕”的可期前程被直接扼殺了,終其一生,他只是個隨父親到京城讀過幾年書的國學生。

這還只是他人生動盪的開始,二十歲時,其父李文安在安徽戰死,二哥李鴻章因浪戰丟盔棄甲、四處逃竄,不久老家廬州府也讓太平軍蕩平,李家徹底毀在了戰火中。

無奈之下,李昭慶只好跟隨李鴻章兄長几人護佑老母,逃亡江西,去投奔李家的大哥李瀚章。

此時的李瀚章為湘軍辦糧餉,已是曾國藩頗為器重的“錢袋子”,因為這一層關係,李家幾兄弟就此彙集到了曾國藩麾下。

但比起兄長李瀚章、李鴻章,李昭慶沒有科舉功名,而且年輕幼嫩,因此在湘軍陣營中,他充其量只是兄長身邊的小幫手。

但一向慧眼識珠的曾國藩卻頗為看好李家的幼子,他曾稱讚李昭慶有文武兼資之才,自是令器。

1862年夏天,李家迎來了鴻運轉機。

這一年,曾國藩派李家老二率領新建淮軍進抵上海灘,李鴻章由此拉開了“以滬平吳,東南封疆”的序幕;與此同時,曾國藩又派李家老大遠赴廣東,為湘軍辦理厘金,正是憑藉這一顯功美差,李瀚章迎來了“一年一升,四年封疆”的宏圖大運。

按原先的計劃,李家老六李昭慶本是要和大哥李瀚章一起去廣州的,但取道上海時,卻被二哥李鴻章截留了下來。

李鴻章的理由是,二哥正重任在肩,極缺人手,打仗親兄弟,六弟應該留下來助一臂之力,共患難。

由此,李昭慶的人生軌跡便從一條軌道變更到了另一條軌道上,只是他當時並不知道,這另一條軌道雖然看上去戎馬倥傯,異常壯美,實際則是殘酷而鬱悶難宣。

李家兄弟的骨子裡沒有讀書人的酸弱,拉上戰場個個都是一條好漢,老六李昭慶也不例外。為了幫二哥快速擴充淮軍兵馬,他先是奔赴安徽老家,幫淮軍招募兵勇;之後便協助李鴻章固守上海;湘軍曾國荃圍攻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時,他又奉命率軍專守無為州城,為曾九帥分擔壓力;再後來他又率淮軍一部守常熟,打嘉興,為二哥的平吳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但李鴻章在對待自家兄弟上與曾國藩不同。就拿曾國藩對九弟曾國荃來說,起初他對曾國荃從軍很是排斥,不是因為他不想提攜九弟,而是因為他覺得戰場太險惡,不願意九弟冒險送命,斷曾家一支血脈。待到他身陷江西危境,曾國荃招募兩千人馬火速來援,顯出軍事才華時,他隨即便改變了看法,轉而開始大力栽培成全曾國荃,不僅把好機會都給了他,而且是不惜湘軍最好的資源。總之,曾國藩對曾國荃有點長兄如父的味道。

但李鴻章對自己的幾個弟弟,似乎都缺了這一份真情實意、用心良苦。他對能打的三弟李鶴章、六弟李昭慶都是用的勤快,而不全力栽培,功成後為了避嫌,又是寧賞外人,不賞親人。

時人評價說,李鴻章終究是拼命做官的人,在他那裡,官場利益高於一切。

正是因為這個,太平天國被剿滅後,李鴻章自己是位列封疆了,而他兩個能打的弟弟卻勞而無功,白忙活一場。

三弟李鶴章因為氣不過,一怒之下回鄉經商,跟真金白銀為伍去了。而六弟李昭慶雖說對李鴻章也是一肚子氣,卻因為不喜銅臭氣,最終還是留在了營中。

晚清的亂事不止一起,太平天國覆滅後,還有捻軍。

曾國藩對李家老三、老六有功無賞的境遇,一直有愧疚之心,也有為他們鳴不平的心理。太平天國天京城被攻陷,朝廷封曾國藩為一等侯爵,曾國荃、李鴻章為一等伯爵,李鶴章什麼也沒得到時,曾國藩就曾特意將一塊御賜獎武金牌轉贈給了他。

到掛帥剿捻時,曾國藩又想到了李昭慶。

為此,曾國藩特意奏派李昭慶去訓練馬隊,以期他能在接下來的苦戰中得到歷練,建立功勳,而不必借諸兄之門蔭以成名。

然而,捻軍不同於太平軍,其馬隊異常強悍,而且機動性強,整天狂奔來去,轉眼即無影無蹤。李昭慶率兩千人的馬隊,千里追逐,卻盡是勞而無功,漸漸的,他便萌生了退意。

察覺到李昭慶的心理異動後,曾國藩特意寫信給他,語重心長地說——

“吾兩家門第太盛,人忌鬼瞰,處處皆是危機,時時皆伏禍胎。除去耐勞盡忠四字,別無報國之道,也別無保家之法。”

但李昭慶終歸還是太年輕,視事太易,而且心中始終壓抑著一團火,所以曾國藩的大義深沉之辭並沒有解開他心中的鬱結。

但即便如此,李昭慶並沒有撒手走人,到李鴻章替代曾國藩再次出掌淮軍剿捻時,李昭慶還是率領武毅軍以及馬隊共計數萬人馬,為二哥奮力出戰。

這期間,李昭慶整天奔馳在湖北、安徽、山東以及河南的廣大區域內,與捻軍往返周旋,少有休息。據說,正是這一段的艱苦征戰,讓心中鬱結本就很深的李昭慶落下了咳血的病根。

"

李家老二李鴻章,上有一個哥哥李瀚章,下有四個弟弟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和李昭慶。李家發跡後,老大、老二位列封疆,榮華富貴不在話下;老三、老四、老五也都憑藉著李家的權勢,由軍到商,發了大財;只有最小的老六李昭慶,兩袖清風,人生不得意,既沒有攀上像樣的官位,也沒有積出萬貫家財,素有李家“窮老六”之稱。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人生的開端,往往是不真實的。

“窮老六”李昭慶,小時候不僅長的英俊挺拔,而且看上去極像李家最有才氣、最具錦繡前程的那一個。

《瀘州府志》就留有對他的褒獎之辭——“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氣。”其父李文安也曾寫詩誇獎他這個兒子:“小時誠了了,長大豈不佳?”

然而,世事無常,老天好似無意給這個可塑之才留出一條康莊大道。

十七八歲本是讀書博取功名的好時候,但因太平天國引發的天下大亂,李昭慶“學而優則仕”的可期前程被直接扼殺了,終其一生,他只是個隨父親到京城讀過幾年書的國學生。

這還只是他人生動盪的開始,二十歲時,其父李文安在安徽戰死,二哥李鴻章因浪戰丟盔棄甲、四處逃竄,不久老家廬州府也讓太平軍蕩平,李家徹底毀在了戰火中。

無奈之下,李昭慶只好跟隨李鴻章兄長几人護佑老母,逃亡江西,去投奔李家的大哥李瀚章。

此時的李瀚章為湘軍辦糧餉,已是曾國藩頗為器重的“錢袋子”,因為這一層關係,李家幾兄弟就此彙集到了曾國藩麾下。

但比起兄長李瀚章、李鴻章,李昭慶沒有科舉功名,而且年輕幼嫩,因此在湘軍陣營中,他充其量只是兄長身邊的小幫手。

但一向慧眼識珠的曾國藩卻頗為看好李家的幼子,他曾稱讚李昭慶有文武兼資之才,自是令器。

1862年夏天,李家迎來了鴻運轉機。

這一年,曾國藩派李家老二率領新建淮軍進抵上海灘,李鴻章由此拉開了“以滬平吳,東南封疆”的序幕;與此同時,曾國藩又派李家老大遠赴廣東,為湘軍辦理厘金,正是憑藉這一顯功美差,李瀚章迎來了“一年一升,四年封疆”的宏圖大運。

按原先的計劃,李家老六李昭慶本是要和大哥李瀚章一起去廣州的,但取道上海時,卻被二哥李鴻章截留了下來。

李鴻章的理由是,二哥正重任在肩,極缺人手,打仗親兄弟,六弟應該留下來助一臂之力,共患難。

由此,李昭慶的人生軌跡便從一條軌道變更到了另一條軌道上,只是他當時並不知道,這另一條軌道雖然看上去戎馬倥傯,異常壯美,實際則是殘酷而鬱悶難宣。

李家兄弟的骨子裡沒有讀書人的酸弱,拉上戰場個個都是一條好漢,老六李昭慶也不例外。為了幫二哥快速擴充淮軍兵馬,他先是奔赴安徽老家,幫淮軍招募兵勇;之後便協助李鴻章固守上海;湘軍曾國荃圍攻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時,他又奉命率軍專守無為州城,為曾九帥分擔壓力;再後來他又率淮軍一部守常熟,打嘉興,為二哥的平吳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但李鴻章在對待自家兄弟上與曾國藩不同。就拿曾國藩對九弟曾國荃來說,起初他對曾國荃從軍很是排斥,不是因為他不想提攜九弟,而是因為他覺得戰場太險惡,不願意九弟冒險送命,斷曾家一支血脈。待到他身陷江西危境,曾國荃招募兩千人馬火速來援,顯出軍事才華時,他隨即便改變了看法,轉而開始大力栽培成全曾國荃,不僅把好機會都給了他,而且是不惜湘軍最好的資源。總之,曾國藩對曾國荃有點長兄如父的味道。

但李鴻章對自己的幾個弟弟,似乎都缺了這一份真情實意、用心良苦。他對能打的三弟李鶴章、六弟李昭慶都是用的勤快,而不全力栽培,功成後為了避嫌,又是寧賞外人,不賞親人。

時人評價說,李鴻章終究是拼命做官的人,在他那裡,官場利益高於一切。

正是因為這個,太平天國被剿滅後,李鴻章自己是位列封疆了,而他兩個能打的弟弟卻勞而無功,白忙活一場。

三弟李鶴章因為氣不過,一怒之下回鄉經商,跟真金白銀為伍去了。而六弟李昭慶雖說對李鴻章也是一肚子氣,卻因為不喜銅臭氣,最終還是留在了營中。

晚清的亂事不止一起,太平天國覆滅後,還有捻軍。

曾國藩對李家老三、老六有功無賞的境遇,一直有愧疚之心,也有為他們鳴不平的心理。太平天國天京城被攻陷,朝廷封曾國藩為一等侯爵,曾國荃、李鴻章為一等伯爵,李鶴章什麼也沒得到時,曾國藩就曾特意將一塊御賜獎武金牌轉贈給了他。

到掛帥剿捻時,曾國藩又想到了李昭慶。

為此,曾國藩特意奏派李昭慶去訓練馬隊,以期他能在接下來的苦戰中得到歷練,建立功勳,而不必借諸兄之門蔭以成名。

然而,捻軍不同於太平軍,其馬隊異常強悍,而且機動性強,整天狂奔來去,轉眼即無影無蹤。李昭慶率兩千人的馬隊,千里追逐,卻盡是勞而無功,漸漸的,他便萌生了退意。

察覺到李昭慶的心理異動後,曾國藩特意寫信給他,語重心長地說——

“吾兩家門第太盛,人忌鬼瞰,處處皆是危機,時時皆伏禍胎。除去耐勞盡忠四字,別無報國之道,也別無保家之法。”

但李昭慶終歸還是太年輕,視事太易,而且心中始終壓抑著一團火,所以曾國藩的大義深沉之辭並沒有解開他心中的鬱結。

但即便如此,李昭慶並沒有撒手走人,到李鴻章替代曾國藩再次出掌淮軍剿捻時,李昭慶還是率領武毅軍以及馬隊共計數萬人馬,為二哥奮力出戰。

這期間,李昭慶整天奔馳在湖北、安徽、山東以及河南的廣大區域內,與捻軍往返周旋,少有休息。據說,正是這一段的艱苦征戰,讓心中鬱結本就很深的李昭慶落下了咳血的病根。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命運弄人。

這一次,李昭慶本有機會立下大功。在他的窮追猛打下,捻首賴文光已是他的甕中之鱉,可在追殺數百里後,賴文光逃到揚州地界,最終讓留守揚州的吳毓蘭部活捉,撿了個大便宜。

按說,戰後論功,李鴻章應該細看過程,為六弟說句公道話,但為了避嫌,拼命做官的李鴻章還是選擇了“事不奏功”,末了李昭慶只得了個記名鹽運使,而且並無實授,只是個空銜而已。

李昭慶徹底怒了,向二哥堅決提出要回家,李鴻章無奈,只好隨他去。

這是1868年的事,李昭慶33歲,而立之年卻成了他荒廢之年。

隨後的四年,李昭慶一直窩在安徽老家,沒有從失意不平中走出來,也沒有像他幾個在鄉間的哥哥那樣,看透人情世故,進而去追金逐銀。

1872年,李昭慶大概是不甘就此荒廢淪落下去,經李鴻章同年,前署督臣何璟奏明赴部引見,他重新來到京城謀劃前程。

誰曾想,此來竟是昏天暗地,一命嗚呼!

"

李家老二李鴻章,上有一個哥哥李瀚章,下有四個弟弟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和李昭慶。李家發跡後,老大、老二位列封疆,榮華富貴不在話下;老三、老四、老五也都憑藉著李家的權勢,由軍到商,發了大財;只有最小的老六李昭慶,兩袖清風,人生不得意,既沒有攀上像樣的官位,也沒有積出萬貫家財,素有李家“窮老六”之稱。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人生的開端,往往是不真實的。

“窮老六”李昭慶,小時候不僅長的英俊挺拔,而且看上去極像李家最有才氣、最具錦繡前程的那一個。

《瀘州府志》就留有對他的褒獎之辭——“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氣。”其父李文安也曾寫詩誇獎他這個兒子:“小時誠了了,長大豈不佳?”

然而,世事無常,老天好似無意給這個可塑之才留出一條康莊大道。

十七八歲本是讀書博取功名的好時候,但因太平天國引發的天下大亂,李昭慶“學而優則仕”的可期前程被直接扼殺了,終其一生,他只是個隨父親到京城讀過幾年書的國學生。

這還只是他人生動盪的開始,二十歲時,其父李文安在安徽戰死,二哥李鴻章因浪戰丟盔棄甲、四處逃竄,不久老家廬州府也讓太平軍蕩平,李家徹底毀在了戰火中。

無奈之下,李昭慶只好跟隨李鴻章兄長几人護佑老母,逃亡江西,去投奔李家的大哥李瀚章。

此時的李瀚章為湘軍辦糧餉,已是曾國藩頗為器重的“錢袋子”,因為這一層關係,李家幾兄弟就此彙集到了曾國藩麾下。

但比起兄長李瀚章、李鴻章,李昭慶沒有科舉功名,而且年輕幼嫩,因此在湘軍陣營中,他充其量只是兄長身邊的小幫手。

但一向慧眼識珠的曾國藩卻頗為看好李家的幼子,他曾稱讚李昭慶有文武兼資之才,自是令器。

1862年夏天,李家迎來了鴻運轉機。

這一年,曾國藩派李家老二率領新建淮軍進抵上海灘,李鴻章由此拉開了“以滬平吳,東南封疆”的序幕;與此同時,曾國藩又派李家老大遠赴廣東,為湘軍辦理厘金,正是憑藉這一顯功美差,李瀚章迎來了“一年一升,四年封疆”的宏圖大運。

按原先的計劃,李家老六李昭慶本是要和大哥李瀚章一起去廣州的,但取道上海時,卻被二哥李鴻章截留了下來。

李鴻章的理由是,二哥正重任在肩,極缺人手,打仗親兄弟,六弟應該留下來助一臂之力,共患難。

由此,李昭慶的人生軌跡便從一條軌道變更到了另一條軌道上,只是他當時並不知道,這另一條軌道雖然看上去戎馬倥傯,異常壯美,實際則是殘酷而鬱悶難宣。

李家兄弟的骨子裡沒有讀書人的酸弱,拉上戰場個個都是一條好漢,老六李昭慶也不例外。為了幫二哥快速擴充淮軍兵馬,他先是奔赴安徽老家,幫淮軍招募兵勇;之後便協助李鴻章固守上海;湘軍曾國荃圍攻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時,他又奉命率軍專守無為州城,為曾九帥分擔壓力;再後來他又率淮軍一部守常熟,打嘉興,為二哥的平吳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但李鴻章在對待自家兄弟上與曾國藩不同。就拿曾國藩對九弟曾國荃來說,起初他對曾國荃從軍很是排斥,不是因為他不想提攜九弟,而是因為他覺得戰場太險惡,不願意九弟冒險送命,斷曾家一支血脈。待到他身陷江西危境,曾國荃招募兩千人馬火速來援,顯出軍事才華時,他隨即便改變了看法,轉而開始大力栽培成全曾國荃,不僅把好機會都給了他,而且是不惜湘軍最好的資源。總之,曾國藩對曾國荃有點長兄如父的味道。

但李鴻章對自己的幾個弟弟,似乎都缺了這一份真情實意、用心良苦。他對能打的三弟李鶴章、六弟李昭慶都是用的勤快,而不全力栽培,功成後為了避嫌,又是寧賞外人,不賞親人。

時人評價說,李鴻章終究是拼命做官的人,在他那裡,官場利益高於一切。

正是因為這個,太平天國被剿滅後,李鴻章自己是位列封疆了,而他兩個能打的弟弟卻勞而無功,白忙活一場。

三弟李鶴章因為氣不過,一怒之下回鄉經商,跟真金白銀為伍去了。而六弟李昭慶雖說對李鴻章也是一肚子氣,卻因為不喜銅臭氣,最終還是留在了營中。

晚清的亂事不止一起,太平天國覆滅後,還有捻軍。

曾國藩對李家老三、老六有功無賞的境遇,一直有愧疚之心,也有為他們鳴不平的心理。太平天國天京城被攻陷,朝廷封曾國藩為一等侯爵,曾國荃、李鴻章為一等伯爵,李鶴章什麼也沒得到時,曾國藩就曾特意將一塊御賜獎武金牌轉贈給了他。

到掛帥剿捻時,曾國藩又想到了李昭慶。

為此,曾國藩特意奏派李昭慶去訓練馬隊,以期他能在接下來的苦戰中得到歷練,建立功勳,而不必借諸兄之門蔭以成名。

然而,捻軍不同於太平軍,其馬隊異常強悍,而且機動性強,整天狂奔來去,轉眼即無影無蹤。李昭慶率兩千人的馬隊,千里追逐,卻盡是勞而無功,漸漸的,他便萌生了退意。

察覺到李昭慶的心理異動後,曾國藩特意寫信給他,語重心長地說——

“吾兩家門第太盛,人忌鬼瞰,處處皆是危機,時時皆伏禍胎。除去耐勞盡忠四字,別無報國之道,也別無保家之法。”

但李昭慶終歸還是太年輕,視事太易,而且心中始終壓抑著一團火,所以曾國藩的大義深沉之辭並沒有解開他心中的鬱結。

但即便如此,李昭慶並沒有撒手走人,到李鴻章替代曾國藩再次出掌淮軍剿捻時,李昭慶還是率領武毅軍以及馬隊共計數萬人馬,為二哥奮力出戰。

這期間,李昭慶整天奔馳在湖北、安徽、山東以及河南的廣大區域內,與捻軍往返周旋,少有休息。據說,正是這一段的艱苦征戰,讓心中鬱結本就很深的李昭慶落下了咳血的病根。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命運弄人。

這一次,李昭慶本有機會立下大功。在他的窮追猛打下,捻首賴文光已是他的甕中之鱉,可在追殺數百里後,賴文光逃到揚州地界,最終讓留守揚州的吳毓蘭部活捉,撿了個大便宜。

按說,戰後論功,李鴻章應該細看過程,為六弟說句公道話,但為了避嫌,拼命做官的李鴻章還是選擇了“事不奏功”,末了李昭慶只得了個記名鹽運使,而且並無實授,只是個空銜而已。

李昭慶徹底怒了,向二哥堅決提出要回家,李鴻章無奈,只好隨他去。

這是1868年的事,李昭慶33歲,而立之年卻成了他荒廢之年。

隨後的四年,李昭慶一直窩在安徽老家,沒有從失意不平中走出來,也沒有像他幾個在鄉間的哥哥那樣,看透人情世故,進而去追金逐銀。

1872年,李昭慶大概是不甘就此荒廢淪落下去,經李鴻章同年,前署督臣何璟奏明赴部引見,他重新來到京城謀劃前程。

誰曾想,此來竟是昏天暗地,一命嗚呼!

李鴻章六弟為何猝死京城?民間說法,他跟慈禧有事,李中堂太狠

關於39歲的李昭慶進京猝死一事,安徽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李昭慶赴京入宮獲慈禧召見時,慈禧見他一表人才,玉樹臨風,便強留他在宮中宴遊,整七天才將他放生。此事引來了滿朝文武的非議,李鴻章見六弟在京城惹出風波,急忙令他到天津直隸總督衙門避風頭。

哪知道,李昭慶前腳剛躲進二哥的衙門,後腳慈禧邀他再入宮的懿旨便又到了。李鴻章怕六弟再惹禍事,波及自家,便謊稱他突染急症,已經不幸而逝了。慈禧聞訊,只好作罷,不料李鴻章政敵到慈禧面前暗報消息說,李昭慶根本沒死,是李鴻章怕官聲蒙羞,故而欺君抗旨。

聽聞此等消息,慈禧心中很是惱怒。李鴻章從宮中眼線得知內情後,為不落把柄,保李家榮華富貴,最終強逼李昭慶在直隸總督衙門裡自殺了。

還有一種說法更乾脆,李昭慶因慈禧留他宴遊宮中鬧得滿城風雨後,曾國藩前來質問,李鴻章為保烏紗帽、李家名譽,只好逼迫李昭慶自殺。

仔細看這樣的民間傳聞,其中的破綻不少,紫禁城宮禁森嚴,慈禧不可能如此不顧皇家顏面;曾國藩前來質問也是不可能,他1872年3月就死在了南京,而李昭慶進京則是1872年5月的事情——

然而,世事無風不起浪,李昭慶進京不久便暴斃在直隸總督衙門一事確有諸多蹊蹺之處。李鴻章在家書中說——

“咳嗽日夜不絕聲,先痰後血,血盡則痰,濃晦膠粘,醫謂肺腎兩經先絕。

而據李昭慶親子,後過繼給李鴻章為長子的李經方內弟劉晦之在《李昭慶之死》一文中說,李昭慶卒前數日,李鴻章前往看望,他移面向內不與語。(也就是說李昭慶臨終前,對李鴻章積怨頗深,並且根本不加理睬。)

更讓人浮想聯翩的是,1958年李昭慶的墳墓被扒開後,世人發現李的肚子上有疤,並且用膏藥貼著,而且他未留滿清時的辮子,而是披髮入葬。

種種跡象表明,李昭慶當年進京,多半是遇到了變故,至少他心中的鬱結沒有解開,而是結的更深了,至於他猝死的真相是什麼?

套用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