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垃圾生存:有人被垃圾分類逼瘋”他卻“上了癮”'

"

一箇中年男子在自己的出租屋天台上開始了他的垃圾分類之路,十幾年如一日,從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小區到成百上千個家庭、小區。他們用行動告訴人們:垃圾分類難,也不難。

(原標題:零垃圾生存:有人吐槽被“逼瘋” 他對垃圾分類“上了癮”)

新華社廣州7月14日電 當垃圾分類成了時下網紅IP,各種段子、表情包像“病毒”一樣傳播時,沒有人想到,現實中垃圾分類何其難也,有人被分類“逼瘋”或“傻傻分不清”。

但也有人把這個做到了極致。一個人、一個家庭,11年沒扔過一星半點廚餘垃圾。

(一)

今年45歲的劉長華,出生在湖南衡山的一個小山村,高中畢業後南下廣州打工。和很多“廣漂”一樣,租房、搬家、再租房、再搬家是常有的事兒。

2008年,劉長華一家搬到天河區。在這套6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之外,他意外收穫了樓頂一個天台。從此,他在這紮下根了。

在都市中這塊難得的小小自留地上,他開始了一場有關垃圾的實驗——在家中收集瓜果皮殼廚餘垃圾,放到天台的器皿裡發酵,待發酵體積變小後,再把它摻到從路邊揹回的黃泥裡,給土壤提供肥料。

他從此成了鄰居朋友眼裡“不產生生活垃圾的怪咖”。

劉長華話不多,卻是個有心人。在他眼裡,總能看到“寶”——洗髮店扔掉的洗髮盆,他撿來裝土;別人家廢棄的消毒櫃、冰箱,他撿來裝堆肥。因為是在密閉的空間裡發酵,堆肥並沒有產生難聞的臭味影響周圍環境。

大自然的神奇,給了劉長華額外的饋贈。在廚餘垃圾堆肥的滋養下,天台小菜園裡的南瓜、絲瓜、秋葵等開始掛果,為家人的餐桌添了美食。

時間的魔力是神奇的。劉長華家一般每天有兩三斤的廚餘垃圾,11年來,約10萬斤廚餘垃圾,被“消化”在他的菜園裡。

(二)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是不是做起來更難?

面對這個提問,劉長華很淡然,“就是個習慣,不覺得有多麻煩”。

劉長華去菜市場買菜,掂量兩個土豆過完秤,商販正要扯塑料袋,劉長華連忙擺手制止:不要塑料袋!放我菜籃子裡就行。

從最源頭開始,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買菜前,想好要買哪些菜,硬的瓜果放最底下,葉菜放中間,豬肉放葉菜上。如果要買豆腐,就自己帶個飯盒過去。總之,對塑料袋徹底說不!

帶購物袋或菜籃子,已成為他出門的標配。11年來,他還堅持在家進行垃圾分類。在不大的房間裡,他將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類好,再用自己收集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桶分別收集。

有人對垃圾分類不看好,理由之一就是增加了居民垃圾投放的成本,認為這很難堅持下去。

面對網上流行的一系列“靈魂拷問”,劉長華說,明確了分類,之後扔垃圾都是順手的事。

在他影響下,家人也都開始做到了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我愛人在廚房洗菜的廢水會留下來去澆菜。家裡有客人來,如果扔垃圾沒按類別扔,女兒也會提醒。”他說。

(三)

久而久之,對垃圾分類“上了癮”的劉長華,不滿足只在自家垃圾分類。

2016年,劉長華髮起註冊成立廣州市天河區綠色城鄉生態社區發展中心環保類社會服務機構,面向社區公眾開展家庭垃圾有效分類宣傳教育推廣。

與預想的差不多,事情進展不順。剛開始嘗試開展家庭垃圾分類宣傳時,居民不信任他,甚至認為他是騙子。

沒有巧辦法。有點“軸”的劉長華想了個笨辦法,每個週末,只要沒有暴雨等極端惡劣天氣,他雷打不動在這兩個小區開展垃圾回收及分類宣傳。至今,蓮芳園小區已開展82期垃圾分類活動,德欣小區開展了45期活動。

變化慢慢發生了。德欣小區的龍杭也成了垃圾分類積極倡導者。“起初也只是在家裡試試,但形成習慣之後,不分類反倒不習慣了。”

“剛開始做一次兩次活動,我覺得他們可能在作秀。但每週一次,連續做了一年,還是挺觸動人的。”龍杭說。

入戶宣傳、擺攤設點、積分兌禮品……在外人來看,劉長華的垃圾分類宣傳方法實在太普通,甚至“有點土氣”。可事情經不住“軸”、人心也經不住“磨”,願意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的家庭越來越多。

記者跟隨他來到德欣小區體驗垃圾分類活動時看到,一個攤點、四五名志願者,十幾類分類回收袋,一個上午起碼有三十戶人家,提著垃圾來回收。

從一家到一兩個小區,再走向千家萬戶。劉長華說,這項行動已經推廣到廣州城區的數百個家庭,計劃推廣到100個小區,帶動10萬個家庭。

看到最近網上垃圾分類火了,劉長華說,“這大概到了垃圾分類最好的時候,只要邁出第一步,就不難。”(來源:新華網 作者:葉前 周穎)

南方工報-“工人在線”責編:蔡潔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