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上聯,紀曉嵐對下聯,泰山孔子廟的楹聯絕了!

乾隆出上聯,紀曉嵐對下聯,泰山孔子廟的楹聯絕了!

泰山孔子廟

泰山孔子廟位於岱頂望吳峰海拔1472米處,振衣崗的西北,是全國名山中唯一一座儒家廟宇,廟內供奉“文帝”孔聖人。

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在山東任職期間倡議在泰山上建孔子廟,未果。萬曆年間,濟南府推官郝大猷在過化亭舊址創構正殿三間、前門一間,四周垣牆,後因遷任,未能塑像。萬曆十四年(1586),三間空殿出現毀壞,時任督理山東鹽課監察御史譚耀、山東都轉運鹽使司同知查志隆、山東監察御史毛在重修殿宇,並按照學宮制度,於殿內設立孔子銅像,正中南向,東西配以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四像。

乾隆出上聯,紀曉嵐對下聯,泰山孔子廟的楹聯絕了!

乾隆出上聯,紀曉嵐對下聯,泰山孔子廟的楹聯絕了!

清康熙十五年(1676),孔廟重建,將孔子像由銅像改為石像(殘件現存岱頂未了軒),此次重建,除楊霖、吳雲(舫翁)主持修建外,孔子第六十三代孫,時任泰安學正的孔貞瑄參與並撰文記載重建始末。康熙五十六年(1717)再次重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廟宇南移,其後多次修建,使得廟制完整起來。1930年中原大戰,孔廟被毀,1934年重修;日軍佔領泰安期間,孔廟因長久失修而廢棄,僅存廟門、院牆、殿基及山東巡撫李樹德題“望吳聖蹟”石坊以及徐宗幹題坊聯。1984年,泰山新建盤道時重建孔子廟及“望吳聖蹟”坊。

據瞭解,孔子廟根據其性質或類別可分四類,孔氏家廟、國廟、學廟、紀念廟宇。其中家廟專由孔氏族人供奉,分南廟和北廟;國廟全國只有曲阜、北京兩處,是封建帝王和官員祭孔專用廟宇;學廟亦稱廟學,是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管理,與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相結合的祭孔場所;紀念廟宇是後人為紀念孔子,在其活動過的地方或相關的地方建立。泰山孔子廟就屬於紀念廟宇,在全國名山中絕無僅有。

乾隆出上聯,紀曉嵐對下聯,泰山孔子廟的楹聯絕了!

泰山孔子廟坐北朝南,由山門、正殿、東西耳房、東西配殿組成。山門共3間,面闊9.2米,門寬4.5米,進深4.6米,山門外兩側牆壁鑲嵌一副石質對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乾隆帝出);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紀曉嵐對)。

乾隆出上聯,紀曉嵐對下聯,泰山孔子廟的楹聯絕了!

孔廟大門為卷石拱形門洞,山門上鑲石匾額“孔子廟”,為當年主政山東的韓復榘在1934年重建時所書。山門內側現存清道光元年(1821)徐宗幹所刻孔子行教像碑。

遊客經過門洞會看見一面影壁牆,中間上方有一個類似相框的裝飾,兩邊有對聯。該影壁牆下方白底紅字寫著“助您榜上有名”,想必是為滿足莘莘學子登山訪孔廟的一種心願。牆後有一四合院落,正殿祭祀孔子坐像,左右是儒家後學中的代表性人物孟子、曾子等。東側刻有范增書寫的孔子摩崖石刻及楹聯。

乾隆出上聯,紀曉嵐對下聯,泰山孔子廟的楹聯絕了!

“望吳聖蹟”石質牌坊

在孔廟前方山下數十米處,便是有名的“望吳聖蹟”石質牌坊。據《孔子家語》、《吳郡圖經續記》:“顏淵與孔子上泰山,孔子見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便引顏淵說"看見吳國城門了嗎?"顏淵答曰"看見了"。孔子又問"門外有何?"顏淵答"像是半匹白絹"。春秋吳國國都在今江蘇蘇州一帶,相距千里之遙,孔子怎能望見千里之外的白馬?一種解釋是初春時節的雲氣猶如奔馬;或雲天際另一種說法就是後人對聖人的敬仰和迷信,認為具有類似“千里目”的特殊功能現孔廟東側有一處醒目的清代大字石刻,對“望吳聖蹟”記錄予以記錄和解釋。

泰山在春秋時期是齊魯兩國的交界之地,是魯國聖山,孔子一生曾多次率弟子登泰山,一方面觀覽名勝,另一方面也瞭解民情,思考時政。《孟子》有云“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來源:齊魯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