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方浜

孔廟 中華絨螯蟹 交通 小吃 黃金 看懂上海 2018-12-09

方浜是老城區的精華所在,它把老上海城區的精彩內容串連在一起,見證著它的演變。方浜究竟在哪裡?為什麼叫方浜?今天就一起看看它的故事。

“城隍廟在方浜邊上”方浜究竟在哪裡?很多人對此很納悶,只知道廟前有一條路是方浜路,好像與方浜有一點關係。先來看看下面一張地圖:

閒話方浜

同治地圖

在城隍廟前原來是有一條浜,就是現在的方浜路位置。這條浜於1914年填平成為馬路,所以它是彎彎曲曲的,解放前光啟路以東稱為寶帶路,光啟路以西為廟前街,後來統名為方浜路。

為何又叫方浜呢?上面這張圖就會給你答案;方浜穿過小東門旁的水門和城外的集水浜(現在的東門路)相接,一直向西流到西城牆腳下,另一支在《同治上海縣誌》有記載;

“方浜一支從香花橋北流,名為侯家浜(現在的候家路),再北折而東(現在的福佑路),過北香花橋、安仁橋,至福佑橋而至”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方塊,所以大家都叫這條浜為方浜。在這個方塊裡有城隍廟、岳廟、豫園、沉香閣等著名遊覽勝地,城隍廟裡的荷花池也是它的水。而浜南有縣衙、咸豐以前還有文廟,所以當年這條浜真是風光無限,人們可以在黃浦江過集水浜乘船進水門,泛舟方浜一直到城隍廟大門前廟前街上岸。然後“白相城隍廟”,進香、購物、小吃,還可以經長生橋、如意橋或陳士安橋跨過方浜到縣衙辦事,到文廟求聖人保佑高中。看到這時你可以想一想;在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這條浜猶如現在上海的南京路,要想還原是不太可能的,有點像是老上海縣城真正的母親河。

閒話方浜

築路前的方浜

看著這張老照片對喜歡拍照的人來說很會觸動感情,去過紹興的人就會想起,當時上縣城裡熱鬧的程度絕對是一流的,可惜的是填浜以前的照片很少,1914年填浜後的照片到有幾張,現在的南京路也要為之汗顏,當然這是兩種風格。

閒話方浜

舊時方浜路、集水街(東門路)街景

人山人海在剛填平的方浜路上忙,二邊的商店應運而生,其密度是現在任何一條街不能相比的,因為那時沒有交通規則。

閒話方浜

昔日方浜路商鋪林立

方浜中路到現在為止西段已經拓寬,沒有了原來的模樣,而東段沒有拓寬過,還保持了原來的樣子,這是一個明舉。

閒話方浜

方浜中路東段

二張照片明顯區別是多了許多二層、三層的房屋;有磚木結構的、有鋼筋水泥結構的,中間還夾著幾幢歐式的樓房。

在乾隆年間浜邊的大街已經很興旺,市民都叫它“廟前大街”,方浜填平後,交通大為方便了,路通興市,方浜路成為上海城廂裡最繁華的街市,一直延伸到城外的小東門街(後來的方浜東路,不是東門路)。在這裡誕生了不少百年老字號商鋪,現在都搬走了。

閒話方浜

童涵春和方九霞

先來談談銀樓,幾乎著名的銀樓都聚在這裡;在方浜路人民路口就會給你一個氣勢,右面是1783年創建的童涵春,左面是哪一家?是有名的“裘天寶”銀樓。馬路對面小東門大街(後來的方浜東路)上有“方九霞”銀樓,南京路崛起後搬到南京路慶福星的大樓裡。除了“裘天寶”、“方九霞”,還有“老慶雲”等六家都先後開張,有興趣的話我們來點一點。

第一家是“楊慶和”銀樓,開於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十年後,現方浜中路59號“老慶雲”銀樓開張。1852年鳳祥銀樓在小東門的方浜路上又開張了,1908年遷至望平街(南京路附近),取名為“老鳳祥銀樓”,現在是上海大名鼎鼎的大銀樓,家喻戶曉。

閒話方浜

遷至南京路的老鳳祥銀樓

接下來大批銀樓跟著來了;“東來升”、“景福”、“恆孚”、“裘天寶”、“寶成”、“費文元”、“慶福星”先後開業,所以這條街在當時被稱為“銀樓街”。這裡到要提一提;“裘天寶”是周信芳的岳父裘氏開的。

這些銀樓有一個特色,前店後工場。前面站櫃檯的夥計都是賣相很好的,因為那時和現在不一樣。現在買首飾只要到店裡去挑,當時是小姐、太太上門去定做的,賣相不好生意是要逃走的。每一個工場裡都會有頂呱呱的老工匠坐鎮,客戶再難的圖樣也難不倒他們,記得當時方九霞工匠領班(當時稱老把)也是姓蔡的,手藝出眾,遠近聞名,處處體現了顧客是上帝的理念,所以生意越來越好。

閒話方浜

老慶雲銀樓舊址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南市遭到了狂轟濫炸,市面冷落。更可憐的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國民黨政府實行黃金統管政策,禁止黃金買賣,這裡的銀樓大批關閉,加上解放初期黃金不準買賣,從此一蹶不振。

除了銀樓,樣樣都有,店鋪林立,人頭濟濟。不能不說的是茶樓,它們都集中在方浜路小東門口,最有名的是“春風得意樓”,因為口彩好,過年過節,老闆小姐總得上樓逍遙品上一杯,得意非凡。不僅如此,據記載,這家茶樓門口還有一臺老虎灶;不是後期的那種用龍頭放開水的老虎灶,而是用銅勺舀水的那種小鍋老虎灶,這是什麼味道!你可以想想。

閒話方浜

老虎灶

到了晚上,酒樓開張,大閘蟹上市了,燈紅酒綠的一條街,酒店前掛了很大很大用紙板畫的、紅紅的大閘蟹,兩隻眼睛裝了兩隻電燈泡,閃閃發光。樓上顧客盈門,品嚐著鮮美的大閘蟹,咪著醇美的“王寶和”佳釀,“五斤奎!六六六!”的猜拳聲響徹街面,叫人終身難忘。

閒話方浜

清末富家子弟用餐

還有一個不能不說的是小東門街,後來改為方浜東路,現在拆得乾乾淨淨,成了停車場。當時可是黃魚鯗、鰻魚鯗、蝦乾、龍頭烤等南北貨的集中地,窄窄的一條街,兩邊擺滿了籮筐,鹹香味洋溢著整條街。路過那裡,店裡的夥計會拉著你長衫的衣袖;“老闆,買一點吧!”。

老街改造後,城隍廟以東的方浜路基本上不動,保留晚清、民初的原樣。站在路口,半個世紀前的上海老街像拉洋片一樣,在眼前浮現。

閒話方浜

方浜中路中段經過商業化改造的“上海老街”

在方浜路光啟路口有一個戲臺,叫玄扈臺。但這不是老上海的痕跡,1999年修復上海老街時以便隨時在街頭演出而新建的。但這裡有個小插曲值得一提。

建戲臺時為命名傷透腦筋,於是當時的南市區委召開部分“老上海”座談會。因為地處光啟路,為紀念徐光啟,有人提議叫光啟臺。提議一出很多人認為很好,但是也有人以為一邊是光啟路,這裡是光啟臺,既重複、又太俗。又有人提議老廟黃金新樓以城隍老爺的字號“景容”命名,也可以同法泡製。這個提議很好,於是查了資料;徐光啟的字號是“玄扈”,這樣在老街上就有了“玄扈臺”。

閒話方浜閒話方浜

玄扈臺

過了光啟路,路面經過拓寬,老上海的痕跡也就到此為止了,剩下的只有面貌一新的新街市。

閒話方浜

新街市

本文文字節選自:愛愛163博客《老上海的痕跡——方浜的昔日風采(上)》一文,作者蔡康安。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閒話方浜閒話方浜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