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碩:“一帶一路”建設應加強多邊合作

4月2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委員、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前院長馬凱碩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專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應加強多邊合作。


​馬凱碩:“一帶一路”建設應加強多邊合作


他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全球化倡議,從長遠來看,其成效大小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多的國家參與,以及是否能夠展開更多的多邊合作,而非僅僅是雙邊合作。

作為被邀請參會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新加坡代表之一,馬凱碩對於此次參會的國家和國際組織之眾,表示驚訝和讚歎。

他對《中國新聞週刊》感慨,短短兩年內,中國的“一帶一路”朋友圈已經從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擴展到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此次參會者更是達到了近5000人。

上一次,馬凱碩來到中國,還是2018年12 月。當時,他在北京出席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下稱諮委會)的第一次全體會議。

這個諮詢委員會是一個非營利性、國際性政策諮詢機構,由包括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執行祕書巴爾塞納、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埃及前總理沙拉夫等12名有關國家前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工商界領袖,以及相關領域知名學者組成。

馬凱碩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國際組織像聯合國這樣擁有幾乎可以覆蓋全球的主權國家,其所倡導的所有議程都對全球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一帶一路”也是個全球化倡議。

他說,通過分析“一帶一路”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之間的協同效應,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諮委會近日發佈了《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更美好的世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研究成果和建議報告》(下稱《諮委會報告》)稱,“一帶一路”可通過推動減貧和應對氣候變化,拓展發展融資渠道,成為落實聯合國 2030 年議程的重要平臺。

《諮委會報告》還列出了未來“一帶一路”的合作重點,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強化“一帶一路”合作的多邊屬性。

馬凱碩表示,“一帶一路”不僅要和聯合國等眾多國際組織協同發展,更關鍵的是,在具體的項目中,不能侷限於雙邊合作,而是進行多邊合作,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參與進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商、共建、共享”,並在這個過程中強調高質量發展。

他建議,為了吸引更多發達國家參與,需要努力尋找這些國家關切的領域,找到更好的項目接合點。比如,現在中國在東歐有很多項目,捷克的項目可以邀請德國加入;拉美的項目可以邀請美國;在埃及,可以和法國一起合作。

在馬凱碩看來,如何實現多邊合作,是對中國最大的挑戰,但也潛力無限。

事實上,早在2015年6月30日,中國同法國政府就正式發表《中法關於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聯合聲明》,首次提出了“第三方市場合作”這一概念。該模式將中國的優勢產能、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不侷限於傳統的雙邊合作模式,更強調多邊性,是中國首創的國際合作新模式。

目前,中國已經與法國、韓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比利時、葡萄牙等10多個發達國家達成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共識,聚焦基礎設施、能源、環保、金融等優勢互補領域,開展了機制化的合作,在一系列重大項目上取得了務實成果。

馬凱碩還建議,在具體的合作中可以採取試驗區的模式。在試驗區裡,所有項目都要採用國際標準,和國際組織合作。“如果建設一個機場,最好和國際民航組織一起工作,採用國際航空標準。”他說。

在拓寬融資渠道方面,馬凱碩建議,可以讓更多國際或多邊金融機構參與進來,比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

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說,我們所處的世界不缺乏資金,缺的是投資機會,如果讓人們看到“一帶一路”的投資回報率很高,會有更多基金加入。

尤其是進入2019年,世界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歐洲市場已經近乎成熟,最大的新興市場在亞洲,源自亞洲中產階級的崛起。因此,“一帶一路”通過聯通歐亞,不僅讓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也讓發達國家獲得了更大的市場。“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個零和博弈,而是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得雙贏。

“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都需要更多耐心。”在採訪的最後,馬凱碩說。

圖片來源:受訪者官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