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濤濤,清風徐來,河口古鎮,絲綢之逵。楊柳依依,百年繞垂,礪山帶河,文脈深沉。”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第一古鎮「原創首發」


地處蘭州市西固區黃河北岸。

“河口”者,莊浪河匯入黃河之口岸,因瀕臨莊浪河與黃河交匯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宋代稱喀羅川口。清代以後,因古鎮上的大部分居民姓張,這裡就被稱作張家河灣,亦稱張家河口。同治元年始,在此建成“莊河堡”。

河口古鎮,東西長21.5公里,南北寬10.5公里,全境呈葫蘆形狀,總面積114.96平方公里。東與皋蘭縣中心鄉九河村接壤,西與達川鄉吊莊村相連,南以黃河為界,與新城鎮、東川鄉隔河相望,北與永登縣苦水鄉大沙溝村毗鄰。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第一古鎮「原創首發」

河口古鎮踞蘭州市中心約47公里,國道312、109線、蘭海高速公路、蘭新鐵路在此橫穿而過,素有"金城西大門"之稱。

早在漢魏時期,這裡就是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交通孔道:西北有蘭州-和口-新疆的通道,西南為蘭州-河口-青海的要道。這裡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通商旅遊的重鎮,也是軍事上的天然屏障,同時還是蘭州通往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國際通道。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第一古鎮「原創首發」

早在18世紀70年代,俄國即在嘉峪關設立領事館,並取得了嘉峪關通往河口經商貿易的特權;抗戰時期,我國在河口置蘭州海關,行使國家重權,檢驗檢查往來的客商。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第一古鎮「原創首發」

河口古鎮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奉旨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她從長安出發,歷經隴山、天水、隴西到蘭州,由河口渡過黃河,經過3年長途跋涉,終於抵達拉薩。河口古鎮村北有座蓮花山,藏傳佛教傳說,文成公主正是在河口蓮花山被點化成佛的。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第一古鎮「原創首發」


河口古鎮為何大部分人姓張?傳說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即將攻破蘭州,末代肅王朱識宏的兒子逃到河口,改名張獻龍,他的後代在河口紮下了根。河口村現存有一座始建於清朝嘉慶三年的張公祠,就是為紀念這一支朱姓皇族的。

除張公祠及其它幾座族祠,河口古鎮還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主要為四合院和商鋪,是研究西北明清建築的重要資料。其中四合院總佔地面積約13000多平方米,被列為區級“古民宅”保護對象。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第一古鎮「原創首發」


1877年,左宗棠率兵西征,也是路經河口通往新疆。左公帶領戍邊將士,一路插楊栽柳,在通往新疆的路上種下了一棵棵楊柳,為塞外的荒寒之地披上綠色。當年左公栽下的楊柳,被後人稱謂“左公柳”。

今天你若來到河口古鎮,徜徉在寧靜的村街小巷或是黃河古渡口,那些厚重的大門、古樸的磚瓦、精緻的木雕、靜默的船和樹,它們不僅是眼裡的風景,更是一段又一段銘刻著西部乃至中華滄桑的歷史對白:不忘過去,才能更好地走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