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

 民國二年,我考進了北京大學的預科。我在南方,常聽得北京戲劇的美妙,酷好文藝的聖陶又常向我稱道戲劇的功用。我們偶然湊得了幾天旅費,到上海去看了幾次戲,回來後便要作上幾個月的咬嚼。這時我竟有這般福分,得居戲劇淵海的北京,如何忍得住不大看而特看。於是我變成了一個“戲迷”了!

 別人看戲必有所主,我固然也有幾個極愛看的伶人,但戒不掉的好博的毛病,無論哪一種腔調,哪一個班子,都要去聽上幾次。全北京的伶人大約都給我見到了。每天上課,到第二堂退堂時,知道東安門外廣告版上各戲園的戲報已經貼出,便在休息的十分鐘內從譯學館(預科所在)跑去一瞧,選定了下午應看的戲。學校中的功課下午本來較少,就是有課我也不去請假。

"

 民國二年,我考進了北京大學的預科。我在南方,常聽得北京戲劇的美妙,酷好文藝的聖陶又常向我稱道戲劇的功用。我們偶然湊得了幾天旅費,到上海去看了幾次戲,回來後便要作上幾個月的咬嚼。這時我竟有這般福分,得居戲劇淵海的北京,如何忍得住不大看而特看。於是我變成了一個“戲迷”了!

 別人看戲必有所主,我固然也有幾個極愛看的伶人,但戒不掉的好博的毛病,無論哪一種腔調,哪一個班子,都要去聽上幾次。全北京的伶人大約都給我見到了。每天上課,到第二堂退堂時,知道東安門外廣告版上各戲園的戲報已經貼出,便在休息的十分鐘內從譯學館(預科所在)跑去一瞧,選定了下午應看的戲。學校中的功課下午本來較少,就是有課我也不去請假。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顧頡剛

 在這戲迷的生活中二年有餘,我個人的荒唐和學校課業的成績的惡劣自不消說;萬想不到我竟會在這荒唐的生活中得到一注學問上的收穫(這注收穫直到了近數年方因辨論古史而明白承受)。

 上面說的,我曾在祖父母和婢僕的口中飽聽故事,但這原是十歲以前的事情。十歲以後,我讀書多了,對於這種傳說便看作悠謬無稽之談,和它斷絕了關係。我雖曾恨過紳士,但自己的沾染紳士氣確是不能抵賴的事實。我鄙薄說書場的卑俗,不屑去。我鄙薄小說書的淫俚,不屑讀。在十五歲的時候,有一種賽會,喚做現聖會,從鄉間出發到省城,這會要二十年一舉,非常的繁華,蘇州人傾城出觀,學校中也無形的停了課,但我以為這是無聊的迷信,不屑隨著同學們去湊熱鬧。到人家賀喜,席間有妓女侍坐唱曲,我又厭惡她們聲調的淫蕩,唱到我一桌時,往往把她謝去。從現在回想從前,真覺得那時的面目太板方了,板方得沒有人的氣味了。因為如此,我對於社會的情形隔膜得很;就是故事方面,也只記得書本上的典故而忘卻了民間流行的傳說。

 自從到了北京,成了戲迷,於是只得抑住了讀書人的高傲去和民眾思想接近,戲劇中的許多基本故事也須隨時留意了。但一經留意之後,自然地生出許多問題來。現在隨便舉出數條於下(久不看戲,所記恐有錯誤,請讀者指正):

 (1)薛仁貴和薛平貴的姓名和事蹟都極相像。仁貴見於史;平貴不見,而其遇合更為奇詭,直從叫化子做到皇帝。可見平貴的故事是從仁貴的故事中分化出來的,因為仁貴的故事還不淋漓盡致,所以造出一個平貴來,替他彌補了。

"

 民國二年,我考進了北京大學的預科。我在南方,常聽得北京戲劇的美妙,酷好文藝的聖陶又常向我稱道戲劇的功用。我們偶然湊得了幾天旅費,到上海去看了幾次戲,回來後便要作上幾個月的咬嚼。這時我竟有這般福分,得居戲劇淵海的北京,如何忍得住不大看而特看。於是我變成了一個“戲迷”了!

 別人看戲必有所主,我固然也有幾個極愛看的伶人,但戒不掉的好博的毛病,無論哪一種腔調,哪一個班子,都要去聽上幾次。全北京的伶人大約都給我見到了。每天上課,到第二堂退堂時,知道東安門外廣告版上各戲園的戲報已經貼出,便在休息的十分鐘內從譯學館(預科所在)跑去一瞧,選定了下午應看的戲。學校中的功課下午本來較少,就是有課我也不去請假。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顧頡剛

 在這戲迷的生活中二年有餘,我個人的荒唐和學校課業的成績的惡劣自不消說;萬想不到我竟會在這荒唐的生活中得到一注學問上的收穫(這注收穫直到了近數年方因辨論古史而明白承受)。

 上面說的,我曾在祖父母和婢僕的口中飽聽故事,但這原是十歲以前的事情。十歲以後,我讀書多了,對於這種傳說便看作悠謬無稽之談,和它斷絕了關係。我雖曾恨過紳士,但自己的沾染紳士氣確是不能抵賴的事實。我鄙薄說書場的卑俗,不屑去。我鄙薄小說書的淫俚,不屑讀。在十五歲的時候,有一種賽會,喚做現聖會,從鄉間出發到省城,這會要二十年一舉,非常的繁華,蘇州人傾城出觀,學校中也無形的停了課,但我以為這是無聊的迷信,不屑隨著同學們去湊熱鬧。到人家賀喜,席間有妓女侍坐唱曲,我又厭惡她們聲調的淫蕩,唱到我一桌時,往往把她謝去。從現在回想從前,真覺得那時的面目太板方了,板方得沒有人的氣味了。因為如此,我對於社會的情形隔膜得很;就是故事方面,也只記得書本上的典故而忘卻了民間流行的傳說。

 自從到了北京,成了戲迷,於是只得抑住了讀書人的高傲去和民眾思想接近,戲劇中的許多基本故事也須隨時留意了。但一經留意之後,自然地生出許多問題來。現在隨便舉出數條於下(久不看戲,所記恐有錯誤,請讀者指正):

 (1)薛仁貴和薛平貴的姓名和事蹟都極相像。仁貴見於史;平貴不見,而其遇合更為奇詭,直從叫化子做到皇帝。可見平貴的故事是從仁貴的故事中分化出來的,因為仁貴的故事還不淋漓盡致,所以造出一個平貴來,替他彌補了。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梅蘭芳、王少亭之《汾河灣》 

 (2)戲劇的本事取於小說,但很有許多是和小說不相應的。例如《黃鶴樓》是“三國”戲,但不見於《三國演義》;《打漁殺家》是“水滸”戲(蕭恩即是阮小五),但不見於《水滸傳》;《盜魂鈴》是“西遊”戲,但不見於《西遊記》。可見戲劇除小說之外必另有取材的地方,或者戲劇與小說同是直接取材於民間的傳說而各不相謀。 

 (3)《宇宙瘋》又名《一口劍》,什麼緣故,大家不知道。有人說,趙高的女兒裝瘋時說要上天,要入地,宇宙即天地之謂。但戲中凡是遇到裝瘋時總要說這兩句,未必此戲獨據了此句命題。後來看見梆子班中演的全本,方知戲名應是《宇宙鋒》,宇宙鋒就是一口劍的名字。戲中情節,是趙高之女嫁與鄺洪之子;鄺洪嫉惡如仇,不為趙高所容;趙高就與李斯同謀害他,派刺客到鄺家盜取了他們世傳的寶劍,投入秦皇宮中;鄺家既破,趙高之女遂大歸(尚有下半本,未見)。這齣戲不知道根據的是什麼小說,也許並沒有小說。皮黃班中不演全本,只截取了裝瘋的一段,於是戲名的解釋就變成了猜謎了。 

 (4)《小上墳》中的劉祿敬夫婦在劇本里原是很貞潔的,情節亦與《雪杯圓》相同,應當由老生與青衣串演。不知何故,改用小丑與花旦演了,作盡了淫蕩的態度,但唱的依舊是貞潔的字句。唱的字句給演的態度遮掩了,聽客對於戲中人的觀念也就變成了小丑與花旦的調情了。

"

 民國二年,我考進了北京大學的預科。我在南方,常聽得北京戲劇的美妙,酷好文藝的聖陶又常向我稱道戲劇的功用。我們偶然湊得了幾天旅費,到上海去看了幾次戲,回來後便要作上幾個月的咬嚼。這時我竟有這般福分,得居戲劇淵海的北京,如何忍得住不大看而特看。於是我變成了一個“戲迷”了!

 別人看戲必有所主,我固然也有幾個極愛看的伶人,但戒不掉的好博的毛病,無論哪一種腔調,哪一個班子,都要去聽上幾次。全北京的伶人大約都給我見到了。每天上課,到第二堂退堂時,知道東安門外廣告版上各戲園的戲報已經貼出,便在休息的十分鐘內從譯學館(預科所在)跑去一瞧,選定了下午應看的戲。學校中的功課下午本來較少,就是有課我也不去請假。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顧頡剛

 在這戲迷的生活中二年有餘,我個人的荒唐和學校課業的成績的惡劣自不消說;萬想不到我竟會在這荒唐的生活中得到一注學問上的收穫(這注收穫直到了近數年方因辨論古史而明白承受)。

 上面說的,我曾在祖父母和婢僕的口中飽聽故事,但這原是十歲以前的事情。十歲以後,我讀書多了,對於這種傳說便看作悠謬無稽之談,和它斷絕了關係。我雖曾恨過紳士,但自己的沾染紳士氣確是不能抵賴的事實。我鄙薄說書場的卑俗,不屑去。我鄙薄小說書的淫俚,不屑讀。在十五歲的時候,有一種賽會,喚做現聖會,從鄉間出發到省城,這會要二十年一舉,非常的繁華,蘇州人傾城出觀,學校中也無形的停了課,但我以為這是無聊的迷信,不屑隨著同學們去湊熱鬧。到人家賀喜,席間有妓女侍坐唱曲,我又厭惡她們聲調的淫蕩,唱到我一桌時,往往把她謝去。從現在回想從前,真覺得那時的面目太板方了,板方得沒有人的氣味了。因為如此,我對於社會的情形隔膜得很;就是故事方面,也只記得書本上的典故而忘卻了民間流行的傳說。

 自從到了北京,成了戲迷,於是只得抑住了讀書人的高傲去和民眾思想接近,戲劇中的許多基本故事也須隨時留意了。但一經留意之後,自然地生出許多問題來。現在隨便舉出數條於下(久不看戲,所記恐有錯誤,請讀者指正):

 (1)薛仁貴和薛平貴的姓名和事蹟都極相像。仁貴見於史;平貴不見,而其遇合更為奇詭,直從叫化子做到皇帝。可見平貴的故事是從仁貴的故事中分化出來的,因為仁貴的故事還不淋漓盡致,所以造出一個平貴來,替他彌補了。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梅蘭芳、王少亭之《汾河灣》 

 (2)戲劇的本事取於小說,但很有許多是和小說不相應的。例如《黃鶴樓》是“三國”戲,但不見於《三國演義》;《打漁殺家》是“水滸”戲(蕭恩即是阮小五),但不見於《水滸傳》;《盜魂鈴》是“西遊”戲,但不見於《西遊記》。可見戲劇除小說之外必另有取材的地方,或者戲劇與小說同是直接取材於民間的傳說而各不相謀。 

 (3)《宇宙瘋》又名《一口劍》,什麼緣故,大家不知道。有人說,趙高的女兒裝瘋時說要上天,要入地,宇宙即天地之謂。但戲中凡是遇到裝瘋時總要說這兩句,未必此戲獨據了此句命題。後來看見梆子班中演的全本,方知戲名應是《宇宙鋒》,宇宙鋒就是一口劍的名字。戲中情節,是趙高之女嫁與鄺洪之子;鄺洪嫉惡如仇,不為趙高所容;趙高就與李斯同謀害他,派刺客到鄺家盜取了他們世傳的寶劍,投入秦皇宮中;鄺家既破,趙高之女遂大歸(尚有下半本,未見)。這齣戲不知道根據的是什麼小說,也許並沒有小說。皮黃班中不演全本,只截取了裝瘋的一段,於是戲名的解釋就變成了猜謎了。 

 (4)《小上墳》中的劉祿敬夫婦在劇本里原是很貞潔的,情節亦與《雪杯圓》相同,應當由老生與青衣串演。不知何故,改用小丑與花旦演了,作盡了淫蕩的態度,但唱的依舊是貞潔的字句。唱的字句給演的態度遮掩了,聽客對於戲中人的觀念也就變成了小丑與花旦的調情了。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路三寶、趙仙舫之《小上墳》 

 (5)《草橋關》與《上天台》同是姚剛擊死國丈的事,又同是皮黃班中的戲。但《草橋關》是光武命斬姚期父子,馬武聞信,強迫光武赦免的;《上天台》是姚期請罪時,光武自動的赦免,並沒有馬武救援之事。 

 (6)《楊家將》小說中只有八妹,並無八郎。但戲劇中的《雁門關》則系八郎之事,八郎亦是遼國駙馬,尚二公主。其他表述楊門功績的戲詞,也都以“四八郎”並稱。看來八郎是從四郎分化的。 

 (7)《轅門斬子》一劇,在皮黃班中,一掛斬殺劍,太君即出帳;一斬馬蹄,八賢王亦即出帳。在梆子班中,則掛劍後佘太君跪在帳前,六郎出而陪禮;及將斬馬蹄,八賢王與之爭辯,六郎獻印求免官,始無精打彩而去。在這種地方,可見編戲者看描寫人物的個性比保存故事的原狀為重要。因為各就想像中描寫,所以各班的戲本不必一律。 

 (8)司馬懿在《逍遙津》中是老生,因為他的一方面的人,曹操是淨,華歆是小丑,且他在三人中比較是好人。但到了《空城計》中,與老生諸葛亮對陣時,他便是淨了。曹操在別的戲中都是淨,但在謀刺董卓的《獻劍》中卻是生。可見戲中人的面目不但表示其個性,亦且表示其地位。 

 這種事情,簡單說來,只是“亂”和“妄”。在我的中學校時代,一定不屑齒及,不願一顧的。但在這時正是心愛著戲劇,不忍把它拒絕,反要替它深思。深思的結果,忽然認識了故事的格局,知道故事是會得變遷的,從史書到小說已不知改動了多少(例如諸葛亮不斬馬謖而小說中有揮淚斬謖的事,楊繼業絕食而死而小說中有撞死李陵碑的事)。

"

 民國二年,我考進了北京大學的預科。我在南方,常聽得北京戲劇的美妙,酷好文藝的聖陶又常向我稱道戲劇的功用。我們偶然湊得了幾天旅費,到上海去看了幾次戲,回來後便要作上幾個月的咬嚼。這時我竟有這般福分,得居戲劇淵海的北京,如何忍得住不大看而特看。於是我變成了一個“戲迷”了!

 別人看戲必有所主,我固然也有幾個極愛看的伶人,但戒不掉的好博的毛病,無論哪一種腔調,哪一個班子,都要去聽上幾次。全北京的伶人大約都給我見到了。每天上課,到第二堂退堂時,知道東安門外廣告版上各戲園的戲報已經貼出,便在休息的十分鐘內從譯學館(預科所在)跑去一瞧,選定了下午應看的戲。學校中的功課下午本來較少,就是有課我也不去請假。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顧頡剛

 在這戲迷的生活中二年有餘,我個人的荒唐和學校課業的成績的惡劣自不消說;萬想不到我竟會在這荒唐的生活中得到一注學問上的收穫(這注收穫直到了近數年方因辨論古史而明白承受)。

 上面說的,我曾在祖父母和婢僕的口中飽聽故事,但這原是十歲以前的事情。十歲以後,我讀書多了,對於這種傳說便看作悠謬無稽之談,和它斷絕了關係。我雖曾恨過紳士,但自己的沾染紳士氣確是不能抵賴的事實。我鄙薄說書場的卑俗,不屑去。我鄙薄小說書的淫俚,不屑讀。在十五歲的時候,有一種賽會,喚做現聖會,從鄉間出發到省城,這會要二十年一舉,非常的繁華,蘇州人傾城出觀,學校中也無形的停了課,但我以為這是無聊的迷信,不屑隨著同學們去湊熱鬧。到人家賀喜,席間有妓女侍坐唱曲,我又厭惡她們聲調的淫蕩,唱到我一桌時,往往把她謝去。從現在回想從前,真覺得那時的面目太板方了,板方得沒有人的氣味了。因為如此,我對於社會的情形隔膜得很;就是故事方面,也只記得書本上的典故而忘卻了民間流行的傳說。

 自從到了北京,成了戲迷,於是只得抑住了讀書人的高傲去和民眾思想接近,戲劇中的許多基本故事也須隨時留意了。但一經留意之後,自然地生出許多問題來。現在隨便舉出數條於下(久不看戲,所記恐有錯誤,請讀者指正):

 (1)薛仁貴和薛平貴的姓名和事蹟都極相像。仁貴見於史;平貴不見,而其遇合更為奇詭,直從叫化子做到皇帝。可見平貴的故事是從仁貴的故事中分化出來的,因為仁貴的故事還不淋漓盡致,所以造出一個平貴來,替他彌補了。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梅蘭芳、王少亭之《汾河灣》 

 (2)戲劇的本事取於小說,但很有許多是和小說不相應的。例如《黃鶴樓》是“三國”戲,但不見於《三國演義》;《打漁殺家》是“水滸”戲(蕭恩即是阮小五),但不見於《水滸傳》;《盜魂鈴》是“西遊”戲,但不見於《西遊記》。可見戲劇除小說之外必另有取材的地方,或者戲劇與小說同是直接取材於民間的傳說而各不相謀。 

 (3)《宇宙瘋》又名《一口劍》,什麼緣故,大家不知道。有人說,趙高的女兒裝瘋時說要上天,要入地,宇宙即天地之謂。但戲中凡是遇到裝瘋時總要說這兩句,未必此戲獨據了此句命題。後來看見梆子班中演的全本,方知戲名應是《宇宙鋒》,宇宙鋒就是一口劍的名字。戲中情節,是趙高之女嫁與鄺洪之子;鄺洪嫉惡如仇,不為趙高所容;趙高就與李斯同謀害他,派刺客到鄺家盜取了他們世傳的寶劍,投入秦皇宮中;鄺家既破,趙高之女遂大歸(尚有下半本,未見)。這齣戲不知道根據的是什麼小說,也許並沒有小說。皮黃班中不演全本,只截取了裝瘋的一段,於是戲名的解釋就變成了猜謎了。 

 (4)《小上墳》中的劉祿敬夫婦在劇本里原是很貞潔的,情節亦與《雪杯圓》相同,應當由老生與青衣串演。不知何故,改用小丑與花旦演了,作盡了淫蕩的態度,但唱的依舊是貞潔的字句。唱的字句給演的態度遮掩了,聽客對於戲中人的觀念也就變成了小丑與花旦的調情了。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路三寶、趙仙舫之《小上墳》 

 (5)《草橋關》與《上天台》同是姚剛擊死國丈的事,又同是皮黃班中的戲。但《草橋關》是光武命斬姚期父子,馬武聞信,強迫光武赦免的;《上天台》是姚期請罪時,光武自動的赦免,並沒有馬武救援之事。 

 (6)《楊家將》小說中只有八妹,並無八郎。但戲劇中的《雁門關》則系八郎之事,八郎亦是遼國駙馬,尚二公主。其他表述楊門功績的戲詞,也都以“四八郎”並稱。看來八郎是從四郎分化的。 

 (7)《轅門斬子》一劇,在皮黃班中,一掛斬殺劍,太君即出帳;一斬馬蹄,八賢王亦即出帳。在梆子班中,則掛劍後佘太君跪在帳前,六郎出而陪禮;及將斬馬蹄,八賢王與之爭辯,六郎獻印求免官,始無精打彩而去。在這種地方,可見編戲者看描寫人物的個性比保存故事的原狀為重要。因為各就想像中描寫,所以各班的戲本不必一律。 

 (8)司馬懿在《逍遙津》中是老生,因為他的一方面的人,曹操是淨,華歆是小丑,且他在三人中比較是好人。但到了《空城計》中,與老生諸葛亮對陣時,他便是淨了。曹操在別的戲中都是淨,但在謀刺董卓的《獻劍》中卻是生。可見戲中人的面目不但表示其個性,亦且表示其地位。 

 這種事情,簡單說來,只是“亂”和“妄”。在我的中學校時代,一定不屑齒及,不願一顧的。但在這時正是心愛著戲劇,不忍把它拒絕,反要替它深思。深思的結果,忽然認識了故事的格局,知道故事是會得變遷的,從史書到小說已不知改動了多少(例如諸葛亮不斬馬謖而小說中有揮淚斬謖的事,楊繼業絕食而死而小說中有撞死李陵碑的事)。

顧頡剛談戲曲故事:“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無稽的法則”

餘叔巖之《碰碑》

 從小說到戲劇,又不知改動了多少,甲種戲與乙種戲同樣寫一件故事,也不知道有多少點的不同。一件故事的本來面目如何,或者當時有沒有這件事實,我們已不能知道了。我們只能知道在後人想像中的這件故事是如此的紛岐的。推原編戲的人所以要把古人的事實遷就於他們的想像的緣故,只因作者要求情感上的滿足,使得這件故事可以和自己的情感所預期的步驟和結果相符合。作者的預期,常常在始則欲其危險,至終則欲其美滿;所以實在的事情雖並沒有這樣的危險,而終使人有“不如意事十八九”的感嘆,但這件事成為故事的時候就會從無可挽回的危險中,得到天外飛來的幸運了。

 危險和幸運是由得人想像的,所以故事的節目會得各各不同。這是一樁,其餘無意的訛變,形式的限制,點綴的過分,來歷的異統,都是可以詳細研究的。我看了兩年多的戲,惟一的成績,便是認識了這些故事的性質和格局,知道雖是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的無稽的法則。當時很想蒐集材料,做一部《戲劇本事錄》,把各出戲的根據加以考證,並評陷其異同之點,可惜沒有成書。這不得不希望於將來了。

(《古史辨》自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