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雷軍,用互聯網模式做實體經濟的得與失

“小米的創業歷程是用互聯網模式做實體經濟,全面提升商業效率的深刻革命。我們深知,這不是輕鬆熱鬧的春遊,而是一場漫長而嚴酷的征程;不是一時興起的激情,而是長久的熱愛與堅持;不是一城一地的一時得失,而是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長遠雄心。”這是2019年3月19日,小米集團發佈了2018全年財報後,雷軍致投資者信中所表示的。

2018年是小米公司成立第8個年頭,2018年小米在港交所上市。整個2018年,截止2018年12月31日,小米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毛利221.92億元,同比增長46.4%;全年淨利潤136億元,調整後淨利潤85.5億元,市場預期82.5億元。2018年,小米智能手機部分的收入約1138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同比增長41.3%,佔2018年全年營收的65%。根據IDC統計,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4.1%的大環境下,小米智能手機銷量高達1.187億部,比2018年增長29.8%。

然而,2018年在營收上取得了較好的增長,小米集團的股票卻從IPO之後一路下滑,從2018年7月IPO的17港元左右價格跌到了2019年6月的8-10港元之間,接近腰斬。為此,進入2019年6月,截至7月2日短短一個月時間,小米回購股份公告達18次,平均不到兩天就回購一次。小米股價的下跌,無疑是資本市場對於智能手機整體增速放緩以及不長期看好的觀點體現。

早在2013年12月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和小米公司CEO雷軍一時興起立下了“10億元賭約”:假定5年後小米營業額超越格力,那麼董明珠給雷軍10億元,反之則雷軍給董明珠10億元。當時,小米營收316億元,格力已經突破1000億元;5年後的2018年,小米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格力電器營收2000.24億元。雖然雷軍輸給了董明珠,但小米的成長性是有目共睹的。截止2019年6月,格力電器總市值約3400億人民幣,小米集團總市值約2300億港元,約為格力電器的一半市值。

在小米創辦之初,提出的小米模式是“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小米是用互聯網的模式做硬件。而在上市後首個年報發佈時,雷軍的提法是互聯網模式做實體經濟。從“硬件”到“實體經濟”,這是雷軍眼裡小米模式的演進。創辦之初,小米以智能手機為主;而到了2018年,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品營收達438億人民幣,佔2018年全年營收的25%,進入了智能電視、互聯網空調和互聯網洗烘一體機等白家電市場。在某種程度上,白家電、物聯網、人工智能助理“小愛同學”等被視為“實體經濟”的演繹。

然而,小米未來的前景如何,至少從股票表現上並沒有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儘管在2019年,雷軍提出2020年和2021年將迎來5G手機全面的換機潮以及5G推動整個物聯網的大發展,但小米模式仍然在經受著時代及時代快速變遷的考驗。早在2010年小米決定開始投入智能手機等硬件品類時,當時看到和想解決的問題是:中國是世界製造工廠,但是沒有什麼真正的好產品,滿大街都是山寨手機。但到了2018年,智能手機、筆記本、PC等硬件市場飽和,全社會的矛盾已經從沒有好產品到供大於求、供需失衡。而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改變,並沒有想像的那樣顛覆。

互聯網顛覆了誰?

2019年4月4日,應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前副總裁朱民之邀,雷軍在清華大學進行了一次演講,主題是“小米9年:創新、變革與未來”。雷軍介紹了用互聯網模式做硬件和實體經濟的思路:與用戶真心交朋友、做感動人心的好產品、高效率的商業模型。當然並不止這些,但最精華的是這三點。

儘管用互聯網模式改變硬件和實體經濟是理想,但互聯網究竟改變了誰?雷軍回顧小米9年曆程:“9年前我們進入的第一個行業是智能手機,這個行業當時有蘋果、三星、中華酷聯,全是巨無霸,一箇中關村10來個人的小公司,殺到一個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戰場,奇蹟發生了。小米只用了兩年半,做到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然而我們保持了兩年中國第一的位置以後接著下滑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光有互聯網思想遠遠不夠,如果我們對傳統制造行業的經驗缺少敬畏之心,缺少願意學習的心態,我們打不贏這場仗。無論我們掌握了多麼先進的武器,如果沒有良好的基礎一定會輸的。”

雷軍說,從2016年開始,小米強調補課,向傳統產業學習,放下身段逐個對標。結果第二個奇蹟發生了,歷史上在手機行業沒有任何一家大公司銷量一旦下滑還能夠活得過來,一旦失去信心以後會加速下滑,基本上是死亡深淵。小米從2016年滑到谷底,2017年售出了9400萬臺,2018年售出了1.18億臺。在2017年的時候,小米重回了世界第四,去年突破了1億臺。此外,成立8年多的小米公司,2018年國際收入佔比超過了40%,進入了80多個國家和市場,在30個國家的智能手機市場排到前五位。

簡單理解,所謂把互聯網思維引入硬件產品研發,就是手機系統做到每週迭代,直到小米成立8年後還是堅持主要針對兩、三百萬鐵桿粉絲的每週升級。實際上,一開始在用互聯網“顛覆”硬件產品開發時,最主要就是用戶思維。雷軍帶動全公司所有的人在社區裡聽用戶聲音,收集了2.1億個帖子的建議和資料。雷軍自己每天很忙,但也會有所有的碎片時間與用戶溝通,包括用戶反饋等,雷軍認為這是他在小米最主要的工作。堅持根據用戶的意見改進產品,這是小米一直要堅持的初心。

而互聯網思維引入硬件產品研發的第二條就是免費或低價思維。在上市之前,小米出了一套“憲法”——對用戶永久性承諾,小米每年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淨利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果超過就都將回饋給用戶。小米把這一條做成規定,每年請審計公司審計利潤率。除此之外,小米產品定價本身就在低價位區。2018年,小米智能手機的ASP(平均售價)為每部人民幣959.1元,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為每部人民幣881.3元。ASP的提升,主要是中高端手機的推出,2018年第四季度售價在人民幣2,000元或以上的智能手機收入佔小米智能手機當季總收入的31.8%。小米曾經試圖進入售價在3000元人民幣以上的中高端機型,但一直得不到市場的認可,2018年10月發佈的小米MIX3嘗定價在每部3599元,後降價後降到每部2999元,2019年上半年的小米9則定價每部2999元。

雷軍說,與用戶交朋友是要達到一種境界,即讓用戶願意閉著眼睛買小米產品。但這句話,也給小米品牌一個無法突破的中高端價格天花板。無論是從互聯網的免費或低價思維,還是用戶交朋友思維,都無法把小米拉進3000元特別是4000元以上的價位區。小米使命是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這樣一個定位,同樣把市場對於小米品牌的認知限定於中低端價位區。

而小米的利潤來自哪裡呢?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為99億,2019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到了160億,同比增長61.2%,快速增長的互聯網服務基本上就是小米的利潤來源。MIUI的月活躍用戶由2017年12月的1.7億人增長41.7%至2018年12月的2.4億人。互聯網服務的ARPU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57.9元增長到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65.9元。而小米互聯網服務主要由廣告、遊戲、金融和有品電商等業務組成,2018年的廣告收入達人民幣101億元,同比增長79.9%;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亦達人民幣59億元,同比增長36.7%,其中游戲收入達人民幣27億元,同比增長7.3%;其他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達人民幣32億元,同比增長79.9%,主要包括互聯網金融業務和有品電商平臺收入。

而小米高性價比產品的背後是高效的商業模型,也是互聯網極致思維的體現。一個商品的價格包括原材料和製造成本、研發設計分攤成本、市場推廣及廣告、銷售及渠道成本和利潤,如何降低這5個環節的成本,是建立高效商業模型的基礎。研發設計分攤成本主要是集中機型,其它手機廠商一年做100款手機,而小米就做幾款,總的研發成本更低、用到每一款產品的費用更高。即更少的SKU,就能集中更多的資源。而廣告成本,在小米前五年實現了零廣告費,銷售和渠道成本則是通過小米網直接銷售,即“前店後廠”模式。雷軍總結小米的高效商業模式:性價比不是戰術,性價比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商業模式、一種核心能力,背後是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和死磕自己的決心。

說到小米的高效商業模型,還必須要提到小米之家。截止2018年年末,小米之家在中國大陸門店數已達586家,小米授權店達1,378家。在2018年初的時候,雷軍曾公佈過小米之家的數據:小米之家門店平均在200平方米左右,年均營業額在6500萬到7000萬之間,坪效達27萬元一年。當時,全球坪效最高的零售店是蘋果,大概40萬元。小米之家各項指標已經達成預期,坪效達到世界第二,費用率控制在8%以內。最開始,小米之家僅是“服務中心”,後改為零售門店。而小米之家的成功經驗在於:爆品、產品組合以及小米品牌和服務理念,其中爆品在於製造流量、產品組合在於擴大逛店時間、小米品牌和服務是品質保障。

小米之家和小米之家的產品也體現了互聯網思維:一個平臺讓用戶更容易觸及長尾商品。小米之家內除了小米智能手機外,還有眾多小米生態鏈產品,包括:小米生態鏈企業帶來的手環、耳機、插座、電飯煲、平衡車、滑板車、移動電源、空氣淨化器、無人機、自拍杆、掃地機器人、簽字筆、血壓計、對講機、攝像機以及後來的電視、空調等周邊和家電產品。

互聯網並沒有顛覆誰

小米成立的頭8年,即2010到2018年,也是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滲透的8年。這8年間的頭6年,互聯網對傳統行業“喊打喊殺”,引發了傳統行業的一片恐慌,以Uber、共享單車和Airbnb為代表的互聯網共享平臺商業模式一度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傳統企業紛紛認為自己要被顛覆了。但事實上,到了2018年,傳統行業和傳統企業都緩過神來了——其實互聯網並沒有顛覆傳統企業,而是傳統企業成為了互聯網的一部分。

不論是輸掉了雷董之賭,還是雷軍說的要對傳統制造行業的經驗保有敬畏之心,又或者格力電器在5年後仍然屹立不倒甚至更上層樓,都說明互聯網及後來的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互聯網思想本身,並不能取代現代世界中的實體經濟。互聯網技術和思想本身並不能生產於每日消耗的三餐,也不能生產出各種日常消費品、實體建築、公路、飛機等各種現實中的物理實體。互聯網和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等,只是拉平了和改變了信息和數據流通的方式,從而間接對現有世界和實體經濟造成改變和影響,互聯網並不能取代實體經濟。

從某種意義上說,小米的成功只是改變了中國製造業的一個現狀,但並不代表全球製造業者有類似的問題。例如美國的蘋果,就是一直是品質、品牌和設計的代表。美國還有更多的消費品品牌,都是耳熟能詳的由美國自創的超級品牌。這些品牌誕生於美國走向中產消費階段,由美國創業者們創造出來滿足當時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今天中國才剛剛進入中產消費崛起的階段,中國品牌才剛剛起步。從2017年國家首次設立中國品牌日可以看出,中國品牌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這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舉措。

小米品牌僅是中國品牌群體崛起中的一個代表,特別是利用了互聯網思維進行了成功的品牌塑造。在另一個方面,小米品牌在從智能手機向消費物聯網和消費品轉移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少的問題和挑戰。小米從很早開始就意識到智能手機單品的侷限性,並開始投資小米生態鏈企業。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共投資了100餘家小米生態鏈企業。通過獨特的“生態鏈式”,小米投資與帶動更多志同道合的創業者。

早在2013年的時候,雷軍看到智能硬件和物聯網的趨勢,於當年底開啟了小米生態鏈計劃,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據有關統計,截至2018年3月,小米通過投資和管理建立了由210家生態鏈公司,其中超過90家專注於研發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費品,連接超過1億臺設備,小米IoT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硬件物聯網平臺之一。小米2018財報中指出:小米在生態鏈業務方面,提出“滿足80%人的80%需求”的產品功能設計思路。第一個80%指的是要做大從需求的產品,真正能使更多人受益,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方便和快樂。第二個80%是指產品只做主流功能,不會為一些使用頻率很低的功能增加額外的成本。這一產品定義方式加上小米高效的研發、設計與渠道能力,就是小米產品兼顧高品質與高性價比的祕訣。

2018年,小米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的收入為人民幣438億元,較2017年增長86.9%。2018年,小米大家電業務取得大發展,2018年小米全球智能電視出貨量為840萬臺,同比增長225.5%。小米亦進入白電市場,分別在2018年7月和12月推出了米家子互聯網空調和米家互聯網洗烘一體機。2018年小米除智能電視和筆記本電腦外,小米手環、米家電動滑板車和米家掃地機器人等生態鏈產品的銷量大幅增長。2018年米家掃地機器人的出貨量在中國大陸排名第二。根據IDC統計,小米穿戴設備出貨量在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排名第二。2018年,小米的IoT業務開始向全球擴張。智能電視於2018年2月進入印度市場,2018年小米在印度市場電視線上出貨量排名第一。2018年小米有超過五個小米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的用戶約為230萬,環比增長16.2%,同比增長109.5%。

儘管小米在小米IoT及生活消費產品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收穫和業務進展,然而在2018年卻只佔小米營收的25%,且到2018年不少小米生態鏈企業開始去小米化或發展獨立的品牌。另外在2018年,華為、阿里等大廠都加大了在消費物聯網的投入,格力、海爾等傳統企業也在進入消費物聯網,國外的消費物聯網平臺也在拉起各自的生態,整個消費物聯網仍處於一個起步且零散的市場狀態。

實際上,消費物聯網和智能家居已經經過了幾輪炒作期,但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在日用消費器領域,已經積累了不同的品牌,而品牌建設非一日之功。對於消費者來說,購買一個日用消費品除了滿足功能上的需要,更是在購買一個品牌。而物聯網與智能家居,並沒有在功能上帶來更大的提升,有的時候甚至因為加載了智能功能而增加了用戶使用的難度,甚至影響了用戶體驗,造成用戶很大的困擾。更不用說,來自消費電子領域的品牌,如果想要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傳統消費品牌同樣的認知和認可,並不是簡單移植那麼容易。例如,一個新秀麗的箱包,即使是疊加了某種物聯網功能,但本質還是消費者購買的還是一個新秀麗箱包;而如果小米箱包,則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成本讓消費者訂可小米箱包品牌,並不能讓消費者自動把小米手機品牌認知移植到箱包產品上。而低端山寨箱包市場,小米箱包即使能取代,其規模又有多大?意義又有多大?

在消費品領域,每一個品牌都是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耕耘,品牌認知更是通過電視機、廣播和消費者口口相傳而深入民心,外來品牌則很難在短時間內取而代之。小米為了更高的商業效率而消減了廣告營銷投入,但這恰恰是消費品推廣所需要的投入,而雷軍本人也並不是時尚代言人、小米全員工程師文化也很難迎合大眾口味。因此,在消費物聯網和智能家居領域,互聯網也未能將其顛覆。

重歸互聯網服務?

再回到小米成立的初心:那是2010年,來自互聯網的一幫人,看到一個很大的問題解決不了,那就是雖然中國是世界製造工廠,但是沒有什麼真正的好產品,滿大街都是山寨手機。然而,在2010年的時候,另一家互聯網公司卻做出了另一個選擇,堅持互聯網、把互聯網帶入實體經濟,這就是阿里。

阿里是中國最早“All In”雲計算的公司,2009年寫下第一行代碼、同時也啟動了最早的雙十一購物節。阿里一直堅持通過互聯網進行整個市場體系的資源匹配,而這恰好迎合了更長期的趨勢:我國有世界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人群,但我國的製造企業運營處於粗放式狀態,高端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個性化產品與長尾產品不能有效觸達消費者,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生活需要。

今天,阿里和騰訊並列為全球兩大高市場科技公司,BAT中的百度已經掉隊,而小米雖然努力了8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最終卻發現利潤原來還是來自於互聯網服務。小米2018年財報數據顯示,智能手機佔總營收56.5%、毛利率為6.2%,IoT與生活消費品佔總營收33.6%、毛利率為10.3%,互聯網服務佔總營收9.1%、毛利率為64.4%。

早在2016年的時候,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就發出過警告:我們認知中的的傳統PC商業模式已經瓦解。2016年之前的五年中,前五大移動PC廠商的市場佔有率雖增長了11%,從2011年的65%增長至2016上半年的76%,但這是犧牲報酬營收與獲利率所換來的成果。雖然這並不意味著PC市場的末日已經來臨,但未來五年內PC市場總設備數量仍將持續萎縮,同時PC廠商的營收和利潤也將持續受到侵蝕。Gartner認為,PC廠商領導者面臨一個嚴峻考驗:必須在2020年前退出PC市場與重整業務間做出抉擇。面對PC市場滲透率過度飽和的情況,廠商若想留下就必須迅速決定商業模式的改變,以此應對增長停滯的市場。

今天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了類似2016年PC市場的狀況。市場調查公司IDC發佈的2019年全球手機市場預測報告,認為2019年智能手機市場將經歷連續第三年的出貨量下滑。IDC預計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將下滑0.8%,降至13.9億部。不過IDC看好5G機會,認為預計到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5.4億部。此前,IDC 公佈了2018年的中國手機市場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億臺,同比下滑10.5%。在2019年一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前五名還是三星、華為、蘋果、小米、Vivo,但只有華為和Vivo保持了正向的年同比增長,其它品牌包括蘋果都出現較大的負增長,蘋果更是驚人的同比下降了30.2%。

進入2019年,蘋果手機已經放下身段,開始了降價的過程。蘋果自身的商業模式,也在提升互聯網服務的比重。無論是降價的蘋果手機對現有市場的衝擊,還是蘋果數字服務的強勢推進,都對當前的智能手機市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蘋果公司的2019春季發佈會是一個歷史性標誌,蘋果宣佈向數字內容服務的戰略轉型,這是Tim Cook執掌蘋果公司8年後的重大戰略轉型,除了推出原創內容和新聞訂閱服務外,蘋果還計劃推出付費遊戲訂閱服務以及類似信用卡的服務。自此,全球正式從硬件產品時代進入數字服務時代,數字服務經濟將是未來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形態,2019年將是新舊經濟的分水嶺。

然而,蘋果的數字服務仍然是面向消費者的ToC服務。在另一個面向ToB企業端的產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戰場,小米基本上沒有涉及,而阿里和騰訊已經“All In”。因此,對於小米和雷軍來說,一方面是要提升互聯網服務業務規模,以強化和提升整體利潤率,從而滿足資本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思考如何切入數字化轉型和產業互聯網市場,真正用互聯網改變實體經濟,而不僅僅是用互聯網改造手機、筆記本以及智能設備。

雷軍對未來五年主要是押注IoT和5G市場。2018年,小米在AIoT佈局上取得了一定的收穫,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IoT消費級物聯網平臺,連接了1.32億臺設備(不包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內置小愛同學的激活設備數超過1億臺。2019年1月,雷軍對外宣佈了未來五年新戰略:“手機+AIoT”雙引擎。AIoT是什麼?對外小米講的是AI+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平臺;而對內,雷軍說從2019年起,對於小米而言,AIoT就是“All in IoT”!All in IoT,從2019年開始5年內,小米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

5G手機市場是否會真正啟動?何時啟動?規模有多大?這很難預料。而物聯網更是一個龐大到沒有抓手的市場,100億人民幣也就是不到20億美金,對物聯網來說也是杯水車薪。2019年是小米9年,接下來的新9年,對於小米來說是更加艱鉅的9年。在手機市場,強敵林立;在消費物聯網市場,數億投資下去也難以見到動靜;5G到底是誰的機會,這很難說。對此,雷軍說:堅定地打持久戰!尤其是對於手機業務,要丟掉速勝論的幻想,對形勢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誤判,對競爭不能有一分一秒的鬆懈。

小米想要堅持的“硬件+互聯網”路線,但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硬件,都不是封閉的體系,而是開放的多方參與市場。小米未來究竟要怎樣以一家公司和一個生態之力,參與這兩個開放的市場?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將如何提升和發展?這些都有待於雷軍的回答。

雷軍之殤

2019年6月,在美國風投公司 Village Global 舉辦的一個活動上,比爾·蓋茨坦言了自己犯下的最大的錯誤是,就是給了谷歌推出安卓的機會。比爾蓋茨坦言,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因為管理不善,導致微軟沒有推出像安卓那樣標準化的非蘋果的手機操作平臺。在2007年和2008年的時候,微軟已經是全球最大的PC操作系統平臺公司,可惜微軟沒能在最早的時候推出移動操作系統。比爾·蓋茨認為,一旦微軟全力投入,必能推出成功的移動操作系統。

移動操作系統是比爾·蓋茨之殤,辦公軟件是雷軍之殤。2018年12月是金山軟件30週年,30年前,求伯君把自己關在深圳蔡屋圍酒店的房間裡,幾個月的時間裡日以繼夜地用匯編語言寫下了10萬行代碼。這就是最早的WPS,金山軟件的追夢之旅從此開始。雷軍回憶最初的時光:“前有微軟、後有盜版”,金山和全球最強大的軟件公司微軟貼身肉搏過,熬過了工具軟件盜版橫行的歲月,在互聯網時代依靠在線遊戲異軍突起,最終全面擁抱了移動互聯網,迎來了雲計算大數據和AI時代。

1991年,雷軍大學畢業,1992年初加入金山,一份工作做了16年,從程序員做到 CEO。2007年,雷軍帶領金山上市,38歲退休。金山軟件是一家通用軟件公司,雷軍在金山的歲月裡有幾次追逐互聯網的經歷,包括試圖收購張小龍的Foxmail以及試圖收購網易,但都因各種原因而沒有下文,其中收購試圖收購Foxmail受阻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的金山程序員認為一兩個月就能開發出類似的Foxmail。

而金山WPS的黃金時代並不在PC時代,而是後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2005年,金山宣佈WPS永久免費。2011年,雷軍重新出任金山軟件董事長,金山開始開發安卓版的WPS,從頭開始重新開發了面向安卓的新引擎,確保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中的運行體驗。2011年11月,WPS的安卓版保持了每週一更新的頻率,隨後WPS安卓版用兩年時間達到了PC版25年才能達成的事情。在2013年12月,WPS PC版全球用戶數達1.3億,安卓版用戶超過1.5億、覆蓋全球51個市場。2013年微軟才推出iOS版的Office Moible並在當年7月推出安卓版,但必須要註冊Offfice 365賬號。安卓版WPS的贏利方式包括收費的模板、廣告投放等。2011-2017年,金山辦公年收入複合增長超過40%,全線產品月度活躍用戶數激增至超3億。截止2018年,WPS產品已支持46種語言,向237個國家/地區的用戶提供服務,海外月活躍用戶超6000萬。

雷軍之殤之一就是WPS沒能在PC時代的中國市場打敗微軟Office,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Office缺席以及後期即便推出移動版Office但用戶體驗不佳的前提下,WPS移動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1-2017年,獵豹年收入複合增長超過68%,2017年收入近50億,移動月活躍用戶數超過5億,其中75%來自海外。

雷軍之殤之二就是恐怕無法在他這一代追上微軟公司的市值。如今,微軟已經位於全球最大的高科技公司行列,市值已經觸及萬億美元而且還在增長中。新一屆微軟CEO Satya Nadella曾經到訪小米,與雷軍面對面。這兩位一位出生於1967年,一位出生於1969年;一位如今執掌市值萬億美元的微軟,一位如今執掌市值百億美元規模的小米;一位堅定走在雲與人工智能平臺方向上,一位堅持在智能手機和IoT智能硬件的方向上;一位主打企業級軟件市場,一位主打消費級硬件市場。面對Satya Nadella,雷軍心中或許也有遺憾。

如果金山從一開始就不在中國市場運營,而是在海外某個可以與微軟Office一較高下的市場發力,就像今天很多手遊軟件的主打市場並非國內市場而是海外市場,甚至連研發都直接設在海外,也許金山WPS就是另一番景象。當然,1988年的金山恐怕並沒有思考過海外市場,而微軟等很多美國科技公司從一開始或很早就佈局全球市場。不過,在現實的世界裡,並沒有很多的“如果”。

雷軍之殤之三,也是今天的雷軍之殤,這就是面向企業級市場的產業互聯網。今天的微軟雖然還保有遊戲、PC和Office等面向消費市場的產品與服務,但主體已經轉移到企業級市場。微軟Azure公有云是全球最成功的公有云平臺之一,其規模和市場還在不斷增長中。騰訊已經於2018年9月戰略性轉向ToB市場的產業互聯網,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集合了騰訊所有ToB的資源,壓向產業互聯網。在產業互聯網大戰場上,阿里與騰訊已經全面壓入。雷軍雖然一直在追逐互聯網並直到小米階段才追上了移動互聯網的腳步,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卻仍然缺少行動,雖然金山雲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但小米、金山雲等作為不同的公司則很難像阿里和騰訊一樣形成所有資源的合力,攻下產業互聯網。

雷軍總結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而雷軍在團隊管理方面,也是同樣通過不斷成立子公司、投資創業公司等,讓高管得到充分的授權和發展空間。但這也帶來了問題,特別是在解決產業互聯網問題的時候,需要跨雲、設備、邊緣等多個環節的合力,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華為都有這樣的合力,而小米系的各自為戰則難以在下一個9年再創新高。雖然雷軍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並在2019年7月1日進行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小米成立採購委員會,完成了上市後第7次架構調整,形成了財務部、參謀部、組織部三大部,以及質量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和採購委員會三個委員會6個部門的整體架構。從創業公司形態走向組織化管理,新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機制?這仍需要探討。

總結來看,雷軍和小米對互聯網改變手機和智能硬件做出了貢獻,但Vivo、Oppo等以及異軍突起的華為都為中國和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做出了貢獻。由互聯網而入製造,相比於由製造而入互聯網,到底誰更優?誰更具有後續的發展空間?互聯網和製造兩種模式,哪種更具有前途?這些都是數字化轉型中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文/寧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