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長張茂森:見證樂清教育鉅變'

"

人物名片

姓名:張茂森

出生:1949年6月18日

職業:教師

“現在的教育,不管是哪個方面,和解放初期相比,變化都是突飛猛進。”這是城區退休教師協會會長張茂森的感慨。與共和國同齡的張茂森,19歲走上教師崗位直到退休,先後在秦垟南村小學、城北中學和樂成二小工作,大半輩子幾乎都奮鬥在教育戰線上(中間有兩年離開),對樂清教育事業的發展和變化感受至深。

張茂森出生在城北秦垟南村,1968年到村小學當教師。讓人難以想象的是,當時張茂森的文憑只有小學學歷。“那時有文化的人很少,在農村,初中學歷的人都難找。”張茂森說,那時山區學校師資匱乏,村小隻有兩名教師,班級也不多,都是多年級複式班,一個班20來個學生,一個教師要教多門、多年級的課程。到1975年他被保送到浙江師範學院,離開村小時,教師已增加到6人。

"

人物名片

姓名:張茂森

出生:1949年6月18日

職業:教師

“現在的教育,不管是哪個方面,和解放初期相比,變化都是突飛猛進。”這是城區退休教師協會會長張茂森的感慨。與共和國同齡的張茂森,19歲走上教師崗位直到退休,先後在秦垟南村小學、城北中學和樂成二小工作,大半輩子幾乎都奮鬥在教育戰線上(中間有兩年離開),對樂清教育事業的發展和變化感受至深。

張茂森出生在城北秦垟南村,1968年到村小學當教師。讓人難以想象的是,當時張茂森的文憑只有小學學歷。“那時有文化的人很少,在農村,初中學歷的人都難找。”張茂森說,那時山區學校師資匱乏,村小隻有兩名教師,班級也不多,都是多年級複式班,一個班20來個學生,一個教師要教多門、多年級的課程。到1975年他被保送到浙江師範學院,離開村小時,教師已增加到6人。

老校長張茂森:見證樂清教育鉅變

張茂森拿出相冊,翻看不同年代的校舍照片十分感慨。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張麗萍 攝

1985年,在城北鄉政 府工作了兩年的張茂森回到教育系統,出任樂成二小校長。他回憶,那時小學教師的學歷普遍偏低,大部分為初中畢業,中等師範畢業的只佔很少一部分,高等教育學歷的更是罕見。而現在,小學教師都是師範畢業,高等學歷的佔比非常高。除了電大、遠 程 教 育等充電途徑,如今的教師還經常有機會到各大高等院校參加培訓,而在以前,能到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已屬難得。校領導班子也趨於年輕化,以前的教導主任、副校長等大都是50多歲的老教師出任,現在的校領導年輕人佔多數,他們在學校管理中也更具現代思維。

70年來,隨著樂清教育事業的發展,師資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教師隊伍中有公辦教師、民辦教師,還有代課教師。公辦教師的工資全額由學校發,而民辦教師的工資一部分由學校發,一部分則以記工分的形式由村裡補貼;代課教師的工資由學校發,但比正式老師要低很多,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月工資僅20元。現在,教師的待遇也節節提高,早非昔日可比。

學校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以前的小學分村小和完小兩類。由於生源和師資都不足,在當時五年制的小學教學體系中,村小不一定有5個年級,許多村小學生到了高年級要轉學到其他學校;而完小則是年級設置完整的小學。過去的樂成二小叫樂成鎮中心學校,下屬8所小學,基本都是村小。這8所小學分別是八金田小學、湖上嶴小學、下步母小學、上敖小學、黃村小學、巖前小學、孔坦小學、西門村小學。每學期開學時,校領導都要到這些小學檢查。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交通的發展,以及村民進城務工人數的增加,這些村小都撤了,學生都到教學條件優越的城區上學了。

近年來,學校校舍的鉅變是許多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張茂森任教過的三所學校,過去都很狹小、簡陋。像秦垟南村小學設在一座廢棄的媽祖廟裡,面積不過二三百平方米,中間是戲臺、天井,兩邊的幾個半封閉的房間當教室,講課聲音相互干擾。課桌凳是舊的,連抽屜都沒有,學生們用稻草繩繞著課桌腳交叉編出一塊託墊放書包。城北中學當時設在裡章村,面積同樣不過二三百平方米,門前一塊小空地連操場都當不了。張茂森在樂成二小工作的時間最長,這所學校是一座娘娘宮改建的,原先只有一幢磚瓦結構的教學樓和辦公樓,總共13個教室,後面還有村裡的龍舟房。學校的地面是泥地,颳風時,塵土滿天飛,一到雨天滿地泥漿,寸步難行。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兩次擴建,如今,以一幢5層教學樓和4層綜合樓為主體的建築寬敞大氣,充滿現代氣息。

“現在的學校,什麼計算機房、階梯教室,以及語音、美術、舞蹈等各類功能的教室一應俱全,教學中多媒體、小媒體、雙向閉路電視等成了必備,課堂上粉筆已不多用了,老師都直接在電腦上做課件,佈置作業則用微信,這在20年前都想象不到。”張茂森回憶,以前老師上課的設備只有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和一張講臺桌,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些學校才漸漸引進簡單的投影儀,這在當時還是稀罕物,只有個別學科使用。學生們看到老師上課帶投影儀來都會非常興奮,一些愛搗蛋的學生也變得守規矩起來。

70年來,樂清大地的學校越來越多,一所所美麗寬敞的現代化校園,既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更是教育發展的縮影。科技的飛速發展,也讓學校的教學條件大大改善、教育教學方式日新月異。

記者手記

雖然已退休多年,但張茂森老師依然心繫教育。最 初只有小學學歷的他一直堅持自學,通過那時流行的上夜校等途徑,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那時上大學不是通過考試,而是地方保送,他能在1975年獲得被保送到浙江師範學院深造的機會,與他平時的勤學分不開。

張茂森在樂成二小工作多年,樂成二小前面是河,後面是山,1993年徵用了6間民房才得以擴建。由於地理條件的限 制,比起濱海新區近年來崛起的一座座校園有些差距,但現代化的設備一樣不缺。儘管如此,張茂森還是覺得有點遺憾,他說如果樂成二小沒有受地理條件的限 制,一定可以建設得更加美麗寬敞。是的,時代變了,人們對教育環境的要求也更高了。

在張茂森的相冊裡有一張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城北中學師生合影,他說這是當時一屆畢業生的畢業照。照片裡一共才15人,背後是簡陋的校舍。和那時的校舍相比,今天許多學校的校園簡直可用“豪華”來形容。新中國成立70年,教育發展的步伐幾乎是一日千里。回首過去,現在揹著書包走進校園的孩子也許不知道,他們生活在一個多麼好的時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