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張楚是有執念的人。

1994年以後,他遇到經濟上的迷茫。很多人找他演出,說拿一個《姐姐》的伴奏帶,登臺就給3萬塊錢。可他堅持用樂隊來伴奏,一直都沒有去。可3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張楚也動搖的。用他的話說:“我對經濟也是一個挺敏感的人,我會覺得這麼做有挺大的壓力。“

成名的旗幟性人物尚且如此,普通樂手的境遇可想而知。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張楚是有執念的人。

1994年以後,他遇到經濟上的迷茫。很多人找他演出,說拿一個《姐姐》的伴奏帶,登臺就給3萬塊錢。可他堅持用樂隊來伴奏,一直都沒有去。可3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張楚也動搖的。用他的話說:“我對經濟也是一個挺敏感的人,我會覺得這麼做有挺大的壓力。“

成名的旗幟性人物尚且如此,普通樂手的境遇可想而知。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同是“魔巖三傑”的何勇回憶早年練吉他,主要是靠聽,去看別人的演出。“當年大家去馬克西姆都喝不起那兒的酒水,都在對面新僑飯店先喝足瞭然後再進去。”

音樂多數音樂人的生活不寬裕,蹭飯就成了圈內時常發生的事。有一次老狼請吃飯,結果來了一大堆人,都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

90年代有樂隊去河南走穴。邀請方拍著胸脯說管吃管住,結果到現場之後,發現是一個連音響都沒有的破禮堂。

樂隊只好到旁邊的檯球廳去借音箱。那時的樂隊很少有經紀人,都是走各種野穴,互相聯繫介紹。有的樂隊演出之後,還會被“捂”在場子裡,遭遇趁亂搶劫。

1999年,曾經有一波樂手攢過一件事兒:去地鐵賣藝。

結果他們真去了,北京地鐵2號線,沒人管,隨便唱,一晚上拿到幾十塊錢。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張楚是有執念的人。

1994年以後,他遇到經濟上的迷茫。很多人找他演出,說拿一個《姐姐》的伴奏帶,登臺就給3萬塊錢。可他堅持用樂隊來伴奏,一直都沒有去。可3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張楚也動搖的。用他的話說:“我對經濟也是一個挺敏感的人,我會覺得這麼做有挺大的壓力。“

成名的旗幟性人物尚且如此,普通樂手的境遇可想而知。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同是“魔巖三傑”的何勇回憶早年練吉他,主要是靠聽,去看別人的演出。“當年大家去馬克西姆都喝不起那兒的酒水,都在對面新僑飯店先喝足瞭然後再進去。”

音樂多數音樂人的生活不寬裕,蹭飯就成了圈內時常發生的事。有一次老狼請吃飯,結果來了一大堆人,都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

90年代有樂隊去河南走穴。邀請方拍著胸脯說管吃管住,結果到現場之後,發現是一個連音響都沒有的破禮堂。

樂隊只好到旁邊的檯球廳去借音箱。那時的樂隊很少有經紀人,都是走各種野穴,互相聯繫介紹。有的樂隊演出之後,還會被“捂”在場子裡,遭遇趁亂搶劫。

1999年,曾經有一波樂手攢過一件事兒:去地鐵賣藝。

結果他們真去了,北京地鐵2號線,沒人管,隨便唱,一晚上拿到幾十塊錢。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參與的人有誰呢?竇唯、陳勁、鄧謳歌、歐洋、陳小虎、嶽浩昆、單小帆。何勇中途趕來,手裡抱了個阮。

這些都是音樂史上有姓名的人啊。當然可以把這一則軼事當《世說新語》來看,可現實一點想,窮困也是真的窮困。

直到今天,雖然樂隊演出的收入不再是幾十上百了,可成名前的窘迫依然在繼續。

樂夏的第二現場訪談裡講了很多,就不再贅述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強調樂隊的窮,並不是唯金錢論。在經濟條件窘迫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好作品,是特別了不起的事。

但很多樂隊因為現實原因分崩離析,很多樂手因為經濟狀況中途放棄,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真的喜歡樂隊,就應該讓他們獲取應得的收入,錢在大多數時候,是自由的另一個名字。而自由,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對做創作的人實在太重要了。

樂夏結束之後,新褲子和彭磊火了。

其實彭磊和錢有關的事蹟也夠寫一大篇的。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張楚是有執念的人。

1994年以後,他遇到經濟上的迷茫。很多人找他演出,說拿一個《姐姐》的伴奏帶,登臺就給3萬塊錢。可他堅持用樂隊來伴奏,一直都沒有去。可3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張楚也動搖的。用他的話說:“我對經濟也是一個挺敏感的人,我會覺得這麼做有挺大的壓力。“

成名的旗幟性人物尚且如此,普通樂手的境遇可想而知。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同是“魔巖三傑”的何勇回憶早年練吉他,主要是靠聽,去看別人的演出。“當年大家去馬克西姆都喝不起那兒的酒水,都在對面新僑飯店先喝足瞭然後再進去。”

音樂多數音樂人的生活不寬裕,蹭飯就成了圈內時常發生的事。有一次老狼請吃飯,結果來了一大堆人,都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

90年代有樂隊去河南走穴。邀請方拍著胸脯說管吃管住,結果到現場之後,發現是一個連音響都沒有的破禮堂。

樂隊只好到旁邊的檯球廳去借音箱。那時的樂隊很少有經紀人,都是走各種野穴,互相聯繫介紹。有的樂隊演出之後,還會被“捂”在場子裡,遭遇趁亂搶劫。

1999年,曾經有一波樂手攢過一件事兒:去地鐵賣藝。

結果他們真去了,北京地鐵2號線,沒人管,隨便唱,一晚上拿到幾十塊錢。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參與的人有誰呢?竇唯、陳勁、鄧謳歌、歐洋、陳小虎、嶽浩昆、單小帆。何勇中途趕來,手裡抱了個阮。

這些都是音樂史上有姓名的人啊。當然可以把這一則軼事當《世說新語》來看,可現實一點想,窮困也是真的窮困。

直到今天,雖然樂隊演出的收入不再是幾十上百了,可成名前的窘迫依然在繼續。

樂夏的第二現場訪談裡講了很多,就不再贅述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強調樂隊的窮,並不是唯金錢論。在經濟條件窘迫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好作品,是特別了不起的事。

但很多樂隊因為現實原因分崩離析,很多樂手因為經濟狀況中途放棄,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真的喜歡樂隊,就應該讓他們獲取應得的收入,錢在大多數時候,是自由的另一個名字。而自由,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對做創作的人實在太重要了。

樂夏結束之後,新褲子和彭磊火了。

其實彭磊和錢有關的事蹟也夠寫一大篇的。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新褲子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朋友幫忙聯繫的。地點在香河的一個電影院。

樂隊坐大巴到了香河,發現全縣城的人幾乎都來了,1000張票很快賣完。

然而票房雖好,受眾不對。臺上唱得嗨,臺下的大爺大媽卻在嗑瓜子、哄孩子。這場“失敗”演出的門票賣3塊錢一張,去掉場租和層層費用,樂隊每個人最後拿到60多塊。

新褲子當然是商業上非常成功的樂隊,這些年應該沒那麼窘迫了。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張楚是有執念的人。

1994年以後,他遇到經濟上的迷茫。很多人找他演出,說拿一個《姐姐》的伴奏帶,登臺就給3萬塊錢。可他堅持用樂隊來伴奏,一直都沒有去。可3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張楚也動搖的。用他的話說:“我對經濟也是一個挺敏感的人,我會覺得這麼做有挺大的壓力。“

成名的旗幟性人物尚且如此,普通樂手的境遇可想而知。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同是“魔巖三傑”的何勇回憶早年練吉他,主要是靠聽,去看別人的演出。“當年大家去馬克西姆都喝不起那兒的酒水,都在對面新僑飯店先喝足瞭然後再進去。”

音樂多數音樂人的生活不寬裕,蹭飯就成了圈內時常發生的事。有一次老狼請吃飯,結果來了一大堆人,都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

90年代有樂隊去河南走穴。邀請方拍著胸脯說管吃管住,結果到現場之後,發現是一個連音響都沒有的破禮堂。

樂隊只好到旁邊的檯球廳去借音箱。那時的樂隊很少有經紀人,都是走各種野穴,互相聯繫介紹。有的樂隊演出之後,還會被“捂”在場子裡,遭遇趁亂搶劫。

1999年,曾經有一波樂手攢過一件事兒:去地鐵賣藝。

結果他們真去了,北京地鐵2號線,沒人管,隨便唱,一晚上拿到幾十塊錢。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參與的人有誰呢?竇唯、陳勁、鄧謳歌、歐洋、陳小虎、嶽浩昆、單小帆。何勇中途趕來,手裡抱了個阮。

這些都是音樂史上有姓名的人啊。當然可以把這一則軼事當《世說新語》來看,可現實一點想,窮困也是真的窮困。

直到今天,雖然樂隊演出的收入不再是幾十上百了,可成名前的窘迫依然在繼續。

樂夏的第二現場訪談裡講了很多,就不再贅述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強調樂隊的窮,並不是唯金錢論。在經濟條件窘迫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好作品,是特別了不起的事。

但很多樂隊因為現實原因分崩離析,很多樂手因為經濟狀況中途放棄,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真的喜歡樂隊,就應該讓他們獲取應得的收入,錢在大多數時候,是自由的另一個名字。而自由,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對做創作的人實在太重要了。

樂夏結束之後,新褲子和彭磊火了。

其實彭磊和錢有關的事蹟也夠寫一大篇的。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新褲子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朋友幫忙聯繫的。地點在香河的一個電影院。

樂隊坐大巴到了香河,發現全縣城的人幾乎都來了,1000張票很快賣完。

然而票房雖好,受眾不對。臺上唱得嗨,臺下的大爺大媽卻在嗑瓜子、哄孩子。這場“失敗”演出的門票賣3塊錢一張,去掉場租和層層費用,樂隊每個人最後拿到60多塊。

新褲子當然是商業上非常成功的樂隊,這些年應該沒那麼窘迫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龐寬說過彭磊一件事。有一年彭磊要買房,中介費就挺貴,要十幾萬。按規定,如果是中介公司的員工,就有優惠。彭磊就去中介公司找工作,結果讓人給轟出來了。

這當然是當笑話在講。但北上廣中介費大概是房價的1%左右,彭褲子也是能買1000多萬房子的人了。這真是令人開心的事。

樂夏最後一期,繼續彭言彭語。表演完後,彭磊cue到,有工作人員有意邀請他上《奇葩說》,但“我們音樂做得那麼開心,幹嘛要去靠說話掙錢對吧。”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張楚是有執念的人。

1994年以後,他遇到經濟上的迷茫。很多人找他演出,說拿一個《姐姐》的伴奏帶,登臺就給3萬塊錢。可他堅持用樂隊來伴奏,一直都沒有去。可3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張楚也動搖的。用他的話說:“我對經濟也是一個挺敏感的人,我會覺得這麼做有挺大的壓力。“

成名的旗幟性人物尚且如此,普通樂手的境遇可想而知。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同是“魔巖三傑”的何勇回憶早年練吉他,主要是靠聽,去看別人的演出。“當年大家去馬克西姆都喝不起那兒的酒水,都在對面新僑飯店先喝足瞭然後再進去。”

音樂多數音樂人的生活不寬裕,蹭飯就成了圈內時常發生的事。有一次老狼請吃飯,結果來了一大堆人,都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

90年代有樂隊去河南走穴。邀請方拍著胸脯說管吃管住,結果到現場之後,發現是一個連音響都沒有的破禮堂。

樂隊只好到旁邊的檯球廳去借音箱。那時的樂隊很少有經紀人,都是走各種野穴,互相聯繫介紹。有的樂隊演出之後,還會被“捂”在場子裡,遭遇趁亂搶劫。

1999年,曾經有一波樂手攢過一件事兒:去地鐵賣藝。

結果他們真去了,北京地鐵2號線,沒人管,隨便唱,一晚上拿到幾十塊錢。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參與的人有誰呢?竇唯、陳勁、鄧謳歌、歐洋、陳小虎、嶽浩昆、單小帆。何勇中途趕來,手裡抱了個阮。

這些都是音樂史上有姓名的人啊。當然可以把這一則軼事當《世說新語》來看,可現實一點想,窮困也是真的窮困。

直到今天,雖然樂隊演出的收入不再是幾十上百了,可成名前的窘迫依然在繼續。

樂夏的第二現場訪談裡講了很多,就不再贅述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強調樂隊的窮,並不是唯金錢論。在經濟條件窘迫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好作品,是特別了不起的事。

但很多樂隊因為現實原因分崩離析,很多樂手因為經濟狀況中途放棄,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真的喜歡樂隊,就應該讓他們獲取應得的收入,錢在大多數時候,是自由的另一個名字。而自由,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對做創作的人實在太重要了。

樂夏結束之後,新褲子和彭磊火了。

其實彭磊和錢有關的事蹟也夠寫一大篇的。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新褲子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朋友幫忙聯繫的。地點在香河的一個電影院。

樂隊坐大巴到了香河,發現全縣城的人幾乎都來了,1000張票很快賣完。

然而票房雖好,受眾不對。臺上唱得嗨,臺下的大爺大媽卻在嗑瓜子、哄孩子。這場“失敗”演出的門票賣3塊錢一張,去掉場租和層層費用,樂隊每個人最後拿到60多塊。

新褲子當然是商業上非常成功的樂隊,這些年應該沒那麼窘迫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龐寬說過彭磊一件事。有一年彭磊要買房,中介費就挺貴,要十幾萬。按規定,如果是中介公司的員工,就有優惠。彭磊就去中介公司找工作,結果讓人給轟出來了。

這當然是當笑話在講。但北上廣中介費大概是房價的1%左右,彭褲子也是能買1000多萬房子的人了。這真是令人開心的事。

樂夏最後一期,繼續彭言彭語。表演完後,彭磊cue到,有工作人員有意邀請他上《奇葩說》,但“我們音樂做得那麼開心,幹嘛要去靠說話掙錢對吧。”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接口令奇怪的大張偉立馬接上:“哎呦喂,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靠說話是真掙錢呀。”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張楚是有執念的人。

1994年以後,他遇到經濟上的迷茫。很多人找他演出,說拿一個《姐姐》的伴奏帶,登臺就給3萬塊錢。可他堅持用樂隊來伴奏,一直都沒有去。可3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張楚也動搖的。用他的話說:“我對經濟也是一個挺敏感的人,我會覺得這麼做有挺大的壓力。“

成名的旗幟性人物尚且如此,普通樂手的境遇可想而知。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同是“魔巖三傑”的何勇回憶早年練吉他,主要是靠聽,去看別人的演出。“當年大家去馬克西姆都喝不起那兒的酒水,都在對面新僑飯店先喝足瞭然後再進去。”

音樂多數音樂人的生活不寬裕,蹭飯就成了圈內時常發生的事。有一次老狼請吃飯,結果來了一大堆人,都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

90年代有樂隊去河南走穴。邀請方拍著胸脯說管吃管住,結果到現場之後,發現是一個連音響都沒有的破禮堂。

樂隊只好到旁邊的檯球廳去借音箱。那時的樂隊很少有經紀人,都是走各種野穴,互相聯繫介紹。有的樂隊演出之後,還會被“捂”在場子裡,遭遇趁亂搶劫。

1999年,曾經有一波樂手攢過一件事兒:去地鐵賣藝。

結果他們真去了,北京地鐵2號線,沒人管,隨便唱,一晚上拿到幾十塊錢。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參與的人有誰呢?竇唯、陳勁、鄧謳歌、歐洋、陳小虎、嶽浩昆、單小帆。何勇中途趕來,手裡抱了個阮。

這些都是音樂史上有姓名的人啊。當然可以把這一則軼事當《世說新語》來看,可現實一點想,窮困也是真的窮困。

直到今天,雖然樂隊演出的收入不再是幾十上百了,可成名前的窘迫依然在繼續。

樂夏的第二現場訪談裡講了很多,就不再贅述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強調樂隊的窮,並不是唯金錢論。在經濟條件窘迫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好作品,是特別了不起的事。

但很多樂隊因為現實原因分崩離析,很多樂手因為經濟狀況中途放棄,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真的喜歡樂隊,就應該讓他們獲取應得的收入,錢在大多數時候,是自由的另一個名字。而自由,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對做創作的人實在太重要了。

樂夏結束之後,新褲子和彭磊火了。

其實彭磊和錢有關的事蹟也夠寫一大篇的。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新褲子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朋友幫忙聯繫的。地點在香河的一個電影院。

樂隊坐大巴到了香河,發現全縣城的人幾乎都來了,1000張票很快賣完。

然而票房雖好,受眾不對。臺上唱得嗨,臺下的大爺大媽卻在嗑瓜子、哄孩子。這場“失敗”演出的門票賣3塊錢一張,去掉場租和層層費用,樂隊每個人最後拿到60多塊。

新褲子當然是商業上非常成功的樂隊,這些年應該沒那麼窘迫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龐寬說過彭磊一件事。有一年彭磊要買房,中介費就挺貴,要十幾萬。按規定,如果是中介公司的員工,就有優惠。彭磊就去中介公司找工作,結果讓人給轟出來了。

這當然是當笑話在講。但北上廣中介費大概是房價的1%左右,彭褲子也是能買1000多萬房子的人了。這真是令人開心的事。

樂夏最後一期,繼續彭言彭語。表演完後,彭磊cue到,有工作人員有意邀請他上《奇葩說》,但“我們音樂做得那麼開心,幹嘛要去靠說話掙錢對吧。”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接口令奇怪的大張偉立馬接上:“哎呦喂,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靠說話是真掙錢呀。”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這段互動的現場“笑果”很好,可仔細想想,還是繞不開樂隊掙錢難的話題。

同樣人氣很高的刺蝟樂隊,在獲得hot3之後發表感言。不小心砸壞獎盃的子健說:“搖滾樂獎盃也不重要了,獎金也不重要了,砸吉他也不重要了……你做好你自己,錢會找你來的。”


"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

身邊很多人是邊哭邊笑看完的。

不知道樂隊出圈的目標實現了多少,但肉眼可見,朋友圈裡出現了更多樂隊的討論,熱門歌曲和人物的話題一再刷屏,商業代言和活動上也能見到樂隊的身影。

最後一期,朴樹來當嘉賓。節目錄到一半,過於real的朴樹提出到點了,要回家睡覺。臨走前他交待說:“我覺得樂隊真的不容易,等這個夏天等太久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馬東鼓著掌,也紅了眼眶。

這個畫面和這句結語,或許構成了樂夏的一個縮影和象徵。

獨立樂隊走到今天,的確步履維艱。最大的難點是,投身容易,熱愛太難。要為音樂犧牲太多現實,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

此前有媒體統計,樂夏117名樂手的職業超過20種。兼職做音樂是常態,沒有一份“正經”工作,誰也養活不了自己。

因此,迎來一波流量,對樂隊是有益的事。

可是仍然有很多樂迷吹毛求疵,說著鍾愛的樂隊把初心丟棄了,被商業汙染了這樣的傻話。說難聽點,反正白嫖粉當慣了,我爽就好,管你死活。

所以今天想用考古的方式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火了,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曾經有多冷。

希望那些從冬天熬過來的樂手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兌現理想的生活,然後以更大的自由和熱愛投身音樂。

關於樂隊究竟有多窮,說得多到都成了梗。可具體到不同的樂隊身上,真的是千奇百怪的慘。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唐朝樂隊肯定是中國標誌性的樂隊。可是在1991年前後,唐朝的一場公開演出,一個人只能拿幾十塊錢。早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是這個標準,有些甚至還不如。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主唱丁武回憶說,和滾石唱片簽約之前,樂隊沒有固定收入。所謂演出,就是去參加一些臨時湊起來的party,生活則靠兩條。

第一條,“啃老”。每星期回家一次,看看父母,順便大吃大喝。

第二條,節儉。當時丁武經常買一袋奶粉,每次三勺衝一杯,調成奶膏,就當午飯。到了晚上再衝一杯。或者就去買散包的方便麵,沒有作料那種,每次吃一包。

曾經和竇唯組過樂隊,也呆過很多支樂隊的貝斯手陳勁,也有類似的回憶。

90年代初,為了維持生活,樂隊出去走穴,從一場幾百到一場二十都幹過。後來不少樂隊解散,主要是經濟原因。大家都沒錢,難以生存,只好自謀生路。

竇唯組建過一支樂隊叫“做夢”,吉他手叫吳珂。1993年,吳珂在受訪時說過一段隱喻色彩很重的話:雖然樂隊成員都沒有錢,但大老遠騎著車去排練,誰都沒有怨言,快樂地沉浸在音樂裡。“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做夢。”

1994年鐵定是中國搖滾的重要年份。香港紅磡的一戰,讓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進入了永不磨滅的歷史。

可輝煌過後,日子也不好過。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張楚是有執念的人。

1994年以後,他遇到經濟上的迷茫。很多人找他演出,說拿一個《姐姐》的伴奏帶,登臺就給3萬塊錢。可他堅持用樂隊來伴奏,一直都沒有去。可3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張楚也動搖的。用他的話說:“我對經濟也是一個挺敏感的人,我會覺得這麼做有挺大的壓力。“

成名的旗幟性人物尚且如此,普通樂手的境遇可想而知。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同是“魔巖三傑”的何勇回憶早年練吉他,主要是靠聽,去看別人的演出。“當年大家去馬克西姆都喝不起那兒的酒水,都在對面新僑飯店先喝足瞭然後再進去。”

音樂多數音樂人的生活不寬裕,蹭飯就成了圈內時常發生的事。有一次老狼請吃飯,結果來了一大堆人,都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

90年代有樂隊去河南走穴。邀請方拍著胸脯說管吃管住,結果到現場之後,發現是一個連音響都沒有的破禮堂。

樂隊只好到旁邊的檯球廳去借音箱。那時的樂隊很少有經紀人,都是走各種野穴,互相聯繫介紹。有的樂隊演出之後,還會被“捂”在場子裡,遭遇趁亂搶劫。

1999年,曾經有一波樂手攢過一件事兒:去地鐵賣藝。

結果他們真去了,北京地鐵2號線,沒人管,隨便唱,一晚上拿到幾十塊錢。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參與的人有誰呢?竇唯、陳勁、鄧謳歌、歐洋、陳小虎、嶽浩昆、單小帆。何勇中途趕來,手裡抱了個阮。

這些都是音樂史上有姓名的人啊。當然可以把這一則軼事當《世說新語》來看,可現實一點想,窮困也是真的窮困。

直到今天,雖然樂隊演出的收入不再是幾十上百了,可成名前的窘迫依然在繼續。

樂夏的第二現場訪談裡講了很多,就不再贅述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強調樂隊的窮,並不是唯金錢論。在經濟條件窘迫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好作品,是特別了不起的事。

但很多樂隊因為現實原因分崩離析,很多樂手因為經濟狀況中途放棄,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真的喜歡樂隊,就應該讓他們獲取應得的收入,錢在大多數時候,是自由的另一個名字。而自由,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對做創作的人實在太重要了。

樂夏結束之後,新褲子和彭磊火了。

其實彭磊和錢有關的事蹟也夠寫一大篇的。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新褲子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朋友幫忙聯繫的。地點在香河的一個電影院。

樂隊坐大巴到了香河,發現全縣城的人幾乎都來了,1000張票很快賣完。

然而票房雖好,受眾不對。臺上唱得嗨,臺下的大爺大媽卻在嗑瓜子、哄孩子。這場“失敗”演出的門票賣3塊錢一張,去掉場租和層層費用,樂隊每個人最後拿到60多塊。

新褲子當然是商業上非常成功的樂隊,這些年應該沒那麼窘迫了。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龐寬說過彭磊一件事。有一年彭磊要買房,中介費就挺貴,要十幾萬。按規定,如果是中介公司的員工,就有優惠。彭磊就去中介公司找工作,結果讓人給轟出來了。

這當然是當笑話在講。但北上廣中介費大概是房價的1%左右,彭褲子也是能買1000多萬房子的人了。這真是令人開心的事。

樂夏最後一期,繼續彭言彭語。表演完後,彭磊cue到,有工作人員有意邀請他上《奇葩說》,但“我們音樂做得那麼開心,幹嘛要去靠說話掙錢對吧。”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接口令奇怪的大張偉立馬接上:“哎呦喂,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靠說話是真掙錢呀。”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這段互動的現場“笑果”很好,可仔細想想,還是繞不開樂隊掙錢難的話題。

同樣人氣很高的刺蝟樂隊,在獲得hot3之後發表感言。不小心砸壞獎盃的子健說:“搖滾樂獎盃也不重要了,獎金也不重要了,砸吉他也不重要了……你做好你自己,錢會找你來的。”


你只看到樂隊的夏天有多火,卻不知道樂隊的冬天有多窮

我相信在節目期間又辭職的子健是完全真心的,也認同他的觀點。但說來說去,樂隊還沒有掙夠錢,也是這段話的潛臺詞。

國人好像有談錢色變的傳統。好像一提到錢,很多事情的性質就變了。可正是這種長期的壓抑,讓人對錢產生了畸形的欲拒還迎的姿態。

在我看來,坦蕩地談錢掙錢,讓有能力的人獲得匹配的回報,完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既然樂隊的作品過關,精神可感,沒有理由讓他們再受窮捱餓,也不必矯情地擔心錢會腐蝕他們的未來。都是成年人,誰還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

《樂隊的夏天》會有巡演,也敲定了第二季。我有兩個微小的願望:希望更多樂隊帶來精彩難忘的作品。希望節目和樂手少提錢的事,因為那都不再是事兒。

表現即匱乏,希望樂隊和歌迷,都能收穫物質和精神上的富足。

那些窮困的日子,就讓它隨風去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