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昆明 不完美媽媽 歷史 農民 蔬菜 農村 經濟 昆明信息港 2019-08-12
"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大型主題採訪,重點聚焦1949年出生的70歲公民,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家庭和家鄉的故事,謳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巨大成就,反映時代變遷和家國變化。

昆明信息港將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城市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彩龍社區等多平臺,以全媒體的表現手法,生動、立體、全面的展示“共和國同齡人”的故事。

如果您身邊有共和國同齡人,請跟我們聯繫。

網友可以在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下跟貼,留下“共和國同齡人”的線索;也可以直接在彩龍社區發貼,選擇“共和國同齡人”標籤,講述他們的故事。

聯繫方式

採編中心電話:0871-65390101

採編中心郵箱:[email protected]

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

"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大型主題採訪,重點聚焦1949年出生的70歲公民,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家庭和家鄉的故事,謳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巨大成就,反映時代變遷和家國變化。

昆明信息港將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城市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彩龍社區等多平臺,以全媒體的表現手法,生動、立體、全面的展示“共和國同齡人”的故事。

如果您身邊有共和國同齡人,請跟我們聯繫。

網友可以在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下跟貼,留下“共和國同齡人”的線索;也可以直接在彩龍社區發貼,選擇“共和國同齡人”標籤,講述他們的故事。

聯繫方式

採編中心電話:0871-65390101

採編中心郵箱:[email protected]

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今年70歲的李瓊芳依然精神矍鑠。記者勞學麗/攝

人物簡介:

李瓊芳,生於1949年10月1日,共和國同齡人,從出生至今一直居住在昆明市西山區明波社區,她經歷了祖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見證了昆明的城市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她個人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精彩語錄:

“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不飽、穿不暖;女兒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得飽、穿不好;現在的孩子,則是吃得好、穿得好。”

——李瓊芳

"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大型主題採訪,重點聚焦1949年出生的70歲公民,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家庭和家鄉的故事,謳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巨大成就,反映時代變遷和家國變化。

昆明信息港將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城市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彩龍社區等多平臺,以全媒體的表現手法,生動、立體、全面的展示“共和國同齡人”的故事。

如果您身邊有共和國同齡人,請跟我們聯繫。

網友可以在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下跟貼,留下“共和國同齡人”的線索;也可以直接在彩龍社區發貼,選擇“共和國同齡人”標籤,講述他們的故事。

聯繫方式

採編中心電話:0871-65390101

採編中心郵箱:[email protected]

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今年70歲的李瓊芳依然精神矍鑠。記者勞學麗/攝

人物簡介:

李瓊芳,生於1949年10月1日,共和國同齡人,從出生至今一直居住在昆明市西山區明波社區,她經歷了祖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見證了昆明的城市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她個人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精彩語錄:

“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不飽、穿不暖;女兒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得飽、穿不好;現在的孩子,則是吃得好、穿得好。”

——李瓊芳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閒暇時,李瓊芳經常與家人外出遊玩。受訪者供圖

出生於1949年10月1日的李瓊芳,是昆明市明波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現在的她已經過上了以前不敢想象的生活。接送孫子上下學,公園裡走走逛逛,是李瓊芳的日常生活,心血來潮的時候,她會報個旅遊團,去新疆、內蒙古等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寒暑假時,女兒們也會帶著她和全家人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周邊國家度假。

“現在的生活,放在過去肯定是想都不敢想的。”回憶起往昔,李瓊芳對自己以前起早貪黑種菜、賣菜的生活歷歷在目。

小學二年級輟學,10歲開始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

1949年12月16日,昆明保衛戰打響,那時的李瓊芳還是母親懷抱中兩個月大的嬰兒,長大後,母親曾給她描述過那一段戰機隨時在昆明上空盤旋的日子,所以李瓊芳對那一段歷史有著特別的記憶。

1956年,李瓊芳7歲,上了小學一年級,不過由於父母親身體都不是很好,家裡無法供她繼續上學,上完二年級,她就輟學回家了。1959年,10歲的李瓊芳開始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她所在的明波村明波蔬菜隊當時一共有200人左右,年紀還小的她,主要工作是到蔬菜地裡幫忙除草,每天能得1個工分,而成年人每天是7個工分。

"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大型主題採訪,重點聚焦1949年出生的70歲公民,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家庭和家鄉的故事,謳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巨大成就,反映時代變遷和家國變化。

昆明信息港將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城市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彩龍社區等多平臺,以全媒體的表現手法,生動、立體、全面的展示“共和國同齡人”的故事。

如果您身邊有共和國同齡人,請跟我們聯繫。

網友可以在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下跟貼,留下“共和國同齡人”的線索;也可以直接在彩龍社區發貼,選擇“共和國同齡人”標籤,講述他們的故事。

聯繫方式

採編中心電話:0871-65390101

採編中心郵箱:[email protected]

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今年70歲的李瓊芳依然精神矍鑠。記者勞學麗/攝

人物簡介:

李瓊芳,生於1949年10月1日,共和國同齡人,從出生至今一直居住在昆明市西山區明波社區,她經歷了祖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見證了昆明的城市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她個人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精彩語錄:

“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不飽、穿不暖;女兒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得飽、穿不好;現在的孩子,則是吃得好、穿得好。”

——李瓊芳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閒暇時,李瓊芳經常與家人外出遊玩。受訪者供圖

出生於1949年10月1日的李瓊芳,是昆明市明波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現在的她已經過上了以前不敢想象的生活。接送孫子上下學,公園裡走走逛逛,是李瓊芳的日常生活,心血來潮的時候,她會報個旅遊團,去新疆、內蒙古等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寒暑假時,女兒們也會帶著她和全家人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周邊國家度假。

“現在的生活,放在過去肯定是想都不敢想的。”回憶起往昔,李瓊芳對自己以前起早貪黑種菜、賣菜的生活歷歷在目。

小學二年級輟學,10歲開始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

1949年12月16日,昆明保衛戰打響,那時的李瓊芳還是母親懷抱中兩個月大的嬰兒,長大後,母親曾給她描述過那一段戰機隨時在昆明上空盤旋的日子,所以李瓊芳對那一段歷史有著特別的記憶。

1956年,李瓊芳7歲,上了小學一年級,不過由於父母親身體都不是很好,家裡無法供她繼續上學,上完二年級,她就輟學回家了。1959年,10歲的李瓊芳開始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她所在的明波村明波蔬菜隊當時一共有200人左右,年紀還小的她,主要工作是到蔬菜地裡幫忙除草,每天能得1個工分,而成年人每天是7個工分。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李瓊芳(中)與大女兒(右)、三女兒(左)在家裡看電視。記者勞學麗/攝

當時的生活雖然比較艱苦,但還是能勉強吃飽。李瓊芳樂觀積極,她相信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1966年,她經人介紹,與一個在城裡做生意的小夥子結婚,此後,勤勤懇懇的李瓊芳開始努力經營他們的小家,1972年之後,三個女兒陸續出生。

“1976年生老二的時候,在四十三醫院住了好幾天,還在醫院吃飯,最後,交的5塊錢還給補回來了幾塊。”李瓊芳對三個女兒出生時的情形記得都比較清楚,相比現在,當時的物價便宜到讓人驚訝。

打工第一個月掙到60塊錢,逐漸脫離農民身份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實行包產到戶之後的明波蔬菜隊每家分到兩畝二分地,李瓊芳一家和隊裡其他人家一樣,開始自己種菜自己賣。

種的菜和以前差不多,都是白菜、苦菜、萵筍等類似的常見蔬菜。不同的是,以前蔬菜從地裡採摘回來之後都是送到當時的普坪村蔬菜站,包產到戶之後,各家的菜由各家銷售。“青辣椒賣3角錢一斤。那時候種菜的人多,買菜的人少。”李瓊芳回憶,儘管當時菜不是很好賣,但收入還是能勉強支付一家人的日常開銷。

隨著昆明城市建設的發展,明波村的部分土地被徵用,開始出現一部分閒置勞動力,村裡有些人做起了生意,有些人為別人打工幹活。“那時候我們種菜,每家一個月也就有20到30塊錢的收入,我出去打工的第一個月,就掙到了60塊錢。”李瓊芳笑著說,她還記得當時三女兒看著那60塊錢,驚訝地問她哪裡弄來這麼多錢。

直至1996年左右,明波村的土地全部被徵用,李瓊芳一家和村裡的鄉親都不再種菜,完全脫離了農民的身份,村民們有的打工,有的做生意,大家的生活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好了。

經歷三次住房變化,如今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房裡

說到這70年來生活環境方面的變化,李瓊芳最感慨的,就是住房的變化。在她記憶裡,家裡的住房有過三次較大的變化。

在六七十年代,他們一家人住在木板房裡,架空的木板樓上層住人,下層儲物和養牲口。“樓上就是一大間房子,全家人住在裡面,不像現在的房子還分成幾個房間。”李瓊芳的大女兒龍芬芳,對小時候住過的木板房印象深刻,母親想不起一些事情和時間的時候,她會在一旁提醒。

"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大型主題採訪,重點聚焦1949年出生的70歲公民,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家庭和家鄉的故事,謳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巨大成就,反映時代變遷和家國變化。

昆明信息港將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城市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彩龍社區等多平臺,以全媒體的表現手法,生動、立體、全面的展示“共和國同齡人”的故事。

如果您身邊有共和國同齡人,請跟我們聯繫。

網友可以在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下跟貼,留下“共和國同齡人”的線索;也可以直接在彩龍社區發貼,選擇“共和國同齡人”標籤,講述他們的故事。

聯繫方式

採編中心電話:0871-65390101

採編中心郵箱:[email protected]

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今年70歲的李瓊芳依然精神矍鑠。記者勞學麗/攝

人物簡介:

李瓊芳,生於1949年10月1日,共和國同齡人,從出生至今一直居住在昆明市西山區明波社區,她經歷了祖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見證了昆明的城市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她個人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精彩語錄:

“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不飽、穿不暖;女兒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得飽、穿不好;現在的孩子,則是吃得好、穿得好。”

——李瓊芳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閒暇時,李瓊芳經常與家人外出遊玩。受訪者供圖

出生於1949年10月1日的李瓊芳,是昆明市明波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現在的她已經過上了以前不敢想象的生活。接送孫子上下學,公園裡走走逛逛,是李瓊芳的日常生活,心血來潮的時候,她會報個旅遊團,去新疆、內蒙古等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寒暑假時,女兒們也會帶著她和全家人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周邊國家度假。

“現在的生活,放在過去肯定是想都不敢想的。”回憶起往昔,李瓊芳對自己以前起早貪黑種菜、賣菜的生活歷歷在目。

小學二年級輟學,10歲開始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

1949年12月16日,昆明保衛戰打響,那時的李瓊芳還是母親懷抱中兩個月大的嬰兒,長大後,母親曾給她描述過那一段戰機隨時在昆明上空盤旋的日子,所以李瓊芳對那一段歷史有著特別的記憶。

1956年,李瓊芳7歲,上了小學一年級,不過由於父母親身體都不是很好,家裡無法供她繼續上學,上完二年級,她就輟學回家了。1959年,10歲的李瓊芳開始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她所在的明波村明波蔬菜隊當時一共有200人左右,年紀還小的她,主要工作是到蔬菜地裡幫忙除草,每天能得1個工分,而成年人每天是7個工分。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李瓊芳(中)與大女兒(右)、三女兒(左)在家裡看電視。記者勞學麗/攝

當時的生活雖然比較艱苦,但還是能勉強吃飽。李瓊芳樂觀積極,她相信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1966年,她經人介紹,與一個在城裡做生意的小夥子結婚,此後,勤勤懇懇的李瓊芳開始努力經營他們的小家,1972年之後,三個女兒陸續出生。

“1976年生老二的時候,在四十三醫院住了好幾天,還在醫院吃飯,最後,交的5塊錢還給補回來了幾塊。”李瓊芳對三個女兒出生時的情形記得都比較清楚,相比現在,當時的物價便宜到讓人驚訝。

打工第一個月掙到60塊錢,逐漸脫離農民身份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實行包產到戶之後的明波蔬菜隊每家分到兩畝二分地,李瓊芳一家和隊裡其他人家一樣,開始自己種菜自己賣。

種的菜和以前差不多,都是白菜、苦菜、萵筍等類似的常見蔬菜。不同的是,以前蔬菜從地裡採摘回來之後都是送到當時的普坪村蔬菜站,包產到戶之後,各家的菜由各家銷售。“青辣椒賣3角錢一斤。那時候種菜的人多,買菜的人少。”李瓊芳回憶,儘管當時菜不是很好賣,但收入還是能勉強支付一家人的日常開銷。

隨著昆明城市建設的發展,明波村的部分土地被徵用,開始出現一部分閒置勞動力,村裡有些人做起了生意,有些人為別人打工幹活。“那時候我們種菜,每家一個月也就有20到30塊錢的收入,我出去打工的第一個月,就掙到了60塊錢。”李瓊芳笑著說,她還記得當時三女兒看著那60塊錢,驚訝地問她哪裡弄來這麼多錢。

直至1996年左右,明波村的土地全部被徵用,李瓊芳一家和村裡的鄉親都不再種菜,完全脫離了農民的身份,村民們有的打工,有的做生意,大家的生活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好了。

經歷三次住房變化,如今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房裡

說到這70年來生活環境方面的變化,李瓊芳最感慨的,就是住房的變化。在她記憶裡,家裡的住房有過三次較大的變化。

在六七十年代,他們一家人住在木板房裡,架空的木板樓上層住人,下層儲物和養牲口。“樓上就是一大間房子,全家人住在裡面,不像現在的房子還分成幾個房間。”李瓊芳的大女兒龍芬芳,對小時候住過的木板房印象深刻,母親想不起一些事情和時間的時候,她會在一旁提醒。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李瓊芳在旅遊途中與女兒的合照。受訪者供圖

到80年代末期,村民們經濟收入提高,部分人家開始推倒原來的老房子,蓋上新房。90年代初期,李瓊芳一家也蓋起了一棟兩層樓的磚房,全家人開開心心地搬進了新房裡,一直住到後來因草海改造土地被徵用,才搬離那兒。

2009年,草海片區啟動土地一級開發,李瓊芳家的居住用地被徵用,她和家人搬離了居住了60年的地方。現在,李瓊芳和三女兒一家租住在三室兩廳的小區房裡,傢俱家電樣樣齊全,寬敞的客廳裡擺放著皮沙發,小區裡環境幽雅且乾淨整潔。當然,回遷房建好後,他們將會搬回世代居住的那一片故土,對於未來的新家,李瓊芳充滿期待。

對比三代人的童年生活,感慨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了住房環境的變化,大女兒龍芬芳對這些年來穿的變化感慨頗深。“以前,衣服褲子根本不夠穿,全身都是補丁,而且自己穿小了的衣服,還要繼續給兩個妹妹穿。”她說,那時候一身衣服要穿半個來月才洗,哪能像現在這樣一天換一身。

現如今,李瓊芳的3個女兒都結婚生子了,年齡最大的孫輩今年也要上大學了。記者採訪李瓊芳時,她年齡較小的兩個孫輩正在開心地玩著手機遊戲。“我們小時候,六七歲就要開始做一家人的飯,挑水、洗衣服也是經常要做的事情,哪像現在的孩子這樣無憂無慮。”龍芬芳說。

對比了自己、女兒、孫輩三代人的童年生活,李瓊芳總結道:“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不飽、穿不暖;女兒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得飽、穿不好;現在的孩子,則是吃得好、穿得好。”

"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大型主題採訪,重點聚焦1949年出生的70歲公民,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家庭和家鄉的故事,謳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巨大成就,反映時代變遷和家國變化。

昆明信息港將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城市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彩龍社區等多平臺,以全媒體的表現手法,生動、立體、全面的展示“共和國同齡人”的故事。

如果您身邊有共和國同齡人,請跟我們聯繫。

網友可以在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下跟貼,留下“共和國同齡人”的線索;也可以直接在彩龍社區發貼,選擇“共和國同齡人”標籤,講述他們的故事。

聯繫方式

採編中心電話:0871-65390101

採編中心郵箱:[email protected]

彩龍社區徵集活動貼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今年70歲的李瓊芳依然精神矍鑠。記者勞學麗/攝

人物簡介:

李瓊芳,生於1949年10月1日,共和國同齡人,從出生至今一直居住在昆明市西山區明波社區,她經歷了祖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見證了昆明的城市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她個人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精彩語錄:

“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不飽、穿不暖;女兒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得飽、穿不好;現在的孩子,則是吃得好、穿得好。”

——李瓊芳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閒暇時,李瓊芳經常與家人外出遊玩。受訪者供圖

出生於1949年10月1日的李瓊芳,是昆明市明波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現在的她已經過上了以前不敢想象的生活。接送孫子上下學,公園裡走走逛逛,是李瓊芳的日常生活,心血來潮的時候,她會報個旅遊團,去新疆、內蒙古等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寒暑假時,女兒們也會帶著她和全家人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周邊國家度假。

“現在的生活,放在過去肯定是想都不敢想的。”回憶起往昔,李瓊芳對自己以前起早貪黑種菜、賣菜的生活歷歷在目。

小學二年級輟學,10歲開始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

1949年12月16日,昆明保衛戰打響,那時的李瓊芳還是母親懷抱中兩個月大的嬰兒,長大後,母親曾給她描述過那一段戰機隨時在昆明上空盤旋的日子,所以李瓊芳對那一段歷史有著特別的記憶。

1956年,李瓊芳7歲,上了小學一年級,不過由於父母親身體都不是很好,家裡無法供她繼續上學,上完二年級,她就輟學回家了。1959年,10歲的李瓊芳開始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她所在的明波村明波蔬菜隊當時一共有200人左右,年紀還小的她,主要工作是到蔬菜地裡幫忙除草,每天能得1個工分,而成年人每天是7個工分。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李瓊芳(中)與大女兒(右)、三女兒(左)在家裡看電視。記者勞學麗/攝

當時的生活雖然比較艱苦,但還是能勉強吃飽。李瓊芳樂觀積極,她相信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1966年,她經人介紹,與一個在城裡做生意的小夥子結婚,此後,勤勤懇懇的李瓊芳開始努力經營他們的小家,1972年之後,三個女兒陸續出生。

“1976年生老二的時候,在四十三醫院住了好幾天,還在醫院吃飯,最後,交的5塊錢還給補回來了幾塊。”李瓊芳對三個女兒出生時的情形記得都比較清楚,相比現在,當時的物價便宜到讓人驚訝。

打工第一個月掙到60塊錢,逐漸脫離農民身份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實行包產到戶之後的明波蔬菜隊每家分到兩畝二分地,李瓊芳一家和隊裡其他人家一樣,開始自己種菜自己賣。

種的菜和以前差不多,都是白菜、苦菜、萵筍等類似的常見蔬菜。不同的是,以前蔬菜從地裡採摘回來之後都是送到當時的普坪村蔬菜站,包產到戶之後,各家的菜由各家銷售。“青辣椒賣3角錢一斤。那時候種菜的人多,買菜的人少。”李瓊芳回憶,儘管當時菜不是很好賣,但收入還是能勉強支付一家人的日常開銷。

隨著昆明城市建設的發展,明波村的部分土地被徵用,開始出現一部分閒置勞動力,村裡有些人做起了生意,有些人為別人打工幹活。“那時候我們種菜,每家一個月也就有20到30塊錢的收入,我出去打工的第一個月,就掙到了60塊錢。”李瓊芳笑著說,她還記得當時三女兒看著那60塊錢,驚訝地問她哪裡弄來這麼多錢。

直至1996年左右,明波村的土地全部被徵用,李瓊芳一家和村裡的鄉親都不再種菜,完全脫離了農民的身份,村民們有的打工,有的做生意,大家的生活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好了。

經歷三次住房變化,如今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房裡

說到這70年來生活環境方面的變化,李瓊芳最感慨的,就是住房的變化。在她記憶裡,家裡的住房有過三次較大的變化。

在六七十年代,他們一家人住在木板房裡,架空的木板樓上層住人,下層儲物和養牲口。“樓上就是一大間房子,全家人住在裡面,不像現在的房子還分成幾個房間。”李瓊芳的大女兒龍芬芳,對小時候住過的木板房印象深刻,母親想不起一些事情和時間的時候,她會在一旁提醒。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李瓊芳在旅遊途中與女兒的合照。受訪者供圖

到80年代末期,村民們經濟收入提高,部分人家開始推倒原來的老房子,蓋上新房。90年代初期,李瓊芳一家也蓋起了一棟兩層樓的磚房,全家人開開心心地搬進了新房裡,一直住到後來因草海改造土地被徵用,才搬離那兒。

2009年,草海片區啟動土地一級開發,李瓊芳家的居住用地被徵用,她和家人搬離了居住了60年的地方。現在,李瓊芳和三女兒一家租住在三室兩廳的小區房裡,傢俱家電樣樣齊全,寬敞的客廳裡擺放著皮沙發,小區裡環境幽雅且乾淨整潔。當然,回遷房建好後,他們將會搬回世代居住的那一片故土,對於未來的新家,李瓊芳充滿期待。

對比三代人的童年生活,感慨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了住房環境的變化,大女兒龍芬芳對這些年來穿的變化感慨頗深。“以前,衣服褲子根本不夠穿,全身都是補丁,而且自己穿小了的衣服,還要繼續給兩個妹妹穿。”她說,那時候一身衣服要穿半個來月才洗,哪能像現在這樣一天換一身。

現如今,李瓊芳的3個女兒都結婚生子了,年齡最大的孫輩今年也要上大學了。記者採訪李瓊芳時,她年齡較小的兩個孫輩正在開心地玩著手機遊戲。“我們小時候,六七歲就要開始做一家人的飯,挑水、洗衣服也是經常要做的事情,哪像現在的孩子這樣無憂無慮。”龍芬芳說。

對比了自己、女兒、孫輩三代人的童年生活,李瓊芳總結道:“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不飽、穿不暖;女兒們小時候的生活是吃得飽、穿不好;現在的孩子,則是吃得好、穿得好。”

李瓊芳:從菜農到城市居民 三代人生活鉅變

李瓊芳與女兒、孫子們。記者勞學麗/攝

在李瓊芳的記憶裡,昆明城區以前僅包括南屏街、正義路和小西門一帶,“現在的宏盛達那一片,最開始是我們隊裡種菜的地,鴻運小區那一塊是我們的麥子地。”她說,當時她們如果進城,需要步行到大觀樓才能坐到車。

90年代以前,昆明城基本侷限在現在的一環以內,城內沒有高樓大廈,從主城前往西山腳下的馬街,要穿過大片農田,滇池岸邊也都是綠色的農田,這一片片綠色的農田中,就有明波蔬菜隊的菜地。過去30多年,昆明城從一環內迅速擴張到整個昆明壩子,而在這個過程中,李瓊芳從父輩那裡繼承下來的生活習慣和身份都被改變,在她看來,這樣的改變令人感到欣喜。

今年10月1日,李瓊芳將與新中國一同迎來70歲的生日,她對此感到榮幸。她說,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下一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精神矍鑠的她,還希望繼續到祖國各地去旅行。(昆明信息港 記者勞學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