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上黨梆子的簡介

上黨梆子,山西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長治、晉城兩市(古稱潞安府與澤州府)。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它在清代乾隆中後期已經盛行,嘉慶、道光年間班社林立,名伶輩出,劇目競現,流派紛呈,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其音調高亢活潑,具有粗狂、健康的農民藝術特色。

上黨梆子的起源

關於上黨梆子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它形成於澤州府(今山西晉城),一說它發源於今長子(今山西長治)一帶。雖名梆子,實為昆(崑曲)、梆(梆子)、羅(羅羅腔)、卷(卷戲)、簧(皮簧)五種聲腔同臺演出的劇種。在其形成過程中曾受到蒲劇的影響,但與省內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上黨梆子是一個古老的劇種。有人說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現,尚未發現史實根據。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崑曲:晉城市陽城上伏村大王廟戲臺,有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十六日百順班演出題壁,所唱《春燈謎》、《恩口口》、《雙包計》均系崑曲或弋腔劇目。據在此後寫下的40餘條康、乾間的舞臺題壁來看,至遲在18世紀中葉,上黨梆子已經是一個擁有五種音腔的成熟劇種了。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較早的一個職業班社是澤州府的“鳴鳳班”。據晉城市青蓮寺殘碑記載,一個演唱上黨梆子的鳴鳳班,成立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後。這個鳴鳳班是已知的上黨梆子較早的一個班社。

晉城市青蓮寺道光九年(1829年)碑載:“有鳴鳳班者,行戲四十餘年矣。”據說,在明朝末年,今晉城市陽城有一個女子叫“鳳仙”,自幼喜愛戲曲。這個女子出嫁時,嫁給了晉城城區一個姓史的,與姓史的叫翱鳴的共同成立了戲班,取兩人名字各一個叫為“鳴鳳班”。1959年,發現在晉城青蓮寺中佛殿的屏板上,有鳴鳳班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十五日書寫的演出劇目單,並列23齣戲,其中《彩仙橋》、《對鬆關》、《大賜福》等都是上黨梆子的傳統戲。清代道光年間,上黨地區的大戲班逐漸增多,這些班社的發展比較快,而且逐漸形成一種上黨梆子特有的風格、旋律,並培養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員。

上黨梆子的藝術特點

一、唱腔

上黨梆子的唱腔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具而以板腔體為主,其板式分大板、中四六、四六、大板、垛板、散板、滾腔等,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演唱時男女同腔同調,男腔使用假聲。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二、樂器

上黨梆子的伴奏樂器主要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

三、腳色

上黨梆子的腳色行當主要有生、旦、淨、醜四種,各行當的基本表演程式名為“三把”,運用時演員挺胸昂頭,穩健有力。其表演風格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簡練明快,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受到京劇影響,有所變化。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四、臉譜

上黨梆子的舞臺裝置有“設大朝”的講究,臉譜圖案也十分獨特。旦角還有一種名為“破面”的化裝,帶有元雜劇的遺風,即用白粉在劇中品行不端者右眼瞼上橫劃一筆,或在角色右顴骨處畫上一朵小小的蘭花或菊花。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上黨梆子的臉譜用紅、白、黑三色勾臉,也用黑白相間的灰色、紅白相間的粉紅色和紅黑相間的紫色。神仙、道家、法師、妖精也用金黃。通常分別叫作紅蓮、黑臉、白臉、二花臉、三花臉等。譜式有豎三分臉、橫三分臉、全臉、斜臉、蝙蝠臉、陰陽臉、桃形臉、菱形臉、雷公臉、紅花紋臉、白花紋臉等。畫法線條粗狂,筆法簡練,對比鮮明。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臉譜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臉譜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臉譜

五、服裝

上黨梆子的服裝、頭腦自具特色,服裝講究大紅大綠,五彩上色,頭腦講究“金頭盔黑烏紗”,顯得古色古香,莊嚴肅穆,與眾不同。抗日戰爭前,蘇州有一家萬順泰戲裝店,專為上黨梆子製作有自己特色的服裝,人稱“下路貨”,質量較高。高平米山製作的服裝叫“本地貨”,質量稍差一些。這些服裝分別被裝入頭腦箱、大衣箱、二衣箱之中。上當梆子原來是沒有水袖的,只是在蟒或生衣、旦杉的袖口上,加長寬都約十五釐米。解放後,普遍增加了水袖,學習了水袖功,使舞臺表演顯得更加婀娜多姿。

上黨梆子發展中形成的派系

上黨梆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潞府”派和“澤府“”派(也稱川底派)兩派。

潞府派,主要流行於原山西省潞安府所屬的的長治、長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壺關、平順8縣和原沁州管轄的沁縣、武鄉、沁源3縣,特點是更顯豪放。最早的有代表性的班社有“三義班”、“樂意班”等。三義班比較靈活,唱岳家將戲多;樂意班格律比較嚴謹,唱楊家將戲多。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澤府派,主要流行於原山西省澤州府管轄的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5縣。“鳴鳳班”及後來的高平“三樂意”(俗稱東宅戲)、“萬億班”都屬此派,鳳台的鳴鳳班穩居魁首,後來高平的三樂意、萬億班都曾稱雄一時。它的特點是比較穩重委婉,抒情性強。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上黨梆子的代表曲目

當代上黨梆子的傳統劇目有七百多個,其中梆子戲近六百個,皮黃戲九十多個,崑曲十多個,羅羅腔戲和卷戲各數個,代表性劇目有《三關排宴》、《天波樓》、《雁門關》、《闖幽州》、《董家嶺》、《巧緣案》、《奪秋魁》、《甘泉宮》、《東門會》、《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劇目完全為上黨梆子所獨有。

上黨梆子可不僅僅是梆子戲哦,它還有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

你還知道上黨梆子的哪些小知識點呢?歡迎分享留言哦(本文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