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說華為不懂研發,實則是小米和華為的目標不同

雷軍在2018年4月小米6X發佈會上,曾披露小米硬件綜合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在迴應“主動控制硬件利潤,研發會否受影響”的問題時說過:絕對投入數字並非研發能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雷軍說華為不懂研發,實則是小米和華為的目標不同

雷軍表示:“我不同意華為(研發費用率要持續高於10%)的說法,我覺得是他們不懂研發,不做研發。我們小米所有的創始人都是研發背景,我們幹了一輩子研發。幹研發,沒有錢是不行的,但是也不是某些公司機械地理解,沒有10%投研發就不行,那是胡扯。

雷軍說華為不懂研發,實則是小米和華為的目標不同

雷軍認為:“真正的創新不是靠錢堆出來的,真正的創新是靠人才和創新文化。所以小米有足夠的研發經費,你想我們給的是股權激勵,很多研發人才都將成為億萬富翁,你等我們上市之後,你看我們的員工有多少股權?”

雷軍說華為不懂研發,實則是小米和華為的目標不同

其實,小米也承認研發需要錢,也為研發投入了不少錢,但雷軍強調研發不是靠錢堆出來的,“真正的創新靠人才和文化”。不過我相信華為的人才和文化也不比小米差,那麼此時,華為和小米的差距就只能體現在投入的差別,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2018年,華為研發經費達到1000億,而同年小米投入到研發經費為58億,表面上看起來兩者相差很大,但分析兩者的業務我們就能發現,小米以手機業務為主,而華為的產品覆蓋面比較廣,涉及通訊運營設備、5G技術、IT設備,比如服務器、存儲、交換機、PC、筆記本、雲系統等,手機業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將這1000億分配到手機研發,可能也就是百十來億,但應該比小米多。

華為的研發經費在逐年遞增,小米何嘗不是,只是華為體量巨大,投入的研發經費的絕對值看起來比小米高得多。

分析華為和小米兩家的業務、體量,再結合市場表現,我們看到,這兩家的研發經費分配方案都沒錯,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我們也發現兩者的定位不同,這源於兩個公司不同的核心能力,最終反映的還是核心價值觀的不同。

小米注重模式創新,善於發現需求,滿足需求,在解決了市場的有無問題後,利用小米的品牌形象,又創造了一個以精品為目標的產品體系,以解決好壞問題,滿足消費者的更高追求。小米的價值在於模式創新,但處於信息化終端這種技術含量高的領域,沒有科技研發投入是無法想象的,就算安於組裝,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去提升集成能力。一方面懂得需求,一方面將拿來的技術發揮到極致,以滿足需求,這就是小米的價值所在。

而華為在實現了小米的兩個目標後,向著供應鏈的源頭進軍,追求更高的利潤,同時形成自身體系,增大對行業的把控力度。做產業鏈源頭的基本要求就是創新,必然要進行巨大的投入。比如麒麟CPU,傳聞中正在研製的操作系統,都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而我們相信,這種投入的回報也是巨大的,並且隨著產品自身體系的完整,華為把握自己的命運能力在提升。比如華為的麒麟芯片,如果高通不供貨,華為完全可以全部採用自己的芯片,而此時小米就不行。這種遠期利益更加必要,可能決定了在某個階段的生死存亡。

任正非曾經說過:“華為是一個喜歡研究基礎科學的公司,不管是數學、計算機還是物理、化學,有了成果之後就和供應鏈合作。”

華為這種硬性的研發投入比例,相信是一個目標宏大的,一個危機感極強的大公司的必然策略。當然,小米的投入,也能在目前的定位下取得不錯的投入產出比。兩個公司依據自身在產業鏈所處的位置和公司的遠期目標確定的研發投入策略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產業鏈的源頭更有發言權和掌控能力,也能生存得更久一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