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饒,小字臺郎,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唐代傑出政治家、文學家、戰略家,中書侍郎李吉甫次子。

萬古良相  李德裕

出身於趙郡李氏西祖房,胸懷大志,飽讀經史。以門蔭入仕,起家校書郎,遷監察御史,轉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歷任浙西觀察使、兵部侍郎、鄭滑節度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山南西道節度使、中書侍郎、鎮海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經歷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為相,受到牛李黨爭傾軋,多次被排擠出京。唐武宗即位後,入朝為相,執政五年。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功績顯赫,拜為太尉,封為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絕唱。唐宣宗繼位後,忌憚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於崖州。唐懿宗即位,追復官爵,加贈尚書左僕射。歷朝歷代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萬古良相  李德裕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中唐時期牛黨、李黨兩派士大夫進行的朋黨之爭,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憲宗時期開始,到宣宗時期才結束,前後將近四十年。《劍橋中國隋唐史》認為,牛黨領袖是牛僧孺、李宗閔和李逢吉,而李黨的領袖則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紳。

唐憲宗年間,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科考時批評朝政。考官認為二人符合選擇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憲宗。宰相李吉甫得知,認為牛李二人揭露他的短處,便在憲宗面前哭訴,稱二人與考官有私人關係。憲宗遂將考官降職,牛李二人也未得到提拔。不料朝野譁然,爭相為牛僧孺等人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憲宗只得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宰相。朝臣從此分為兩個對立派,這就是牛李黨爭的開端。但當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貶謫外地。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懷恨在心。而牛僧孺則很同情李宗閔。此後,牛僧孺、李宗閔與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與士族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牛黨得勢,則打擊李黨,李黨得勢,也排擠牛黨,兩派之間明爭暗鬥。 唐文宗面對兩派的黨爭,不禁嘆道:“平定河北藩鎮之亂容易,而想平息朝中黨爭卻很難啊。”

萬古良相  李德裕

李德裕與牛僧孺

李德裕鎮守西川時,吐蕃維州(故址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守將悉怛謀降唐,率部眾投奔成都。維州地處險要,是蜀地控制吐蕃的關鍵之地,被吐蕃稱為“無憂城”,此前韋皋用盡計謀也無法奪回。李德裕命虞藏儉率軍鎮守維州,並向朝廷陳述佔據維州的重要性,建議攻打吐蕃,得到朝臣的贊同。牛僧孺卻因與李德裕有隙,上言反對道:“吐蕃疆域廣闊,幅員萬里,失一維州,無損國力。如今唐蕃和好,約定罷減邊防戍守兵力,我們怎能失信。吐蕃在原州蔚茹川蓄有戰馬,如出兵直取平涼原,三日便能抵達咸陽橋。到時長安危急,即便西川收復一百個維州,又有何用?李德裕的建議,徒使我國丟棄誠信,有百害而無一利。”唐文宗遂命李德裕將維州歸還吐蕃,並將悉怛謀等人全部送還,結果悉怛謀等人都被吐蕃殘忍殺害。李德裕也因此深恨牛僧孺。

李德裕接替牛僧孺擔任淮南節度使時,牛僧孺將軍府事務交給副使張鷺,當即入朝。當時淮南府庫有八十萬緡錢,李德裕卻奏稱只有四十萬,而被張鷺用去一半。牛僧孺向唐文宗申訴,諫官姚合、魏謨也彈劾李德裕,稱他挾怨中傷牛僧孺。唐文宗將奏章壓下,命李德裕審察核實。李德裕奏道:“藩鎮交接時,按慣例要預留府庫的一半儲備,用來防備災害,供給軍費,當初王播、段文昌、崔從等人交接時都是這樣做的。崔從病死在任上,牛僧孺接任,他所預留的數目在歷任節度使中是最多的。”他自劾待罪,唐文宗最終未予追究。

萬古良相  李德裕

李德裕與李宗閔

李德裕擔任兵部尚書時,京兆尹杜悰曾向李宗閔建議,讓他與李德裕修好。杜悰道:“李德裕擅長文學,卻不是科舉出身,常為此而不快。若讓他主持科考,必喜出望外。”李宗閔卻不同意。杜悰又道:“那您就推薦他為御史大夫。”李宗閔同意,杜悰便去拜訪李德裕,提出這一方案。李德裕大喜,連連請杜悰轉達對李宗閔的感謝。但李宗閔卻又與給事中楊虞卿商議,終止了這項計劃,錯過了這個很可能是雙方和解的最好機會。

牛黨人物楊虞卿、楊汝士、楊漢公、張元夫、蕭澣等人相互勾結,依附權貴,干涉有司事務,為士人大肆求取官職以及進士身份,唐文宗對此非常憎恨。李德裕拜相後,將他們貶為地方官。後來唐文宗又談起朋黨問題,李宗閔道:“朝廷中誰在朋黨,我很清楚,所以不授予楊虞卿等人好的官職。”李德裕反駁道:“他們以前擔任的給事中、中書舍人的職務難道不夠好嗎?這又是誰給他們授予的職務?”李宗閔聞言失色。

萬古良相  李德裕

李德裕與李珏、楊嗣復

文宗去世時,宰相李珏支持太子李成美,楊嗣復則支持安王李溶,但宦官仇士良卻矯詔擁立武宗。武宗繼位後,在仇士良的慫恿下,將李珏、楊嗣復貶出朝外,後又遣使赴貶所,命二人自殺。李德裕認為武宗剛剛即位,誅殺大臣會導致人情不安,李楊二人雖是牛黨骨幹,他仍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連上三狀,極力論救。他道:“李珏、楊嗣復如果真有罪惡,就請陛下再加重貶。如陛下實在不能容忍,也應先進行審訊,弄清罪狀,再殺不遲。”武宗開延英殿問對,李德裕又極力勸阻,說明利害關係。武宗三次命李德裕就坐,他都推辭道:“我希望陛下赦免楊嗣復和李珏,以免二人死後,百官都認為冤枉。陛下不批准,臣不敢坐。”武宗最終同意赦免楊嗣復、李珏,下令追還使者,只是將二人再次貶官。

萬古良相  李德裕

李德裕與白敏中

唐文宗欲任命白居易為宰相,並詢問李德裕的意見。白居易與牛僧孺交好,李德裕對他素來厭惡,便道:“白居易年老多病,恐不堪擔負朝廷重任,其從弟白敏中學問不低於他,可加以任用。”唐文宗雖任命白敏中為翰林學士。 但唐宣宗繼位後,李德裕失勢。白敏中卻趁機極力排擠李德裕,並指使李鹹揭發李德裕的罪行,使得李德裕被貶為閒官。 白敏中也被認為是牛黨的重要成員。

語慚武相

李德裕幼年時便姿質不凡,唐憲宗對他非常讚賞,常把他抱坐在膝上,李吉甫也常在同僚面前稱讚兒子的敏辯。宰相武元衡召見李德裕,問道:“你在家都看些什麼書?”想借此試探他的志向,李德裕卻緘默不言。次日,武元衡將此事告訴李吉甫,嘲笑不已。李吉甫回家責備李德裕,李德裕答道:“武公身為宰相,不問治國之道,卻問我所讀何書,這是成均、禮部該管的事。武公所問不當,我因而不答。”武元衡得知,不禁大慚。

萬古良相  李德裕

翰林三俊

李德裕早年擔任翰林學士時,與同院的李紳、元稹交情深厚。三人都以文才著稱,被時人稱為“三俊”。

丹扆六箴

唐敬宗少年繼位,遊幸無常,荒廢朝政,李德裕特進獻《丹扆六箴》。《丹扆六箴》分為:

  1. 《宵衣箴》,規勸敬宗勤政愛民,上朝不要太少太晚。
  2. 《正服箴》,規勸敬宗遵循法度,服飾不要雜亂而不合制度。
  3. 《罷獻箴》,規勸敬宗禁止各地奉獻,不要向地方徵求珍寶古玩。
  4. 《納誨箴》,規勸敬宗虛心納諫,不要侮弄和拋棄百官的忠直上言。
  5. 《辨邪箴》,規勸敬宗辨別忠正奸邪,不要信用小人。
  6. 《防微箴》,規勸敬宗提高警惕,不要輕率外出遊玩。

六篇箴文都是在諷諫唐敬宗。敬宗雖未完全採納李德裕的意見,仍命韋處厚草詔,嘉許李德裕。

智破妖言

萬古良相  李德裕

張大千繪《李德裕見客圖》

寶曆年間,亳州一帶傳說出產聖水,患病之人喝下便能痊癒。自洛陽到江西等數十郡,百姓都爭相捐錢取水,使其獲利上千萬錢。消息傳來傳去,越渲染越跟真的一樣。李德裕這時正鎮守浙西,便在大市場召集百姓,命人用鍋裝滿聖水,並放五斤豬肉進去煮。他道:“如果真是聖水,豬肉應該不起任何變化。”不久,豬肉都被煮爛。從此人心稍定,妖言隨即平息。

反對李訓

唐文宗欲任命李訓為諫官,安置在翰林院。李德裕反對道:“李仲言(李訓本名)過去所為,我想陛下都知道,這種人怎能安置在身邊。”文宗道:“難道不允許他改正錯誤?”李德裕答道:“李仲言的過錯,出自內心,怎能改得了!”文宗又道:“李訓是李逢吉舉薦的,朕不想食言。”李德裕道:“李逢吉身為宰相,卻舉薦奸邪,貽誤國家,也是罪人。”文宗無奈,欲另授官職。李德裕仍不同意,王涯卻表示贊成。不久,文宗任命李訓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佽封還敕書,打算駁回任命。李德裕對王涯道:“給事中封還敕書,真值得高興!”王涯卻對鄭肅、韓佽道:“李公剛才對我說,讓二位不要封還敕書。”李訓的任命因而得以通過。李德裕知道後,驚道:“我如果不同意你們二人封還敕書,肯定會當面對你們說,何必叫別人轉達!況且給事中行使封駁權,難道還要秉承宰相的意圖嗎?”二人懊恨而去。父子同命

萬古良相  李德裕

李吉甫五十一歲時出鎮淮南,五十四歲時被徵召回朝,再次拜相。而李德裕出鎮淮南,入朝復相的年齡都與父親一模一樣。

諫君崇道

唐武宗崇信道教,道士趙歸真很受寵信。李德裕進諫道:“趙歸真是敬宗朝的罪人,陛下不應該親近這種人!”武宗不以為然的道:“朕只不過是在無事之時和他談論道教,以便消除煩惱而已。至於朝政大事,我肯定是要和你們這些宰臣商議的。”李德裕再諫道:“小人趨利,就像飛蛾撲火。聽說近十多天來,趙歸真的府門前,車馬擁擠,不少人看他得陛下的寵愛,爭相去和他交結。希望陛下深加戒備。”可惜武宗未能聽取。

辭讓官爵

澤潞鎮平定後,李德裕被拜為太尉,進封趙國公。他極力推辭,道:“自開國以來,僅有七人被拜為太尉 ,就連郭子儀都不敢接受太尉之職。裴度當了十年的司徒,也未被拜為太尉。臣不敢受封。”武宗道:“我只恨沒有官職來獎賞你的功勞,你就不要推辭了。”李德裕又道:“臣的父親曾封趙國公,嫡長孫出生時便取表字為三趙,意思是要把這個爵位傳給嫡子嫡孫,而不傳給旁支庶子。臣先世都曾居住在汲(古地名,在今河南衛輝),希望陛下封我為衛國公。”唐武宗允諾。

萬古良相  李德裕

威懾宣宗

唐宣宗素來厭惡李德裕專權,他即位之時,李德裕主持冊封典禮。大典完成後,宣宗對左右內侍道:“剛才靠近我的是不是李太尉?他每看我一眼,都讓我緊張的毛髮直豎。”

食萬羊

宣宗繼位後,李德裕以太子少保之職,分司東都事務,並向一個僧人探問前程。僧人說他會遭貶南行萬里,但還能回還,並道:“相公命中註定要吃一萬隻羊,現在還差五百沒吃完,所以一定能夠回來。”李德裕嘆道:“師傅真是神人。我在元和年間,曾做夢走到晉山,看見滿山都是羊群,有幾十個牧羊人對我說,這是給侍御吃的羊啊!我一直記著這個夢,沒有告訴過別人!”十幾日後,振武節度使米暨遣使前來,饋贈他五百隻羊。李德裕大驚,將此事告知僧人,道:“這些羊我不吃,可以免禍嗎?”僧人道:“羊已經送到,已是歸你所有。”不久,李德裕果然被貶到萬里之外的崖州,並死在那裡。 後人便用“食萬羊”表示聽天由命,不必強求富貴。

萬古良相  李德裕

八百孤寒

李德裕在任時,愛才如渴,常提拔出身貧寒的讀書人,深受愛戴。他貶官崖州時,有人作詩懷念:“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後人便用“八百孤寒”形容人數眾多、處境貧寒的讀書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