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遼寧日報客戶端

這是個聽得見歷史回聲的村莊。或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葉茂臺村“一腳跨四縣”——彰武、康平、新民和法庫,作為遼代的福地和六位宰相的故里,留存了太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典故,那回聲便顯得格外厚重而幽深。

從瀋陽市黃河大街出城,沿101國道向西北行駛90公里,就來到了北依聖蹟山,西傍聖蹟河的葉茂臺村。

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

來源:遼寧日報客戶端

這是個聽得見歷史回聲的村莊。或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葉茂臺村“一腳跨四縣”——彰武、康平、新民和法庫,作為遼代的福地和六位宰相的故里,留存了太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典故,那回聲便顯得格外厚重而幽深。

從瀋陽市黃河大街出城,沿101國道向西北行駛90公里,就來到了北依聖蹟山,西傍聖蹟河的葉茂臺村。

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融合多種文化的屯頂民居。

走進這個青山懷抱、綠水環繞的村莊,踩在灰青色的石板路上,眼前是一棟棟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據葉茂臺鎮鎮長蓋小威介紹,這種建築是遼西北地區民居的特色。由於遼西北地區風沙較大,使用囤頂可以有效減輕風的阻力,既能阻擋寒冷的北風,又能阻擋風沙較大的南風。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經常在這裡發生戰爭,連年的戰亂、屯田、移民,從而使這裡成為我國曆史上多個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雜區之一,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移民文化圈”,不同文化的複合。屯頂建築就是保留了滿族民居建築特色的同時,融合了其他地域的建築文化而形成的獨特形式。

鬱鬱蔥蔥的古楓林

葉茂臺村北面的聖蹟山,因遼代第一位皇帝親臨而得名,宛如一條綿亙在黃土地上綠色巨龍。沿著一條千年古道蜿蜒而上,推開車門,迎面是一望無際、鬱鬱蔥蔥的古楓林。

"

來源:遼寧日報客戶端

這是個聽得見歷史回聲的村莊。或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葉茂臺村“一腳跨四縣”——彰武、康平、新民和法庫,作為遼代的福地和六位宰相的故里,留存了太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典故,那回聲便顯得格外厚重而幽深。

從瀋陽市黃河大街出城,沿101國道向西北行駛90公里,就來到了北依聖蹟山,西傍聖蹟河的葉茂臺村。

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融合多種文化的屯頂民居。

走進這個青山懷抱、綠水環繞的村莊,踩在灰青色的石板路上,眼前是一棟棟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據葉茂臺鎮鎮長蓋小威介紹,這種建築是遼西北地區民居的特色。由於遼西北地區風沙較大,使用囤頂可以有效減輕風的阻力,既能阻擋寒冷的北風,又能阻擋風沙較大的南風。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經常在這裡發生戰爭,連年的戰亂、屯田、移民,從而使這裡成為我國曆史上多個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雜區之一,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移民文化圈”,不同文化的複合。屯頂建築就是保留了滿族民居建築特色的同時,融合了其他地域的建築文化而形成的獨特形式。

鬱鬱蔥蔥的古楓林

葉茂臺村北面的聖蹟山,因遼代第一位皇帝親臨而得名,宛如一條綿亙在黃土地上綠色巨龍。沿著一條千年古道蜿蜒而上,推開車門,迎面是一望無際、鬱鬱蔥蔥的古楓林。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四人才能合抱過來的“中華楓王”。

據介紹,古楓林區佔地面積200多畝,有800多棵,均為元寶楓。其中樹王已有1000餘歲,樹冠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樹圍要四個人才能環抱得過來,被稱為“中華楓王”。

這是一片我國最古老、面積最大的人工種植元寶古楓林,也是遼寧獨一無二的古楓樹群。據載,遼代契丹人視楓樹為吉祥物,遼太宗為紀念東征大勝,在太祖東征途中楓樹林處勒石記功,並在此種植楓樹,後多位皇帝在此種植楓樹,景宗和聖宗時期最盛。

因此,這片古楓林也被稱為研究遼代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生態、科學、歷史和觀賞價值。

已發現的23座墓葬

"

來源:遼寧日報客戶端

這是個聽得見歷史回聲的村莊。或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葉茂臺村“一腳跨四縣”——彰武、康平、新民和法庫,作為遼代的福地和六位宰相的故里,留存了太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典故,那回聲便顯得格外厚重而幽深。

從瀋陽市黃河大街出城,沿101國道向西北行駛90公里,就來到了北依聖蹟山,西傍聖蹟河的葉茂臺村。

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融合多種文化的屯頂民居。

走進這個青山懷抱、綠水環繞的村莊,踩在灰青色的石板路上,眼前是一棟棟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據葉茂臺鎮鎮長蓋小威介紹,這種建築是遼西北地區民居的特色。由於遼西北地區風沙較大,使用囤頂可以有效減輕風的阻力,既能阻擋寒冷的北風,又能阻擋風沙較大的南風。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經常在這裡發生戰爭,連年的戰亂、屯田、移民,從而使這裡成為我國曆史上多個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雜區之一,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移民文化圈”,不同文化的複合。屯頂建築就是保留了滿族民居建築特色的同時,融合了其他地域的建築文化而形成的獨特形式。

鬱鬱蔥蔥的古楓林

葉茂臺村北面的聖蹟山,因遼代第一位皇帝親臨而得名,宛如一條綿亙在黃土地上綠色巨龍。沿著一條千年古道蜿蜒而上,推開車門,迎面是一望無際、鬱鬱蔥蔥的古楓林。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四人才能合抱過來的“中華楓王”。

據介紹,古楓林區佔地面積200多畝,有800多棵,均為元寶楓。其中樹王已有1000餘歲,樹冠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樹圍要四個人才能環抱得過來,被稱為“中華楓王”。

這是一片我國最古老、面積最大的人工種植元寶古楓林,也是遼寧獨一無二的古楓樹群。據載,遼代契丹人視楓樹為吉祥物,遼太宗為紀念東征大勝,在太祖東征途中楓樹林處勒石記功,並在此種植楓樹,後多位皇帝在此種植楓樹,景宗和聖宗時期最盛。

因此,這片古楓林也被稱為研究遼代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生態、科學、歷史和觀賞價值。

已發現的23座墓葬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遼國宰相蕭義墓室。

與古楓林遙遙相望的遼代古墓群也坐落在聖蹟山上。據葉茂臺鎮中學退休教師劉學中告訴記者,這裡先後發現墓葬23座。這裡埋葬著蕭敵魯,蕭阿古只、蕭思溫等契丹蕭氏家族的後代,其中1975年發現的16號墓,墓主人為遼國宰相蕭義,並發現了墓誌,讓人們瞭解了蕭義家族身世以及遼天祚皇帝時期的很多事件,並認證了聖蹟山的由來。

而保存完好的7號遼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的兩幅絹軸畫“深山棋會圖”、“效原野趣圖”及雙陸棋、棺床小帳等,曾經轟動整個中外考古界,遼墓群也因此聞名於海內外。如今,這兩幅絹軸畫被修繕後收藏於遼寧博物館,併成為鎮館之寶。遼墓群的發現,對研究遼金和北方歷史,特別是契丹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歎為觀止的石窟

"

來源:遼寧日報客戶端

這是個聽得見歷史回聲的村莊。或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葉茂臺村“一腳跨四縣”——彰武、康平、新民和法庫,作為遼代的福地和六位宰相的故里,留存了太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典故,那回聲便顯得格外厚重而幽深。

從瀋陽市黃河大街出城,沿101國道向西北行駛90公里,就來到了北依聖蹟山,西傍聖蹟河的葉茂臺村。

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融合多種文化的屯頂民居。

走進這個青山懷抱、綠水環繞的村莊,踩在灰青色的石板路上,眼前是一棟棟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

據葉茂臺鎮鎮長蓋小威介紹,這種建築是遼西北地區民居的特色。由於遼西北地區風沙較大,使用囤頂可以有效減輕風的阻力,既能阻擋寒冷的北風,又能阻擋風沙較大的南風。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經常在這裡發生戰爭,連年的戰亂、屯田、移民,從而使這裡成為我國曆史上多個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雜區之一,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移民文化圈”,不同文化的複合。屯頂建築就是保留了滿族民居建築特色的同時,融合了其他地域的建築文化而形成的獨特形式。

鬱鬱蔥蔥的古楓林

葉茂臺村北面的聖蹟山,因遼代第一位皇帝親臨而得名,宛如一條綿亙在黃土地上綠色巨龍。沿著一條千年古道蜿蜒而上,推開車門,迎面是一望無際、鬱鬱蔥蔥的古楓林。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四人才能合抱過來的“中華楓王”。

據介紹,古楓林區佔地面積200多畝,有800多棵,均為元寶楓。其中樹王已有1000餘歲,樹冠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樹圍要四個人才能環抱得過來,被稱為“中華楓王”。

這是一片我國最古老、面積最大的人工種植元寶古楓林,也是遼寧獨一無二的古楓樹群。據載,遼代契丹人視楓樹為吉祥物,遼太宗為紀念東征大勝,在太祖東征途中楓樹林處勒石記功,並在此種植楓樹,後多位皇帝在此種植楓樹,景宗和聖宗時期最盛。

因此,這片古楓林也被稱為研究遼代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生態、科學、歷史和觀賞價值。

已發現的23座墓葬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遼國宰相蕭義墓室。

與古楓林遙遙相望的遼代古墓群也坐落在聖蹟山上。據葉茂臺鎮中學退休教師劉學中告訴記者,這裡先後發現墓葬23座。這裡埋葬著蕭敵魯,蕭阿古只、蕭思溫等契丹蕭氏家族的後代,其中1975年發現的16號墓,墓主人為遼國宰相蕭義,並發現了墓誌,讓人們瞭解了蕭義家族身世以及遼天祚皇帝時期的很多事件,並認證了聖蹟山的由來。

而保存完好的7號遼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的兩幅絹軸畫“深山棋會圖”、“效原野趣圖”及雙陸棋、棺床小帳等,曾經轟動整個中外考古界,遼墓群也因此聞名於海內外。如今,這兩幅絹軸畫被修繕後收藏於遼寧博物館,併成為鎮館之寶。遼墓群的發現,對研究遼金和北方歷史,特別是契丹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歎為觀止的石窟

探訪遼寧古村落!葉茂臺村——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從石窟裡望向外面的世界。

在聖蹟山上,還有一座令人歎為觀止的石窟。石窟外面是一塊塊形狀各異的巨石,彷彿一座巨石陣。幾十米高的石壁上有大量舊石器時代的切割工具和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工具留下的痕跡,令人震撼。

據可考資料,此石窟至少有千年歷史,遼墓群修建大多取材於此,人工開採痕跡突出。石窟裡有一個很深的天然“冰洞”,裡面同時能容納幾百人。記者艱難地下到冰洞前,好像一下子進到了冰窟裡,據說這裡就是在炎熱的三伏天,也能凍很厚的冰塊,曾經是村民們的天然冰箱。

從遼代傳承下來的市場

悠遠燦爛的歷史,蔚為壯觀的古蹟,靈山聖水的景觀,賦予葉茂臺村美好的過往,也帶給了葉茂臺村繁榮的現在。

在葉茂臺村,有一箇中國北方最大的牲畜貿易市場,就是從遼代傳承下來的一個市場。在遼代,葉茂臺是契丹蕭氏蕭敵魯、蕭阿古部族的聚居地,由於葉茂臺地區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最適合驢馬等牲畜飼養,遼國就在這裡建立了軍馬等軍用牲畜飼養場和交易市場,每到春秋季節,遼及北宋人皆來此交易,並舉行品驢、賭驢、賭馬和賽馬等活動。遼代以後,這裡成為東北、華北、內蒙古等地區以驢、馬、騾為主的牲畜交易集散地,延續至今。現在它的名字為中國瀋陽·遼北牲畜交易市場。

如今,這個市場平均一天交易4000頭,年交易額50億元。2016年6月,當時的縣政府、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和遼寧聖蹟山畜牧有限公司在葉茂臺鎮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成立了遼寧東阿黑毛驢牧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遼寧地區毛驢養殖和交易。

光緒年間取其根深葉茂之意的葉茂臺村,現有村民1336戶、4401人。“我們村有五六家是千萬元戶,有過百家是百萬元戶。今年6月,我們村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大發展,把葉茂臺打造成旅遊勝地。”葉茂臺村村支部書記李剛臉上寫滿了自豪與自信。

如需轉載,請與遼寧日報聯繫。未經遼寧日報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