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壽星:唐山市樂亭縣湯家河鎮東街張榮一

樂亭 唐山 手工藝 服裝 樂亭故鄉人 2019-04-08

作者:劉慶文

來源:樂亭縣民政局、樂亭文化研究會主編《樂亭百歲壽星》(2016年輯印)/樂亭故鄉人網站(www.guxiangren.com)

按: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非本文所述張榮一

百歲壽星:唐山市樂亭縣湯家河鎮東街張榮一

張榮一,樂亭湯家河鎮東街人。1897年3月出生,2001年舊曆五月初一去世,享年104歲。

張榮一出生在樂亭徐店鄉賈各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5歲時母親去世,7歲時父親去世,是一個沒爹沒孃的可憐孤兒。伯母是一位善良的農家婦女,收養了他。張榮一14歲那年,去給伯母的女兒家裡扛小活。當時,這位叔伯姐姐家境較好,但對張榮一卻不怎麼關心,說自己這位叔伯弟弟命硬,是個妨爹妨媽的東西。只因母親的面子,給他碗飯吃罷了。

張榮一是個苦命人,卻不怕吃苦。為了不給這位堂姐添麻煩,他對身上穿的衣物極愛惜,一件衣服能穿三、四年,補丁上面摞補丁。人們說張榮一是“屎殼郎郎趕集,裡裡外外一身皮。”初夏,到地裡去趟穀子(中耕培土),他牽牲口,怕露水沾溼衣裳,他把衣服全部脫光,赤裸裸地牽著牛韁繩。谷葉兒外緣都是小鋸齒,渾身上下被谷葉劃出道道血印子。冬天,田野裡變得光禿禿的,他扛著一張大耙在田野裡摟柴禾,怕地裡的豆根尖把鞋幫扎破,都是脫掉鞋子,光著腳丫兒,行走在冰封的田野裡。邊摟柴禾,邊唱樂亭影戲詞:“騎馬坐轎,修來的福;推車擔擔,命裡該然。”

張榮一的堂兄叫張福一。當時張福一在湯家河鎮開了個桑編作坊,見自己的這位堂弟能吃苦又勤快,就把他招進了作坊學桑編。桑編是種手藝,用桑條、槐條、柳條編織柴簍、筐、籃、糞箕子等物件,這些物件是當時農家必備的生產、生活用具。張榮一由種地而學桑編手藝,甭提多高興了,因為在當時有這麼一句諺語:家有萬貫,不如手藝在身——賊偷火燒都不怕。張榮一人勤手巧,僅一年功夫,手藝就超過了堂兄張福一。他編的籃子、糞箕子,底兒使爛了,也拔不了芯兒。每逢集日,張榮一用扁擔挑上桑編物品去趕集,一走就是10裡20裡,扁擔悠悠,他邊走邊唱,儘管額上汗珠子滴答,卻從來不知什麼叫累。

堂兄張福一見自己這個弟弟每天唱唱唧唧的幹活兒,一晃兒竟三十有二了,便由湯家河鎮東街買了一處舊宅,託人給他找了個媳婦,與他分居另過了。

張榮一娶的是南寨村一個寡婦,帶來一個三歲的兒子和一個週歲的女兒。媳婦雖說不十分精明,卻也勤快,張榮一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打駁回兒。媳婦見張榮一愛喝水,每天壺裡的開水總是滿著。

張榮一有了自己的家庭,除了趕集上市之外,一天到晚忙編織。那時的湯家河鎮方圓20裡之內,就張家搞桑編,可謂獨一丸的買賣,生意極好,小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張榮一每天須兩暖壺水泡茶喝,不知是天生的還是因茶水泡的,他的嗓音極脆生、洪亮。他喜歡皮影戲裡的旦角唱腔,不需掐嗓,唱出的調兒滿夠韻味,最愛唱《綵樓配》中王寶釧的唱詞:“奴家生來心最軟,這個花子甚可憐。快快去到繡樓上,取錢一串二兩銀。算是咱們修了好,幫他換換身上的破衣衫”。

那時,湯家河鎮每逢年節都辦秧歌,張榮一是秧歌場上的極引人注目的活躍人物。他不親身扭秧歌,專搞打場子張羅事兒。在秧歌隊扭完一場時,他站在場子中央,伴著鑼鼓點兒“唱鳳柳”:“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牽牛,王母娘娘來送飯,百姓年年慶豐收。”這“唱鳳柳,是舊時秧歌舞中不可少的一種歌,有既定的調曲,也可即興出詞演唱。特別是秧歌隊在大戶人家門前”撂場“求賞錢時,歌者的唱詞尤為重要,必須是吉慶、祥瑞。湯家河鎮有家大煙館,字號匾額為”臨龍軒“,每年秧歌隊在門前”撂場“張榮一都這麼唱:“道南村公所,道北臨龍軒,臨龍軒,賣大煙,掙得大洋堆成山呀。”店主人聽罷這段唱,便向秧歌場中扔幾塊銀元。

張榮一煙、酒不沾,不擇食、飯量也不大,每日兩壺茶水,茶也是價格極便宜的“花三角”之類,可謂不擇茶而喝的大方之家。由於生性節儉,於1949年前置有土地30多畝,土改時家庭成份被定為中農。在他40歲上,收了兩個窮苦農家青年為徒(三年內只管吃飯,不給工錢。)他不但教徒弟編織手藝,也教徒弟做人之道:“自己度志,省、勤莫求人”。一直到他去世前,兩個徒弟仍牢記“師恩”,與之禮尚往來。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張榮一和兒子張意中一起加入了樂亭縣手工業聯社,兒子學會計,他亦然搞桑編。幹了一年,他就退職了。人們問他為什麼回來,他說,我一個大字不識,成天開會受不了。回來後,與兒媳婦陸長青打葦簾兒度日。

陸長青是個賢惠能幹的兒媳,過門後就開始當家主事。他像親女兒一樣照顧繼父和婆婆,多年來從沒吵過嘴、幹過仗。無論自己多忙,兩暖壺水必備。張榮一喝著茶水,時常當面對兒媳說:“十數八里地都知你們對我好,我知足了。”

陸長青鄰里關係處得好,兩間壁的人出門外出,鎖門的鑰匙都交給她。家中的大事小情都同公公張榮一商量。那年說孫媳婦,張榮一說:“咱醜俊不嫌,人必須老實,找人品好、體格好的。”陸長青說:“咱爺倆想一塊去了,就照您老說的辦。”

張榮一最煩開會。但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有事沒事常開會,“四清”那年開會貫徹中央“二十三條”,張榮一進會場就打盹睡覺,這可把工作人員氣壞了,把他喊醒,讓他站起來,問道:“你說說,二十三條講的都是什麼?”張榮一氣呼呼地回答道:“我只認得桑條、柳條,不知什麼二十三條!”這件事被人們當成笑話,在湯家河鎮一直流傳著。

張榮一的老伴於1976年去世,享年74歲。他長老伴5歲。他103歲以前,體格很好,常到街上的理髮館、茶館閒坐。每逢他一到,人們便讓他唱影,他從不推辭,開口就唱:“思思想想把樓上,慢閃秋波看端詳。也有那貧窮人衣衫褸,也有那老者與兒郎。也有醜來也有俊,也有莊稼買賣行。”這年的10月18日,中午他剛吃完餃子。兒媳陸長青正在外屋涮洗碗筷,忽聽屋裡亂響,進屋一看,見炕上的被子扔一地,張榮一滿嘴胡言亂語。從此,癱在炕上,生活不能自理,兒媳陸長青整伺候他7個月零8天。死前,張榮一嘴裡仍不停地叨咕:“把長葦子挑出來,打簾子,短葦子呢,那就蓋房編笆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