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為證 李白三次行走三峽

李白 長江三峽 巫山 峨眉山 赤甲旅遊 2017-05-05

以詩為證 李白三次行走三峽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曾三次遊走三峽,雖留下的詩歌不多,但僅一首《早發白帝城》就為奉節攢下了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成就了詩城奉節的金字招牌--世界名片。

以詩為證 李白三次行走三峽

  • 李白第一次走三峽  

李白青年即有四方之志,20多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從他的《峨眉山月歌》裡,可看出他的啟程時間、地點和出行路線。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一個秋高氣爽的月夜,詩人帶著對故國故人依依不捨之情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這就是《峨眉三月歌》為我們展開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的千里蜀江行旅圖。

以詩為證 李白三次行走三峽

  • 李白第二次走三峽。

大約在唐開元十三年(725)冬,李白經三峽入楚。留下《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

江行幾千裡,海月十五圓。始經瞿塘峽,遂步巫山顛。

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

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卻顧失丹壑,仰觀臨青天。

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 望雲知蒼梧,記水辨瀛海。

周遊孤光晚,歷覽幽意多。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

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鬆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以詩為證 李白三次行走三峽

本詩介紹了李白遊覽夔州後上船,經瞿塘峽到巫山的遊覽路線,正文開篇概述了詩人江行十五個月的歷程。第二句點出這是詩人李白第一次經過三峽白帝城。下面主要是描寫李白登臨巫山最高峰——南陵山所見勝景及感慨。“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詩句展示出詩人第一次經過瞿塘峽時意氣風華,目標遠大的精神風貌。  李白第一次到夔州遊覽了哪些地方已無從得知,但從本縣現有地名“青蓮鋪” “太白橋”看,好似與李白有些故事。“青蓮鋪”、“太白橋”位於草堂鎮石馬鄉柑子村,兩地相鄰不遠。當地人說,李白的哥哥曾在這裡開過飯店,李白到夔州後去看過他。青蓮鋪是古代出入四川陸路上的一個驛站名稱。太白橋今已廢棄,不再是通行的大路,但還基本保存完好。

以詩為證 李白三次行走三峽

  •   李白第三次走三峽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李白受永王李璘牽連,流放夜郎。於乾元元年(758)春天,溯江西上,經三峽赴夜郎貶謫之所。用詩人自己的話說:“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一路上一個愁字了得。從“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開始,到寫《上三峽》詩時,其悲愁傷感已到極致。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昔日下巫山時,詩人是那樣的豪情滿懷,感到前途無量,今日上巫山,眼見“巴水忽可盡”,感慨“青天無到時”,看不到前途。詩人化用民謠“早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以黃牛灘的水路紆迴道出詩人心境——李白度日如年,愁得鬢髮成絲。這首詩道出李白第二次經過瞿塘峽時心灰意冷,愁腸百結的心情。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世界就是這樣,常常是絕處逢生。就在李白寫出這最後一首愁腸詩時,“五色雲間鵲,飛鳴天上來。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一個“傳”字透露出李白還未到奉節,便從江上的過往船隻中聽到消息:李白被赦免了!

以詩為證 李白三次行走三峽

原來朝廷因關中大旱,於乾元二年(759)宣佈大赦:“天下現禁囚犯,死罪從流;流罪以下,一切赦 免。”頓時“暖氣變寒谷,炎煙生死灰”。李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急匆匆趕到夔州。

李白在夔州迫不及待聽完使者宣讀赦書,辦完應有的手續後,欣喜不已,即刻買舟東下。於是,在一個彩霞滿天的清晨,李白告別白帝城,登舟下江陵,急與闊別三年的家人、友人團聚。於是便有了《早發白帝城》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以詩為證 李白三次行走三峽

這首詩明白如話,婦孺皆知;這首詩氣勢奔放,充滿無限生機。它是那麼曠達輕快,使人情思飛越,被譽為中國第一快詩。這首詩千百年來獲得無數讚譽,賞析者數不勝數。

而今媽媽們教的第一首詩大都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外國人最先讀的第一首中國詩大多也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如英國倫敦地鐵裡就有《早發白帝城》一詩。人們通過這首詩知道白帝城,進而瞭解雄奇壯麗的三峽與經典文化的完美結合造就的獨具魅力的詩城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