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老子——為何丟掉官職,為何騎青牛出關,為何深受西方歡迎

《史記》雲:“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的史官,掌管周室歷史。

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隨常樅(商容)學習知識。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權貴排擠,被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出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時孔丘十七歲,問禮於老聃。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孔子適周觀光,拜訪老子。公元前516年,老子因守藏室典籍被王子朝擄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職務,回故里居住。

哲學家老子——為何丟掉官職,為何騎青牛出關,為何深受西方歡迎

老子為何會被罷免守藏史職務?

據史料介紹——王子朝​,姬姓,名朝,是周景王姬貴的庶長子。周景王的太子聰明但早逝。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因寵愛王子朝,想立他為太子。同年四月十八日,周景王還未立王子朝為太子,便在榮錡氏那裡去世。王子姬匄與王子朝爭奪王位,國人擁立周景王嫡長子王子姬猛為王,王子朝攻擊並殺害姬猛,國人給姬猛上諡號為悼王。王子朝佔據王城洛陽數年,周景王嫡次子王子匄避居澤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際,晉頃公出兵支持王子匄復位,王子朝戰敗後攜帶周朝典籍、禮器,在召、毛、伊、南宮四大家族追隨下,出洛陽城,沿宛洛古道,抄近路直奔楚國都城尋求庇護。9年後,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殺。他隨身攜帶的大批周典神祕失蹤,中華文明自此形成斷崖,給中國歷史留下了諸多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

周室典籍本來已散佚殆盡,這次僅存的典籍又神祕失蹤,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戕害是不可估量的。

為什麼說周室典籍本來已散佚殆盡呢?周幽王在位時,西周國勢已頹,戎狄恃強,屢侵王畿,軍事鬥爭形勢嚴峻;三川皆震,河水竭,岐山崩,自然災害嚴重;幽王無道,遠君子、進小人,任用為人佞巧善諛好利之徒,如以虢石父為卿士治國理政,國人皆怨;幽王又寵愛褒姒,成天飲酒作樂,濫施淫威。周王室危機四伏。

幽王寵愛褒姒,想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伯般或伯盤)為太子。但幽王的王后本為申後,申後的兒子宜臼早已立為太子。幽王便想廢掉申後和宜臼,改由褒姒和伯服代替,遭到大臣的強烈反對。然而,幽王一意孤行,於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褒姒則為王后。褒姒得勢後,更與一群奸邪小人勾結,惑亂朝政,迫害忠良。

申後的父親是申國國君,申國是周朝分封的漢水流域上游的重要封國,國力強盛。申後在宮中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則逃往申國避禍。幽王聽說宜臼逃到申國,便興兵討伐申國。申侯忍無可忍,於幽王十一年聯合繒國和犬戎,發兵進攻鎬京。犬戎軍隊和申繒軍隊分別從西、東兩個方向殺向鎬京,幽王急令點燃驪山烽火,但由於他曾烽火戲諸侯,諸侯沒有派兵勤王。犬戎和申、繒軍隊攻入鎬京,幽王和褒姒帶著珍寶逃至驪山山腳下,犬戎軍隊追擊幽王,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所殺,褒姒被俘。

幽王既死,“先是,申侯、魯侯及徐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以奉周祀。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稱為攜王。“以本非適,故稱攜王”。週二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餘臣在平王十一年,即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結束了長達十年的二王並立局面。

“犬戎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浩劫,周幽王以前的官修古史典籍散佚殆盡。一種可能是為犬戎所焚燒化為灰燼。《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平王曰:‘今犬戎逼近鎬京,禍且不測,朕欲遷都於洛何如?’今宮闕焚燬,營建不易,勞民傷財,百姓嗟怨。”戎狄不識禮義,毀宮焚書,並不出人意外。

一種可能是為犬戎劫掠一空。《史記•周本紀》:“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有學者認為《夏書》《商書》《周紀》以及記載諸侯國曆史的書籍也是“周賂”即財物,“盡取周賂”,史書不會獨存。

此次王子朝戰敗後攜帶周朝典籍、禮器出逃,周室所藏典籍恐怕蕩然無存了。誰都知道,作為守藏史的老子,即使拼儘性命也無法保護典籍,但對如此大的文化損失,總是要有人擔責的。因此,老子被罷免了守藏史職務。

哲學家老子——為何丟掉官職,為何騎青牛出關,為何深受西方歡迎

老子為何要騎青牛出關?

漢劉向在《列仙傳》中說老子:“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劉向說老子是騎青牛出關的。

晚明諸葛羲又進一步證明老子騎青牛出關是史實。諸葛羲,是諸葛亮的36世孫,崇禎元年進士,他在《青牛老樹記》開篇寫道:“老子入函谷關,為令尹喜強著書,道德數千言,傳至今,獨青牛所繫樹,世罕傳。餘初過華陰,入西嶽廟。雨甚,踉蹌雨中,不知有青牛樹也……(考上進士那年)再過華陰……有道人指樹眂餘。樹在鈡鼓亭左,高丈有餘,輪困蟠結,與他樹不類。相傳為老子系青牛下。禿頂無梢,澤若紫芝,壁立若石丈爪膚,覷之色猶蒼然。自周至今,千百餘載矣。況前此又不知其幾千百年乎?”認定老子騎青牛出關,有青牛樹為證。亦可見老子騎青牛出關,在當地流行甚久,並非空穴來風。

老子為何要騎青牛出關呢?青牛,即玄黑色水牛。這與老子反對迸於進取的快節奏的農耕生活有關,他不乘舟輿而騎青牛遠行,尋找自己心中理想的“烏托邦”,是在踐行自己的思想,表明他對質樸無爭的慢節奏的漁獵採集文明的服膺和農耕文明的反動。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明白無誤地表示他反文字、反征戰、反科技、反交流、反智力的主張,是他最“激烈的政治宣言”,充滿了對精耕富裕農業社會的警告與預言。

老子反對的農耕生活,在現代人看來,是極其寶貴的一段歷史記憶。許嘉璐說:“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農耕生活是極其寶貴的一段,它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核心最適於作為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在這個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續。工業化、後工業化所產生的一些理念,為了達到牟利的目的經常違背自然、違背規律。而以人為本的農耕文化,卻一直教誨子孫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質、珍惜自然。”但就是這樣一個現代人認為比較合理的農耕社會,老子卻以其非凡的洞見預示了人類社會發展中將會出現的嚴重問題。

哲學家老子——為何丟掉官職,為何騎青牛出關,為何深受西方歡迎

老子為何深受西方歡迎?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長期生活在周朝,又是守藏史,對周朝的發展歷史瞭如指掌,對周朝德衰有深刻的認識。司馬遷說“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是老子對周朝不斷衰落的反思,以自己無為而治的思想,為統治者治國理政指點迷津。倘若老子沒有深入研究周朝歷史,形成自己的治世思想,即使關令尹喜強使著書,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寫出震古爍今的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老子認為不斷髮展的農業社會,鼓勵人們爭高下、比窮富、辨善惡、別美醜、判智愚,直接把人民引導到盜賊戰亂上去了。整個社會人心不古,禮崩樂壞,諸侯紛爭,殺人掠地,如江河日下,不可遏止。他把禍根歸結到聖人頭上,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他極言開罵:“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老子希望由智詐、尚力、巧飾、爭名、逐利的農業社會迴歸到自然、淳樸、少私、寡慾的漁獵採集社會。

老子描繪了自己嚮往的社會圖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兵甲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周曾經做過蒙地的漆園吏,是管理漆樹園的小官。莊子在生活上一直比較貧窮,他曾穿著帶補丁的粗布衣服,用帶子繫著破鞋去見魏王。他認為自己的貧窮是統治者昏庸無能造成的,有志之士處昏上亂相之間是不可能不貧窮的,因此絲毫不以自己的貧窮為恥。

但莊子的精神生活是宏富的,他說他與世界創始者為朋友,以輕虛之氣為乘鳥,飛於六極之外、無何有之鄉、曠遠之野,在想象的天地自由馳騁。

莊子認為凡是出於本然的狀態都應安其自然,如野鴨子的腿雖然短,但並非不足,硬要接長,必然帶來憂傷;仙鶴的腿雖長,但並非多餘,硬要截短,必然帶來痛苦;腳趾並生雖連無用之肉,手生傍枝雖有無用之指,但二者都是生性之自然,所以不應切開並生的腳趾,不應砍掉多餘的手指。馬在自然環境中,蹄子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風寒,吃草、飲水,奔騰、跳躍,自由自在,這是馬的自然本性,等到有了伯樂善於治馬,於是給馬剪鬃、燙印、鏟蹄、釘掌、加絆,上籠頭,戴鐵嚼,栓入馬槽,這樣把馬折磨得死去十分之二三,之後又會遇到飢渴,並被驅趕奔跑,或被訓練列隊進退,前有鐵嚼勒口,後有皮鞭威脅,這樣馬被折磨死的就有一半。所以伯樂治馬,必傷害馬之真性,而統治者治理天下的結果則破壞了人的自然本性。聖人推行仁義禮樂非但無利於天下,反而有罪於天下,非但不是匡正時弊之良方,反而是引起種種弊端之禍源。儒家重禮樂,道家重自然;儒家講社會和諧,道家講自然和諧。

莊子在《繕性》中寫出老子“見周衰”的原因及過程:“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感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也。”最後弄得“世䘮道矣,道䘮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因此莊子和老子都認為要“絕聖棄智”,才能“民利百倍”。

哲學家老子——為何丟掉官職,為何騎青牛出關,為何深受西方歡迎

有的西方學者把《老子》稱為來自東方的綠色聖經,認為老子哲學所蘊含的非人類中心點與當代深層生態學相似。王素芬、丁全忠兩位教授在《生態語境下的老子哲學研究》中指出,在社會觀層面,老子反對有為多為、慧智機巧、私心褊狹、貪念慾望、雄強好勝、輕舉妄動、戰事戰爭、逞強爭霸、喧囂浮華,主張自然無為、無智無知、無私平衡、知足知止、雌柔不爭、致虛守靜、哀兵善戰、謙卑為下、返璞歸真。其中體現的是自然無為的生態思維方式、無為而治的生態政治模式。

有西方人認為,富裕的農耕社會,帶來的只是“工作、階級、戰爭”,而所謂的原始野蠻的漁獵採集社會,每週只要工作21小時到35小時,人們能力有限,慾望不大,資源財產不多,卻不貧窮匱乏,大家和樂相處,各採所需,是一個理想大同社會,何野蠻之有?

羅青說,事實上,這種推崇“野蠻人”的思潮,始於十九世紀的浪漫派。自1765年瓦特發明蒸汽機後,理性冰冷、貧困擁擠又烏煙瘴氣的工業城市興起,刺激了嚮往自然山林、注重直觀感性的浪漫思潮出現。

現代性的最大錯誤,是將價值理性降低為工具理性,將科技與人文割裂開來,導致個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在滋長,家庭和共同體在破裂和消解,價值體系紊亂和社會焦慮,資源與環境受破壞和汙染的程度在加劇,人類競相發展自我毀滅的工具如核武器、化學武器等等。老子主張的自然無為的生態思維方式、無為而治的生態政治模式,為處在現代性困局中的西方人解開困局提供了理論啟示,因而《老子》在西方深受歡迎。《老子》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次數最多的典籍,從1827年至今,其德語譯本數量已經超過百種。

哲學家老子——為何丟掉官職,為何騎青牛出關,為何深受西方歡迎

老莊以自然、天真為美的最高標準和尺度。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面臨著人與自然的衝突而造成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的衝突而產生的人文危機,人與人衝突而構成的道德危機,人與心靈的衝突而產生的精神危機,文明之間衝突而造成的價值危機,現代性幾乎成了自殺性的代名詞,讓西方人倍感惶惑不已又無可奈何。現代西方社會是按著資本的邏輯發生和發展的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心靈、文明之間的衝突和對抗,似乎難以避免。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說,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老子》無疑是這種獨特的思維方法論的開篇之作、奠基之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