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

一塊芯片,從晶圓到變成你手機、電腦裡小物件,經過的步驟很簡單,無非設計→製作→封裝三個環節。

但做起來,真的不簡單。因為一顆芯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有人說,這是比載人航天還要高科技的科技。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芯片的一些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聯想:三十年前中國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搞事情後,華為的國民度空前高漲了,從之前的”菊花司“變成了”買華為就等於愛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也有一個企業國民度不輸於華為,那就是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廣告詞,曾經的聯想也輝煌過,是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輝光不在,又因身陷“投票門”,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國民度可謂一落千丈。作為一家生產消費者終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受到消費者的聯合抵制,這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無論曾經多麼輝煌,走下沒落是肯定的。

但是,不可否認,聯想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漢卡”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敲開了計算機在中國發展普及的大門。

"

一塊芯片,從晶圓到變成你手機、電腦裡小物件,經過的步驟很簡單,無非設計→製作→封裝三個環節。

但做起來,真的不簡單。因為一顆芯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有人說,這是比載人航天還要高科技的科技。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芯片的一些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聯想:三十年前中國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搞事情後,華為的國民度空前高漲了,從之前的”菊花司“變成了”買華為就等於愛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也有一個企業國民度不輸於華為,那就是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廣告詞,曾經的聯想也輝煌過,是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輝光不在,又因身陷“投票門”,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國民度可謂一落千丈。作為一家生產消費者終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受到消費者的聯合抵制,這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無論曾經多麼輝煌,走下沒落是肯定的。

但是,不可否認,聯想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漢卡”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敲開了計算機在中國發展普及的大門。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剛進入中國時不能顯示中文,更沒法輸入中文、處理中文。為讓電腦能夠處理中文漢字,必須發明新的硬件去彌補電腦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漢卡應運而生。聯想漢卡的發明人,是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倪光南,他後來出任聯想公司總工程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在PC革命時期的爆發式增長,也快速促進了集成電路的發展。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其實就是“銷售”和“技術”在一個企業中哪個處於那個地位領先的區別。

"

一塊芯片,從晶圓到變成你手機、電腦裡小物件,經過的步驟很簡單,無非設計→製作→封裝三個環節。

但做起來,真的不簡單。因為一顆芯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有人說,這是比載人航天還要高科技的科技。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芯片的一些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聯想:三十年前中國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搞事情後,華為的國民度空前高漲了,從之前的”菊花司“變成了”買華為就等於愛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也有一個企業國民度不輸於華為,那就是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廣告詞,曾經的聯想也輝煌過,是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輝光不在,又因身陷“投票門”,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國民度可謂一落千丈。作為一家生產消費者終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受到消費者的聯合抵制,這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無論曾經多麼輝煌,走下沒落是肯定的。

但是,不可否認,聯想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漢卡”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敲開了計算機在中國發展普及的大門。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剛進入中國時不能顯示中文,更沒法輸入中文、處理中文。為讓電腦能夠處理中文漢字,必須發明新的硬件去彌補電腦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漢卡應運而生。聯想漢卡的發明人,是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倪光南,他後來出任聯想公司總工程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在PC革命時期的爆發式增長,也快速促進了集成電路的發展。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其實就是“銷售”和“技術”在一個企業中哪個處於那個地位領先的區別。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柳傳志依靠“病床外交”說服聯想集團的管理層放棄自主研發芯片,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鞏固了權力。然後倪光南黯然出局,從此以後聯想走上了一條全球PC行業最末端產業鏈的“不歸路”。

如今我們已經看到這兩條路線爭論的結果,2018年,聯想集團被從“恆生指數50只成份股”中剔除。聯想集團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證明,“貿工技”路線是使高科技企業衰落之路。

中國各方面發展起步比較晚,特別是在一些高端科技領域更是被美國及西方國家“嚴防死守”。近現代西方自由貿易經濟理論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美國意志的體現,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每個國家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要想著幹不屬於你的活,不要妄圖掙不該屬於你錢。這句話在聯想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聯想科技CEO楊元慶今年曾表示:“聯想要好好做好在全球產業鏈上的角色,聯想不會自己研發芯片,也沒有必要研發芯片。”

聯想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一家公司,作為當時的標杆,帶領了一個很不好的開端,都以“貿”為主,讓我們在三十年前就錯失了一次芯片發展的機遇。

因為當時幾乎所有企業都選擇了務實的柳式路徑,技術在中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就此缺位。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但技術始終是中國企業立於國際市場上無法繞過的一大缺憾,就連西蒙教授也不無得意地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卻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

一塊芯片,從晶圓到變成你手機、電腦裡小物件,經過的步驟很簡單,無非設計→製作→封裝三個環節。

但做起來,真的不簡單。因為一顆芯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有人說,這是比載人航天還要高科技的科技。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芯片的一些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聯想:三十年前中國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搞事情後,華為的國民度空前高漲了,從之前的”菊花司“變成了”買華為就等於愛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也有一個企業國民度不輸於華為,那就是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廣告詞,曾經的聯想也輝煌過,是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輝光不在,又因身陷“投票門”,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國民度可謂一落千丈。作為一家生產消費者終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受到消費者的聯合抵制,這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無論曾經多麼輝煌,走下沒落是肯定的。

但是,不可否認,聯想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漢卡”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敲開了計算機在中國發展普及的大門。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剛進入中國時不能顯示中文,更沒法輸入中文、處理中文。為讓電腦能夠處理中文漢字,必須發明新的硬件去彌補電腦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漢卡應運而生。聯想漢卡的發明人,是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倪光南,他後來出任聯想公司總工程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在PC革命時期的爆發式增長,也快速促進了集成電路的發展。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其實就是“銷售”和“技術”在一個企業中哪個處於那個地位領先的區別。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柳傳志依靠“病床外交”說服聯想集團的管理層放棄自主研發芯片,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鞏固了權力。然後倪光南黯然出局,從此以後聯想走上了一條全球PC行業最末端產業鏈的“不歸路”。

如今我們已經看到這兩條路線爭論的結果,2018年,聯想集團被從“恆生指數50只成份股”中剔除。聯想集團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證明,“貿工技”路線是使高科技企業衰落之路。

中國各方面發展起步比較晚,特別是在一些高端科技領域更是被美國及西方國家“嚴防死守”。近現代西方自由貿易經濟理論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美國意志的體現,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每個國家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要想著幹不屬於你的活,不要妄圖掙不該屬於你錢。這句話在聯想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聯想科技CEO楊元慶今年曾表示:“聯想要好好做好在全球產業鏈上的角色,聯想不會自己研發芯片,也沒有必要研發芯片。”

聯想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一家公司,作為當時的標杆,帶領了一個很不好的開端,都以“貿”為主,讓我們在三十年前就錯失了一次芯片發展的機遇。

因為當時幾乎所有企業都選擇了務實的柳式路徑,技術在中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就此缺位。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但技術始終是中國企業立於國際市場上無法繞過的一大缺憾,就連西蒙教授也不無得意地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卻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漢芯:科研巨騙 導致“中國芯”停滯十幾年

10多年前,我國就曾有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科研騙局:前上海交大教授陳進,買來進口芯片,讓民工磨去上面的標識,印上自己的logo,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微電子領域裡程碑”。

靠著這項“發明”,他騙取了國家上億科研資金,甚至將其轉移到自己名下。因為神祕人的舉報和媒體的報道,人們才得知,原來陳進是找到了在美國的弟弟,購買了一批摩托羅拉dsp56800系列芯片。為了掩人耳目,陳進找來了當初給“漢芯”實驗室裝修的一位民工,讓他用砂紙打磨掉芯片上原有摩托羅拉標識,然後加上自己的“標識”才變成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

"

一塊芯片,從晶圓到變成你手機、電腦裡小物件,經過的步驟很簡單,無非設計→製作→封裝三個環節。

但做起來,真的不簡單。因為一顆芯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有人說,這是比載人航天還要高科技的科技。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芯片的一些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聯想:三十年前中國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搞事情後,華為的國民度空前高漲了,從之前的”菊花司“變成了”買華為就等於愛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也有一個企業國民度不輸於華為,那就是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廣告詞,曾經的聯想也輝煌過,是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輝光不在,又因身陷“投票門”,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國民度可謂一落千丈。作為一家生產消費者終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受到消費者的聯合抵制,這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無論曾經多麼輝煌,走下沒落是肯定的。

但是,不可否認,聯想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漢卡”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敲開了計算機在中國發展普及的大門。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剛進入中國時不能顯示中文,更沒法輸入中文、處理中文。為讓電腦能夠處理中文漢字,必須發明新的硬件去彌補電腦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漢卡應運而生。聯想漢卡的發明人,是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倪光南,他後來出任聯想公司總工程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在PC革命時期的爆發式增長,也快速促進了集成電路的發展。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其實就是“銷售”和“技術”在一個企業中哪個處於那個地位領先的區別。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柳傳志依靠“病床外交”說服聯想集團的管理層放棄自主研發芯片,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鞏固了權力。然後倪光南黯然出局,從此以後聯想走上了一條全球PC行業最末端產業鏈的“不歸路”。

如今我們已經看到這兩條路線爭論的結果,2018年,聯想集團被從“恆生指數50只成份股”中剔除。聯想集團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證明,“貿工技”路線是使高科技企業衰落之路。

中國各方面發展起步比較晚,特別是在一些高端科技領域更是被美國及西方國家“嚴防死守”。近現代西方自由貿易經濟理論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美國意志的體現,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每個國家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要想著幹不屬於你的活,不要妄圖掙不該屬於你錢。這句話在聯想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聯想科技CEO楊元慶今年曾表示:“聯想要好好做好在全球產業鏈上的角色,聯想不會自己研發芯片,也沒有必要研發芯片。”

聯想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一家公司,作為當時的標杆,帶領了一個很不好的開端,都以“貿”為主,讓我們在三十年前就錯失了一次芯片發展的機遇。

因為當時幾乎所有企業都選擇了務實的柳式路徑,技術在中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就此缺位。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但技術始終是中國企業立於國際市場上無法繞過的一大缺憾,就連西蒙教授也不無得意地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卻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漢芯:科研巨騙 導致“中國芯”停滯十幾年

10多年前,我國就曾有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科研騙局:前上海交大教授陳進,買來進口芯片,讓民工磨去上面的標識,印上自己的logo,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微電子領域裡程碑”。

靠著這項“發明”,他騙取了國家上億科研資金,甚至將其轉移到自己名下。因為神祕人的舉報和媒體的報道,人們才得知,原來陳進是找到了在美國的弟弟,購買了一批摩托羅拉dsp56800系列芯片。為了掩人耳目,陳進找來了當初給“漢芯”實驗室裝修的一位民工,讓他用砂紙打磨掉芯片上原有摩托羅拉標識,然後加上自己的“標識”才變成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調查近半年後,官方終於承認陳進的嚴重造假行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長江學者”、上海交大教授...陳進所有職務和學術頭銜都被撤銷。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所有科研合同,並追繳各項補貼、經費。但僅此而已,在這次事件中,沒有任何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

即便是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陳進投身商界,東山再起,重新投身多媒體處理芯片行業。

最大的輸家是誰?恐怕就是國產半導體芯片研發行業。科研是存在明顯的“標杆效應”的,一兩個明星項目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這個學科領域的生死。“漢芯事件”後,無論國家和民眾都對半導體芯片國產自主研發這件事“寒心”了。

國家對這一領域的投入熱情大幅下降,不少相關領域自主研發的立項審批和爭取經費,都受到了影響,有些進展嚴重停滯,有的根本無法推廣,造成國產芯片相關產業好幾年的冬天。

"

一塊芯片,從晶圓到變成你手機、電腦裡小物件,經過的步驟很簡單,無非設計→製作→封裝三個環節。

但做起來,真的不簡單。因為一顆芯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有人說,這是比載人航天還要高科技的科技。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芯片的一些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聯想:三十年前中國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搞事情後,華為的國民度空前高漲了,從之前的”菊花司“變成了”買華為就等於愛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也有一個企業國民度不輸於華為,那就是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廣告詞,曾經的聯想也輝煌過,是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輝光不在,又因身陷“投票門”,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國民度可謂一落千丈。作為一家生產消費者終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受到消費者的聯合抵制,這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無論曾經多麼輝煌,走下沒落是肯定的。

但是,不可否認,聯想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漢卡”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敲開了計算機在中國發展普及的大門。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剛進入中國時不能顯示中文,更沒法輸入中文、處理中文。為讓電腦能夠處理中文漢字,必須發明新的硬件去彌補電腦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漢卡應運而生。聯想漢卡的發明人,是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倪光南,他後來出任聯想公司總工程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在PC革命時期的爆發式增長,也快速促進了集成電路的發展。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其實就是“銷售”和“技術”在一個企業中哪個處於那個地位領先的區別。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柳傳志依靠“病床外交”說服聯想集團的管理層放棄自主研發芯片,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鞏固了權力。然後倪光南黯然出局,從此以後聯想走上了一條全球PC行業最末端產業鏈的“不歸路”。

如今我們已經看到這兩條路線爭論的結果,2018年,聯想集團被從“恆生指數50只成份股”中剔除。聯想集團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證明,“貿工技”路線是使高科技企業衰落之路。

中國各方面發展起步比較晚,特別是在一些高端科技領域更是被美國及西方國家“嚴防死守”。近現代西方自由貿易經濟理論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美國意志的體現,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每個國家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要想著幹不屬於你的活,不要妄圖掙不該屬於你錢。這句話在聯想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聯想科技CEO楊元慶今年曾表示:“聯想要好好做好在全球產業鏈上的角色,聯想不會自己研發芯片,也沒有必要研發芯片。”

聯想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一家公司,作為當時的標杆,帶領了一個很不好的開端,都以“貿”為主,讓我們在三十年前就錯失了一次芯片發展的機遇。

因為當時幾乎所有企業都選擇了務實的柳式路徑,技術在中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就此缺位。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但技術始終是中國企業立於國際市場上無法繞過的一大缺憾,就連西蒙教授也不無得意地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卻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漢芯:科研巨騙 導致“中國芯”停滯十幾年

10多年前,我國就曾有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科研騙局:前上海交大教授陳進,買來進口芯片,讓民工磨去上面的標識,印上自己的logo,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微電子領域裡程碑”。

靠著這項“發明”,他騙取了國家上億科研資金,甚至將其轉移到自己名下。因為神祕人的舉報和媒體的報道,人們才得知,原來陳進是找到了在美國的弟弟,購買了一批摩托羅拉dsp56800系列芯片。為了掩人耳目,陳進找來了當初給“漢芯”實驗室裝修的一位民工,讓他用砂紙打磨掉芯片上原有摩托羅拉標識,然後加上自己的“標識”才變成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調查近半年後,官方終於承認陳進的嚴重造假行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長江學者”、上海交大教授...陳進所有職務和學術頭銜都被撤銷。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所有科研合同,並追繳各項補貼、經費。但僅此而已,在這次事件中,沒有任何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

即便是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陳進投身商界,東山再起,重新投身多媒體處理芯片行業。

最大的輸家是誰?恐怕就是國產半導體芯片研發行業。科研是存在明顯的“標杆效應”的,一兩個明星項目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這個學科領域的生死。“漢芯事件”後,無論國家和民眾都對半導體芯片國產自主研發這件事“寒心”了。

國家對這一領域的投入熱情大幅下降,不少相關領域自主研發的立項審批和爭取經費,都受到了影響,有些進展嚴重停滯,有的根本無法推廣,造成國產芯片相關產業好幾年的冬天。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龍芯:補課18年 已應用於北斗衛星上

和“漢芯”幾乎同時起步的“龍芯”,在當時也面臨了巨大壓力。漢芯造假被揭露後,社會的輿論一邊倒都說龍芯也是假的。大家談“芯”色變,一說起國產芯片,冷嘲熱諷都少不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國產芯片自主研發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由於長期燒錢看不見成果,還經常有這種漢芯這種壞芯攪局,芯片的設計生產製造在國內的處境那可是相當委屈。

龍芯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研發的通用CPU,採用RISC指令集。目前的龍芯已經推出了三代產品,龍芯1號、龍芯2號和龍芯3號,目前性能最強的是龍芯3a3000,其採用的是28納米工藝,最高主頻為1.5GHz。龍芯研發的龍芯1E和龍芯1F還被安裝在了北斗衛星上,實現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在半導體領域的自主可控。

2019年,國科大錄取通知書信封內就夾有一枚龍芯3A1000處理器。國科大校長李樹深在信裡寫道:它看上去很小,卻可以驅動龐大的世界。它樸實無華,正是中國科學院砥礪創新自主研發的寫照,希望同學們透過芯片,讀懂更多,看得更遠!

"

一塊芯片,從晶圓到變成你手機、電腦裡小物件,經過的步驟很簡單,無非設計→製作→封裝三個環節。

但做起來,真的不簡單。因為一顆芯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有人說,這是比載人航天還要高科技的科技。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芯片的一些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聯想:三十年前中國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搞事情後,華為的國民度空前高漲了,從之前的”菊花司“變成了”買華為就等於愛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也有一個企業國民度不輸於華為,那就是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廣告詞,曾經的聯想也輝煌過,是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輝光不在,又因身陷“投票門”,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國民度可謂一落千丈。作為一家生產消費者終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受到消費者的聯合抵制,這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無論曾經多麼輝煌,走下沒落是肯定的。

但是,不可否認,聯想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漢卡”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敲開了計算機在中國發展普及的大門。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剛進入中國時不能顯示中文,更沒法輸入中文、處理中文。為讓電腦能夠處理中文漢字,必須發明新的硬件去彌補電腦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漢卡應運而生。聯想漢卡的發明人,是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倪光南,他後來出任聯想公司總工程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在PC革命時期的爆發式增長,也快速促進了集成電路的發展。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其實就是“銷售”和“技術”在一個企業中哪個處於那個地位領先的區別。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柳傳志依靠“病床外交”說服聯想集團的管理層放棄自主研發芯片,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鞏固了權力。然後倪光南黯然出局,從此以後聯想走上了一條全球PC行業最末端產業鏈的“不歸路”。

如今我們已經看到這兩條路線爭論的結果,2018年,聯想集團被從“恆生指數50只成份股”中剔除。聯想集團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證明,“貿工技”路線是使高科技企業衰落之路。

中國各方面發展起步比較晚,特別是在一些高端科技領域更是被美國及西方國家“嚴防死守”。近現代西方自由貿易經濟理論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美國意志的體現,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每個國家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要想著幹不屬於你的活,不要妄圖掙不該屬於你錢。這句話在聯想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聯想科技CEO楊元慶今年曾表示:“聯想要好好做好在全球產業鏈上的角色,聯想不會自己研發芯片,也沒有必要研發芯片。”

聯想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一家公司,作為當時的標杆,帶領了一個很不好的開端,都以“貿”為主,讓我們在三十年前就錯失了一次芯片發展的機遇。

因為當時幾乎所有企業都選擇了務實的柳式路徑,技術在中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就此缺位。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但技術始終是中國企業立於國際市場上無法繞過的一大缺憾,就連西蒙教授也不無得意地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卻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漢芯:科研巨騙 導致“中國芯”停滯十幾年

10多年前,我國就曾有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科研騙局:前上海交大教授陳進,買來進口芯片,讓民工磨去上面的標識,印上自己的logo,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微電子領域裡程碑”。

靠著這項“發明”,他騙取了國家上億科研資金,甚至將其轉移到自己名下。因為神祕人的舉報和媒體的報道,人們才得知,原來陳進是找到了在美國的弟弟,購買了一批摩托羅拉dsp56800系列芯片。為了掩人耳目,陳進找來了當初給“漢芯”實驗室裝修的一位民工,讓他用砂紙打磨掉芯片上原有摩托羅拉標識,然後加上自己的“標識”才變成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調查近半年後,官方終於承認陳進的嚴重造假行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長江學者”、上海交大教授...陳進所有職務和學術頭銜都被撤銷。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所有科研合同,並追繳各項補貼、經費。但僅此而已,在這次事件中,沒有任何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

即便是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陳進投身商界,東山再起,重新投身多媒體處理芯片行業。

最大的輸家是誰?恐怕就是國產半導體芯片研發行業。科研是存在明顯的“標杆效應”的,一兩個明星項目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這個學科領域的生死。“漢芯事件”後,無論國家和民眾都對半導體芯片國產自主研發這件事“寒心”了。

國家對這一領域的投入熱情大幅下降,不少相關領域自主研發的立項審批和爭取經費,都受到了影響,有些進展嚴重停滯,有的根本無法推廣,造成國產芯片相關產業好幾年的冬天。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龍芯:補課18年 已應用於北斗衛星上

和“漢芯”幾乎同時起步的“龍芯”,在當時也面臨了巨大壓力。漢芯造假被揭露後,社會的輿論一邊倒都說龍芯也是假的。大家談“芯”色變,一說起國產芯片,冷嘲熱諷都少不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國產芯片自主研發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由於長期燒錢看不見成果,還經常有這種漢芯這種壞芯攪局,芯片的設計生產製造在國內的處境那可是相當委屈。

龍芯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研發的通用CPU,採用RISC指令集。目前的龍芯已經推出了三代產品,龍芯1號、龍芯2號和龍芯3號,目前性能最強的是龍芯3a3000,其採用的是28納米工藝,最高主頻為1.5GHz。龍芯研發的龍芯1E和龍芯1F還被安裝在了北斗衛星上,實現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在半導體領域的自主可控。

2019年,國科大錄取通知書信封內就夾有一枚龍芯3A1000處理器。國科大校長李樹深在信裡寫道:它看上去很小,卻可以驅動龐大的世界。它樸實無華,正是中國科學院砥礪創新自主研發的寫照,希望同學們透過芯片,讀懂更多,看得更遠!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華為:10年,千億級的投入才在半導體領域有一席之地

芯片開發不比其他互聯網創業,招一些程序員+買一些電腦就能有團隊。芯片是個高投入,盈利週期漫長的產品。

從芯片版圖設計,各種EDA軟件,買FPGA 平臺仿真,後期再在工廠流片,封測,可能比現在任何一種互聯網創業還燒錢。一旦設計出現錯誤,不像軟件打個包升級下軟件就行,芯片可能需要把上述過程推倒重新來一次,更別說手機芯片這種複雜的芯片了。

所以有人說,芯片行業比當年研製原子彈還難,現在由於一道道工序裡還存在著海外公司的技術封鎖。

華為造芯片的路也不好走。2006年,看到聯發科的Turnkey GSM方案造就了中國的山寨機,華為心動不已。

三年後,海思推出了第一款手機應用處理器,命名為K3V1。比小米的澎湃還慘,K3V1剛一問世,就陣亡了。再過三年,改進版K3V2誕生,它採用了主流的ARM四核架構,並支持安卓操作系統。性能跟不上,功耗卻大得多,所以被人們噴“暖手寶”和“拖拉機”。

K3V2芯片給了華為鋪天蓋地的嘲諷聲,甚至“自主研發”這個詞也一起成了被“鄙視”的對象。

"

一塊芯片,從晶圓到變成你手機、電腦裡小物件,經過的步驟很簡單,無非設計→製作→封裝三個環節。

但做起來,真的不簡單。因為一顆芯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有人說,這是比載人航天還要高科技的科技。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芯片的一些往事中能找到答案。

聯想:三十年前中國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搞事情後,華為的國民度空前高漲了,從之前的”菊花司“變成了”買華為就等於愛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也有一個企業國民度不輸於華為,那就是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廣告詞,曾經的聯想也輝煌過,是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僅僅幾年的光景,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輝光不在,又因身陷“投票門”,遭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國民度可謂一落千丈。作為一家生產消費者終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受到消費者的聯合抵制,這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無論曾經多麼輝煌,走下沒落是肯定的。

但是,不可否認,聯想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在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漢卡”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敲開了計算機在中國發展普及的大門。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剛進入中國時不能顯示中文,更沒法輸入中文、處理中文。為讓電腦能夠處理中文漢字,必須發明新的硬件去彌補電腦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漢卡應運而生。聯想漢卡的發明人,是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倪光南,他後來出任聯想公司總工程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在PC革命時期的爆發式增長,也快速促進了集成電路的發展。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其實就是“銷售”和“技術”在一個企業中哪個處於那個地位領先的區別。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柳傳志依靠“病床外交”說服聯想集團的管理層放棄自主研發芯片,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鞏固了權力。然後倪光南黯然出局,從此以後聯想走上了一條全球PC行業最末端產業鏈的“不歸路”。

如今我們已經看到這兩條路線爭論的結果,2018年,聯想集團被從“恆生指數50只成份股”中剔除。聯想集團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證明,“貿工技”路線是使高科技企業衰落之路。

中國各方面發展起步比較晚,特別是在一些高端科技領域更是被美國及西方國家“嚴防死守”。近現代西方自由貿易經濟理論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美國意志的體現,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每個國家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要想著幹不屬於你的活,不要妄圖掙不該屬於你錢。這句話在聯想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聯想科技CEO楊元慶今年曾表示:“聯想要好好做好在全球產業鏈上的角色,聯想不會自己研發芯片,也沒有必要研發芯片。”

聯想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一家公司,作為當時的標杆,帶領了一個很不好的開端,都以“貿”為主,讓我們在三十年前就錯失了一次芯片發展的機遇。

因為當時幾乎所有企業都選擇了務實的柳式路徑,技術在中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就此缺位。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但技術始終是中國企業立於國際市場上無法繞過的一大缺憾,就連西蒙教授也不無得意地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卻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漢芯:科研巨騙 導致“中國芯”停滯十幾年

10多年前,我國就曾有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科研騙局:前上海交大教授陳進,買來進口芯片,讓民工磨去上面的標識,印上自己的logo,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微電子領域裡程碑”。

靠著這項“發明”,他騙取了國家上億科研資金,甚至將其轉移到自己名下。因為神祕人的舉報和媒體的報道,人們才得知,原來陳進是找到了在美國的弟弟,購買了一批摩托羅拉dsp56800系列芯片。為了掩人耳目,陳進找來了當初給“漢芯”實驗室裝修的一位民工,讓他用砂紙打磨掉芯片上原有摩托羅拉標識,然後加上自己的“標識”才變成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調查近半年後,官方終於承認陳進的嚴重造假行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長江學者”、上海交大教授...陳進所有職務和學術頭銜都被撤銷。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所有科研合同,並追繳各項補貼、經費。但僅此而已,在這次事件中,沒有任何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

即便是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陳進投身商界,東山再起,重新投身多媒體處理芯片行業。

最大的輸家是誰?恐怕就是國產半導體芯片研發行業。科研是存在明顯的“標杆效應”的,一兩個明星項目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這個學科領域的生死。“漢芯事件”後,無論國家和民眾都對半導體芯片國產自主研發這件事“寒心”了。

國家對這一領域的投入熱情大幅下降,不少相關領域自主研發的立項審批和爭取經費,都受到了影響,有些進展嚴重停滯,有的根本無法推廣,造成國產芯片相關產業好幾年的冬天。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龍芯:補課18年 已應用於北斗衛星上

和“漢芯”幾乎同時起步的“龍芯”,在當時也面臨了巨大壓力。漢芯造假被揭露後,社會的輿論一邊倒都說龍芯也是假的。大家談“芯”色變,一說起國產芯片,冷嘲熱諷都少不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國產芯片自主研發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由於長期燒錢看不見成果,還經常有這種漢芯這種壞芯攪局,芯片的設計生產製造在國內的處境那可是相當委屈。

龍芯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研發的通用CPU,採用RISC指令集。目前的龍芯已經推出了三代產品,龍芯1號、龍芯2號和龍芯3號,目前性能最強的是龍芯3a3000,其採用的是28納米工藝,最高主頻為1.5GHz。龍芯研發的龍芯1E和龍芯1F還被安裝在了北斗衛星上,實現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在半導體領域的自主可控。

2019年,國科大錄取通知書信封內就夾有一枚龍芯3A1000處理器。國科大校長李樹深在信裡寫道:它看上去很小,卻可以驅動龐大的世界。它樸實無華,正是中國科學院砥礪創新自主研發的寫照,希望同學們透過芯片,讀懂更多,看得更遠!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華為:10年,千億級的投入才在半導體領域有一席之地

芯片開發不比其他互聯網創業,招一些程序員+買一些電腦就能有團隊。芯片是個高投入,盈利週期漫長的產品。

從芯片版圖設計,各種EDA軟件,買FPGA 平臺仿真,後期再在工廠流片,封測,可能比現在任何一種互聯網創業還燒錢。一旦設計出現錯誤,不像軟件打個包升級下軟件就行,芯片可能需要把上述過程推倒重新來一次,更別說手機芯片這種複雜的芯片了。

所以有人說,芯片行業比當年研製原子彈還難,現在由於一道道工序裡還存在著海外公司的技術封鎖。

華為造芯片的路也不好走。2006年,看到聯發科的Turnkey GSM方案造就了中國的山寨機,華為心動不已。

三年後,海思推出了第一款手機應用處理器,命名為K3V1。比小米的澎湃還慘,K3V1剛一問世,就陣亡了。再過三年,改進版K3V2誕生,它採用了主流的ARM四核架構,並支持安卓操作系統。性能跟不上,功耗卻大得多,所以被人們噴“暖手寶”和“拖拉機”。

K3V2芯片給了華為鋪天蓋地的嘲諷聲,甚至“自主研發”這個詞也一起成了被“鄙視”的對象。

聯想、漢芯、龍芯、華為,中國芯片的艱難成長之路

到了2013年,華為P6S搭載的全新麒麟910芯片問世,麒麟系列終於在手機芯片裡攻下一城。再到P30搭載的麒麟980,華為芯片已經能夠和老牌芯片大廠高通進行pk。麒麟芯片和華為手機終於實現了平衡。

那麼華為在芯片上花了多少錢?

以麒麟980為例,前海思負責人艾偉透露,它的研發週期長達3年,投入超過3億美元。

共有1000多位高級半導體專家參與,進行了超過5000次的工程驗證才最終量產成功。

根據華為公佈的數據,在2008-2017這十年間,華為的研發投入高達4000億元,其中芯片研發佔40%,也就是超過1600億元的投入。

10年,千億級的投入,華為在半導體領域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從被罵垃圾到躋身世界一流芯片廠商,華為海思最終做到了任正非的期許:一定要站起來,減少依賴。

做科研不是請客吃飯,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實驗、失敗、總結,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反思,最後還不一定能成功。“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則又要面對“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